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走进大师心灵系列丛书”之一。
本书聚焦中外文学、绘画等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全书共分8个章节,主要介绍了胡适、冯友兰、梁启超、梁漱溟、王国维等人的伟大事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巨轮的远影(图文珍藏版)/走进大师心灵系列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凌鹰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走进大师心灵系列丛书”之一。 本书聚焦中外文学、绘画等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全书共分8个章节,主要介绍了胡适、冯友兰、梁启超、梁漱溟、王国维等人的伟大事迹。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文化散文,书中借助于许多表现形式,发掘了大师们生活的某个基点,对其代表作品进行还原性的解读,并将被历史遮蔽的真实意蕴呈示出来。全书共分8个章节,主要介绍了胡适、冯友兰、梁启超、梁漱溟、王国维等人的伟大事迹。 目录 总序 时间的背影与大师的重量 第一章 新文化园地里的守望者——雕刻胡适 一、拥有35个博士学位的中国“洋人” 二、一只天鹅直冲云霄 三、在哲学的流水中沉浮冲浪 四、寂寞旷野上空的文学义旗 五、“无情人”终成眷属 六、水中的鸳鸯蝴蝶梦 第二章 思想的花朵——雕刻冯友兰 一、汪洋中的一条船 二、在美国勤工俭学 三、都是哲学惹的祸 四、跟随清华漂泊 五、困惑中的三道金光 第三章 “新民”浪尖上的舆论巨人——雕刻梁启超 一、“害人”的万木草堂 二、藏在历史深层的疼痛 三、直冲霄汉的怆然虎啸 四、维新火光与政治浊流 五、启蒙思想的黄河长江 第四章 泰斗风范长青松——雕刻季羡林 一、想象一座大山的高度 二、永不消散的音符 三、水木清华归去来 四、顽石上的垦荒者 五、东方语言河流的领航者 六、像老农一样“土气” 七、见证泰斗风范 第五章 被流放的灵魂——雕刻梁漱溟 一、经文与拐杖 二、用《究元决疑论》敲开北大之门 三、不披袈裟的方丈 四、一朵晚霞的传奇 五、还是那么顽固 六、师生情深夙愿了 第六章 凋谢在昆明湖上的莲花——雕刻王国维 一、凝望一座丰碑 二、科举苦旅上的一只倦鸟 三、决绝科举史海行 四、流亡中的幸运鸟 五、东渡的浪子 六、清朝上空的布谷鸟 七、笑看双重文化的园林风景 八、聆听犹远犹近的《人间词话》 九、凋谢在昆明湖的莲花 第七章 最后的永远——雕刻陈寅恪 一、先锋家庭的先锋教育 二、只求知识不要文凭的“另类” 三、在清华国学门 四、逃亡路上的失书之苦 五、失明后的光明 六、在柳如是的红楼闲坐 第八章 被争议困守的革命家——雕刻章太炎 一、在《时务报》“不识”时务 二、心底无私天地宽 三、无法囚禁的文化人格 四、被绞杀的政治理想 五、用国学疗伤 六、好了伤疤又添新痛 七、幽禁龙泉寺 八、静守书斋听秋意 试读章节 从1903年他只有12岁那年来到上海求学,整整七年时光,母亲一直就在盼望着他的这一天,就像在屋檐前种下那棵桃树之后,就一直盼望树上能早点长出鲜桃一样。 胡适是1906年的夏天考入中国公学的。 这是一所由几位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回到上海创办的中等学校。在中国公学,绝大多数的学生这个时候都自觉或很不情愿地剪掉了辫子,穿着日本和服,拖着坚硬的木屐。而一些在这里教书授业的老先生却又戴着老花眼镜,手里捧着个水烟袋,“叭哒叭哒”地抽个不停。 一边是不伦不类、樱花摇曳般的东瀛虚拟,一边是长袍马褂、惟我独尊式的夫子遗风。只有胡适依然是那么不谙世事、旁若无人地还拖着一条细长的辫子,就像当年的王国维那样将辫子视若珍宝。可在当时的中国公学校园里,一些激进的学生又正在动员和强迫留辫子的学生剪掉辫子,可就是没有人想过要剪掉胡适脑后那根像缺少营养的马尾巴草一样细小的辫子。原因很简单,尽管后来胡适对政治热衷有加,还做了一段时间的美国大使。但在中国公学求学期间,胡适对政治却一窍不通,只知道用功苦读,连当时学校的同盟会都没参加,完全是一个“两眼不问窗外事”的少年书生。这样,当时的同盟会成员就一致把他当作了一个单纯的孩子,不想让他卷入那些政治风雨中,觉得他将来应该好好做学问,于是就尽他那根无伤大雅的辫子像根野草一样随意地生长,随意地飘摇晃荡。 然而,胡适差一点就要辜负中国公学同盟会成员对他的殷切期望了,差一点就要将自己的理想丢进黄浦江了。 1908年9月,因为中国公学闹出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许多学生都从中国公学退了出来进了刚成立不久的中国新公学。 退出中国公学“移情别恋”倒还无可厚非。 问题出在进入中国新公学以后。 因为一年以后,中国新公学也沦亡了。 胡适就是在这个时候差点掉进了黄浦江一样深不可测的堕落的漩涡的。 胡适有一位叫何德梅的德国朋友,因其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广东人,他基本上是在中国生活,吃喝玩乐都很喜欢。胡适从中国新公学出来后,就和几位从日本回国的留学生与何德梅比邻而居,这就等于是住在了黄浦江汹涌的浪头上,因为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打牌喝酒,借酒排解反清失败的沮丧和郁闷。有一天,胡适和这帮朋友在一家青楼里喝酒,胡适喝得烂醉如泥,就稀里糊涂地坐上了一辆人力车。车夫问他去哪儿?他不作声,呼呼大睡。车夫见他醉得像株植物,就脱下他的马褂和帽子,拿走他的钱夹,把他扔在雨里溜走了。 幸亏一位巡捕发现了他,将他带到了巡捕房。知道他是中国新公学的教员后,尽管他把那个带他回巡捕房的巡捕打得鼻青脸肿,巡捕房也没有怎么为难他。 已经掉进了黄浦江边缘的胡适,就在这时惊然看清了自己的颓废和沉沦,就觉得无论是对于55岁就英年早逝的父亲还是对于23岁就守寡的母亲都是一种致命的伤害。 胡适的父亲胡传,一个虽然中过秀才,但连续几次“省试”都以失败告终的乡村知识分子,后来尽管因深得钦差大臣吴大徽的赏识而在台湾谋得了一个职位,可早在1895年的7月却又因为脚气病而抛妻弃子,永远化作了台湾海峡里的一股清流。 那时候的胡适,还不到4岁。 桅杆虽然被狂风折断了,风帆虽然被吹进了大海,但搁在海礁上的船还得踏浪前行。 是母亲那纤弱的双手将闯礁的船撑出了险境撑进了一个避风的港口。 这个千疮百孔的家终于没有因为父亲的突然撒手而沉没。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铭记着亡夫那“令吾儿读书上进”的遗训,再苦也不愿节省送给私塾先生的那几枚铜板。 按照胡适老家绩溪上庄的规矩,私塾先生收取学生的学费是分档次的,最低收费两块银元。这种最低收费标准的学生,私塾先生是不会耐心教的,每天只教其死记硬背,背不出来就用戒尺打手掌,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因惧怕受罚而经常逃学。 胡适的母亲在这方面就显得特别大方。胡适初入私塾,她就交了六块银元,最后那年交了十二块银元。这与现在一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不惜重金让自己的子女读所好学校跟个好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是,胡适还没有成龙,就差点掉进黄浦江变成一块被淹没的石头了。 这能不让对母亲百般孝敬的他羞愧吗? 于是,胡适从此闭门谢客,立志报考第二批“庚款”留美官费生。 这一考,居然真的就考成了黄浦江的一条蛟龙! 这对于母亲来说本来是个天大的喜讯。可是,胡适却没时间回到他的绩溪上庄去面辞母亲,没有在登上去异国的客轮之前亲眼看到母亲那栀子花一般质朴而又清雅的笑容,他能不遗憾吗? 当然,冯顺弟没多久就收到了儿子从美国猗色佳寄回的喜讯、问候与思念,她当然为出息的儿子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但是,这位当时依然还是那么风韵依旧的年轻母亲怎么也没有想到,她的儿子在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证书之后,同时还获得了世界顶尖级高等学府和学术机构授予的35个名誉博士学位,差不多成了半个中国“洋人”。 二、一只天鹅直冲云霄 美国的纽约总是散发着一种雍容华贵的粉艳气息。 而纽约州所辖的另一座小山城猗色佳.却又显现出一种清新婉约的空灵写意的气象。她依山傍湖,满山的树木四季清脆,临城的湖面宁静清幽。胡适就读的康乃尔大学的正大门就敞开在半山腰上,大门前成环形的坡道两旁全是粗大的树木,一座石桥从这林荫道间横穿而过,奔腾的山水形成一道银白的瀑布,常年垂挂在石桥上,像一副洁白的窗帘,又像一只巨大的天鹅张开的翅膀。 自跨进这座山城半山腰的康乃尔大学后,胡适对于这座美丽的异国城市最初的神往和新奇很快就被一种惆怅冲得支离破碎。P18-21 序言 总序:时间的背景与大师的重量 缘起 时间如水一样流去。 如水一样流去的时间没有皱纹。 但是,没有皱纹的时间不仅催生了历史的苍老,而且催生了人类自身的皱纹。 各个时代的文化大师就是这种苍老的镜像; 各个时代的文化大师就是这种皱纹的缩影。 时间是有背影的,但时间的背影被许多人所忽略。 大师是有重量的,但大师的重量被许多人所遗忘。 原因在于,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一个不要崇高只要低俗的时代。看看大街小巷那些眼花缭乱的广告吧,那些张牙舞爪的嘴唇和碎片化的喧嚣带来了集体失语的无意识。每个人都在歇斯底里,每个人都要发言。真是大狗叫,小狗也叫,人人争当言语的主宰。正是这种没有中心、没有焦点、没有方向、没有理想的嚎叫,虽然满足了个人的言说欲望,却因为没有认真的倾听者而使所有的言说失去意义,也使得许多言说者因为“言说”而变成“不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此时的话语系统撕碎了传统的游戏序列。时间可以任意地插入进来,正义的故事可以突然夭折,生活可以从任何一个节点开始,沉默的语言可以在任何时刻被激活。 这不是人在言说,而是语言在说人。 换句话说,言说的主体再不是所指的“我”,而是能指的“他者”。语言在说我,昔日那些能写出“真理”、“信仰”和“终极意义”的心灵冲动至今只能化作无序的语言碎片,以自言自语或自言他语的方式泡沫一样流向四方。这样一来,昔日的“我说语言”,变成了“语言说我”,甚至无奈地退化成喧哗的“无言”。 与此同时,由于受到紧张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双重挤兑,每个人的体力消耗殆尽,每个人的精力也消耗一空,大家麻木地生存着,处于非我的“耗尽”状态,人成了非中心化的空壳主体。在此情境下,自我与现实并不联系,历史与未来也并无依托,英雄与小丑同时出场。自我没有任何身份证明,像没有根的浮萍,或没有肉体的游魂,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作无序的漂流。没有热情,也无所谓感动。芸芸众生变成蚂蚁一样,忙忙碌碌,却又从没有想过为什么如此忙碌。结果,这些蚂蚁就是个人的文化身份,就是碎片化的符号宿命。因为碎片化的文化可以拼贴、复制、放射、重叠,形成镜像和暗喻,与精神无关,与思想无关。 然而,在时间的背影深处,有一种力量在喊叫,那是大师们曾经有过的挣扎、呼号、奔走、追求,是大师们的理想、信仰和血肉,是传统、信念和执着。一句话,是大师们的重量。这重量使轻飘的碎片有了定力,使迷茫的文化有了方向,使麻木的人们有了火热的灼痛。 我们轻轻触摸,像古老的樱树找到了春天,满手芬芳。 “走近文化大师”丛书的构思 如上所述,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也是一个日趋浅薄的社会。 浮躁的时代需要沉实的精神食粮; 浅薄的社会需要深刻的思想火种。 质而言之,在商业因子无孔不入和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有一种深深的焦虑,感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丽正在不知不觉地丧失,我们有一种紧迫感,亟需捍卫知识的尊严,捍卫平面“阅读”传统带来的心灵愉悦,捍卫根植于血液中的诗意和单纯。而这种捍卫需要一种强力,一种定力,一种带有后启蒙性质的激励情怀和精神光芒。 为此,我们把目光瞄准了文化大师,这是因为—— 文化大师永远具有号召力; 文化大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文化大师的生活是时代的缩影; 文化大师是一个隐喻:他们的成功是人们效仿的榜样;他们的失败也给人们带来警醒和启迪。 文化大师是怎样成为大师的? 文化大师的性格特征和心路历程是什么? 文化大师也是凡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哪里? 等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决定以“雕刻”的方式,撰写一套中外文学艺术领域里那些声名远播、影响卓著的文化大师的从书。该丛书是“雕刻”而不是传记,是叙事而不是评论。但“雕刻”的基点是建立在传记之上,叙事的原点也带有较强的评述性。 换句话说,我们所写的是真实的文化大师,是文化大师生活的某个侧面,是文化大师作品的一个主音,我们着眼的不是全部而是局部,我们感兴趣的不是阴影而是亮点,我们发掘的不是鸡毛蒜皮或个人隐私,而是历史文化、精神气质和时代背景的杂糅,是纪实、抒情和日常诗化的融合。 “走近文化大师”丛书的主要内容 该套丛书第一辑共四本已经于2007年元月隆重推出,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这次出版的是第二辑,共五本,分别是冯伟林的《历史的跫音》、聂茂与厉雷的《俄罗斯心灯》、李蒲星的《寂寞的道路》、刘应雄的《永远的明灯》和凌鹰的《巨轮的远影》。 同第一辑一样,第二辑仍然聚焦中外文学、绘画等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我们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求选取其中一篇(件)在读者知识点上耳熟能详的文本作为章节标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具有强大的阅读群和广泛的受众基础,不少作品曾经入选过大中学生的教科书,读者重新接触这些标题,唤起一种记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然后,我们围绕这个经典文本,联系到文化大师的生活、情感和对事业的追求等进行生动传神的描写,突出文化大师的某个侧影。这个侧影也许被人忽略的,也许有人看到但发掘不深。在细节的处理上,我们力求生动感人,力求客观冷静,力求符合实际。 我们的总体要求是:每本书选取适当的叙事对象,选取文化大师的生活片断作为主要内容,文字清新活泼,叙事朴实简练,努力做到故事性、趣味性和励志性相统一,寓教于乐,以真正实现我们所追寻的“大教育、雅文化、准学术、泛美术”的创作目的。 “走近文化大师”丛书与同类著述的不同点 描写文化大师的作品很多,本丛书与同类著述相比,其不同点在于: 叙事风格不同:我们追求文化的底蕴,讲究文字的空灵与诗意,唯美而不粗糙,细腻而不琐碎。 选取内容不同:我们不是事无巨细的原生态式的实录,而是选择大师们生活的基点和拐点,高潮或底潮,不是编年史,更像是断代史。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将某个侧面发掘其最大的意义。 表现形式不同:我们不是纯粹的记事,而是结合大师的生活和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述,这样,既不同于纯粹的学术著作,又不同于纯粹的传纪作品。 传播目的不同:同类著述的传播目的要么是张扬文化大师的一些隐私以吸引受众的眼球,要么是虚拟大师们的一些无法印证的浪漫事以增加可读性,或者用纯粹的学术著作在知识分子的小圈子里独享清高。本丛书既有大众趣味,又有学术情怀,其传播目的是让普通读者得到励志和学术熏陶,让学界专家感得到完全不同于自身作品的“别一样的风景”。 “走近文化大师”丛书学术和文学价值 该丛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其学术价值在于,我们发掘了大师们生活的某个基点,对其代表作品进行还原性的解读,将被历史遮蔽的真实意蕴呈示出来。这种解读是在参考了学界同行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避免了人云亦云或从文本到文本的简单解读。 其文学价值在于,作为一种文化散文,我们借助于许多表现形式,追求诗意的写作,强调文本的欣赏趣味和美学价值,使“雅”不“曲高和寡”,使“俗”不“下里巴人”,使读者在学到知识、了解历史和得到激励的同时,获得一种全新的美文品味和阅读快感。 鸣谢与感恩 感谢光明日报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田军先生的远见卓识、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心。 感谢我的合作者用一本本沉甸甸的著作扎扎实实地支持我。 这套丛书还在继续编写之中,我们力争每年出版十本左右,将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大师的精彩华章和个性追求重新灿烂地呈现出来。希望有很好的写作功底、真正热爱文化大师的实力作家们都来关注并参与到这套丛书的写作中,为碎片化的时代增加一种胶力,为肤浅的社会带来一份深刻,为漂泊的文化系上一坨锚锭,为迷茫的“蚂蚁”送去一缕烛照。 有了这些文化大师,许多言说者就会羞愧地沉默; 有了这些文化大师,许多冒犯者就会心痛地自责; 有了这些文化大师,许多浮躁者就会静静地深思; 有了这些文化大师,许多忙碌者就会愉悦地生活。 这就是时间的背影; 这就是大师的重量。 为此,我深深感恩。 主编 聂茂 2007年6月1日于长沙岳麓山下抱虚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