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交大安泰讲坛的书稿文集,收录来自近几年到交大“EMBA名家论坛”做演讲的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域的资深人士共22篇演讲稿,他们或者是在各自领域中造诣精深的专家,或是在社会各界磨砺打拼的创业者和开拓者,具有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洞见和丰富的人生体悟,他们在讲坛上一次次发表善思高论,激荡并启迪着莘莘学子的灵感智慧,启发影响着一批批听众。本演讲集共分为三篇:经济战略篇、管理运筹篇和生活智慧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象无形(在交大安泰听演讲)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王方华//徐飞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交大安泰讲坛的书稿文集,收录来自近几年到交大“EMBA名家论坛”做演讲的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域的资深人士共22篇演讲稿,他们或者是在各自领域中造诣精深的专家,或是在社会各界磨砺打拼的创业者和开拓者,具有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洞见和丰富的人生体悟,他们在讲坛上一次次发表善思高论,激荡并启迪着莘莘学子的灵感智慧,启发影响着一批批听众。本演讲集共分为三篇:经济战略篇、管理运筹篇和生活智慧篇。 内容推荐 本演讲集共分为三篇:经济战略篇、管理运筹篇和生活智慧篇。透过全书,可以领略演讲人为我们展示的实战之“术”,思辨之“法”,为人之“道”和运筹之“势”。经济战略篇把宏观经济、城市发展、安全问题、国家政策等宏大主题,化繁为简,发人深省。管理运筹篇议论风生,既有专家学者精辟的理论之见,也有商界精英的经验之谈;既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法人治理,也触及个人的压力管理和人生谋划,闪烁着两岸三地鸿儒翘楚的真知灼见。生活智慧篇涵盖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精神信仰和心灵境界等诸多方面,让人在体悟修身养性方法的同时,获得文化熏陶和智慧启迪。所有的选题都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读来既是美文,又是商战实践和生活指点。 目录 一、经济·战略篇 中国能从阿根廷发展中学到什么 演讲者:芬恩·基德兰德(Finn E.Kydland),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演讲者:樊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央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顾问组成员 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中长期问题 演讲者:李扬,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 我们为什么没有持续的经济繁荣? 演讲者:张军,教授、博导,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孙子兵法与战略管理 演讲者:周三多,教授、博导,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首任院长 当今中国的安全政策 演讲者:熊光楷,土将,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会长,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发展我国大型民用飞机刍议 演讲者:吴兴世,研究员,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 二、管理·运筹篇 世博会与城市发展 演讲者:黄耀诚,世博局国内参展顾问,原世博局副局长 中国式管理 演讲者:曾仕强,中国台湾“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 新洋务战略:打造中国的世界级企业 演讲者:项兵,教授,长江商学院院长 中国公司法与现代企业制度 演讲者:江平,教授、博导,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人生两件事 演讲者:徐飞,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 如何打造高效能团队 演讲者:洪宜幸,明基逐鹿软件总经理,明基集团全球副总裁 有常之士和非常之才 演讲者:叶莺,伊士曼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北亚区主席兼总裁及亚洲对外事务部总经理 现代人的压力与管理 演讲者:李辛,北京保护健康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炎黄国医馆医学顾问 三、生活·智慧篇 21世纪健康管理新思维 演讲者:朱恒毅,景康健康管理中心院长 中国古代书画的鉴赏与收藏 演讲者:杨自立,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收藏家协会书画鉴赏家 漫谈都市人的素养和魅力 演讲者:林华,上海盛大文化传播资深编辑,女性问题专家 无主题变奏曲 演讲者:陈钢,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著名作曲家 孔子的智慧生活 演讲者:姚淦铭,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知名主讲人之一,江南大学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法方学易——高维生存的智慧 演讲者:李定,博士,上海中华文化研究所的所长,上海易经学会研究会的会长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演讲者:延藏法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美国纽约广济寺和纽约关帝庙住持 试读章节 谈到中国宏观调控问题,大家肯定会有一个疑问,就是长期以来——尤其在1995、1996年以后——经济学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过剩。尤其是1998年以来中国进入了通货紧缩状况,这应该没有什么争议。但是到今年上半年尤其是第一季度的时候,学界在中国经济是否摆脱了紧缩局面的讨论上还没有一致意见。我还记得今年三月份经济学界在上海大学聚会,茅于轼老师曾问樊纲:“你觉得现在中国经济过热吗?”樊纲回答说:“越来越热。”茅于轼又问:“请告诉我什么是过热?”樊纲答道:“这个问题说来话长。” 这是一次简单的对话,长期以来,大家对“过热”这个词没有明确的定义。今年第一季度,“过热”这个词一下子走进我们视野。宏观经济学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这句话出自弗里德曼。他的回忆录其实是一本流水账,但其中也有关于公共政策的争论,包括通胀问题。可是,我们回想一下,去年下半年以来通胀发生了吗?很多人都觉得根本没发生。我回忆一下,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中国经济出现了过热。那个时候,我不在国内,但曾就此发表过一篇文章,认为大家对那次的通货膨胀(也就是过热问题)至少在判定方面是没有争议的。那么是什么保证了那次的经济过热?目前来讲,对于经济过热的判定问题有三种看法:一种看法是根本没有过热,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成长的时期,我们应该珍惜这一个时期,因为我国经济经历了那么多的萧条。第二种看法认为是局部过热,总体上不过热,因为没有通货膨胀。第三种看法则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即过热不存在局部和全局问题,因为通货膨胀通常是从某行业开始的。 大家可能已在电视媒体上阅读了大量关于中国经济方面的报道。今天,我想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当前的宏观经济的问题是什么?如果当前过热问题是货币现象;那么这么多货币是从哪来的?2002年以前,人们可以感觉到最需要的是信贷,而那时候银行是惜贷的。为什么出现了惜贷问题?因为上一轮的经济过热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银行有大量的不良信贷,贷出去的款收不回来,从而导致银行对贷款没有兴趣。那么为什么在这个普遍惜贷时期,在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却出现过热问题?1998年的时候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基本现象,1997年10月泰国发生的货币危机波及整个东亚经济。那个时期是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最低的时期。大多数经济学家相信,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长数据远远低于实际增长。所以国外开始挑战中国的统计,认为中国的统计数据不可信。这一年,中国真实的增长率约为2.4%,后来这个事情被华尔街的某位记者放大了,认为中国的统计不可信。2001年爆发了一次“中国GDP是否可信”的争论。中国经济开始进入通货紧缩的时期,银行开始出现惜贷,其中最紧张的就是信贷。1998年以后,中国经济的真正成长靠的是财政政策,因为银行惜贷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那么问题是:为什么在1998—2002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紧缩?为什么到2002年下半年,经济开始高速增长?到2002年底时,中国的经济学家估计增长有可能是两位数,认为国家统计不再高估而是低估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经济在2002年开始高速增长,背后是有原因的。 有一个词“不可能三角”(impossibility triangle)通常适用于经济特别是开放经济,它是由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的,用以讨论开放经济问题,“不可能三角”就是说开放经济下三样东西不可能同时达到:第一个是固定汇率,即汇率政策;第二个是资本控制,中国目前实行资本控制;第三个就是国内货币政策。这三样东西不可能同时实现,只可能出现两两组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例如中国香港没有货币政策,因为它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因此必须放弃货币政策。这个例子对我们非常重要。1998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通货紧缩,经济启动靠国债的大量发行。其实1998年以后国债的投资大量用于基础设施和开发区投资。1998年以后中国经济开始加速,政府的钱大部分做了城市化的运动,即“经营城市”。 1998年以后中国的贸易开始加速。我在日本曾作过一次演讲,放过几张PPT图片,一个是贸易增长曲线,一个是FDI增长曲线,还有一个就是外汇储备增长曲线。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这3条曲线基本上都是平的,但是90年代的中后期,基本上都是跳跃的,几张图全部是这样。对非职业人士而言,看到这些曲线,会非常开心,认为中国经济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则是有喜有忧。因为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是有平衡系统的,1998年以后的跳跃可能会导致经济的不平衡。1998年以后最大的一个不平衡是外部经济不平衡,即中国的外部经济开始积累大量的盈余,这与东亚的经济恰恰相反。1997年以后,一批学者开始研究东亚经济为什么会出现货币危机。有一个美国高级金融研究员在《外交季刊》这本杂志上发表了《亚洲奇迹神话》这篇文章。他认为,表面上看亚洲经济都很好,其实是毛泽东所说的“纸老虎”。东亚经济为什么会出现货币危机,而中国没有出现?根据大家对东亚经济的认识,中国是最应该出现货币危机的,因为银行坏账比较多,但是中国没有危机问题。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国对资本市场进行了控制。另外一个学者是世界银行驻北京的首席代表,曾在复旦作了题为“中国的金融改革”的演讲。他认为中国的金融现状其实比东亚要差得多。参照坏账率和资本充足率等数据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病态的金融制度,绝对会出问题。而中国之所以能维持这样好的经济状态,是因为中国的外部经济非常强,也就是外国资本大量流人中国,贸易长期盈余,外汇储备一直在增长,特别是最近两年每年要增加1000多亿美金。总体上说,中国内部的金融系统很差,但是外部有保护带,一直在积累这个盈余。但是,这能在多长时间内保护中国金融系统?对经济学家来讲,盈余有一个限度,过多的话就成为赤字。比如美国的贸易赤字过大,达到10000亿美金,这样一个经济不平衡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就是美元下跌,但是美国经济还能够维持,因为美元是强势货币,大家需要美元,美国就有铸币势力。但它也有个可持续的问题,同样的问题可以去问中国。金融系统如此差,外部有一个强硬的保护带,这个保护带以盈余的形式积累起来。资本账户上有盈余,贸易账户经常项目上也是盈余,外汇储备量在不断增加,但是这件事情本身表明中国的经济在1998年以后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这种增长的后果就是外部经济开始积累大量的不平衡。当国际资本市场看到中国的账户上有盈余时,国际市场就会产生一个预期。这个预期就是:中国的汇率将发生变化,否则不可能保持长期盈余而保持不变。中国内地不同于香港,其货币政策一定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根据“不可能三角”,中国内地将面临汇率的挑战。2001年以后,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开始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形成。因为外部不平衡在逐步积累,而中国又不可能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所以人民币的问题开始成为一个话题。近两年来,人民币的升值问题,在世界各个角落都被谈到。假设货币政策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短期资本就会冲击人民币,大量短期资本进来,结果是货币供应高速度增加。现在人民关注调控问题,但是人民币的问题没有解决。大量的外部积累不平衡就已经引发了货币扩张,其实意味着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很被动。在资本控制比较严重的情况之下,货币政策开始出现问题。 这是一个大的背景,我认为必须跳出去看中国的宏观问题,因为中国的经济是开放经济。这次宏观过热背后有一个基本问题,与东亚经济1997年以前面临的问题正好相反,就像世界银行首席代表所讲那样,这里面产生一个悖论,它使得中国经济没有像东亚经济那样暴露出来。但它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即必须不断保护国内金融的脆弱性。外部开始产生累积性的不平衡,外部经济的不平衡就会导致国内金融政策的被动和不得不扩张货币的结果,这就是国内经济的一个背景,即外部经济的不平衡有利于中国经济不平衡。目前较快的资本流动速度和固定汇率制度导致货币供给的失控,宏观过热是因为货币过多。这么多货币看来与外部盈余有关,国内经济必定会有对冲,这必然导致国内经济失衡。1998年以来,尽管我国进入通货紧缩时期,但它并不严重。物价指数不增长,但GDP每年仍以7%或8%的速度增长,以这个标准看经济总体上是平衡的,供求总量上大体相当。但是由于外部经济的累积不平衡就会传导到国内经济,表现为货币供应不断增加。当时学界讨论是否国内财政政策淡出时,不是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工998年以后中国的货币供应是宽余的。我查了很多文献,大家没有朝这个方向去思考,但后来发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国内经济启动靠财政政策,但财政政策会带来很大问题,从而考虑货币政策。后来发现货币政策不是紧缩,而是非常宽松,那时M2的增长率还能接近20%。大批资本进入虚拟部门,比如说股市,所以当时股市暴涨。然后就是房地产,中国的房地产吸纳了大量的外资,其实中国的房价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房价不计人CPI,所以中国通胀问题不明显。例如上海的房价指数,2001年以前是典型的负增长,2002年以后则是加速增长,最高达到40%的增长率,这背后都暴露了中国外部经济的不平衡问题,这是一个大的背景。中国今天的经济是开放经济,我们从资本流动角度看现象,要把汇率问题放到宏观中来看。P30-34 序言 在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中,劳动和语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劳动确保生存,推动生产,建构了社会的组织形式。语言开发智慧,促进沟通,萌发了文化的历史渊源。古希腊的智者,在雅典广场上锲而不舍地探讨着世界的本源,塑造了“逻格斯”——以语言和逻辑为中心的思辨空间;古中国的政治家,在纷乱战火中纵横捭阖地论述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成就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奠定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根基。林肯的演说,全然改变了一个新生国家的发展路径;杜鲁门的宣言,重新构造了世界政治力量的格局;毛泽东历史性的“建国”声音还在耳边响彻;邓小平睿智的论述,开启了一个崛起大国的历史性转型。 言说,如此深刻地影响过我们的历史,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并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的未来。孔子云:“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交大安泰的方寸讲坛,有幸荟萃诸多大方之士,激荡并启迪着莘莘学子的灵感智慧。所有来交大安泰发表善思高论的演讲人,无论是诺奖获得者,还是在各自领域中造诣精深的专家,抑或是在社会各界磨砺打拼的创业者和开拓者,他们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洞见和丰富的人生体悟,在讲坛上一次次启发影响着一批批听众。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演讲集,思想璀璨,文采斐然,意蕴峥嵘。或高屋建瓴,犀利剖析,振聋发聩;或汪洋恣肆、行云流水,娓娓道来。细细品读,给人启迪,让人感慨和感动:虽然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却永远可以掌握生命的广度与深度。 在入选的22位演讲嘉宾中,芬恩·基德兰德(Finn E. Kydland)教授因在研究“经济政策的兼容性和经济周期背后的驱动力”方面的杰出成就,荣获200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对宏观经济政策运用中的“时间一致性难题”有精当的研究,在如何把经济政策设计与商业周期推动相结合方面,尤其彰显功力。他的演讲从比较经济学视角展开,对当下仍然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经济运行却仍旧处于通胀压力的中国政府,无疑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樊纲教授和李扬教授,作为国内本土学界的重量级人物,他们从国情、制度和文化三个维度,对现有经济和金融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张军教授则以难得的冷静,追问“我们为什么没有持续的经济繁荣?” 熊光楷上将是令美国五角大楼感到神秘和敬畏的人,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原副总参谋长,不仅是一位将军,更是一名有见地的学者。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军事战略专家和国际战略英才,他的演讲文风活泼,说理透彻。管理学家周三多先生,以“孙子兵法与战略管理”为主题,条分缕析,其演讲充满智者的深邃。著名作曲家陈钢教授,以一曲《梁祝》,蜚声中外。现场的听众不仅能分享他的艺术人生,还能乘着歌声的翅膀,陶醉在莫扎特、海顿、德彪西、德沃夏克等大师美妙的音乐天地。其他的演讲嘉宾各有其精彩,他们共同组成本书靓丽的风景。 本演讲集共分为三篇:经济战略篇、管理运筹篇和生活智慧篇。透过全书,可以领略演讲人为我们展示的实战之“术”,思辨之“法”,为人之“道”和运筹之“势”。经济战略篇把宏观经济、城市发展、安全问题、国家政策等宏大主题,化繁为简,发人深省。管理运筹篇议论风生,既有专家学者精辟的理论之见,也有商界精英的经验之谈;既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法人治理,也触及个人的压力管理和人生谋划,闪烁着两岸三地鸿儒翘楚的真知灼见。生活智慧篇涵盖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精神信仰和心灵境界等诸多方面,让人在体悟修身养性方法的同时,获得文化熏陶和智慧启迪。所有的选题都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读来既是美文,又是商战实践和生活指点。 这些年来,上海交大安泰经济管理学院,致力于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致力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动,各种高质量讲座和论坛的开设,为这一努力推波助澜。除了一以贯之的安泰管理论坛、博士生论坛,以及规模不等、主题各异、形式多样的工作坊(Workshop)和专题讨论会(Seminar)外,近五年来,还有声名远播的“东方企业家论坛”和“EMBA名家论坛”。这本集子的绝大部分演讲嘉宾,就出自EMBA名家论坛。随着这些论坛的持续进行,以及学院各项工作的深化,在学院所在地法华校区,渐渐形成了一种气象。这种气象生发着、弥漫着、渗透着,无处不在,沁人心脾。 说到气象,想到一代宗师达摩。大家知道,印度佛教最早是从陆路传入中国的。其路径是,从中亚到西域,再到敦煌,然后传入中原。但有一人却从水路而来,他就是开创中国禅宗的祖师达摩。公元520年左右,菩提达摩由南天竺经海路来到中国,问他为什么来中国?他说中国有“大乘气象”。何曰大乘气象?大乘气象是宏大的气势景象,是万千气象,是气象的极致和至境。当气象达到圆满阶段,就成了“大象”。它空灵飘逸,在无处中寻求处所,在有限中把握无穷,在静中生变,在动中存异。同时,根据《辞源》,大象还可以解读为一切事物的本源,正所谓“执大象,天下往”。 本书的书名“大象无形”取自老子的《道德经》。大象无形其本原的意思是,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瑰丽的气派和壮观,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如今,大象无形已演绎为一种上善若水、润物无声的胸怀;一种宠辱不惊、收放自如的气度;一种大音希声、大道至简的境界。无论是政要菁英,还是布衣百姓;无论是为人治学,还是管理经营,但凡成大事业、做大学问者,无不崇尚“治大国如烹小鲜”;无不在博学中参悟灵性,在淡定中运筹帷幄。唯如此,方能成为执大象的风云人物。 是为序。 徐 飞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博士、博导 2007年12月于法华 后记 古往今来,编撰言论的做法似已成为一种传统。其内容,可谓上记天文、中论人事、下述地理,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形式,个人立言有之,某一学派之术论亦有之。摆在诸君面前的这本集子亦是如此。 在中国,“EMBA”作为学位教学至今已有五个年头,上海交大EMBA名家论坛相伴这一新生事物也走过了五年的春华秋实。 名家论坛在课堂教学之外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评价。当我们整理所有当年的录音和文字时,还依然能够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每一场演讲时的热烈气氛。因此,这本经过精心挑选、忍痛割爱、反复权衡,最终汇集了22篇珠玉美文的演讲集,既是一种纪念,一种分享,更是一种鞭策,一种希望。纪念上海交大EMBA办学理念的拓展和升华,分享名家论坛的经典语录,鞭策我们继续努力前行,也希冀商业精神之内涵能够更好地融会各种文化的精髓。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办公室的同仁精心组织落实了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在编辑的过程中,许多专家学者以其感人至深的支持态度和治学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院长专务吴兴世先生不仅欣然应邀前来交大作演讲,在征询出版意见时也鼎力支持,根据中国航空工业的行业规定,在一般情况下,相关领导的演讲内容是不能公开发表的。EMBA办公室向吴专务反复强调,为了给更多的EMBA学员和读者宣传大飞机的知识,并不涉及国家安全政策和产业机密,希望能够得到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的支持。吴专务非常理解我们的苦心,为了使讲稿更丰满,他在百忙之中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文稿,在论坛集出版的最后时刻,终于将文稿交到了编辑手中。周三多教授以74岁的高龄,非常认真地逐字逐句修改文稿,先生学术和人品双馨,令人感怀。 EMBA办公室还曾力邀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熊光楷前来演讲,他不仅从专业、理论的角度为同学们带来知识盛宴,更谈起以往经历的趣闻轶事,庄严与风趣集于一身。恰巧论坛当天,《上海日报》刊登了熊光楷上将关于国际形势的特稿,熊光楷上将也特意准备了几十份报纸,赠送参加讲座的师生,同时也作为论坛以外的一个补充。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领袖,EMBA项目更定位于塑造一流教学品牌。名家论坛和日常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企业家内在的需求和自身的体悟出发,提供孕育这种智慧顿悟的文化环境与人文氛围。这不仅是一种宽泛的理念,更是一种目标和决心。 企业要获得永续发展,离不开素养全面的企业家。企业家精神的锤炼与领导艺术的提升,离不开综合性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更与这个国家的深厚文化资源密不可分。它构成竞争之“软实力”。当中国越来越吸引世界的眼光,当中国的企业逐渐发展壮大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家也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 EMBA办公室将致力于邀请多元领域、视野开阔、造诣深厚的名家名流前来论坛讲课,进一步提升EMBA名家论坛和各种专题论坛的质量,争取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与名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让大家在自己的学业和事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启示。 子曰:君子不器。在专业化已成大势的今日,如何认识、践行“君子不器”,可能仍需大学、教授以及EMBA学子予以回答。 是为后记。 过聚荣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EMBA项目主任、博士 2007年12月于法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