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互联网下的蛋(12位网络创业者制造的传奇)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杨艾祥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了我国12位网络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故事。他们都是互联网时代所形成的一个奇特的富翁阶层的代表,他们大多是出生于80年代的孩子、被冠以“80后”标签的新新人类,以玩乐起家,却创下百万财富!这些互联网时代的草根英雄,与主流互联网的CEO们相比,他们的出身称不上体面,甚至还有些卑微;但与一般网民相比,他们又像温州商人那般异常的精明和勤奋;他们隐藏在各个不知名的角落,但所爆发出来的巨大能量,甚至可以改变整个中国互联网。如果你想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成功的经验,那本书正合你意。

内容推荐

本书所讲述的12位网络创业者,是互联网时代所形成的一个奇特的富翁阶层的代表,他们大多是出生于80年代的孩子、被冠以“80后”标签的新新人类,以玩乐起家,却创下百万财富!这些互联网时代的草根英雄,与主流互联网的CEO们相比,他们的出身称不上体面,甚至还有些卑微;但与一般网民相比,他们又像温州商人那般异常的精明和勤奋;他们隐藏在各个不知名的角落,但所爆发出来的巨大能量,甚至可以改变整个中国互联网。

目录

第1章 xiangshu.com温世豪:200元起家的人对决多个财团

2006年9月,有个摄影网站向温世豪提出将橡树网并入他们网站,给他50万现金和适当期权作为补偿,对方强调,如不和他们合作,“橡树”这个品牌就会很快消失。很明显,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在资本的支持下,橡树网和温世豪的压力已经越来越大。但是温世豪说:“把网站交给一个对橡树毫无感情,只想利用橡树牟取经济利益的人来做,是非常危险的。”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温世豪起家做这个网站的时候只用了200元。

橡树林里还能飞出金凤凰

读书怎能改变命运

从最南边到最北边

北京不会再这样对我吧

枪手、枪手中的枪手

当“橡树”遭遇像素

一个人的到来

一个人VS多个财团

第2章 51.com庞升东:只要解决一个问题你就能成为千万富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庞升东的51.com最初只为网友解决了一个问题:如何帮助想交友的网友知道聊天的对方究竟是不是一只狗。正是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只经营了一年,这个网站就获得了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商——红杉集团首期400万美元投资。

一个解决了问题的网站

98万买了个域名

创业不足半年就获风险投资

三年打造一家上市公司

互联网带来的第一桶金

离开房地产还是网络最赚钱

第3章 zhubajie.com.cn朱明跃:一个新闻人的威客发迹秘密

朱明跃辞职的第二天,他就接到30万悬赏单,成为中国威客发展史上的重磅炸弹;第四天,一个投资商给“猪八戒威客网”的投资金额开价提到了1000万……显然,这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传奇。很多熟悉朱明跃的人,还依稀记得,2002年夏天那个闷热的午后,颇显落魄的朱明跃进入《重庆晚报》,看着办公室里整齐的电脑发呆时的样子:他竟然还不会打字。

专注

中毒

上路

起步

模式

雄心

绝活

价值

第4章 douban.com杨勃:豆瓣是怎么引领潮流的

在过去的思维中,互联网一再强调的是“流量就是财富”,有人甚至把一个用户值多少钱这样的数据都估算了出来。因为大家都相信,在互联网上,只有比较大众的市场(即足够多的用户基础),才能建立比较好的市场模式。而对于豆瓣网来说,几十万的用户基础,以及其为自己划定的行业——读书、电影、音乐,包括新推出的旅游,都算不上大众,如何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呢?

天天到星巴克“上班”的年轻人

不考虑行业,只考虑用户需求

如此小众的网站如何赢利

一个把用户利用起来的网站

杨勃和豆瓣的梦想与挑战

第5章 comhuan.com朱人杰:期待人们用红曲别针换来房子

C2C聚集人气,B2B获取收益,易物网的发展思路是明确的。但是,这种思路的网站典型是博客网站,几乎所有的用户都不由自主地为网站充当义务宣传者,但是吸引来的是无数眼球却变不成利润,这也是博客网站成为鸡肋的根本原因。易物网加上了与传统行业的接口,似乎摆脱了鸡肋命运,自然被寄予厚望。朱人杰和他的团队能制造什么样的传奇呢?

红曲别针换来房子的创意

广告人的推销方式

简单是需要理由的

赚钱才是硬道理

第6章 Ding9.com杨志峰:凭什么让用户以一顶九

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是这样的:从最初的当当、卓越等专业销售书籍和其他低价值商品的购物网站的出现,到以C2C的拍卖为主的易趣、淘宝网的发展,再到以销售更多类别和高价值商品的亦得网逐步被网民所接受和喜爱。而现在比较购物网站正是站在这些网站的肩膀上,用这些网站花费多年积累的数据,驾驭它们的集体智慧,最终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不得不说那个叫“亦得”的网站

两个创业者的集合

一个满足需求的网站

赢利的时间问题

寄生网站不可回避的挑战

一个充满希望的网站

第7章 buykee.com飞扬新锐:革新中国电子商务2.0

“你有理由讥笑一支年轻的团队经验的不足,但是你无法体会他们背后所经历、所承受的,也无法抹杀这一段艰辛的创业史,而我们,新锐时代的互联网创业者,仍然要坚持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行,我们明白贝壳的价值是什么,日出前的瞬间总是最黑暗的。”这段话被写在贝壳团队博客最显眼的位置上。但是,对于这个具备多个80年代标签的孩子,革新中国电子商务2.0就真那么容易吗?

闯不成名誓不还!

和互联网结缘的日子

到南方去一定有结果

杭州寻找遗失的梦想

那个叫贝壳的项目

贝壳的机遇与挑战

第8章 gjj.cc郭吉军:钳工CEO的前世今生

鲜有人知道,广捷居的掌控郭吉军四年前还是机械厂里任人使唤的小钳工。那时候互联网的风潮正第一次猛烈地席卷中国大地,不过,对于当时的郭吉军来说,别说互联网,就是电脑也是个新鲜的玩意儿。

复印店里的小弟

个人网站就是一个储存器

广捷居的财富道路

保住了“孩子”又套住了“狼”

第9章 56.com周娟:领导网络视频产业是幸福的

作为竞争最激烈的视频网站行业里唯一的女性掌门人,周娟能否像她曾经的领导——网易的丁磊一样成功,这是个问题。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在Google宣布以16.5亿美元收购YouTube之后,中国视频网站还没有一个敢说自己就能统一江湖的,但是周娟正在秘密地努力。

向丁磊汇报的日子

做一份让自己快乐的事业

有多少坎可以顺利通过

视频网站凭什么赚钱

领跑者的信心来自哪里

第10章 itry.cn徐乐:为用户带来全新产品试用体验

这个23岁的“老”企业家,在没有从大学毕业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国际顶级风险投资IDG的巨额投资,是国内大学在读就获得国际风险投资的第一人。现在,他把他的事业定在了试用网(itry.cn)上。这是国内第一家以“试用行销理念”服务于中国的商家和消费者的新型互联网营销媒体。他凭什么让用户享受免费午餐,又凭什么让商家甘愿为他买单呢?

让用户享受免费+体验的午餐

23岁的“老企业家”

商家为什么会为徐乐买单

“免费+体验”的午餐要推着吃

简单事业的未来

第11章 Doker.cn刘剑锋:网上分众传媒剑指江南春

从接触网络起,不管是网络上还是生活中,刘剑锋更多使用的是他的网名:狂龙。正如其网名,刘剑锋真够狂放,凭借一个刚创办一年的总部偏居东南厦门的Doker.cn,就敢挑战身价数亿的传媒英雄江南春。他狂放的底气到底来自哪里?

“分众传媒”并非真分众

电子杂志未来凸显读客网价值

创立读客网的想法与用意

谁制造内容,谁买单

第12章 show517.Com戴焰节:网站与工厂结合解决2.0的赢利问题

类似show517.com这样的个性化定制网站从web2.0企业当中率先迈出了与传统行业相结合的步伐,在其网站上用户可以参与到商品的设计当中,以充分展示用户的自主性、创新性以及鲜明的个性特征。在这里,已经没有品牌的概念,每个用户都是其自己最喜爱产品的设计师,基于此,也在源头上解决了产品的销售问题。

从游戏周边产品的个性化上发现的灵感

突破按需定制的生存局限

个性定制的商机会有多大

对2.0网站商业模式的突破

有实力才能玩转新电子商务模式

后 记

试读章节

橡树林里还能飞出金凤凰

这个温姓的土著广东人家,贫穷得实在是需要一个人来鼓舞士气了。于是,当那年他们喜得贵子的时候,给儿子取名为“世豪”,孩子是这个家庭新的希望,他们希望一世以儿子为豪。

温世豪的父母均是广东阳江国营红五月农场的工人,童年的温世豪几乎和橡树形影不离,每天看见的包括玩耍的内容都跟橡树有关:上学的时候要走过好几公里的橡树林;夏天用橡胶粘蝉,冬天和伙伴们一起摘橡子来玩,比试谁的最坚固;放假了都要和农场上其他的孩子一样去扫橡树叶做燃料,看着一袋袋的橡树叶是孩子们最自豪的事情。

尽管橡树给了他无限快乐的回忆,但是温世豪从没有想过自己要与橡树结下不解之缘。因为,除了那些快乐,橡树留给他更多的是苦楚。他的父母几乎每日与橡树为伴,但家里却穷得叮当响。

温世豪童年里最紧张的事莫过于有同学要求到他家里去玩。“小时候,我家的房子是所有同学中最差的,实在是太寒酸。”多年以后,温世豪几乎还不能释怀。

贫穷几乎改变了一个孩子的性格,温世豪只倾听不发言的性格一直到现在都无法改变。不过他为此庆幸,自己的沉默是金,避免了更多的是非,这对于他在圈子里树立良好的口碑是很有好处的。

不想像父母一样在橡树园里等待终老,出路在哪里呢?

《劝学文》唱道:“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黍;安居无需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但是,温世豪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原谅自己的是:当他醒悟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成绩是班里最差的。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我的理想”的命题作文,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写下了自己的雄图壮志,温世豪也不例外。他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虽然他还没有搞清楚科学家是干什么的,但在他的想像中,当了科学家就不会再像父母那么辛苦了。

而当老师把温世豪的理想在班上诵读的时候,听到他要当科学家的理想,班上的孩子哄堂大笑。

一位同学的父亲听说了温世豪的理想,居然冷冷地笑了几声:“橡树林里还能飞出金凤凰?”

这个细节是温世豪后来才知道的,不过,这对他的刺激特别大。他在橡树园里飞跑,大喊:“温世豪,你凭什么让家人一世自豪?!”

读书怎能改变命运

高考的时候,“读书改变命运”的口号被老师们烙进几乎所有考生的脑海里。温世豪在这种感召中,一边努力地背书、记笔记,一边期待着命运的改变。

尽管成绩不算好,但是温世豪还是跌跌撞撞地进了大学。在大学,很长一段时间里,温世豪感到兴奋,毕竟他证明了橡树林里是能飞出金凤凰的。那些日子,温世豪回到橡树林的时候,也能把头仰得老高了。

虽然这所大学并不知名,尽他学的是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过的建筑专业。

然而两年以后,他自己把自己这只金凤凰变成了落汤鸡。

多年以后,坐在橡树摄影网cEO的位置上,温世豪依然痛斥高考教育对学生的残害:“我现在才明白,无论读什么大学都不是炫耀的资本了,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在于你读什么大学。”

温世豪还说,“读书改变命运”害了很多学子,因为老师在“读书改变命运”的教导下,教学生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拿高分,而不是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创新。

在感到大学生活越来越枯燥之后,温世豪选择了退学。  从最南边到最北边

2000年的春天,温世豪只带了一个帆布包,就悄然离开了他曾经为之奋斗了无数个日夜的大学。那个帆布包,是父亲当年送他上大学时装棉絮用的。

他的第一站是海南。

那时候的海南是一片淘金的热土,无论是房地产还是IT,都在这个岛上膨胀、膨胀——直到有一天这个肥皂泡被吹破。

在念大学的时候,温世豪上过几节计算机课,也跟朋友学过制作网站。于是在人才市场里,当招聘方问:“你懂电脑吗?”温世豪满不在乎地回答:“不就是计算机吗?”

温世豪就这样进入了海南一家医药类电子商务网站,在网站中的身份连他自己都不清楚,反正老板让他做啥就做啥。

事实上,那个网站和当年的许多网站一样,都是披着虎皮在运营,真正懂得运营网站的没有几个人。

温世豪在这个网站里快速成长,不仅懂得了技术活,还知道了网站是怎么“忽悠”人的。多年以后,《大腕》里的一段经典对白经常让温世豪想起当年那些网站的运营:“想靠电子商务挣钱的都是糊涂蛋,网站就得拿钱砸,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啊,高薪聘几个骂人的枪手,再找几个文化名人当靶子,谁火就灭谁,网站靠什么呀?靠的就是点击率啊!”

除了忙于每天的工作,温世豪还在互联网上冲浪。

一个网名为“风尘侠客”的人游走于无数个聊天网站中,和网友们探讨技术,学习网站的经营。

这位“风尘侠客”就是温世豪。那时候,他逃脱了“读书改变命运”的束缚,努力地学会释放自己,和各方人士交流。

多年以后,海南的互联网先驱们还能记忆起假日海滩的烧烤活动、某某小酒馆的饭局多和温世豪相关。

不过,逐渐成熟的温世豪还是决定走了,尽管他舍不得海南的时光、海南的朋友,但是互联网不属于海南了,因为泡沫散去了。

温世豪要去北京中关村,那里才是互联网的新天地。

P3-6

序言

别犹豫,该你登场了!

(一)

郭吉军说:“以前招聘到的人,技术比我还烂,干脆辞退了,我一个人,自由自在。”听到这样的话,你能想像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就是个做网站发家的百万富翁吗?特别是当你更进一步知道:四年前,中专毕业的他还在四川某个小机械厂当钳工,只在县城的复印店里见过电脑这种陌生玩意儿。

而网名比自己的真实名字更有号召力的“飞扬新锐”即杨雷却与郭吉军风格完全不同。“你有理由讥笑一支经验不足的年轻团队,但是你无法体会他们背后所经历、所承受的艰难和辛酸,也无法抹杀这一段艰辛的创业史,而我们,新锐时代的互联网创业者,仍然要坚持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行,我们明白贝壳的价值是什么,日出前的瞬间总是最黑暗的。”这段话被写在了他领导的贝壳团队博客最显眼的位置上。

还有更有意思的人物出现。23岁的“老企业家”徐乐,因为看了吴宗宪主持的一档台湾娱乐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而久久不能平静,然后,他做了国内第一家试用网,并且在初运营68天后就获得了国际著名风险投资公司IDG的战略投资。

在和这些人谈过之后,我知道,比尔·盖茨、杨致远等曾经耳熟能详的名字正在变为历史,也许他们还是某个IT类网站“百家讲坛”的热门话题,但是现在,一批新人正在或者将要书写新的传奇。

在这本书中,我要研究的就是这样的一批人,他们是继2000年前后中国第一波互联网的热潮之后,在2006—2007年崛起的一批人。他们生活在“蓝海战略”、“六度空间理论”、“长尾理论”、“去中心化理论”等空气的包围中,采用所谓“RSS”、“SNS”、“播客”、“Wiki”等技术和概念。

在我看来,如果说曾经的那些互联网行业的伟大人物是依靠技术进步而功成名就,那么,我写下的这12个新锐派,更多的依靠于他们在技术应用上的创新。

他们正在实践新一代互联网人或者说是新一代创业者的精神:完全不顾忌那些别人认为是必须去做的传统,破除成规,只做最正确的事。

正如我之前的一本书《马云创造:颠覆传统的草根创业者传奇》的写作目的一样,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采访、写作本书的目的还是在于揭示这些充满生机的创业者共有的力量。我相信,这才是本书对于阅读者的终极意义。

(二)

享誉全球的“电池大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传福在总结自己的时候说,成立一个公司并不难,生产一个产品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尽可能小的投入演变为尽可能大的产出。这就需要眼光,需要冒险。很多人创业失败不是由于缺乏资金,而是由于缺乏眼光和冒险精神。

在我采写的这12位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80年代初的互联网创业者中,无一不具备这样的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

“1980年后出生的孩子具有不守常规、颠覆传统、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很多人不想按部就班地工作,从而走上创业这条道路。”IDG亚太区总裁熊晓鸽曾如此评价这帮老一辈眼中的叛逆青年、捣蛋鬼。虽然本书讲述的12个人物,不完全都是“80后”,但他们都具备不守常规、颠覆传统、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

他们带着特有的叛逆,但并不鄙视或远离现实的商业生活;他们口出狂言,但更多时候,他们身上有着与其年龄并不相符的成熟与老练。他们在大风中成长,但也在风中迷路、彷徨;他们有的已经绝顶临风,但他们仍然如履薄冰。  2004年8月,我在北京见到戴志康的时候,他租住在一个简陋的小屋里。和他聊天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没有担忧自己的毕业证问题,并且放弃了年薪30万元的工作,要创建自己的公司。尽管盖了50多个公章,他的公司还是没有申请下来,但是,他告诉我,只要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

现在,戴志康成了新一代互联网创业者的标杆。这个出生于1981年、手下有50多名员工的老总或者说是孩子,掌握着一个叫“康盛创想”的互联网社区软件公司,并获得了周鸿炜和红杉中国基金的几百万美元投资。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很多人物都让我想起三年前的戴志康:

飞扬新锐,戴志康的同乡,2006年2月18日,发誓“宁可头破血流,也要把骨灰留下!闯不成名誓不还!”,之后他爬上了从东北到上海的火车,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朱明跃,一位在西南记者圈中响当当的人物,置鲜花和掌声于身后,悄然躲到了一个简陋的小屋,开始了“猪八戒威客”的创业。这里虽然很寂寞,但是他说:创业才是最快乐的,至少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你去工作,如果做得不好,你可以找到无数个没有做好的理由,并且大多与你无关;而自己创业,成功或者失败的理由都是你自己。

很显然,我所写的这批人正是《新周刊》想要定义的这样一批人:他们“必须要证明我的存在,强调我的存在,划分我的存在,向所有人通知我的存在”。

如果说,反叛性能让这一批新一代互联网创业者不断创新而值得令人称赞,那么不断的学习和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得他们更加值得尊敬。

1999~2001年,中国曾经涌现一拨大学生和海归的创业热潮,那时的先行者们,幸存者寥寥,更多的是喧哗登台,悄然落幕。

“他们只是资本运作,没有扎实的用户基础,也没有技术和应用基础,遇到泡沫自然会倒掉。我们这一拨创业的比较踏实,做的大部分都是应用层面和技术层面的东西,很少做概念层面(的东西)。”

说这话的是李想。李想创业六年,25岁身家过亿,2005年公司营业收入近2000万元,利润1000万元。

本书讲述的这12个创业者,没有一个还沉浸在“idea就能赚钱”的传统网络思维中,他们甚至讥笑那些只有一个idea的前辈们。

我的朋友徐财星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调侃过那些有意思的“前辈们”:“做网站干什么?搞流量啊!为什么要搞流量?投资啊!赚钱啊!那怎么搞流量啊?上流氓软件、搞插件、上擦边文章!为了搞流量,流氓出来了,为了搞流量,跟流氓合作,1000个点击才几十元。”

而我采写的这12个创业者,都在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即使是互联网生意,它的本质还是传统的生意:要么就和门口卖香烟的生意逻辑一样——进价3元,卖出去5元;要么就和中介公司一样——为客人提供实用的供需信息服务;要么就和商场的导购一样——帮商家拉到更多的客人……

和这些人聊天,他们不再简单地和你聊创意,更多地在谈商业模式,所以,我会不由自主地为他们击掌喝彩,不仅是因为他们有超越常人的梦想,更因为他们有将梦想变为现实的执著精神。

(三)

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而新兴上网方式——手机上网也初具规模,达到1700万人。报告显示,与2005年同期相比,中国网民人数增加了2600万,是历年来网民增长最多的一年,增长率为23.4%。对比2004年及2005年18.2%和18.1%的增长率,2006年网民增长率出现回升。自1994年中国全功能联入国际互联网,在10多年的时间里,每10人中就有1人是网民。10%的网民普及率将是互联网发展的高速拐点,突破10%之后,中国互联网将迎来更快速的增长期。

强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促进了各种各样互联网应用的兴起,产业的机会大为增加。

为了用最少的钱找到最合适的人做事,促成了猪八戒威客网的飞黄腾达;为了用最快捷的方式货比三家,诞生了杨志锋的顶九网;为了知道和我聊天的是不是狗,使得庞升东的51.com,只经营了一年,就获得了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商——红杉集团首期400万美元投资。

不仅如此,根据熊晓鸽的分析,新一代互联网创业者已经赶上了一个适合创业的“幸运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国互联网应用基本滞后美国2~3年,比如新浪、搜狐都比美国的同类网站起步晚。而现在中国与美国同步,甚至很多原始的应用都起源于中国,比如网络游戏。而且,因为中国互联网用户、手机用户数量非常庞大,这也催生了很多中国独有的应用和商业模式。体现在创业方面就是,以前创业者多数是从海外回来,把海外的招数用在国内;现在本土的创业者,往往凭借其对中国市场的敏感度,探索出许多国外没有的创业模式。

除了产业发展本身的机会外,投资融资环境的宽松也让这些年轻的富于创业精神的创业者敢于迈出第一步。周鸿炜曾经说,中国的上空飘浮着数百亿美元。这也许有点言过其实,但我们都知道,风险投资商对中国市场的青睐是不言而喻的。“只要你有好的项目,不怕找不到钱。”在北京、上海,甚至在西部的重庆,能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在我采写的这12人中,很多人正是因为轻松获得了风险投资而信心百倍,比如徐乐、庞升东。

1998年当布林和佩奇创办Google时,分别为24岁和25岁,如今G00gle成为新一代的互联网霸主。陈天桥26岁时创建盛大,马化腾27岁时创办腾讯,现在,盛大和腾讯都成了中国的商业神话。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新一代的创业者闯进我们的视野时,我们有必要去研究他们:创业是产生奇迹的途径,也是产业不断前行的动力。

当然,每一个年代的创业者都有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我书写的这些创业者,他们可能会屹立在IT业的潮头,也可能很快就会被雨打风吹零落去,但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他们都是IT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值得关注的一波浪潮,他们现在的精彩瞬间将会为产业、为历史留下一点思考。

无论如何,我们该为他们祝福。

对于那些跃跃欲试者,我想说:别犹豫,该你登场了!

作 者

2007年3月

后记

我希望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来看这本书,尽管书和书中的人物都不一定完美,但是看了本书,我想你至少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

第一,世界已经越来越平了。这将是一个没有绝对权威的时代,从前制定的几乎所有规则都是用来打破的,重要的是,我们敢不敢去打破这些束缚我们思想和行动的规则。

第二,想法越来越容易实现。推动社会发展的除了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力量来自人们对这些技术应用的创新。所以,即使是高新技术行业的创业,也不存在太多技术的壁垒,关键是我们要想到可以把这样的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实际中去;不仅如此,剩余的资本越来越多,只要你有好的想法,并能告诉对方想法如何实现,就不怕没有资本的支持。事实上,互联网创业更多地被等同于零成本创业,谁能想到一年狂赚1000万元的李想,1999年起家时还吃住在家里,每个月的花费就是几百元的上网费,可头一年就进账数万元呢?

第三,脚踏实地才是真。所有美好的想法和雄厚的资本,其最大的力量是制造泡沫,而不是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真正成功的事业是依靠自己的汗水积累起来的。

我不知道,你——我亲爱的读者在看完这本书后会不会沸腾,但写这本书几乎把我升上了天堂,然后不断卡自己的脖子,问自己:“这是不是真的?”所以,面对这些普通(或者用时髦的词“草根”)的创业者,我的写作几乎是一气呵成。尽管在写之前我思量了很久,但是真正写作起来——这些可爱的创业者们共有的冲动、激情、执著等精神却让我停不下来。

我知道,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我把这个时代称为“我时代”。

这不是传统理解的“以我为中心的时代”,而是“我能改变世界的时代”。当然,互联网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中介或者说是推动力。

在这样的时代,会诞生越来越多的类似本书写到的人物,也许正在看本书的你就是其中的一员或者将成为其中的一员。

这个世界其实只能做一个选择:要么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要么改变世界来让社会适应自己。显然,前一种选择是我们的前辈们努力的方向,而你和本书中的12个人物一样,渴望改变世界:我的地盘我做主,为什么我非要听别人的呢?

不仅是这样,我们也都具备书中这12个人物共性的标签:不守常规、勇于挑战、战略眼光、坚忍不拔……

所以,我相信,阅读本书的你可能就是我的下一本书的主角(别忘记提前给我发邮件啊!)。

写作本书虽然一气呵成,但是也要做得有理有据,这足以杀掉我不少脑细胞的了。

现在好了,抛开那些严肃(其实想来,这些创业者都是快乐的,跟他们聊天都乐呵呵的)的书写,让我套用“感谢CCTV,感谢MTV……”这样的模式来真诚感谢这样一些人吧!

首先当然是本书的12个主人翁。我坚信,一本书精彩与否,作者水平的高低并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是取决于书中主人翁的水平。所以,我相信,你之所以会称赞本书,那是因为他们创造了奇迹,给了你启发。当然,如果你对本书并不满意,那么你可以把责任推给我——那是我没有把他们的精彩精彩地表达出来。

我还要在这里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家永远是我最温暖的地方,有你们在,我永远不怕受伤,才有勇气冲在第一线。感谢黎和生、秦洪、李直、傅军、陈锐、刘川郁、冉家祥,作为前辈和师长,是你们的赏识、鼓励、支持让我不断前进;感谢《21世纪人才报》、秀客网、热度网等这两年我工作的地方,感谢所有的同事,无论在我的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你们都给我尽可能多的方便。当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我将正式加盟《商界故事》杂志,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好运。

蔡运彬、李开云、李建勋是我在北京漂泊时的难兄难弟,多年来,你们一直陪伴在我的左右,帮我出谋划策,你们是我的智囊团,是我的依靠。还有石茜,不仅是我的同乡、同事和朋友,更是一位好大姐、好老师,在润物细无声中给我指明方向。

本书在采写过程中,得到了被采访对象所在公司市场部的支持,很多朋友甚至不知道姓名,但是他们总愿意给我更多的时间,让我把稿子做得更完美,在此一并致谢。

另外,本书部分信息来自浩无边际的互联网,有一些内容根本无法知道作者,我对他们的文章和观点做了大量的引用,谢谢他们在研究上作的贡献和对本书的贡献。

再次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赵建宏和徐瑞芳女士,她们之前帮我编辑出版了《把自己做成品牌》、《马云创造——颠覆传统的草根创业者传奇》。在她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我才对写作动力十足。

特别要感谢尧尧,你的真诚和善良能让我活得更轻松自在,你的鼓励和批评能让我激情燃烧而又不骄傲自满。

最后,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在这个“我时代”,也只有在这个时代,我们才能创造奇迹。

杨艾祥

2007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