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崭新的眼光与多角度审视了一个古老的圣经故事。路得与拿俄米以焕然一新的面貌拥抱新一代的女性,当中的勇气、果敢、智慧与真诚,为现代妇女示范了人生每一个阶段的得胜,丰收、成长与锐变的属灵透视与实际行动,称这书为现代女性必胜宝鉴也不为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路得的故事(女性生命中的12个关键时刻圣经与女性)/实用圣经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美)卓涤娜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者以崭新的眼光与多角度审视了一个古老的圣经故事。路得与拿俄米以焕然一新的面貌拥抱新一代的女性,当中的勇气、果敢、智慧与真诚,为现代妇女示范了人生每一个阶段的得胜,丰收、成长与锐变的属灵透视与实际行动,称这书为现代女性必胜宝鉴也不为过。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为一位女性,明白女性的处境与挣扎,她从独特的视角诠释了一个虽然古老但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故事。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注和体察,并不流于感性的自辨,却对今天的时代和今日的女性提出了不少掷地有声的挑战;并对今日女性在世界生活与社会人生的种种际遇,提供了启导性的帮助、激励与安慰。 全书配有精美的艺术插图,与作者深邃的思考和睿智的笔触一同呈现在读者眼前,愿你在其中找到历久弥新的力量与智慧。 目录 作者序 前言——路得和拿俄米:我们的故事 第1章 失去的时刻 第2章 改变的时刻 第3章 转化的时刻 第4章 上年纪的时刻 第5章 独立的时刻 第6章 受尊重的时刻 第7章 得到认同的时刻 第8章 有洞见的时刻 第9章 装备下一代的时刻 第10章 自我定义的时刻 第11章 无形的时刻 第12章 实现的时刻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路得记》以一个悲剧开始:有三个女人的丈夫死了,失去生活依靠。这是生命中的一个关口,也是一个时刻要把这几个女人,或者还有我们,带进上帝的新时空。 重大的“失去”时刻会使女人再度靠自己的本钱过活。一个没有外在资源来讨价还价的女人:譬如没有金钱、朋友、教育背景等,那就要视乎她里面是个怎样的人,而从中去衡量她。她唯一拥有的真正资产是她的信心,就是相信在她生命中有最终希望的信心。拿俄米、路得和俄珥巴三人正要应付失去的时刻。她们跟世上很多女性一样,甚至跟今日的女性也是一样,她们的生命与男性的际遇息息相关,男性的工作和地位塑造着她们的世界。她们不仅失去生命中的男人,她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也都随着失去生命中的男人而失去。她们将会怎样,就完全取决于她们自己,以及她们那相信自己受造乃是完全的信心。“失去”是一个蕴含着深刻属灵启示的时刻。 拿俄米是一个没有资产的老妇人,而路得和俄珥巴也是两个只有很少选择的年轻女子。如果她们两个走运。她们或者也可以尝试去找个男人来养活自己。即或不然。她们可以继续寡妇的生活,完全依靠社会大众吝啬的恩惠过活。拿俄米、路得和俄珥巴已变得孤苦无依,她们只有三个人相依为命,还有上帝。 正如所有经历过突然失去了任何决定性的东西的人一样,这几个女人发现自己要面对的问题是:当我不再是从前的我、不再干从前所做的工作的时候,我会是谁?好像我们所有人所过的日子一样,生命对我们来说,基本上不过是日复一日拼拼凑凑地过日子。她们看不到有神迹能拯救她们,也没有天使在路上给她们指点迷津,什么也没有。她们从前所拥有的,一切她们希望拥有的都失去了。没有一个锚把她们固定下来,也没有一个保护网把她们捞起,她们现在只能靠自己。唯有希望能带领她们继续前行,在这个仅得一点空间给她们容身的世界上走下去。 在每处地方的女性都明白,也尝过由无助所带来的那些被抛弃和被忽视的滋味,她们知道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当局者是怎样的一回事。她们明白身处在一个为男性而设的世界里,只因自己是一个女人才会有的那种无权无势的感觉。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上帝在女性身上到底有什么旨意呢?这个世界给女性的东西似乎少之又少,甚至根本没有想过留什么给她们。这样,女性在生儿育女的阶段结束的时候,或者当没有男人继续供养她们,没有一个社会确认她们的身份,或她们未有因任何人或任何事的需要而使她们的存在有价值的时候,上帝到底为她们预备了什么呢? “极大的不幸”与“重大的失去”两者是有分别的。不幸是指人穿越布满机会的森林时,暂时绕道而过,这是一个“总会有出路”的例子。“如果我考不进医学院,那么我就当一名律师。”“如果我不能拥有自己的农庄,我就去农场打工。”我父亲去世的时候还很年轻,母亲才21岁。她没有任何出路,亦未曾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使她可以赖之以维生。在当时的男人圈子里,母亲根本没有一个立足之地,因为做雇主的、经营各行各业的,以及支配着城里信贷活动的人全都是男人。况且,当时也没有机构会投资在女性身上。30年后,她的第二任丈夫,即我的继父过世的时候,这个情况仍没有多大改变,她的选择依然少得很,她依然生活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我母亲在丈夫死后,依然只能靠着她丈夫以前的工作所留下来的资产过活。在今日,美国有超过半数的国民生产力来自女性,但其中有超过八成的人是受雇于工资低又没有福利的服务性行业。根据现有的研究显示,假如女性所得的薪酬待遇与男性的一样,美国的全国贫困率将大幅度减低一半。。对这群女性而言,失去生命中的男人仍会使她们陷于一无所有的边缘。 显然。就算在今日的社会,无依无靠、要自力更生的女性并没有极大的“不幸”,但她们会遇到令生命转变的种种“失去”。这样看来,似乎是上帝引导她们走进这些漆黑的路,这些路并没有一个可以让她们有尊严地离开的出口,她们要在世上得到救助的希望也很渺茫。但是,上帝在《路得记》中的信息却是清晰可见的,它要为每一个女性所预备的是更多。 人无论遇到哪一种的“失去”,诸如被拒绝、被抛弃、与配偶离异、有至亲玄世等,都立刻带来惊愕、麻小、灰暗的感觉。而至少,“失去”会使人的心变得冰冷,思想缓慢。“失去”把人的生命彻底地改变,而且没有逆转的余地。从前一度是我们生命中心的某个人、某个位置、某个计划、某种生活方式,现在突然完全消失。那些塑造我们的身份、给我们的日子添上色彩、丰富我们的睡梦、给我们意义和方向、安慰和支持的东西,已好像日落于无云的夜空一样全然消散。时间随着“失去”而停止,思想在半空中停顿不前,生命已是今非昔比。我们多年来所认识的、一直以来几乎不自觉地认为是美好的,最少是我们所熟悉的、肯定和确信的,现在都一一消逝了,连一声警告也没有就被夺去了,在未经我们批准之下就消失了,都被撤回去了,连一点东西也没有留下来。 我们中间甚至最老练的人也会被“失去”所动摇,我们以为我们所熟悉的事不会有终止的时候,就好像一座转动着的旋转木马一样会不停地转,但“失去”却把我们从旋转木马上摔下来,而且是没有原因可以解释的。我们几乎得不到任何警告或补偿,就发觉自己要去适应这个事实,就是昨天的快乐已经终结,并已织造成一片影绰荒凉的将来。 习惯随着每个死亡而死去,生活的舒适随着熟悉的退去和失去而溶解。那些我们从前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那些使我们的存在成为严肃、毋庸置疑的东西,如今已开始摇动、歪斜和变得脆弱。虚空成了我们的新友伴,而我们感到上帝仿佛是一个传说多于一个实体。在“失去”的时刻,甚至连我们在心灵里的那份肯定也可能变得软弱了些,当我们的世界开始动摇,使我们茫茫然失去方向的时候,上帝在哪里呢? 当人失去生命的主要支柱,便会对自己的余生产生怀疑。我们会问:失去这份工作、这份支持、这件东西、这个人的时候,生命的结局会怎样呢?过去既没有了,将来又有何目的呢?明天既定,不用计划今天吗?希望已成尘土,前途已化成薄雾?我们还能为什么而活呢?无论是什么原因也好,我们也必须活下去吗?在“失去”中我们得到的旨意在哪里呢? P15-19 序言 《路得记》记载的是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是一个写给女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写于数千年以前,成书期大约在公元五百到一千年之间,不过,这要视乎我们是沿用哪一套语言学理论所得的线索而定。无论怎样,它仍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故事。我们相信《路得记》的写成是出于上帝的默示,即使在今天,《路得记》仍叫我们每个时代的人作出反思,要成为一个完全的女人、一个属灵的女人的意义是什么。《路得记》仍是现今活着的每一位女性的模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它带我们从人生的一个时刻走到另一个时刻,将上帝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工作都指明给我们看。这都在提醒我们,上帝在某段时间放我们在某个地方都有他的美意。《路得记》是每个女性的生命写照:生命在某些时候凝固了,停下来给人作出反省。 从前,我看生命好像只是由一些按着先后次序、在此时此地、偶然发生在此人身上的事件所组成。但现在,我明白了生命的内容和意义实在是由一连串决定性的时刻结合而成的,其中包括失去的时刻、有危机的时刻、改变的时刻、生命转化的时刻、人际关系起变化的时刻和挣扎求存的时刻等等。这些时刻随着时间的流逝刻画在每一位女性的人生路上,并在一定程度上把她和她身边的男性分割开来,她就是这样在过程中被塑造。这些时刻在路得身上显示出来,并没有半点修饰,它们刺入剖开直到骨髓,而且它们所作出的挑战是明显的。我们面对这里面每一个时刻的态度,都显示出我们其实是谁、是什么人、是做什么的;我们要成为谁和什么人;我们在属灵上和社会上可以成为谁和什么人。 《圣经》称这书卷为《路得记》,但我并不完全赞同。我认为这书卷的名字并不全面反映故事的真实内容,它至少应该称为路得和拿俄米的故事,或者干脆应该称为拿俄米记,因为拿俄米是书中较年长、较有智慧的一位,她曾有一种生活经验,并希望路得活出的生命要比自己所活出的好。年轻的路得视拿俄米为学习的榜样、导师和朋友,并且跟从拿俄米的脚踪而行,这是拿俄米所知道的。不过,路得要跟着她哪些足迹走呢?如果路得要成为合上帝心意的人,她该怎样走呢? 这个故事很简单:有两个女人,一个年长,一个年轻,两人都是无儿无女的弱质女子,在她们当时的社会中皆是被忽视的人物。她们的资源有限,并同样面对着深深的痛苦和不友善的世界,唯一例外的是她们会互相关心彼此的境遇。这个境遇对今日很多女性而言并不陌生,但拿俄米和路得发觉自己处于一个被撇下、要独自挣扎求存,但却求助无门的困境中。拿俄米的丈夫已经死了,事隔十年,她的两个儿子也相继离世,拿俄米在摩押已成为一个孤苦无依的人。多年前,她们一家因逃避饥荒而离开家园,移居到摩押这个异乡。拿俄米在摩押没有真正的根,身边也没一个相识多年的好友陪伴她度过“失去”之痛,“失去”令孤单的生命要重新依靠自己。拿俄米此刻有的只是两名摩押媳妇。 拿俄米的亡夫以利米勒曾带着全家离开他们的出生地伯利恒,迁到摩押——一个视他们为异乡人的地方,他们是当地社会迟来的新丁。他们要寻找的是在那个农产量愈来愈少的家乡所寻求不到的经济保障。倘若你是家庭的经济支柱,这次迁移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短期对策。但对在异乡成为寡妇的拿俄米来说,往后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个长期性的灾难。要是拿俄米在此刻离开她在异地的家,一个女人只身踏上茫茫前路也是很危险的。但她若留下来的话,就注定会是一无所得。与其在一个不会给寡妇任何援助的地方作外人,不如决定在家中最后一个男人死后,返回自己的父家伯利恒。因为,她在伯利恒至少还有一些旧相识,甚至是她们家族的一些遗民,而就算只是一些远房亲戚也算不错的。 这时,拿俄米的媳妇路得和俄珥巴与她一样,都是一个单身女人,都是寡妇。她们同样处于一个不依仗男人就会有危险的世界,这些危险包括在社交上、经济上以及肉体上的。路得和俄珥巴正面临一个重大的决定:留在摩押地继续做原来的自己;抑或去闯一个新世界,成为一位新女性。她们两人的情况与拿俄米的情况所不同的是,她们都仍然年轻,可以索性照既有的生活模式再重新开始:再结婚,在她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安定下来,生儿育女,继续维持她们的社交生活,就好像她们的母亲、她们的祖母和世世代代的先祖所做的一样。或者她们也可以把握这个生命中的机遇,成为一个新人,只身在原居地以外的地方过新的生活。 有哪一个女性没有面对过这类问题:选择走一条不是她当时身处的社会既定给她所走的路,到底是什么意思?有哪一个没有结婚的女性(寡妇更不用说),会不晓得在这个际遇之中所表达的含义呢?单身女人的生活跟单身男人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在一个由已婚人士组成的社会里,一个单身女人即使能够结识到单身朋友,顶多也只有三数个而已,但她往往会被人视为一种威胁。一个没有工作的女人,或者一个找不到一份工作足以维持她现在并将来的生活的女人,她只能依靠很少剩余的资产来度过余生,只因为她是一个女人。因为每个寡妇、每个女人都知道,在任何地方,对于一个不是已婚的女人,在身体上或物质上都会有一些危险。 或许会有很多人说,俄珥巴的抉择是比较明智的。她决定留在自己的父家摩押,因为按理在那里较之在异地会有较多的机会开始另一段婚姻。俄珥巴将会再婚,过着平常人的生活,这个抉择既受人尊重也十分稳妥,因为她坚信她有机会重新过些好日子。 拿俄米的第二个媳妇路得却决定要跟她一起离开,去一个永远视她为外来人的地方,那里的国民对摩押人存有偏见,对孤寡的摩押妇女的偏见尤甚。对一个年轻女子来说,这个环境很不安全。早期的以色列社会是不接受异族通婚的,而在以色列的文化中,女性的社会保障全在于她与男人的联系。所以,女人没有丈夫就是一个遗憾。然而,路得作了一个勇敢的抉择。这个抉择是充满信心的:她相信上帝是昨日的上帝,也是今日的上帝;也相信若上帝取去她一件东西,会有另一些东西为她存留。纵使将会遇到重重困难,路得仍选择以全新的方式在一个新地方重新开始。 所以,路得和拿俄米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三个遗孀的故事,她们在一个依赖男性自主权和能力而不会顾及女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里独立生活。这个故事所讲述的是在这样的一个景况中,人要怎样才能发现自己的上帝。这是她们三个人的决定性时刻。 事实上,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些所谓描述性的时刻,经过这些时刻以后,我们与从前相比就不大一样了,这尤其是对女性而言,因为这些时刻往往是一些非常私人、十分个人的时刻。这三个女人在自己的挣扎过程中做了些什么?她们怎样以女性的身份越过当时社会的建制?她们需具备什么素质?在过程中,她们要作出什么决定?她们所做的这一切都足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榜样。不过,这对女性则别具意义,就算在今时也是一样的。 很多女性都很谦逊地过一生。我们长大,努力工作,照顾家庭,在人际关系中跌跌碰碰,忍受失去的痛苦,而且在整个过程中虽然经常要孤军作战,但仍满足于克服种种错综复杂的境况:努力在世界的价值观和个人的经验、才干和智慧的指示下作出平衡。这无论是对男性抑或女性,都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但问题是,在女性的生命中有一个方面是作为一个女性所独有的。女性有两个生活圈子:一个是私人生活,一个是社交生活。但实质上,大体而言,女性只原属其中一个生活圈子。我们在私人生活所知道的与在社交生活所知道的是有矛盾的。 现代的女性通常在两个体系的边缘活动,一个是社交上的,一个是私人的。我们两脚分别踏在两个世界之中,一个世界承诺当我们遵守我们在该文化的社会角色时,我们就有家庭和家庭生活;另一个要求我们要同时承担起我们私人和社交生活,但它并不保证有什么可行的方法可以使人成功作出这样的承担。每个女性,无论她是受生活环境或个人天赋所影响,都活在这两个世界中,她明白要跟从上帝的呼召的时候,自我所要付出的代价。 因往往不能享受同等的薪酬待遇和退休福利,大多数女性比她们身边的大多数男性得到较少的资源。女性被喻为人类的初级保育者。与男性相比,她们在较有限的专业机会下付出劳力。所以,她们必须应付在高度专业的世界中所受到的个人与财政保障不足的限制。女性充满智慧、心思和创作力,她们不管有多困难,都要挣扎去成为她们要成为的人,这几乎可以说,在过程中的挣扎是她们的本能反应。但讽刺的是,如果女性除了因为经济原因以外便没有受其他原因所驱使的话,她们要兼顾家庭内外的事务,她们需肩负的责任远超过一般人所能承担的。她们照顾幼童、照料年长的亲属、维持闹哄哄的家庭生活、为赚取一定水平的家庭收入而每天工作八小时、打理大部分家务,而且一直以追求发展自己的潜质和实现梦想来竭力使自己成为完全的人。她们一直在寻找一些可以给予她们指引的属灵榜样。 不过,是太经常也是太多次,从前生命是活在盼望和机遇、劳苦与重担的危桥上,现在,生命开始摇摇欲坠和滑跌,比如婚姻破裂、丈夫离开、失去工作、事业幻灭、金钱耗尽但生活费用未见减少,等等。当女性面对以上提及的零碎的生命考验时,在人类历史上可以给她们学习的榜样少之又少。正因为这样,路得和拿俄米的故事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路得记》中,上帝的话是站在一个反社会传统的女性的那边,在今日的世界是这样,在当日的世界也是这样。在《路得记》中,上帝呼召我们冲破旧框框和社会障碍,去得着丰盛、完全的生命。显然,这就是我们每个人要走的属灵旅程。 拿俄米和路得的经历给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劝勉,甚至现在当我们面对失去、改变、危机,以及在我们的生命中那些不熟悉的事情,以至上帝在女性身上有什么旨意这个无休止的争论上,都有所劝勉。《路得记》是一篇有关女性成年期(womanhood)灵性生活的伟大指南,你和我则把它们活出来。但怎样把它们活出来呢?这对我们充满盼望的心、灼热的灵、我们的心智和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