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强,1999年毕业于长春税务学院经济法专业。偶有小说、诗歌、散文发表于《六盘山》《黄河文学》《北京文学》《飞天》《朔方》《宁夏日报》《新消息报》等。
他的古典文学功底以及对生活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使他的作品中弥漫着同龄作家少有的思想张力和情绪张力。本书收录了他的永远的乡土、心中一棵树、听江声去、思维的流萤、林花谢了春红、零度研究、过无梁镇、1936年的尹庄等经典文集,供大家品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字书年华(上下) |
分类 | |
作者 | 何强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何强,1999年毕业于长春税务学院经济法专业。偶有小说、诗歌、散文发表于《六盘山》《黄河文学》《北京文学》《飞天》《朔方》《宁夏日报》《新消息报》等。 他的古典文学功底以及对生活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使他的作品中弥漫着同龄作家少有的思想张力和情绪张力。本书收录了他的永远的乡土、心中一棵树、听江声去、思维的流萤、林花谢了春红、零度研究、过无梁镇、1936年的尹庄等经典文集,供大家品读。 内容推荐 本书共有分上下两册,上册主要包括三十岁回到故乡、与农村有关、漫漶在原野、阳光下的“荷塘月色”、九月之夜、静夜小酌、心灵是“绿色的”、林花谢了春红、在重估与颠覆之间、十九岁的文字痕等内容;下册包括声音或图像、过无梁镇、零度研究、事情、苇子等内容。 现在让我们一起打开书本来阅读这些经典的文集吧! 目录 上 自序:纸间 代前言:安静的读书和写作——阅读何强散文的感想碎影李生滨 三十岁回到故乡 永远的乡土 与农村有关 娘的心,儿的信 心中一棵树 漫漶在原野 灯下 船上 望月 听江声去 看戏 大梦胭脂峡 阳光下的“荷塘月色” 九月之夜 绿 思维的流萤 善哉 蓦然 静夜小酌 无题 心之雪 平安夜 心灵是“绿色的” 读书 方缘 别字 等待信风 玩家 幸存者的痛苦 牌局 枪手末路 下岗 林花谢了春红 一片红色的云 宁馨 在重估与颠覆之间 失落与回归 新谈 距离 给生命一个承诺 法律化 入乡随俗 已抄过 可悲“8”字舞 一种可能性 十九岁的文字痕 跋:感恩 下 自序:纸间 代前言:可能与尝试——何强小说印象二题 火会亮王佐红 声音或图像 零度研究 留白 有了 过无梁镇 迷彩 1936年的尹庄 事情 破碎 苇子 跋:感恩 试读章节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见于《论语·里仁》篇。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大概是十年前我还在大学读书的时候。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我独自一人从教学楼下来,在昏黄的路灯指引下,走出校园南侧的铁门,经过一段幽暗的柏油马路,拐进一座规模不大且又布局零乱的住宅小区。这里名义上称为住宅小区,实际上不过是一栋破旧的楼房而已,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姓宋的老师就居住在这里。宋老师说,根据教授的标准,他原来住的房子面积不够,所以学校又给他补了这间小房子,虽然与原来的房子不在一处,但正好可以用作书房,不受别人的打扰,他一个人搬进来,平时看看书,倒也清闲。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归入宋老师所谓的“别人”,无论如何,自从我们相识以后,不受别人打扰的宋老师,却时常受到我这位学生的打扰,而且这一打扰差不多就是三年多的光景。 我是因为一篇论文的缘故,而被人引荐到宋老师那里的。我在大学读的是法学专业,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照例开设了一门名为《法理学》的基础课程,班上的许多同学对这门课程显得很不耐烦,觉得这门课程过于晦涩枯燥,而我却对这门被西方人称为《法哲学》的课程情有独钟,课堂内外化费了许多精力,直到一学期过去,课程结束,考试通过,我仍然乐此不疲,时常浏览一些与之相关的书籍,临了还兴致勃勃地写了一篇题为《一种主义的确立——谈一点对“法治”的体会》的论文。那是我第一次写篇幅比较长的文章,尽管很不懂章法,但还是按照有破有立的原则,煞有介事地批评了一些即存的观点,然后得出了一个自以为是的结论:法治是一种目标,法治主义是一个运动过程……在应然性上,它将趋于自己真正的价值标的……人与人,人与国家的关系得到自然协调,在有序的状态中使社会不断发展。论文完成后,我把稿子誊写清楚,忐忑不安地送到了校报编辑部。没成想论文竟然引起了校报的注意,一位编辑老师通过当时我们系一位负责学生社团工作的高年级学长转告我,由于我的论文属于法学专业的,所以让我找一位法学专业老师指导指导,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重新修改后就可以在校报发表了。一半是我对学校和系里的情况的确很陌生,实在不知道该找哪位老师指导,一半可能是由于想炫耀一下自己的缘故,我把这事告诉了我们的班主任。班主任很热情,他仔细想了想说,我和宋老师联系联系,请他给你指导一下。班主任在最后又强调,宋老师是我们系里最德高望重的老师,他的理论水平和文字功底很深厚。听班主任如此这般地描述,一位头发斑白胡须长长的老学究形象立马浮现在我的脑海。我禁不住哑然失笑,好在我控制局势的水平还不错,能在转瞬之间收敛住自己的行状,保持一副庄重而又感恩的样子,并且一迭连声地说,谢谢老师,谢谢老师。班主任在我的感谢声中转身离去,留下我在激动惶恐焦躁的情绪波动中等候他的消息,一周的期望恍如一个世纪的煎熬。 终于等到了回复。我记得很清楚,就在学校举行广场晚会庆祝元宵节的夜里,班主任找到了我,说要带我去见宋老师。我跟在班主任的身后,亦步亦趋地走入宋老师居住的小区,从一个半开半掩的双扇门里进去,摸索着登上几段逼仄漆黑的楼梯,在楼道正中的泄漏出丝丝橘黄色的灯光的门前停住,班主任伸手敲开了这间对我来说有点神秘感的房子。房门开了,便有一股温暖扑了出来。直到被让进屋内,班主任向房子主人寒暄的时候,我才看清了宋老师清癯的容貌。班主任把宾主双方介绍完毕,借故还有别的事情提前走了,只剩下宋老师和我俩人。我小心翼翼地把论文递了上去,宋老师结果只是稍稍翻阅了一下论文就放在了一旁,转而和我聊起天来。尽管第二次拜会宋老师,他对我的论文给予较高的评价,而且一再鼓励我向外面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投稿,但在看到宋老师将我的论文轻轻放下的那一刻,我的心咯噔一下没了底气。宋老师说话时和颜悦色,但是音调高扬,吐字清晰,用词洗练,不讲多余的话,问话答话都给人以干脆利落的印象。但我的心思一直在论文上,和宋老师说话的时候总有些魂不守舍。在我的局促和不安中,我们结束了第一次会面。 正应了一回生、二回熟的中国古训,又一次敲开宋老师居住地那间房子,我略略显得自如了一些。宋老师依然保持了之前说话的风格。交谈中得知宋老师非常喜爱中国古典诗词,而且还写了不少的诗,填了不少词,大概受此爱好的潜移默化,所以宋老师谈吐之间也便多了几分音韵的讲究。宋老师问我家在哪里?我说我的家在宁夏。一听到宁夏,宋老师的精神头顿时倍增。原来宋老师上世纪六十年代响应号召,在宁夏的几个地方工作过,所以对宁夏的情况比较熟悉,不像当地的许多人总是把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宁夏学生当成是南方伢子。那个晚上,宋老师和我仿佛他乡遇故知的旧日师友,在指点论文之余,叙述了许多的家长里短佚闻趣事。宋老师设身处地,仿佛回到了多年以前,俨然把自己也当成了一个宁夏人,一些人生的记忆和经验在那片曾经亲历的山水里得到了复活,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使我的窘迫相也一扫而光,一种亲切而又兴奋的滋味不觉涌上心头。也就是那个晚上,宋老师在讲到自己因何“文革”之后,返回家乡长春,到大学讲台执掌教鞭。宋老师问候我的父母,同时提及自己仍然健在的居住在长春市郊的老人,他意味深长地说出了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我抬头认真地望着宋老师,从他的眼神里阅读到了一份庄重,一份安详宁和,一份挥之不去的牵肠挂肚。于是,我在心中默默记下了这句宋老师说的话。当时,我还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来自“子曰”,更不知道之后还有“游必有方”的另外一句话。我记下了宋老师所说的一句话,也仿佛种下了一粒神秘的种子,无声息地生长发芽,经过天时人事的浇灌,终将呈现一片绿意葱葱的浓荫,撩拨开我的惊异的目光,于某个独处的时刻,在心灵的原野投下忘情的一瞥。P1-P5 序言 纸间 那些精灵,比如麦秸,稻草,抑或其他无名的植被,不知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轮回,修得一幅无比安详的形容,静静地,几乎没有一丝音响,好像一切未曾发生,一切原本如此。 可是,她真就不愿说话了吗? 曾经风暴,曾经雷电,曾经激流,曾经烈火,在锤炼之后,在倾轧之后,也只有她能够隐逸前世的苦难,快乐,忧伤,浪漫,以及无数难以言表的,你不必臆测的滋味,那是属于大地上的日子,独钟于她的一个飘渺而又鲜活的传说。 她只是在等待,等待神祗的归来,等待灵魂的附体。 她复活了。于是又将呈现新的世界,属于她的世界,也属于你的世界。在时间之外,在空间之外,在一个恒久的历史之外,她似乎那么的遥远,那么的漫无边际。 而她又是真实的,亲切的,仿佛你的肌肤,你触手可及,你一直与她如影随形。她无比微茫又无比浩瀚,她没有恒定的体积,但她孕育天长地久的度量,她永远在生长,和着你-的思绪,你的每一次回眸,每一次嘹望,每一次浅唱,每一次高歌…… 她容纳一切。她充满神奇。她又被忽略。她不以她的存在为目的。你发现了她,发现的方式仅仅在于一个月满天心的夜晚,你不经意地提笔飞落如花的墨迹,就像佛陀的微微一笑。你与她脉脉相对,你又与她擦肩而过,你顿悟她的超脱,她的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她的满腹经纶,她的空空如也。 “上帝给人类以语言,人类于是就成了万物之灵。” 而上帝给了她什么?莫非是对语言的以身相许,莫非是对人类的休戚与共。纸间,薄薄的纸问呀,之于人类,之于薪火相传的道德文章,你的薄大抵正是你的厚了。 她,或许还是岩石,青铜,皮革,竹简,绢帛,乃至一枚枚被称作芯片的材料,悄然营造着一个关于人的逆旅,在时间里,在空间里,在一个恒久的历史里,她的世界既平常又奇异,纵然有征伐入灭,而那悲悯的情愫却始终没有离去。 你之于她,且是功名的颂扬,冤孽的忏悔,性格的渲染。识闻的流露,或者一无所有,而她只是在接受,接受你的欢笑,接受你的眼泪。她本无言,任由你说……此刻,你究竟是该明白,纸间有道,人的意义不过一张纸而已。 2007年6月14日夜于银川 后记 感恩 今天是我三十一岁的生日。三十一岁的降临成为我之三十岁的终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三十岁以及此前的时光在我人生的川流又将遗留怎样的痕迹?是孔老夫子那一句“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的话,还是歌德先生那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书,或者另有其事,或者了无踪影。当我准备以文字的表达回溯曾经的履历,突然变得异常惶恐,在似水流年里青春果真一去不复返了。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追究生之于人世的明证,尽管生活终归是平淡无奇。记忆童蒙的岁月,当我踏入小学校园开始识文断字的一刻,谁又能料想今天的我竟为这一份不由自主的选择而顾虑重重。脚下的路却是从纸上开始的。倘若非要觅得旧日光阴的蛛丝马迹,似乎也只有一星半点散落的文字了。尽管在父母兄姊之间、在师友邻里之间不时提及我之青春年少的模糊印象,但对于我且对于我,在学会写字之前,或者更为贴切地讲,在我学会以比较完整的字词语句表达自己之前,我的人生无非是空白一片。创造了“历史”文体的修昔底德认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前世界上没有大事发生。往事越千年,我的大事也就在于自己走上了读书写字的道路。没有文字的表达便没有大事的发生,大事只是文字记载的大事。世界如此,人亦难免。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不就把历史演进与人之成长相提并论,分出了一个老中青少吗。作为一个平凡又平庸的人,我是没有什么大事发生的,有的也不过是自以为是罢了。然而,那些充满遐想与憧憬的日子,之于今天的散漫和百无聊赖,自然而然地凸现一些大的意义了。当我觉得有了意义,何况是大的意义,心里头莫名地生出一个古怪的念头,于是就想把那零散的文字串联起来汇成一个集子,权且作为青春的纪念。但我仍然犹豫不决,毕竟在我的脑海里隐约的是黄侃三十之前不著文、辜鸿铭四十之前不出书的掌故,自己一念既生却又充满羞怯。如果不是后来得到许多朋友的鼓励,还真难有今天这两本小册子的出炉。 友情是值得珍视的,它总能给予你前行的力量。当然,至亲的爱从来没有离开过我。让父母知道儿子的一片心意,同样成为我之于文字的郑重托付。其实,对我而言,大事是假,大恩倒是千真万确的了。我怎能忘怀自己人生的每一步无不受惠于父母之恩、兄弟之恩、师长之恩、朋友之恩,以及无数素昧平生的人的无私帮助。感谢如许春深似海的大恩,激励我努力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我又是那么的无能为力,能够凭寄的仍只有诉诸文字的表达了。沧海桑田,文字的世界深不可测,我的表达无比苍白。我祈求宽恕,请包容我的稚嫩、我的无知、我的一切的简陋,乃至我的海市蜃楼一般的不知所云。“一切无常事物,无非譬喻一场。”在纸上行走,恰似雾里看花,也许属于我的文字的从来就是一些幻象,一些无法复制的幻象,我所采撷的不过是一个个案的存在而已。但我深知个案之中盛开的是一颗感恩的心,或许它足以让那些幻象变得真实起来。 2007年6月27日夜于银川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