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据《战国策》《史记》等历史资料,勾勒出战国时代孙膑、田单、乐毅、廉颇、赵奢、白起、王翦、苏秦、张仪、范雎等十位风云人物的生平事迹、精神风貌。他们或为谋臣,或为策士,或为著名的军事家,或为权倾一时的政客,在当时的列国之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着重探讨他们在战国乱世的是非功过以及成败得失的条件与机缘,兼及对后世的影响与启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战国风云人物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惜秋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据《战国策》《史记》等历史资料,勾勒出战国时代孙膑、田单、乐毅、廉颇、赵奢、白起、王翦、苏秦、张仪、范雎等十位风云人物的生平事迹、精神风貌。他们或为谋臣,或为策士,或为著名的军事家,或为权倾一时的政客,在当时的列国之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着重探讨他们在战国乱世的是非功过以及成败得失的条件与机缘,兼及对后世的影响与启迪。 内容推荐 历代风云人物,站在时代浪潮的顶端,乘风破浪,叱咤风云,建立起一桩桩英雄伟业,名垂青史。他们智勇兼备,运筹帷幄。他们掌控时代风云、旋转乾坤的霸气、破除艰险、纵横捭阖的大派风度,激荡在无数后来人的心胸,激起更大的猛志,更非凡的建树,历史由此而知大河奔流,吞吐日月,代代不已。 目录 孙膑 田单 乐毅 廉颇 赵奢 白起 王翦 苏秦 张仪 范睢 试读章节 孙膑——伟大的战略家 一 时代风尚 笔者曾对我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风气,加以极简单的介绍,称之为功利主义的时代。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人物,其共同的要求,是修养自己的人格和能力,希望在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中,能够一显身手。其中,有的是通才,就是从人格修养到治国平天下的能力,都兼收并蓄地进行的,儒家的孟子、荀卿,就是明显的例子;有的是专门重视农业的,如许行之流便是;有的是专门行侠仗义,往来于列国之间,做他们反战运动或非战运动的,如墨家之流便是;有的是专门研究法律,用法律万能的观点来治国平天下的,如商鞅、韩非等便是;有的是专门研究外交上的纵横捭阖的技术,以达成平天下的目的的,如苏秦、张仪等是;有的是专门研究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从战争上求取胜利,以达到平天下的目的的,如孙膑、吴起等是。我们试把《史记》一书的战国时代的人物,加以分类,则军功方面的成功人物较任何一派为多;而在列国兴风作浪的人物,则以纵横家即外交家最有威力。战国时代兵家,除了孙膑、吴起外,齐国还有司马穰苴、田单等,秦国有白起、王翦父子、蒙骜父子、桓(齿奇)、王龅、甘茂等,赵国有廉颇、赵奢父子、李牧等,魏国有乐羊子及其裔孙乐毅、乐乘、乐问等,魏国则有庞涓等。混乱时代,在军事方面求取功名,固然是建功立业的捷径,为大家所乐于从事,但是,我国古代,自周初起,就讲究文武合一的教育和兵农合一的政治,所以文人可以带兵作战的很多,而军人可以胜任政治事务者也很多。管仲和商鞅,他们都对治国平天下有独到的见解,对于军事作战,也极有心得。管仲,傅公子纠两路返齐,一路赶返齐都临淄,一路抵御公子小白自莒返国的归路,这是很周密的战略部署;而管仲更亲自发箭,射小白,中其钩,足证他对战争的技术,造诣也很深。又如商鞅,把秦国政治改革成功以后,两次伐魏,都是他为统帅,而且都有很大的战功。这便是我国历史上文武合一教育成功的地方。 孙膑,这个名字,读者诸君,应该并不陌生。凡是略有国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我国有一位权威性的军事学家,所谓权威,不但是在他的时代是权威,就是在整个的中国史上,即使到了现代,仍然不失其权威的地位,甚至在全世界的兵学史上,也有其极其崇高的地位。这位兵学名家是春秋晚期的齐人,姓孙名武,一般人尊称之为孙子,他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是兵学上的最高成就。他曾以兵法向吴王阖闾游说,为了使吴王相信他的兵法,在吴王面前试以宫女为部队,而以吴王的两位宠姬为队长。在三令五申之后,宠姬仍然若无其事地哗笑言语,不从命令。孙武便要把这两位宠姬斩首,吴王即传话下去,以这两位宠姬对吴王生活的密切关系为理由,谓非此二人不欢,请求孙武饶恕她们。孙武却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理由,竞把这两位宠姬杀了。于是所有的女兵,尽皆失色,唯孙武之命是从,进退旋转,无不合度。从此孙武之名大著,被吴王阖闾拜为军事统帅。他把吴兵加以组训,使成为劲旅,打败了吴国的世仇越国,又打败了伍子胥的深仇楚国,使吴国成为春秋晚期的盟主。 二 孙武与孙膑和兵法的问题 可是孙武这个人,实在是富有神秘性的人物。在他为吴国建了如此大功以后,照例他应在吴国享受高官厚禄,但孙武则不然,他悄然离开吴国,以后便没有任何有关孙武的消息,他把这个纷乱扰攘的时代,全部忘怀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孙武是在他的兵学研究成功之后,到吴国去做一番实验;在他实验成功之后,便飘然引退,使后人对他生发无限的钦敬与怀念。他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高超人格,我们如果尊之为兵圣,应该不算过分吧。孙武自己说:善战者服上刑。又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他在建立不世的赫赫之功以后,为了保持他的令誉,为了保证他生命的安全,不再在名利场中追奔逐北了。他这种进退有节,适可而止,不贪恋禄位的精神,比起他同时的吴国名臣伍子胥来,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比起后世的名将贪恋禄位而有进无退,卒至身首异处,如秦将白起和汉初韩信等,更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了,笔者现在所要介绍的孙膑,就是孙武的裔孙。 太史公为孙武、孙膑立传,与吴起相合,而总称这两位兵学名家为“孙子”而不著其名,足知史公对他们的尊敬之意。史公在叙述孙武的事迹以后,便接着说:“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甄之间,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由此可知孙膑是孙武以后的第四或第五代的后人,“生阿甄之间”,也就是说是现今山东省的西部人。孙武所著的《兵法》十三篇,是举世闻名的作品;那么孙膑有没有有关兵法的作品呢?根据太史公的说法是有的。史公说“孙子膑脚,而论《兵法》”,这个“论”字,应该是著书立说的意思。因为孙膑原来是学兵法的,原来是想对澄清世局作一番建功立业的努力的,可是他不幸而被他的同学庞涓所害,双足被刖,成为一残废之人,亦即所谓刑余之人,把满腔抱负,化为消散的云雾,于是只好著书立说,以便垂诸后世。我们看史公把孙子膑脚的事,和其他被难而有著述的人,连在一起,其意自明。史公说: 昔西伯(周文王)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我们细绎史公原文,认为孙子在膑脚以后,因心胸之间有所郁结而著兵法,其意至为显然。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孙膑是著过兵法的,而且这部兵法可能被史公所见过。可是这一部书,我们现在看不到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孙武的《兵法》十三篇。但是这一部《兵法》,是孙武所著抑或为孙膑所著,是有问题的。让我们先来谈一谈孙膑的名字,叫做膑是很奇怪的事。膑是一种刑罚,就是所谓刖刑,这是一种很不人道的割去双脚的肉刑。由此,可知他叫做“膑”,一定是在他受到膑刑以后;在他未被割去双脚之前,绝没有被名为“膑”的道理。那么他原来的名字叫什么呢?那就无从查考了。奇怪得很,他不以原来的名字传世,而被后人所熟知的是他被刑之名。这大概是因为他没有双脚,被人慝称为“膑”的关系吧?可是,从这一点,后世的疑古学者,竞误以为孙膑即孙武,武是名,膑是号,试问一个人怎样会以他所受的刑名来作号呢? 关于《兵法》这一部书,我们细味史公的原作,是孙武一部兵法,孙膑也有一部兵法。现在所传的《兵法》十三篇,大家都知道是孙武著的,而孙膑的《兵法》,不传于后世。诸家有以为此书确为孙武所著者,如明宋濂有关《孙子》的话,便有汶样一段: 《孙子》一卷,吴孙武撰,魏武帝注。自始计至用间,凡十三篇。武齐人,阖闾用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扬威齐晋,显名诸侯。叶适以为不见载于《左传》,疑其书乃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之所为,予独不敢谓然。春秋时,列国之事,赴告者则书之于策,不然则否。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大国若秦楚,小国若越燕,其行事不见于经传者有矣,岂独武哉!(《诸子辨》) 宋濂这一段话是确认《兵法》是孙武所撰,不以叶适的怀疑为然。那么叶适是怎样怀疑的呢?他说: 自周之盛,至春秋,凡将兵者必预问国政,未有特将于外者,六国时此制始改。吴越蛮夷,而孙武为大将,乃不为命卿;而《左传》无传焉,可乎?故凡谓穰苴孙武者,皆辩士妄相据指,非事实。(《习学记言》) 水心先生这一段话的问题,是在不了解吴国的历史与中原诸国不同,它是吸收人才来推进国是的,如伍子胥之任用,既非吴国公子、公孙,也并未命卿,便是一例,其言被有识之士宋濂所不满,是必然的。此外主张《兵法》为孙武所作的,还有《四库提要》与孙星衍二家: 《史记·孙子列传》载武之书十三篇,而《汉书·艺文志》乃载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故张守节《史记正义》以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杜牧亦谓武书本数十万言,皆曹操削其繁剧,笔其精萃,以成此书,然《史记》称十三篇在《汉志》之前,不得以后来附益者为本书。……武书为百代谈兵之祖,叶适以其人不见于《左传》,疑其书乃春秋末战国初山林处士之所为。然《史记》谓阖间谓武日:“子之十三篇,吾尽读之矣。”则确为武所自著,非后人嫁名于武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孙子》) 诸子之文,皆出没世之后,门人小子撰述成书,惟此是其手定,且在列、庄、孟、荀之前,真古书也。(孙星衍《孙子略解叙》) 最离奇的,是日本斋藤拙堂的《孙子辨》。他还是根据叶适的意见而怀疑的,他又以孙武见吴王在伐楚之前,其时吴王已得见武之十三篇。他认为作书之时越国尚小,其兵不应多于吴,而《孙子·虚实篇》说“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证明孙子见吴王乃在越强之后。他又根据《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吴伐越,认为吴越相仇之始,《孙子·九战篇》有“吴人与越人相恶”的话,用以证明孙武见阎间是在吴越相仇之后,其结论则认为,今之《孙子》乃膑著,武与膑乃一人,武其名,膑其号。斋藤拙堂的说法,钱穆先生也同此主张。斋藤盖不知吴越之仇,早在阖间之前,而且越国常占优势之故。而且孙子言“越兵虽多”,何以见得越兵实较吴兵为多?所以他的说法是有问题的。(参看江侠庵编译《先秦经籍考》)P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