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谁也说不清的东西,就像一本书,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味道来。这本书的作者从长期热线咨询实践中,筛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编写成文,呈现于读者面前,带领大家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一同领略爱情、阅读婚姻。本书以准备缔结婚姻、已经拥有婚姻和生儿育女的中青年朋友为主要读者对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阅读婚姻(心灵一点通)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郭宁 |
出版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婚姻是谁也说不清的东西,就像一本书,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味道来。这本书的作者从长期热线咨询实践中,筛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编写成文,呈现于读者面前,带领大家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一同领略爱情、阅读婚姻。本书以准备缔结婚姻、已经拥有婚姻和生儿育女的中青年朋友为主要读者对象。 内容推荐 婚姻像一本书,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味道来,有的人读出心酸苦涩,有的人觉得淡然无味,有的人窥见伤痕累累,有的人看到风光无限……作者从长期热线咨询实践中,筛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编写成文,本着有故事、有人物、有情节,突出可读性,以及有方法、有对策、有答疑,讲究实用性原则,将其分为,播种未果篇、韶光蹉跎篇、性事恼人篇、知难思退篇、花季阴雨篇五章,呈现于读者面前,带领大家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一同领略爱情、阅读婚姻。 本书以准备缔结婚姻、已经拥有婚姻和生儿育女的中青年朋友为主要读者对象。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播种未果篇 第一节 风过疏竹莫相追 第二节 爱情岂是无花果 第三节 离洞房只有半步之遥 第四节 不要在春天将夏天挥霍 第五节 为何受伤的总是女人 第六节 在失恋的沼泽中踽踽独行 第七节 水月镜花终是空 第二章 韶光蹉跎篇 第一节 夫妻是俩相交圆 第二节 不是“唯一”而是“之一” 第三节 给男人留条回头路 第四节 莫将真爱当失贞 第五节 丈夫在外,常去看看 第六节 一次紫外线照射下的咨询 第七节 遭“第三者”质问的女人 第三章 性事恼人篇 第一节 不是“祭品”是“毛坯” 第二节 别被壮阳药“忽悠”晕了 第三节 性爱犹如双刃剑 第四节 关注卵巢应适度 第五节 离婚的女人也该守住性的防线 第六节 推迟性衰老,稳固“姐弟”婚姻 第七节 两度被弃的女人 第四章 知难思退篇 第一节 假如,不曾虚掩那两扇门 第二节 破镜重圆亦有痕 第三节 有钱的父亲与没钱的丈夫 第四节 离婚也“双喜” 第五节 再追她一次 第六节 负疚的欢愉 第七节 腹中胎儿要不要 第五章 花季阴雨篇 第一节 少女割腕为哪般 第二节 人生不是冰淇淋 第三节 孩子性惑,父母过 第四节 男孩儿同样需要加强性保护 第五节 最后一道安全线 第六节 妈妈,饶了我吧 第七节 堕胎的代价,留不住爱情 第八节 青梅竹马早已过时 试读章节 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够播种,不是所有的爱慕都值得追逐,不是所有的感情都可以表达,不是所有的爱恋都得到祝福。因此,当一个未婚女人见到成熟男人;当一个已婚少妇见到心仪男士的时候,定要清醒地意识到——对于已婚男人来说,即使与元配妻子不再柔情蜜意、恩爱如初,却不敢轻言分手,因为他们毕竟缺乏放弃已有名利、财产的勇气! 但愿故事里的主人公在读者关注中,离开不宜播种的“土壤”,将美好的爱情种子撒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 在这个物质较为丰富、生活相对自由、舆论相对宽松的年代,中年人寻找初恋、感怀旧情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实,过去了,就不必追悔,古人说:“风过疏竹,竹不留风”,意思是告诫人们:时光不会倒流,历史不会重现,只有珍惜今日,善待拥有,才是最大、也是最实际的幸福。当您读了下面的案例,相信会有同感。 人的感觉就是怪,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或忽然碰到点儿什么,也许是一盆花、一株草、一幅画,就会将记忆中的往事翻捡出来。这不,国庆节前夕,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元代画家倪云林那幅著名的《竹石乔柯图》——空旷的天宇间傲立着几株清癯的劲竹,横扫大地的疾风穿越稀疏的竹叶,风掠疏竹之际,发出一阵悦耳鸣响……画面一闪而过,可被画面撩起的思绪挥之不去,小雨的模样不停地在眼前闪现。 小雨是谁?一个为着一份虚无缥缈的爱恋,为着许多中听不中用的甜言蜜语,执迷半生;一个想要捉住穿竹之风,让历史重现的女人。 小雨在她21岁那年,爱上了本厂一个博学多才、幽默健谈,刚进厂不久就被众多女孩倾慕、追随,拥有“才子”雅号的工农兵大学生。与其说是爱慕,不如说是崇拜,因为在当时的国营碱厂,像她这样只有初中文化的青年女工足有几百人,怎敢奢望才子会看上自己这个貌不出众的女孩儿?可又无法抗拒他的吸引,只好远远站在一边,怯生生地看他与别人说笑。偶尔与他目光相遇,则是未及开口脸已绯红。 不久,人们发现才子来信很多,才子也有意无意地说起他有一个比自己更出色、更聪明的女朋友,俩人曾是大学同窗,毕业时女友留在当地。从此,那些倾慕他的女工便由热情转为恭敬,不再前呼后拥。只有小雨还像过去一样,依旧远远地望着,眸子里闪现着喜悦与热爱。后来,才子的信件没了,人们窃窃私语:一定是那个出色的女友把他甩了。女工们迅速地改换面孔,将先前的恭敬转为探究。唯有小雨不变,依旧怯生生地望着他,崇敬中多了几分心疼。碱厂一年一度的夏季停产大修后,领导派小雨到外地学习。临行前,她在一个看似随意,不被人注意的场合,很郑重地向才子辞行。 刚安顿下来,即收到才子来信。小雨万分惊异,欣喜若狂,做梦也不敢相信自己会被他惦记。其实,怎么不会?既然是才子,自有洞悉少女情怀的眼力,当然看得出那怯生生的眼神中有着怎样的爱慕与祈盼。才子的来信热情而有分寸,嘘寒问暖之余,夸她聪明好学,善解人意,将来会有出息。小雨受宠若惊,因为在那个尚未开放的年代,青年男女除非真心实意谈恋爱,否则,不会有私下交往。 突如其来的幸福让小雨感到不安,心底隐隐有一种被错认、冒名顶替的恐慌:就算他失恋,也不会看上我呀?远的不说,光是碱厂就有多少比我漂亮的女孩子?莫非他看错人,误将红娘当莺莺?她不停地祈祷:这来得太快的幸福,千万别像天上的彩虹转瞬即逝啊!尽管担心,却无法抑制内心的渴望,她还是将全部热情和有限的词汇凝聚笔端,虔诚地给他写回信。 才子像谦和、严格的老师批改作文一样认真阅读小雨的来信,一旦发现有语法错误或错别字,会不厌其烦地指出来并写出例句,告诉她应该怎样使用,还“命令”她将修改过的字词重写一遍,再寄回去。这样,小雨对才子的爱慕又融进几分对师长的敬畏,除去那份不安之外,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骄傲的人。 可惜好景不长,不到半年,小雨担心的事出现了:随着自己学业结束和才子一纸《通知书》的到来,所有的快乐、欣然,以及如泡沫般膨胀的幸福戛然而止,无影无踪。原因很简单,才子考上了研究生。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才子心高志远,学识丰厚,早有考研志向,只因厂里一直不放人才耽搁下来,不然,现在都快毕业了。所以,当人们得知他高居榜首,被北京一所名校录取时,并不觉得意外,而是由衷感叹:工厂到底是小庙,自然留不住大神仙。 小雨的心情很复杂,既高兴又难过,惶惶不可终日,怕他一走了之,不再回头,暗想:本来就配不上他,往后岂不差得更远?有心向他表示祝贺,可一看到他的影子,眼眶里已贮满泪水,想当面问一句:还给我写信吗?但面对他那神采飞扬的样子,愈发感到相形见绌,始终不敢开口,只好听天由命,盼着他来找自己。直到那天他到厂里向大家辞行,趁别人不注意,她才凑上前去怯生生地问:“还能收到你的信吗?”“当然。”才子答得很干脆、很礼貌,像外交辞令,只是语调中少了关切与温柔。 才子没有食言,寄信来了。字里行间充满骄矜自得,先说自己要学哪些课程,又说将由哪些名师授课,其间夹杂许多小雨看不懂的专业术语,通篇言语凸现一个关键词“忙”。尽管如此,小雨还是很高兴:总算记着我!那颗悬在半空之中的心总算落下来。 随着时间推移,才子的信越写越短,间隔时间越来越长,不仅不再给小雨纠正错别字,而且连自己的字也越写越潦草,难以辨认。小雨很伤心:不知是我的信里没有错别字,还是他根本就没看!可又不敢问,怕他生气,唯有诚惶诚恐,一封厚似一封地给他写,像侍奉暴君似的、战战兢兢地拉扯着这根比丝线还细弱的情缘。小雨曾一再问自己:怪他么?不怪。因为,他没向自己承诺什么;要怪,也只能怪自己! 整个寒假期间,小雨未收到才子一封信,心头隐约有种不祥之感。又过了半学期,终于收到他寄来的一封薄得像未装信纸似的信。小雨感到异样,慌忙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张又小又薄的纸片,上面有几行稀稀拉拉的大字,就在这几行字中,竞道出一个令她昏厥的消息:“我结婚了。鉴于夫人在大学任教,所以,趁寒假把‘事’办了,由于时间紧迫,没有举行所谓婚礼,只是俩家人凑在一起吃顿饭而已,因而没有告诉你。我知道你善解人意,相信能体谅我的苦衷!”到底是才子,居然能将无理之事,做得比有理之事还理直气壮!不愧是才子,温文尔雅中不乏快刀斩乱麻的冷酷。 小雨哭了,哭得很伤心:到底娶了莺莺!明知我会难过,反要我体谅他的苦衷!小雨没有回信.不是没写,而是每次都没写完。才子不见小雨来信,自然不会再给她写。他们的书信往来由此中断。P1-3 序言 把科学与文学融为一体,用文学的笔法解读心理的奥秘,当然是读者喜欢的,却不是容易做到的。 《阅读婚姻》这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文学的笔调,把一个个或伤心、或扼腕、或悲愤、或无奈的婚姻故事娓娓道来,耐人寻味,心理点评更是语言清新,行文流畅,亲切自然又切中要害,发人深省。这不能不说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任何一本书的特色,背后都蕴含着作者的功力。据我所知,本书的这一特色,至少源于作者两方面的功力:一是心理咨询的专业素养,一是文学创作的艺术素养。 本书的作者郭宁老师,是我的同道,是我的朋友。 我们的交往,可说是未见其人,先读其文。第一次见到郭宁老师的文章,是在一家杂志上。当时,这家杂志约我开办了一个心理咨询方面的专栏。在同一个板块上看到署名“郭宁”的文章,心中不禁叫好:用文学的笔法解读心理的奥秘,好!心中叫好,眼里自然就多一份关注。于是,竟然发现她和我的文章经常出现在一些报刊的同一板块上。由此,我相信郭宁老师是个既有专业素养,又有文学素养,更有职业责任感的人。后来的进一步交往证实了这一点。原来,郭宁老师早就担任天津市妇联心理热线咨询员,心理咨询中心的签约心理咨询师,多家电台、网站、报刊的特约心理咨询专家。 说起我与郭宁老师的第一次见面,也很有意思。我们本是心理学工作者,可第一次见面,却是在一个文学工作者的会议上。 那是2007年春节刚过,一场瑞雪喜降津城,天空澄明碧透,大地银装素裹。天津市作家协会,在天津文联大厦举办新春联谊会。说来也巧,我和郭宁老师正好同席,攀谈起来才相互认识。于是,我就说笑话:“难怪心理文章写起来那样有文采,原来还是作家呢!”临别,她恳切地说:“近年来发表了不少稿件,也曾与同道合著过几本书,可就是尚无专著,希望马先生有机会一定想着我。” 有了第一次的相识,自然多了交往。正好在那段日子,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徐一帆先生,要做一套心理方面的丛书,请我介绍好作者,要求不仅要懂心理,还要文笔好。郭宁老师不正是符合要求的好作者吗?徐先生对我此前介绍的几位作者都非常满意,便也认定我看好的作者一定是好作者。我知道,出版社认可一部书稿,决非单凭举荐者的面子,关键还是要看作者的功力。果然,徐先生看了郭宁老师的提纲和样稿,给我来话说,你推荐的郭宁果然又是一位强手! 不错的,郭宁老师着实是一位写作的强手,尤其是写作心理咨询文稿的强手。强就强在,她能把科学与文学融为一体,用文学的笔法解读心理的奥秘。 我知道,练就强手的功夫是不容易的。因为,不论在心理咨询实践中,还是在写作书稿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过较多的交流,我知道郭宁老师孜孜以求和严谨认真的许多细节。可是,当郭宁老师把《阅读婚姻》书稿传送给我,恳请我给她的第一本专著作序时,我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读过《阅读婚姻》,从书稿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一位知识女性的博爱,看到了一位心理专业工作者的睿智,看到了一条跨越误区走向幸福婚姻的坦途。 我相信,读者和作者一同“阅读婚姻”的过程,就是走上婚姻幸福之路的过程。 我相信,《阅读婚姻》是作者为读者营造婚姻殿堂献上的一本“福音书”! 马志国 丁亥初秋于空心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