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日本著名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留给世界的财富并不单纯是两个世界500强企业——京瓷集团和KDDI集团,更重要的是让这两个大企业集团得以成功并不断发展的精神食粮——京瓷哲学。
稻盛和夫重视全体员工在价值观上的一致。他认为,企业只有对“心灵”进行经营,才能使员工感到自身的幸福与公司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坚持为全体员工谋求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并以此为企业的奋斗动力,才能使全体员工与企业同心协力,共同前进。稻盛和夫始终不渝地为全体员工谋求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奋斗法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少年的梦(京瓷的奇迹)/现代商业新思维书系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日)加藤胜美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为日本著名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留给世界的财富并不单纯是两个世界500强企业——京瓷集团和KDDI集团,更重要的是让这两个大企业集团得以成功并不断发展的精神食粮——京瓷哲学。 稻盛和夫重视全体员工在价值观上的一致。他认为,企业只有对“心灵”进行经营,才能使员工感到自身的幸福与公司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坚持为全体员工谋求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并以此为企业的奋斗动力,才能使全体员工与企业同心协力,共同前进。稻盛和夫始终不渝地为全体员工谋求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奋斗法则。 内容推荐 作为日本著名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留给世界的财富并不单纯是两个世界500强企业——京瓷集团和KDDI集团,更重要的是让这两个大企业集团得以成功并不断发展的精神食粮——京瓷哲学。 本书讲述了稻盛和夫成功创立企业、经营企业的故事。字里行间无不展示了稻盛和夫的人生智慧、经营理念和商业哲学,对每一位企业家和渴望事业成功的人都会有所启迪。 目录 译者序 第一部 怯懦者跨越了沟壑 第一章 爱哭的孩子 1 “别哭,跳吧” 2 嗜酒的爷爷拉着货车卖冰棍 3 望着天棚的“三小时大哭” 4 甲突川的“黑人”被称为“埃塞俄比亚人” 5 洞门光棍成了山大王 第二章 疾病与心灵的磨炼 1 “勇敢是男子的第一美德,怯懦是男子的第一恶德” 2 考初中的失利与患肺结核的体验 3 南无阿弥陀佛,请佛祖保佑 第三章 战后的废墟 1 空袭、疏散与战败 2 熬盐与以物易物的日子 3 从棒球少年到卖纸袋的“萤雪派 4 “这样是没有前途的” 第四章 离开故乡 1 考大阪大学落榜,进入鹿儿岛大学 2 姬美患结核病与斋藤老师的教诲 3 就职考试撞南墙,松风公司暂栖身 第五章 松风工业公司初展身手 1 “你有你的哲学” 2 “因为我相信你” 第二部 狂热者们的疾跑 第六章 艰难创业 1 在空旷的工厂里 2 稻盛出差带回来的“礼品” 3 选择的“宿命” 4 无贷款经营的基点 5 经营的残酷斗争 6 反对稻盛之“乱” 7 如果迷上的话 8 西枝一江的“帝王学” 9 第一次赴美 10 建立第一座工厂 第七章 在曲折中前进 1 “感谢报恩”的具体行动 2 净说歪理 3 东京营业所之乱 4 稻盛就任社长 5 全力以赴的拼搏精神 6 设立京瓷国际部 7 “水是故乡清” 第八章 赌注与豹变 1 工会的诞生 2 对1SI封装的“赌注” 3 创业以来的首次减益减收 4 二部 上市——从非正规赛马到中央赛马 5 “从昴星到世纪”——君子豹变 第九章 谆谆告诫 1 新公司大楼的竣工 2 香港旅行 3 相良龙介与中村秀一郎 4 新的转折点 5 石油危机与职员的“骄傲” 6 西枝一江之死 7 内野先生之死 第十章 突破危机 1 没有航海图的时代 2 过剩人员的问题 3 新产品群的开发与生产 4 停止涨工资 5 职员的反应 6 通往世界一流之路 7 发行ADR 第十一章 狂热者 1 打破框框 2 命运多舛 3 不只是契约关系 4 “没想进入企业” 5 职员心目中的稻盛形象 6 “年轻老成” 第十二章 梦的解析 1 建立命运共同体 2 “不抛弃”的思想 3 联谊会上 4 潜意识论 5 梦的继续 新版跋 追记 索引“稻盛哲学” 年表 试读章节 1 “别哭,跳吧” 一帮剃着光头的孩子,哇哇地呼喊着朝野地里跑去。 清风送爽的南方天空清澈湛蓝,孩子们的呼喊声渐渐远去,只剩下了小溪潺潺的流水声。 孩子们呼喊着像风一样渐渐跑远了,但是小溪旁还剩下一个孩子。他黑黑的脸庞,小小的个头,头却格外的大。他呆呆地站在那里,不敢跨越这条小溪。由于头大的缘故,伙伴们给他起了个形象的绰号——“假分数”。 怎么办呢? 一个人回家?妈妈在家里干什么呢?一定忙着糊纸袋吧.跳过去?要是失败了掉到小河里,会弄得浑身是泥的,而且要是被蚂蟥叮住了,还会被吸血的啊。 不行。 走也不行,回家也不行,束手无策的少年不知如何应对自己的胆怯,终于“哇哇”地哭了起来。但现在即使他再使劲哭,哭声传得再远,妈妈也听不见.要是往回走吧,离家又太远了。 这时,那些跳过小溪的光头孩子们,发现一起来的士兵“假分数”不见了,就暂时中断了战斗,气喘吁吁地飞奔回小溪旁。这是一片位于鹿儿岛市内叫做原良的田园地带,小溪流经田园地带的庄稼地,是一条灌溉用的沟渠。渠底积满了淤泥,一旦掉下去,下半身一定会被弄得泥糊糊的。 年龄稍大一点的头头朝着正在抽泣的“假分数”大声喊道: “别哭,跳呀!哭也没用,还是跳吧!” 就这样反复地喊了五六遍,喊声像箭一样射向呆呆站立的大头孩子。 这喊声和过去一样刺耳,那是这些小崽子们特有的轻蔑声: “胆小鬼!连这样的小沟都跳不过来吗?” 少年深深地感受到这种轻蔑,他停止了哭泣,擦干泪水,擤擤鼻涕。这位少年年纪虽小,但是性格坚毅、不愿服输,他无法忍受被人骂为胆小鬼。而且,作为尚武之国,萨摩‘的男人从小就接受锻炼,如果年幼时被骂作笨蛋,那将是莫大的耻辱。 大家大声吵嚷着: “别哭,跳吧,哭也没用,还是跳吧!” 这喊声中并不只有轻蔑,也有给年龄小的伙伴打气,帮他驱除胆怯、参加战斗的鼓励。 “快过来吧,跳吧!” 白云飘飘,微风拂面,泪痕也已经干了. 好,再也不是哭的时候了。 跳吧!大家都在看着我,绝不能失败。 少年退到离沟十几步远的地方,选好了助跑距离,他一边在心里嘟囔着:“别哭,跳吧!哭没有用,快跳吧!”一边对自己说:“只要跳,就能跳过去。”他显得既不服输而又怯懦。 由于过分紧张,他的脸色显得有些苍白。光头的孩子们停止了吵嚷,屏住呼吸等待着。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嗒嗒嗒”地向前猛跑,“哎呀”一声腾空而起,眼看就要着地了,但由于用劲过猛,他的整个身子都向前扑去,两手和膝盖都戳到了土块上。不仅如此,连脸也撞到地面上,吃了一嘴的泥,很涩。他“噗噗”地吐出嘴里的泥土,掸掉手上和腿上的土,站了起来,却还是一副要哭的表情。 他为自己好不容易才跳过来和刚才的哭泣感到很难为情,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战斗又重新开始了。 “哇——”,更大的喊声在天地间回响,光头孩子们又开始奔跑了。 “假分数”在他们后面拼命地追着,无精打采的心情已被驱散得无影无踪,他又恢复了天生的爽朗。跳过小溪的成就感充满了他的全身,他一边跳,一边在心里念叨着:“别哭,跳吧……” 从1939年到1940年,战争的气氛已经笼罩着日本。在原良南部的远处,樱岛隐隐约约地透着战争的气息。 2 嗜酒的爷爷拉着货车卖冰棍 虽然胆小但爽朗而又不服输的少年和夫,和比他大三岁的哥哥利则。正眼巴巴地盼着七郎爷爷回家。夏天,七郎爷爷在鹿儿岛市内走街串巷卖水果,稻盛和夫他们就指望着七郎爷爷拉回的车上能剩下一两个西瓜。虽然爷爷是边走边叫卖,货车也是用木头围起来,里边铺着麦秆,但大家都说爷爷的西瓜甜,所以也有人在家里焦急地等着货车“当啷当啷”的铃声到来。 卖剩的西瓜吊在院子里的井中冰镇着,用宽刀沙沙地切开时,露出了鲜红的西瓜瓤,淌出浓浓的西瓜汁,使他忘掉了由于玩战争游戏、上树、攀爬山崖而撞疼的身体和擦伤. 另外,七郎爷爷在西瓜歉收无法弄到好西瓜时,还会去卖冰棍。 还是那辆货车。上面装着用涂料大大地写着“冰棍”两字的木箱,“砰”地一声向左右打开两扇门,把刨冰装进去,并在它上面放入粗盐。从冰的上边使劲地把细长的圆棒拧进去,开出一个个细长的圆孔。在拧出的孔里整齐地摆上几支试管,每支试管里放一根木筷子。把黄色和红色的蜜装进两三种不同的金鱼缸状的玻璃瓶里,挂在箱子的旁边,瓶子上挂一根细橡皮管,用衣服夹夹住它的顶端。一打开衣服夹,蜜就会从橡皮管流进试管里。虽然不知道是从哪里学来的,但七郎爷爷干这种事却是非常在行。 早晨,爷爷把冰棍装进箱子后,就拉着货车上街了。贪吃又贪玩的兄弟俩,把趁爷爷不在家偷吃冰棍当成了一种乐趣。他们确定没有人注意后,就悄悄地靠近货车,偷偷地打开由中间向左右两边侧开的门,使劲拽着木筷子,木筷子从外边看好像冻住了,但里面并未冻结实,所以筷子就掉了下来。两个馋鬼心想这下糟了,快速舔干净筷子后放回原处,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到了傍晚,喜欢晚上喝酒的爷爷,不管卖没卖完都会“当啷当啷”地摇着铃回到位于药师町的一桥大街的家。在爷爷回家之前,两个人不管在哪儿,都会赶回家.这样他们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吃卖剩下的冰棍了。 一拔下刨冰上的试管,附着在它周围的白色结晶的冰块就馋得两个人迫不及待。他们把试管浸在货车上的水桶里,不慌不忙地拽下木筷子,只听见了“嘭”地一声,响声还没有消失,冰棍就已进入了两人的嘴里。 又是“嘭”地一声,冰棒消失了。这是多么美妙的声音呀! 家境贫穷的七郎爷爷有四个孩子,但他却未尽到维持家庭生计的责任。他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在干完一天的工作后,经常拎着酒壶,摇摇晃晃地经过自己家前面的甲突川桥,到河对面的酒店里去买烧酒。但买酒的差事基本上由两个孙子利则与和夫来承担,他们是七郎爷爷长子■市的孩子。P3-6 序言 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眼前突然浮现出了一朵傲然开放的兰花,但是这画面却并不是静态的。虽然花开的山崖是那么的僻静,虽然寒冷的风是那么的凛冽,但是却有无数的人争先恐后地涌向那飘来芬芳的深谷。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向往与崇敬的笑容,与那花朵一起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面。 幽兰在深谷, 本自无人识。 只为香馨重, 求者遍山隅。 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也是我对那位可敬的长者——稻盛和夫最刻骨铭心的感受。通过他的拼搏与努力,起步较晚的京瓷成为了名扬世界的大企业,这的确是一件足以傲视群雄的伟业。但是我却认为这并不是他最大的成就,他最大的成就在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于他所创造的“京瓷精神”与“京瓷哲学”。正是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才使得内野正夫、吉田源三、青山政次、西枝一江为他所折服,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从而成就了他。正是由于他通过自身所体现出的“京瓷精神”与“京瓷哲学”,才吸引了冈川健一、高桥基、上西阿沙、德永秀雄等一批优秀人才与他一同见证了京瓷的发展与成功,也正是由于这种京瓷精神与京瓷哲学,才使得全体员工始终紧密地团结在他的周围,与他一起战胜了石油危机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最终实现了一个少年的梦。而且,这种精神与理念还将一代代传承下去,激励着一个个的后来者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改造我们的世界。稻盛和夫就像一株绽放的君子兰, 向外散发着迷人的香气,吸引着一个个志向高洁、一心想有所作为的人聚集在他的身边,为之赞叹,被其折服。 在如今这个时代,讲述知名人士成功之路的传记类图书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虽然每一本都会或多或少地给人一些感悟,但是却没有一本书能像本书这样给人的内心带来那么大的震撼,留给我们那么多的启迪。这不是一本励志书,因为我在看完它之后,不只是被一个平凡少年的成长历程所感动,而且还从中学到了很多实用的企业经营之道;这也不是一本介绍经营管理的书,在书中没有一句高深的理论,也没有提到过什么经营方式,它所传播的只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经营的理念。作者用他那灵巧的笔,将稻盛和夫的成长与京瓷哲学的成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过程的描写中体现理念,又用理念的进步来阐释什么是真正的成长,从而使人既为那少年的奋斗所感动,又在感动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到那个不平凡的凡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哲学与精神,并产生深刻的感悟。 人生就是一场戏剧,这出戏是壮丽辉煌、引人喝彩,还是平淡无奇、无人间津,都与演出的演员和这出剧本身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这本书中,稻盛和夫先生就为我们演绎了一段伟大而精彩的奋斗历程,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那么,在感慨与叹服之后,亲爱的读者,接下来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后记 1960年,我作为一个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卷入了安保战争的旋涡中。那时,我们把车停在高岛屋前广场和西梅田的中央邮电局之间的佛堂筋,站在手挽手站成一排的示威队伍中,我在感到士气高涨的同时,也不由地感到“这世界可能会稍稍改变吧”。但是,在认同国会颁布的条约后,运动也迅速地退潮了。那时,我认为自己具有反权利运动的意识,决定即使是大学毕业了也不进大型企业成为其一兵一卒。我在大学待了六年,但那是因为“延迟毕业”。 在大学的第六年,我去了一所位于界市的经理专门学校当讲师(只一个学期),后来又进入了报社和小杂志社,基本上都是些职员只有几人或几十人,好像风一吹就跑了的地方。1972年,从当时的总编辑、经济评论家相良龟介那里听说有一家叫做京都陶瓷的挺有意思的公司。 1970年,象征着日本高速成长的日本万国博览会在大阪召开,但是,1973年的经济危机给日本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日本进入低速成长期。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住在大阪府茨木县,大荣的商品陈列柜上空空荡荡的。 1975年,作为杂志的新计划,以“零增长时代怎样生存”为主题开始采访关西的经营者,作为其中的一环也采访了稻盛。当时在京瓷内部发行了一本叫做“京瓷哲学”的小册子,里面记载了稻盛在公司内部的讲话和在外面的演讲。我看过这些资料后,认为在京瓷的创业方式中有能够理解京瓷的钥匙,于是我希望能让几个创业的同志一起参加采访,这个提议很快被接受了。 1975年是被称为日本战后最萧条的一年,在9月期的中间结算中有三分之一的企业都呈现赤字,而京瓷的销售额却比前期增长了54.9%,税后利润增长75.4%。我当时是在完全不知道这些情况的状态下进行采访的(顺便说一下,京瓷1975年度的销售额超过276亿日元,职员2400名)。作为采访者这可能是应该感到羞耻的“无知”。当时我对企业的销售额、利润以及股票价格等一点也不关心,我认为数字只是相对的东西,认为销售额、利润以及股票价格高的企业就是好企业的这种评价方法不值得相信。 我对当时京瓷的印象是:“高明的经营手段”“拥有世界先进技术的博士集团,拥有开发新产品的特许,没有竞争对手,利润很高”“高速成长的幸运的公司”。 另一方面,由于石油危机后造成的物资不足,日本全社会对大型企业经营者的不信任空前高涨。作为一个工薪阶层,我认为“大型企业的经营者都会讲大道理,大量购买物资,投资房地产牟取暴利,他们是没有信用的”。 在采访的时候,身穿工作服的稻盛用了近两个小时回答了这些问题。在这次采访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人说的是真心话而不是场面话”。稻盛在采访中说:“谁也不是想着自己生来就拥有什么能力就能拥有的,即使有能力,如果生不逢时也是不行的。我现在能够成为社长也不是命中注定的。即使有能力,如果把靠使用这种能力获得的东西据为已有,我认为这是非常恶劣的。” 另一方面,1960年安保战争失败后,对我来说,坚持自己的主张,确立自己的主体性才是切实的问题。所以,当听到当时43岁的稻盛理所当然地说出这些话时,我惊叹道:还有这样的经营者!这并不是为了追求成功的经验技术而是稻盛生活方式的浓缩。于是我把这次采访的主题定为“不把自己的能力私有的心”。 事实上,我对稻盛的成长有着很强的亲近感。稻盛的父母和我的父母都是1890年到1910年出生的即明治时期出生的一代。当时百姓的学历一般都是小学毕业。稻盛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印刷厂工人,当技术成熟并被别人认可后自己开了一家小的印刷厂。我的父亲是个钟表商,在电池驱动的表出现之前,卖些上发条的手表和挂钟,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修理表。而且他们都认为靠自己的汗水挣的钱才是最珍贵的。当然,我出生的地方从来没有举办过自行车赛和赛马。我和稻盛都是看着父亲的身影长大的。还有,稻盛在中学的时候得了结核,我是在高中的时候得的结核。 在采访的内容被刊登后,我想为写书再次采访稻盛的公司,但对方总是说“现在太忙没有时间,况且公司也不是要采访的内容”而被拒绝。但是,我请报社记者在杂志上刊登有关京瓷的报道,或者送给他们我第一次写的书(《花一样,影一样》——当时很有名的大屋政子的母亲的传记)。用拳击的话讲就是不断地出轻次拳,还经常给他们发短信请他们不要忘记我。就这样过了三年,到了大约是1978年7月,他们终于答应接受采访了。第一次见面,在会客室见到的稻盛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对我是着迷了”,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 后来我明白了。他在这之前曾提议请大出版社的名手来写这本书,但全部都被否决了,最后决定让我这个身处“好像风一吹就会飞起来”的杂志社的毫无名气的新手来写。 10月,我来到了稻盛的故乡鹿儿岛,并在那里待了一个星期,见到了稻盛的父母、长兄利则和他的弟弟妹妹,还有他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朋友。 当时我从住的地方大阪府茨木市出发,坐电车花了两个半小时到位于京都市山科区的京瓷总公司去。刚开始我在离京瓷不远的地方从星期一住到星期四,每天都到京瓷“上班”,借用了一间小的接待室并把那里当成了根据地,采访了许多创业的同志和各部门的员工。星期五回去后。整理录的磁带,完了又去京瓷,这样往返了好几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见到稻盛本人。还有,虽然当时飞速发展的企业很多,但是创业时的记录基本上都没有留下。 当时京瓷的总公司是五层事务所的第四层。只有社长稻盛和监察董事青山政次有自己的办公室,其他人都是在一间大屋子里办公,所以不久我就清楚了各个职员的工作岗位。那时,我可以不受任何人的管制自由地出入各个楼层。我白天在职工食堂吃饭,晚上在滋贺工厂的宿舍洗澡,住单身宿舍,旁听工会会议,完全融入到了京瓷的氛围中。 但是,无论怎么积累素材,也无法讲述京瓷二十年的历史。稻盛当时是一直向前看,就是说集中全部精力考虑下一步怎么办,而不回顾过去的精神状态。一筹莫展的我跟秘书下坂博信诉说了我的苦恼,他说:“这里有社长同干部和中途进入公司职员的谈话磁带,可能会对你有帮助。”那些磁带大概有几百盘,我在后面的几天里都在整理磁带。通过这些磁带我了解到了在公司遇到问题时稻盛是怎样教导员工的,对塑造稻盛的形象有很大的帮助。我大约采访了90人,采访笔记用大约200页一册的笔记本记了十册。在这里,我要向当时欣然接受采访的各位道一声:“谢谢”。 就这样,在采访期间我感觉好像有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自始至终都是我在采访呀,要靠这本书决定京瓷的形象呀,这个责任相当重。抱有半途而废的态度是写不好的。” 开始写原稿是在1979年,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这时杂志社发生了变故,作为总编辑的我在埋头进行京瓷的采访工作时,公司因为经济界的全面委靡,收入急剧减少,工资也慢慢误期。到了4月份,数人的职员(编辑和营业)都辞职了,只剩下社长、我和一个女经理。由于作为经济来源的月刊杂志年发行量不足十期,所以被取消了第三邮电局的资格。我每天去公司一边写书的原稿,一边编杂志。 不只是这些,当时我家里还有妻子和两个孩子。有一天,妻子当面质问我:“你是不是觉得只要能做自己想干的事,穷点儿也没关系啊,但是,你也应该为我们想一想呀。”总之,因为我已经完全忘了上次给家里钱是什么时候,给了多少,所以,被责骂也是应该的。我已经不是内忧外患而是内忧内患了。 5月份的时候,我得了流行性结膜炎,大约有10天既不能读书也不能写字,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已疲惫不堪,消耗殆尽。我每天去公司处理杂事,编杂志,在奄奄一息的感觉状态下继续写原稿。终于,到8月份时我累得一行字也写不出来了。这时,大学时的三个朋友,就是一同陷入安保战争的朋友邀我去喝冷饮,说是去解暑。后来又去唱了卡拉OK,晚上就睡在朋友家,此后状态渐渐好转,在10月10日时完成了原稿。 初版的1万册在12月初发行,最初在报纸上刊登了此书的广告。从那天起连续三四天,公司的电话响个不停,都是询问哪个书店能买到这本书。初版的1万册转瞬之间销售一空,需要加印。但是,尽管书已售出,却不能立即回款,加印必须准备大量的现金,可是公司又没有那么多资金。正当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第二年的1月上面所说的三个好友又叫我去参加年会。 “销路怎么样?” “销路不错,想加印但是没钱。” “那我们三个人给你凑100万。” 当即就决定了。社长也从朋友那里借了些钱,用这些钱又加印了许多册。那已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在困难时期我无偿帮助过的朋友现在在报答我。他们是庵谷寿男、岛征一郎和八木孝昌。 不知过了几年,我突然想起这个事。那就是,那本书完全可以说是侥幸成功的。虽然我很努力地去写这本书是事实,但是,其中也有远远超过这些努力的东西。首先,当时的京瓷刚出现多元化经营的萌芽,还只是一个制造陶瓷电子元件的公司。《一个少年的梦:京瓷的奇迹》出版后的3年即1982年,京都陶瓷改名为京瓷,这是京瓷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标志它已经开始脱离制造单一产品的公司模式了。1983年,京瓷收购了完全不同产业的雅西卡公司,1984年,又进入电话产业,至此京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我采访京瓷的时期可能是以“稻盛和夫和他的同伴”这样的眼光去看待京瓷的最后的时期。还有,我绝不是想在那种不利的状态下去写那本书的,那也只能说是一种侥幸,工资的误期、社员的离去、妻子的责骂和身体的虚弱这些不利的条件最终都给了这本书帮助。 这本书大约出版3个月后,我们收到了一封信,信上署名是东日本房屋的住宅制造商的社长,这个公司以前从未耳闻。随信还附有一份《一个少年的梦》读后感。这是由这个公司全体700名员工提交的感想中选出的90篇优秀文章组成的。中村功社长在信中写道:“‘感动’这个词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惊人力量。对于怠慢且容易松懈的我来说,这一字一句犹如鞭子在鞭策着我一样。”看了这些连我都感到很震惊。 京瓷还从员工中征集了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把它们作为公司内部报纸《敬天爱人》的一册发行。第三本就是我编的杂志《经济与文化》的特刊号。《一个少年的梦》封面上登着有奖征集感想的广告,并且还收录了从全国收集的50篇文章。 目前,中文版的翻译工作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当中。浅田厚志社长策划了这次意想不到的中文版的发行。他通过《一个少年的梦》的出版摆脱了经营危机后,成为了本公司编辑部的一名成员,从此以后就像文中所写的那样赤手空拳一个人创办出版社来施展他的雄心壮志,并且一直达到今天这种规模,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可以说他与这本书有着很深的因缘。据说有这样一段逸事,在盛和塾的经验发表会上,浅田社长描述了他创办出版文化社的经历后,稻盛君满含泪水地做了讲评。 最后,我想谈一谈关于发掘出稻盛君的领袖气质且创立了京瓷的青山政次(1999年10月20日去世)的一些事情。已经是着手取材的1978年9月29日时打听到的事情了,下面是从当时的笔记本中摘录的内容。 “我觉得我再也不会遇到那种男人了,一般的男人决不能采取那样的手段。我觉得对于处在二十三四岁的稻盛来说,如果让他尽情地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可能会成就一番事业。他不是那种能够让上面的人指指点点的人。最能影响他心情的可能就是‘情谊和人情’了,这就是根本所在。他是一个不需要忍耐的男人,自己有什么想说的话就会尽情地吐露出来,并且还能不让对方生气,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无论是什么都会暴露出来。即使是他曾经打算逃第一年的税收这件事也不例外。”(稻盛还说过因为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完全不顾家里的事情,所以经常与夫人朝子发生冲突。当朝子带着孩子离家出走时,因为附近有京阪电车的道口,如果突然闯进去就糟糕了,所以他急急忙忙地去道歉把她们母女俩带回来,等等。我想如果把这些话全部印进书的话,那时还小的女儿们会怎么想呢,所以就没有写进去。) “稻盛从一开始就说服工作人员,并且教育他们不断地向前,落在别人后面很痛苦。‘阿米巴’组织固然很重要,但是比起它来,营造一个充满京瓷哲学的竞技场的公司风气更重要,这也正是京瓷发展的原动力。每次公司集会都会边喝着酒边进行这种教育。这种竞技场确实存在着,即使是偶然进去,也会不得不随着这种流向而行动。” 有意思的是青山君本身。 “我读中学的时候,有次吵架,大家全都聚过来看,很是不好意思,所以以后就再也没生过气。同时,我说的话给他人带来了困扰,所以以后就努力不怎么说话。从此以后我就既不生气,又不说话,也不说谎,遵循这三个处世原则。我的数学成绩不错,被大家称作‘算术太郎’。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围棋和象棋,连周围邻居的大人都下不过我,大家都夸我是‘神童’。读高中时,热衷于小提琴。读大学(京都帝大工学部)时,又开始对台球产生兴趣,我还拿到了社交舞老师发给我的结业证书。麻将、三味线、百人一首和歌选的纸牌游戏、国际象棋这些我都够级别,我打算在死之前考到第20段。有一次,我从早上7点游到晚上7点,一共游了5里。不过,开创了京瓷后我就再也没做过了。为了去打网球我在71岁的时候还特意去考了个驾照。稻盛是工作的名人,我却是玩儿的名人。” 在我看来,就单单从松风时代开始到创立京瓷这段经历来看,如果没有青山君,可能就不会有京瓷。对于一个一开始连麻将、围棋、驾驶等什么都不会的没有艺术细胞、没有才能的我来说,青山君的能力如同“神业”一般。我想,不正是因为有这个满含兴趣的人、一个游戏的名人,才能及早地发现稻盛和夫的能力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写成怀念青山君、西枝君和交川君的纪念文集,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出席青山君的葬礼时,我向上西阿沙君传达了我的心意,他立刻回应我:“Good idea”)。 我写这本书时从未曾想过把它写成一个企业成功的经验之谈,最终只不过是一篇“人性论”而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