太极拳以其蕴含的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东方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由河南温县青年作家严双军撰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太极拳》,日前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统地展示了太极拳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图文并茂,共38万字、300余幅彩色照片,对太极拳的历史、拳理、传承谱系、拳械套路、功法等作了全面的介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
作者 | 严双军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太极拳以其蕴含的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东方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由河南温县青年作家严双军撰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太极拳》,日前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统地展示了太极拳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图文并茂,共38万字、300余幅彩色照片,对太极拳的历史、拳理、传承谱系、拳械套路、功法等作了全面的介绍。 内容推荐 太极拳法自太极,体现于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思想,“太极”在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而作为武术,“太极拳”却只是在明末清初时由陈王廷所创。然数百年来,世代相传的太极拳已由陈氏一家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和等诸多流派,受到了全世界的确关注。 太极拳以其蕴含的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东方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太极拳的确创编也是继“四大发明”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又一次展示,具有中华民族活动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该书详细介绍了太极拳的起源、发展与现状,并配有各式太极拳套路、器械与经典动作及攻防全套彩图,堪称一本精美画册,是太极拳爱好者学习、收藏的必备佳品。 目录 总序 孙家正 序章 第一节 太极拳综述 第二节 太极拳的功能 第三节 太极拳发源地所在区域及其他地理环境 第一章 太极拳正史 第一节 美丽的神话传说 第二节 真正的起源 第三节 由博规约 走向成熟 第四节 根深叶茂 渊源流长 第五节 构建和谐 共襄太极 第二章 博大精深的太极拳理 第一节 太极拳的十大理论 第二节 太极拳的十大要领 第三章 非凡的价值 第一节 武术灵魂的圣殿 第二节 多元文化的融合 第三节 益寿延年的保障 第四节 和谐社会的集成 第五节 多门艺术的融合 第六节 自然科学的结晶 第四章 系统完整的传承谱系 第一节 陈式谱系 第二节 杨式谱系 第三节 武式谱系 第四节 吴式谱系 第五节 孙式谱系 第六节 和式谱系 第七节 忽雷架谱系 第五章 体系纷呈的拳械套路 第一节 陈王廷创编七路太极拳 第二节 陈式太极拳 第三节 杨式太极拳 第四节 武式太极拳 第五节 吴式太极拳 第六节 孙式太极拳 第七节 和式太极拳 第八节 太极拳忽雷架 第九节 太极拳械竞赛套路 第六章 独特的太极拳功法 第一节 基本功训练 第二节 内功训练 第三节 推手功法训练 第四节 辅助功法训练 第七章 不懈的保护与振兴 第一节 太极拳的濒危状况 第二节 太极拳的保护和推广 第三节 太极拳的保护规划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太极拳法自太极,体现于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极,是中国古老易学文化中最高之境界。《易传·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当“太极”一词首次出现在“六经之首”的《周易》一书中时,它便与吉凶大业紧密相连,由此不难看出“太极”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因此,数千年来,儒家着重于太极的义理阐释,道家则倾心于太极的术法应用,即使是外来的佛教也将“太极”奉作其庙宇佛钟上的吉祥图案,足见“太极”之思想境界乃是儒、道、释三家所共同认可的。人们既可在“太极”之“阴阳生克”中看到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又可领悟道家清静无为的追求,同时也能进入佛家禅定空无的境界,这无不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圆融和合与博大精深。尤其是当代表着“太极”境界阴阳互生图案的“太极图”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即使普通百姓也深感它的亲切与神圣,正是它在几千年里引导着无数苍生在天、地、人三界及过去、现在、未来中体验着人生。 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代陈王廷依据太极阴阳生克之理,汲取诸家武术之长,融中医经络学与道家导引吐纳术为一体,创编了一种刚柔相济、阴阳互化、变幻莫测、威力无比的拳种,取名太极拳。太极拳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哲理和宗教、哲学、伦理、医学、武学、艺术等精神资源融入武术之中,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演练形式非常符合人体运动规律。 作为思想,“太极”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作为武术,“太极拳”却只是在明末清初时才由陈王廷所创。然数百年来,世代相传的太极拳已由陈氏一家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和等诸多流派,受到了全世界的关爱。 在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习练之风甚盛,妇孺老幼皆通此道。当地流传着“喝了陈沟水,都会跷跷腿”和“会不会,金刚大捣碓”等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当地拳盛的情景。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陈家沟历代名家辈出。 太极拳以其蕴含的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东方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太极拳的创编也是继“四大发明”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又一次展示,具有中华民族活动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继承和保护太极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太极拳已经传播到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习练太极拳者已达一亿多人。太极拳已经成为21世纪最受人们喜爱的健身活动项目。 第二节 太极拳的功能 因为太极拳融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武术攻防技巧于一体,势必带来它的多样功能。 1.修养身心,陶冶情操 太极拳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讲究“舍己从人”,讲究“彼不动己不动”、“随屈就伸”,将待人接物以善为本的行为准则,有机地融会于具体的技法当中,即使在激烈的搏斗中,也处处讲究与人为善的太极宗旨。通过加强练拳者的美德教育,达到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后天练拳过程,潜移默化地进行美德教育,使其不断完善、深化和提高,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外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这正是我国古典的“中和”之美、“温柔敦厚”之美。太极拳在这一方面独到的教化功能,也是人们称其为道德拳的主要原因。 2.防身御侮 技击是武术的灵魂。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种,当然也不例外。太极拳除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外,养生价值和护身价值兼备。练习太极拳技击,掌握搏斗防身技巧,不但能从中体会到攻防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坚强、勇敢、果断、机智等优良品质,而且可以防身御侮,于国于民大有益处。 3.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运动,被誉为世界第一健康运动品牌。练太极拳,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协调能力,发挥各系统的积极性,加速体内物质代谢,有一定的防衰老作用,这已为无数事实证明。 4.习练的便利性 太极拳之所以能在全球快速广泛传播,除了它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它习练便利,宜于普及。习练太极拳不受性别、年龄的限制,老少成宜;不受时间的限制,无论早中晚任何时间均可;不受场地限制,俗话说“拳打卧牛之地”,即是指演练太极拳;也不受气候的影响,雷雨天气或严寒、酷暑季节可以在屋中或选择地方演练:凡此种种,均有别于其他武术。P1-3 序言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存和发展我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有效地参与到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之中,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在汹涌澎湃的现代化大潮中,重视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尤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各国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损毁和加速消失,这会像许多物种灭绝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影响文化生态的平衡,而且还将束缚人类思想的创造性,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既是对各民族文化之根的追溯,也是保持文化发展延续性的前提,同时也为现在与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本土文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防止盲目的、急功近利的、破坏性的开发,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愿意与各国交流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探寻国际合作的方式,促使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不断推进。 传统文化的保护,既包括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目前,关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协作机制和国内立法已经比较完备,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专门国内法的国家还很少,国际间的合作也还很不够。值得赞赏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充分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始努力推动世界性的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程。为了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紧急现状,1 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继而,从2000年4月正式启动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遴选机制,其目的在于设立一个国际性的荣誉,专门授予那些“最典型的文化空间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表达方式”,旨在鼓励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社区带头确认、保护和传承他们的非物质遗产,并且于2001年5月18日,公布了世界范围内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我国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申报的昆曲艺术,成为第一批19种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2003年11月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申报的中国古琴艺术又被列入第二批28种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更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tltion for the Safegtl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tage),我国是最早的缔约国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在文化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协调下,各有关方面通力合作,需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作为我国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工作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成立了相关的研究与职能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基于这一背景,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各地专家学者撰写了这套具有权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其中既包括已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昆曲、古琴、木卡姆等项目,也包括更多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独特风貌、丰富内涵,尚有待申报的项目。丛书着重反映这些文化遗产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和未来的计划。它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中华民族更为灿烂的未来前景。 我对这套丛书的出版表示争衷心祝贺。 后记 “喝了陈沟水,都会跷跷腿”这句话,我在少年时代,就常听村里老人讲起。那时候,我不知道陈沟就是陈家沟,更不知它在什么地方,对于太极拳的感觉也是神秘莫测。我只知道陈沟是我们温县的一个村庄,究竟我们温县有多么大,我也不知道,因为我的足迹只在晚上跟随长辈们去看电影时,到过我们村周围的几个小村庄。 第一次去陈家沟,大概是在1986年。那时我在温县城一家单位上班。怀着无比景仰之情,利用下班时间,我与女友杨宝琴一道骑自行车到了陈家沟。那一次,我将古老而神秘的陈家沟村里里外外转了个遍,被它淳朴的民风深深打动。从此,我与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7年秋,通过温县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先生的引荐,我结识了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的王西安先生。1989年,我接替“四大金刚”中的另一位——陈正雷先生,担任政协焦作市第八届常务委员会委员。随后不久,我又结识了一位“金刚”——焦作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温县政协副主席朱天才先生。就在这一年,我写出了4万字长篇报告文学《王西安轰动法国纪实》(1991年刊载于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黑色旋风》一书中)。1990年,我又和王西安先生在焦作市武术馆共事一年,帮助他编写了《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一书(1993年3月河南科技出版社版);并且通过民进中央委员、天津电视台独立制片人剑青和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审、著名作家申文钟两位先生,由北京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为王西安先生出版发行了《陈式太极拳王西安大系——中国神功》录像带,以中、英、日多种版本发行。1992年,我作为副主编参加了政协温县委员会组织的《陈氏太极拳古今》一书编著工作。同年9月,因在首届国际太极拳年会中工作积极,受到温县县委、县政府的表彰。2000年8月,中国焦作首届(温县第六届)国际太极拳年会在焦作市举办,我配合焦作电视台记者杨葵先生、宋菲菲女士拍摄专题片《漫话太极拳》。同时,应《焦作广播电视报》编辑张丽女士之约撰写了《太极拳史话》一文,在报纸上进行连载。2002年,我创作完成长篇历史小说《陈家沟传奇》。全书分17章,共21万字,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这邯小说再现了这个闻名中外的村庄变迁史;叙说了一个悲欢离合、不屈不挠的陈氏始祖传说:讲述了一幕震惊中原、惨绝人襄的血洗怀庆悲剧;演绎了一件旷古绝今、震彻太行的洪洞迁民史实。《陈家沟传奇》一书,对宣传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获得焦作市政府优秀文艺成果一等奖。2003年8月,为加大对太极拳的宣传力度,经时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兼《大河报》总编辑马国强先生j比示,《大河报》特派记者许笑雨先生专程到温县陈家沟采访,我负责全程陪同及讲解。后来,《大河报》以《太极拳乡的传奇之旅》为题在“厚重河南”栏目分四期连续刊发了《寻常村落,养育绝世武功》《风行天下,从“偷拳”开始》《太极传天下,根在陈家沟》和《神功代代传,太极震环球》四个整版的重磅宣传文章,太极拳引起了社会更多的关注。2004年,我应温县旅游局之约参与了太极拳祖祠的布展设计,并创作电视风光片《太极拳圣地陈家沟》脚本,后该片获得焦作市政府电视新闻优秀稿评选一等奖。2005年10月,由我作词、王小璐先生作曲、李艳芬女士演唱的歌曲《太极拳赞歌》参加河南省第九届民间民族音乐舞蹈大赛并获铜奖。2005年冬,中央电视台《搜寻天下》栏目组来温县采访。我陪同该栏目组在陈家沟太极拳祖祠拍摄,并就太极拳起源作了细致讲解。该栏目组拍摄的这期内容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多次播出。2006年初,我着手创作系列电视连续剧《太极拳传奇》剧本,台湾著名电视制作人彭蓬先生于8月、10月先后两次亲自来到温县商谈拍摄事宜。2006年5月,在焦作市政协组织召开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理论研讨会上,我的论文《关于太极拳文化产业开发的思考》在大会宣读并获一等奖。多年来,我还数十次陪同国内外宾朋和领导到陈家沟考察和观光。 2005年7月,我担任温县文化局副局长,主管社会文化、艺术、文化产业和精神文明工作。8月3日,我和温县文化局局长郑爱珍女士一起参加焦作市政府召开的关于“太极拳”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会议。温县随即成立“申遗”工作领导小组,我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2005年8月28日,陈家沟村民委员会主任张蔚珍先生以“多年来在陈家沟太极拳宣传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为由,亲手为我颁发“荣誉村民”证书。我有幸成为第16位陈家沟“荣誉村民”。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极拳名列其中。消息传来,温县人民无比骄傲和振奋。在整个太极拳“申遗”过程中,供职于河南省国画家协会的弟弟严宏兴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并建议我写一部系统的有关太极拳的书籍。2005年底“申遗”工作结束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人民出版祉等单位有关领导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下,我即着手编著《太极拳》一书,历经一年,终于脱稿。其间,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周向潮先生多次与我联系,并给予指导,使得这部书得以顺利列入选题并获出版。 当然,在与太极拳的缘分中,也并非全是轻松的话题。2006年10月2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和各省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的领导到陈家沟考察太极拳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天下午1时55分,就在我们乘车前往陈家沟送资料途中,因为前面行驶的一辆大型客车的突然转弯,发生了车祸。为了躲避大客车,我们乘坐的捷达车冲进路旁林带,撞断三棵树后停了下来。我虽坐在副驾驶位置,但是因为有安全气囊的保护,并无大碍,只是双腿略受轻伤。而坐在后排的同事赵占军先生,右臂造成粉碎性骨折,至今尚未痊愈。这使我心里非常难过。这些小插曲并未影响我对太极拳的感情,反而促使我更加用心地来编写《太极拳》一书。 《太极拳》一书,得到了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群众艺术馆、河南省神龙太极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焦作市政协、焦作市文化局、焦作市文联、焦作市群众艺术馆、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焦作市太极黄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共温县县委、温县人民政府、温县人大常委会、政协温县委员会、温县文化局、赵堡镇政府、陈家沟村民委员会等单位有关领导和朋友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许多太极拳名家和摄影家的支持。陈家沟太极拳传人陈桂珍、王占军、张福旺、陈冲、陈大虎、陈二虎、陈志强、王焱亮、任海林、张金鹏、张敬玉、张锡玉、‘张德旺、张随胜等参加了本书部分拳照的拍摄。焦作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卢立文、副秘书长刘长春、理论宣传部主任范光,以及温县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士军,主席李世轩,副主席周双林、王天才、张国栋、武卫锋、赵为民等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摄影图片资料。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常务副局长马国强先生、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傅劲松先生对我的创作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著名画家鲍国增先生为本书精心绘制了《太极玄鱼图》,郑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长水先生和人物画家范怀珍先生创作了部分太极拳故事壁画,温县广播电视局李军营先生参与了本书的资料收集和文字校对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太极拳流派众多,因时间仓促,加之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所误漏,敬请各位太极拳界武术家和理论研究家不吝赐教,多提批评意见。 严双军 2006年11月28日 于太极拳发源地温县陈家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