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九大类,从军旅装备、军人身份和来源、组织机构、将帅之道、战法谋略、军营生活等多角度人手,通过大量带有故事情节的生动事例,较全面、具体地介绍了古代军旅社会的主要活动及芸芸众生相,以及与此相关的饶有趣味的军旅文化。
本书通过一个个比较典型的侧面,稍加整理,大致勾勒出中国古代军旅生活的基本轮廓,多少让读者朋友了解一些有关古代军旅的知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代军旅/中国古代社会百态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 赵明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九大类,从军旅装备、军人身份和来源、组织机构、将帅之道、战法谋略、军营生活等多角度人手,通过大量带有故事情节的生动事例,较全面、具体地介绍了古代军旅社会的主要活动及芸芸众生相,以及与此相关的饶有趣味的军旅文化。 本书通过一个个比较典型的侧面,稍加整理,大致勾勒出中国古代军旅生活的基本轮廓,多少让读者朋友了解一些有关古代军旅的知识。 内容推荐 本书系“中国古代社会百态”丛书之一。 在中国古代,军旅是始终笼罩于刀光剑影、鼓角钲鸣之中的,它不仅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风貌的社会群体。全书共分九大类,从军旅装备、军人身份和来源、组织机构、将帅之道、战法谋略、军营生活等多角度人手,通过大量带有故事情节的生动事例,较全面、具体地介绍了古代军旅社会的主要活动及芸芸众生相,以及与此相关的饶有趣味的军旅文化。全书资料丰富翔实,内容生动有趣,既有知识性,又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一、军旅兵器的兴衰 1.十八般武艺和兵器 2.“干戈”和“五兵” 3.弓·弩·箭 4.“百兵之君” 5.关公手中的兵器 6.寒光照铁衣 7.拍竿破敌舰 8.枪炮的祖先 二、军队组织和功能 1.“队伍”的来历 2.“三军”的变迁 3.古代军中司令部 4.埋藏地下两千年的军队 5.拱卫京师的南北军 6.木兰替父从何军 7.北宋的军种 8.耕战结合的屯田军 9.“铁杆庄稼” 10.从庄丁到湘军 三、军旅兵种和战法 1.“檀车煌煌四原彭彭” 2.“胡服骑射”话骑兵 3.舟师与水战 4.攻守城池有奇招 5.“聚米为山”见军情 6.烟幕战的由来 7.从“火牛阵”说起 8.邮驿还需通讯兵 四、军将的地位与皇权 1.登坛拜将威风凛凛 2.选将罢将之道 3.监军乃监将 4.武学、武举和武经 5.符信勘合方调兵 6.为将的韬略 7.兵强马壮做天子 8.兵权与皇权 五、驭军御兵之道 1.“军容不入国” 2.“飞将军”的教训 3.恩义御兵术 4.“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5.戚继光练兵 6.残酷的军刑 7.“招刺” 8.军旅守关关隘控军 六.军队的招选与成分 1.兵役叙说 2.战士的流金岁月 3.招选士卒有定式 4.说赵至话士家 5.兄弟子侄皆为兵 6.流氓盗匪亦为兵 7.刑徒兵与充军 8.历史上的“娘子军” 七、军阵和军旅谋略 1.阵:古代军队的作战队形 2.八阵图 3.背水阵的诀窍 4.矫情安众冷静破敌 5.唱筹量沙的故事 6.减灶、增灶军旅“示形” 7.“木牛流马”与“因粮于敌” 8.“草人借箭” 八、军旅通讯和指挥 1.“烽火城西百尺楼” 2.军旗原本是茅草 3.鼓声壮军行 4.金钟振旅 5.阴符和蜡书 6.古代的军事密码 7.“鸡毛信”及其他 九、军旅生活之其他 1.士卒尺素催衣装 2.军旅中的市场 3.贾将债帅利往利来 4.吏士娶妇将作主 5.古代的军妓 6.军中戏乎士卒可用 7.骡肝堪为士卒药 8.羽林孤儿军旅优恤 新版后记 试读章节 在古代兵器中,剑被称为“百兵之君”,也就是兵器之首、之主了。关于剑的传说有很多,相传春秋后期吴、越两国有著名的铸剑大师干将、莫邪和欧冶子等人。越国的欧冶子铸出了五口名剑,三大二小,一日纯钩,二日湛卢,三日盘郢(一说胜邪),四日鱼肠,五日巨阙,锋利无比,可以砍金断玉、吹毛断发,价值连城。其中湛卢宝剑已达到通灵变化的境地,还能自行飞走。吴国的干将、莫邪是一对夫妇,他们“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最后夫妇俩“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才铸成了两口宝剑,分为雄雌,雄日干将,雌日莫邪。这些虽都是文献记载的传说,但是,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却证明,它们并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铸剑水平确已相当之高,技术相当成熟了。 今天能够找到的最古老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短剑。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在陕西长安张家坡第206号西周墓中出土了一把很短的青铜剑。这把剑全长27厘米,不到一尺,犹如一片柳叶。剑身中间没有脊,也没有剑格和剑首,说明剑的形制还不完备,类似匕首、铜刀等单刃兵器。这种短剑只能用于自卫防身,因此《释名·释兵》说:“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从春秋时期起,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剑的铸造有了飞跃性的进步。青铜含铅量增加使剑的韧性增强,所以剑的长度也逐渐加长,约在50~60厘米之间。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通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身为铜锡合金并经硫化处理而呈现菱形花纹,剑格(剑柄与剑刃相接处)两面也用蓝色琉璃镶嵌着精美的花纹。中间剑身靠剑格处,镌有8个错金鸟篆体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剑主人鸠浅就是卧薪尝胆终于灭吴的越王勾践。此剑虽然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出土时仍完好如新,光彩照人,锋刃异常锐利。今人以十几层叠成一札的白报纸作击刺试验,当即一挥而断,可见剑的质量已达到很高水平,足以用于战场上的厮杀格斗。 随着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更为坚硬、锋利的钢剑逐步取代了青铜剑。最早出土的钢剑是1976年在长沙杨家山第65号春秋晚期楚墓中发现的。分析表明,剑身经过热处理,为含碳量0.5%左右的中碳钢。战国时期,钢剑普遍出现,因钢的韧性更佳,所以,剑身加长至80~100厘米,有的甚至长达1.4米,长剑成为战国秦汉时期佩剑的趋势。孟尝君的门客冯骓就曾弹着长剑唱歌说:“长铗归来乎,食无鱼。”秦始皇陵出土的剑,几乎全是长剑。这种钢制长剑在战国时可能还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新型武器,并不多见。据《史记·苏秦列传》说,韩国的剑用龙渊之水淬火,手持这种利剑的士卒,一人足以当百。南方的炼剑技术继承了春秋以来的传统,可能比北方更为先进。秦昭王担心楚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楚国的钢剑锋利无比。他忧心忡忡地说:“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先进的兵器往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秦昭王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但由此也可知,钢剑出现以后,并未立即取代青铜剑在军队装备中的地位。有相当一个时期,还是铜剑和钢(铁)剑并用的。 大约在西汉时期,铁剑已经取代了铜剑。但是,经过长期的战斗实践,证明剑虽然有砍、刺两种作用,在砍杀效能和坚韧度上却不如刀,主要原因是剑身薄而轻,砍杀时容易折断。所以,在战场上,剑不是主要的攻防武器,它的功能逐渐从实战的短兵器过渡为武将的一种佩饰,或者成为贵族和其他人士等级身份的一种象征,剑的铸造也从注重其实战功能转变为注重其外观造型。 秦汉时期,剑就是武将的短兵器,既有攻击、防身作用,也可作为一种军事权力的体现。佩剑可说明其地位的不同。刘备当上皇帝以后,曾经自夸:“吾以提三尺剑取天下也。”楚汉相争的鸿门宴上,除张良外,舞剑的项庄、项伯以及樊哙、项羽、刘邦、范增、夏侯婴等一干将帅都身佩宝剑。三国时,曹操有“倚天”、“青虹”二剑,削铁如泥,十分犀利,一口赐给夏侯恩,一口自己随身佩带。刘备曾令人采玄铁铸成8口宝剑,除自留一剑外,其余7剑分赐给太子刘禅、鲁王刘永、梁王刘理、丞相诸葛亮、大将关羽、张飞、赵云等7人。崔豹《古今注》说孙权经常佩带的宝剑有6口,分别是白虹、紫电、辟邪、流星、青冥和百里。佩剑的范围逐渐由武将扩大到整个上层社会,剑除了在战场上仍作为一种辅助兵器以外,更重要的是起到华丽的装饰作用。不同装饰的剑,反映了不同的身份地位。《晋书·舆服志》说:“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唯朝带剑。晋世始代之以木。贵者犹用玉首,贱者亦用蚌、金、银、玳瑁为饰。” 隋唐时期的剑为追求美观,使剑刃变为宽长,剑格和剑首作云头状,剑身有的作六角形,有的为圆形,与现代戏剧中看到的剑大体相同。朝廷中无论文武,高级官吏的服饰须按照官阶高低而佩带不同的剑。隋代朝仪规定:一品官佩玉具剑,二品官佩金装剑,三品至五品官佩银装剑,六品官以下不带剑。侍臣“剑履上殿”是皇帝恩赐的一种礼遇,除此以外,王公以下上殿面君,都要就席解剑,然后升阶而登。侍中以下、通直郎以上,陪位时一律佩带木剑,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隋唐以后,军队中已不用剑作战,而在社会上,不仅军将可以佩剑,文人雅士、道士隐逸及缙绅之流,都爱随身佩剑、舞剑,将剑作为防身和健身的武器。从这个意义上说,“百兵之君”,风光犹存,直至现在,剑还在传统体育项目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P15-18 序言 军旅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又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特殊产物。军旅不是和人类社会同时俱生的,它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产生的。由于军旅是国家存在的支柱之一,人们对军旅多怀着敬畏心态,对军旅生活充满了神秘之感,后世军旅集团与其他社会集团之间的距离也愈来愈大。 在上古时代,人皆为兵,个个习武,军旅之事是“全民”之事。所谓“全民”,当然是指全体自由民,奴隶是不算正式的社会成员的。在封建社会前期,虽然仍是义务兵役制占主体,但毕竟是少数人被征发为军,人民与军队已经隔了一层。到封建社会后期,以召募为主的职业兵普遍发展起来以后,军旅与普通社会群体的差别就更为悬殊,人们对军旅社会生活的认识也就不同一般了,对军人也另眼相待了。宋代对军人有“尺佬”之谓,即隶于尺籍之人。所谓“尺籍”,按汉代之制,凡有人立功杀敌,即将其功绩记于一尺长的竹版上,后来却演变为军籍,以区别于民户版籍,表明军民之间的这种隔阂、差别越来越深了。 其实,军旅生活既为社会生活之一,也同样具有一个时代的社会特征,反映出这个时代对社会物质和精神的要求。与其他社会生活所不同的是,它始终笼罩在刀光剑影、鼓角钲鸣之中,充满了火药味儿。就古代军旅生活的具体内容而言,则是包罗万象、十分广泛的。从军人手中所使用的武器、身上的甲胄,到军队的组织、类别、成分、训练、后勤、作战形式等等,都关乎军旅生活的荦荦大端。而统治者如何御将驭兵.军将士卒的身份、地位及其心态的变化.也都反映出古代军旅与社会政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上述内容以外,本书亦旁及军旅生活的其他方面,即指正规的军事化生活之外的内容。比如军人之间或军民之间的经济活动,婚姻、家庭等个人的私生活,更可展示军旅社会之百态。诸如此类,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研究、揭示古代军旅生活,是非常有意思也是很有意义的工作。社会生活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而不断变迁,时代的发展又使得文化传统绵延不绝。历史巨澜的冲刷,使不同时代的军旅生活方式迥然两异,常令人深感惊讶。同时,文化传统的积淀,又造成不同时代军旅生活中彼此相通的内容,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这些都给后人观察历史、观察社会带来一定的启迪。 当然,古代军旅中绚丽多姿的生活原貌,不可能像放电影一样从头再来一遍。“逝者如斯夫”,过去的历史的确不能还原。浩如烟海的史籍文献却能让后人肆意追寻古代军旅生活的遗踪。可惜的是,这些可贵的材料绝大多数仍然淹没在文山史海之中,不但需要大量钓沉索隐的细致功夫,而且还需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领悟精神,才能仔细爬梳出古代军旅社会生活的线索。这样,就个人而言,非积多年之力,恐难以成功。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至今尚没有一部比较完整的古代军旅生活史面世,这不能不令人遗憾。 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当然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面展示古代军旅生活的著作,而是希望通过一个个比较典型的侧面,稍加整理,大致勾勒出中国古代军旅生活的基本轮廓,多少让读者朋友了解一些有关古代军旅的知识。如能取得一点效果,这本书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 赵明 1997年6月28日于南昌寓所 后记 谷霁光先生曾有一句名言:“八小时以外奋斗终身!”这是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担任行政工作以后,利用休息时间搞研究、出成果的真实感言。1962年他在任省教育厅副厅长期间出版了《府兵制度考释》。这部书后来多次再版,至今仍是研究兵制史的必读书之一。尽管从事行政工作会耽误学业,但是,对照谷老的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真令人汗颜不已。五年前,因工作变动的关系,我就再没有写过专业论著。我从来不敢自称是谷老的学生,是因为辜负了谷老的教诲而唯恐辱没了老师的名声。本书也只是我以前研究工作的一个副产品。这次新版,结构上没有作大的改动,对个别子目的标题和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在文字上也作了一些订正,配了几十幅相关的图片。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时间关系,我采取了走捷径的办法,通过互联网截取了这些图片,如果涉及所有权,请图片所有者予以谅解并直接与出版社联系。 赵明 2007年9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