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它是形式独特的对传统文化的浓缩,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本书列举21个中国传统节日,为你讲述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历史故事和来历,其内容通俗易懂、活泼有趣,供广大青少年及成年读者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国经典文化故事系列 |
分类 |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
作者 | |
出版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它是形式独特的对传统文化的浓缩,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本书列举21个中国传统节日,为你讲述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历史故事和来历,其内容通俗易懂、活泼有趣,供广大青少年及成年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发展中产生了很多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表现,但是,你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么?在各个传统节日中有什么习俗么?……本书采用述说的方式,为你讲述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历史故事和来历。 目录 一、春节 二、元宵节 三、二月二 四、三月三 五、清明节 六、端午节 七、七夕节 八、中元节 九、中秋节 十、重阳节 十一、冬至 十二、腊八 十三、藏历年 十四、那达慕大会 十五、古尔邦节 十六、开斋节 十七、圣纪节 十八、尝新节 十九、泼水节 二十、火把节 二十一、丰年祭 试读章节 一、春节 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华民族历来最隆重的节日。 我们往上追溯,至少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年”这个字了。那是刻成一个人弯着背肩负沉甸甸穗禾形状的象形字。可见旱在殷商时代,就把“年”和作物收成联系在了一起。《穀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说文解字》释“年”字,也说:“谷熟也。”如今人们常说“年成”、“年景”,也是这个意思。农业社会里,庄稼一年熟一次,庄稼熟了,年也到了,很好记。 究竟把哪一天定为“年”,这就要涉及历法。历史上有过不同的历法,定出来的日子也不一样。汉武帝时,创制“太初历”,确立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史记》、《汉书》称正月初一为“四始”,也就是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三朝”,也就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从此以后,把夏历正月初一叫做“元旦”,沿用了两千多年。这就是说,历史上一般把过年的日子叫“元旦”。以前也有“春节”,一般是指“立春”这一天,和今天所说的春节不是一回事。 辛亥革命以后,废除夏历,中国开始用公历,就把公历1月1日叫做元旦,称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从此以后,中国人便有了每年要过两个年的风俗。不过在民众中间,还是约定俗成,只把过春节当倣真正意义上的过年,并且总是把年过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 春节的风俗,古代有祭祀、朝会、宴饮、占卜、迎神、贺年、玩赏等等内容,随着岁月流逝,这些内容也在发生变迁;各民族、各地域的做法又不尽相同,我们无法一一细说。这里只能大致上作些介绍。 旧时过年,一般都在上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就拉开序幕了。一般要扫尘,也就是打扫卫生,还要置办年货、裁制新衣、祭灶、祀祖等,十分忙碌。 从前,家家户产都在灶间供奉“灶君司命”,俗称“灶王爷”。传说他是被玉皇大帝派到每产人家来保铲和监察这一家人的神灵。旧时的灶头上有个灶王龛,贴一张神像。神像上画一个灶王爷,也有的画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女的就是灶王奶奶。灶王神像两旁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正好说明了这个神灵的职责。据说灶王爷平时留在家中,到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或是二十四日,就要上天去汇报这产人家这一年的品行。这件事关系到家家产产的命运,所以不能马虎,要像模像样地送一送。送灶神上天的仪式,俗称“送灶”。 送灶在黄昏时举行,要用香烛、供品祀奉,供品中必定有饴糖,据说这是为了让他甜甜嘴,有的说是要让饴糖粘住他的牙,让他无法说坏话。也有的地方让灶君吃酒糟,也是为了使他醉醺醺的,就不再说坏话了。看起来,这是人们在耍弄小聪明,为的是保护自己。最后将神像揭下焚烧,意味着灶君“升天”。有的地方,这时候还有一些人会挨家上门唱歌跳舞,同时向主人乞讨,称为“送灶神”。 到了除夕夜,还要“接灶”。意思是要把灶神再从天上接回来,也有一个祭祀仪式,把新的一张灶君神像贴到灶王龛里。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这副尽人皆知的春联正好勾勒出春节风俗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个事象:放爆竹、贴春联。 爆竹的初意是辟疫驱厉。南朝梁的时候就有这种风俗了。古人以为山里有一种精怪,名叫山魈,常来捣乱。人们把竹子捆成一捆,放在火里烧,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山魈害怕了,就逃走了。后来,这种爆竹逐渐演变,成为鞭炮,后来又有了烟火。当然,放爆竹,它的原始意义旱已淡化,如今只是图个喜庆热闹而已。 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在桃木片上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春节时挂在门口,以为就可以使恶鬼望而生畏,不敢进门骚扰了。这是在那个时代里人们的一种想法。五代以后,开始在桃板上书写联语。到了明代,又把桃木板改成纸,就和今天的春联很相似了。许多地方的风俗,不仅大门上要贴春联,屋里屋外凡是可以张贴的地方,新年里也都要张贴一些字画。年画的起源,也与桃符有关。先是把门神绘在桃符上,久而久之,绘画的题材趋向世俗化。还有的要倒贴一个“福”字,或是剪各种窗花来粘贴,或是悬挂中国结,说到底,都是为了趋吉避凶。民国初年,有人把年画和月历结合起来,以后就逐渐演变成为挂历,风靡全国。 大年三十又称除夕,一般要在家中祭祖。全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年夜饭总是特别丰盛,让全家人都吃个痛快。古时,人们要喝屠苏酒,据说这是名医华佗发明,后来又由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北方人过年还喜欢吃饺子,饺子像元宝,象征着新年大发财。有人说,这是另一个名医张仲景发明的,他看到寒冬把穷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配制一种“祛寒娇耳汤”,送给穷人治冻伤。这种很像耳朵的药膳,后来就演变成了饺子。当然,很多风俗的形成往往有个漫长的过程,和我们在这儿说的一些传说掌故并没有真正的关系。不过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这么口耳相传着,这里寄托着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情,还是很值得我们去体味的。 除夕要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一家人在一起边吃边聊天,一直要到深夜,迎接新年的到来。在许多地方,除夕夜灶膛里的火是不可以熄灭的,人们会在灶膛里,或是瓦盆里煨上一段粗壮的树根,或是炭结,让它一直燃到年初一,象征着薪尽火传,绵绵不绝。这里似乎有着对远古时代“火崇拜”的依稀回忆,很是耐人寻味。 守岁又称“熬年”,这里也有个故事。说是从前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称“年”。每当除夕夜就会出来伤害人畜。人们为了躲避它,除夕夜早早关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所以称为“熬年’。到了年初一,大家出来一看,都还活着,于是相互祝贺,表示庆幸,如此而已。据说有一个除夕夜,“年”窜进江南一个村庄,吃掉很多人。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服的新婚夫妻安然无恙。还有一家小孩在院子里点燃一堆竹子玩耍,也没事。人们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年兽十白红,十白光,十白响声。于是相沿成习,过年的时候要贴红纸,穿红衣,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据说就是这个缘故。 除夕夜,习俗又以为是老鼠娶亲的好日子。鼠是十二生肖之一,它的繁殖能力极强。古人渴望多子多孙,给老鼠办婚礼,也就有祈求多子多福的喻义在里面。也有人说,这里还有禳鼠的意思,把老鼠这个祸祟客客气气地“嫁”出去,也是一种驱逐的手段。旧时年画,就有“老鼠娶亲”,画面上一支喜气洋洋的迎亲队伍,清一色的老鼠,个个十分可爱,而在这支队伍的最前面,却偏偏蹲着一只笑容可掬的猫儿。这幅年画的创作意图,很值得咀嚼一番。 除夕夜,还有到寺庙里去“宿山守夜”,准备等到子时一过,就到佛前去点燃新年里的第一炷香的这样一种习俗。 年初一,是新的一年的开始,除了放爆竹之外,就是拜年。一是家里人相互拜年。大家穿上新衣服,按照辈分大小拜年。先拜天地神衹,再拜祖宗,然后是晚辈向长辈行礼,说祝福话,长辈则要给孩子们压岁钱。有的地方有在新年里祭扫祖坟的习惯。有的地方又有在新年里悬挂祖宗肖像,让后代子孙瞻仰祖宗遗容的风俗。二是亲戚朋友之间的相互拜年,请吃年酒,通常会持续到元宵节,才大致告一段落。俗语说,“亲戚是条龙,不来就要穷。”许多人都是把新年里走亲戚当成一件大事来做的。在一些少数民族之间,也盛行拜年。藏族拜年要敬献哈达,回族拜年则互送香油。这里充溢着浓浓的亲情、乡情,令人难以忘怀。 旧时在汉族士大夫之间,还流行相互投贺名帖的风俗。这是因为亲朋好友太多,登门拜访实在是走不过来,于是想出了这么个简便的办法,派人到处去送名片,称为“飞片”、“飞帖”。有的大产人家干脆准备一本“门簿”,让门房登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在杭州,当年的人们为了表示自家的身份和讨个吉利,就总要在门簿的第一页上虛拟四位“亲自上门拜年”的“贵客”:一日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日富有余老节,住元宝街;一日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日福照邻老爷,住五福楼。爱虛荣和祈福趋利的心态可见一斑。这种投贺名帖的习俗绵延至今,也就是十分流行的贺年片。 从前,农村还有在新年里看风云、观日色、测晴雨、看参星、听雷鸣、看征兆等一系列占卜年岁丰歉的俗信。滚龙舞狮、扭秧歌、看花灯等娱乐活动更是随处可见。新年是新的一年的开始,除旧迎新,人人都想求个吉利,于是便又有了许多言行上的讲究。说话,要说好话,要图个吉利。比如把橘子、荔枝放在小孩的枕边,为的是求它的谐音“吉利”。如果小孩不小心摔破了碗,要说成是“岁岁平安”。“碎”和“岁”谐音,这一说,就意味着逢凶化吉。新年里一般不扫地,据说扫地是会把运气、财气扫走的。如果一定要扫,也得从外头扫到里边。新年里不打骂孩子,也告诫孩子们不要吵架,相互间说话要留神。亲友们见了面,一开口就是“恭喜发财”,这样一种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 年初三,俗称“小年朝”。旧时有在除夕夜“封井”的习俗,那么到了年初三就要“开井”。人们在井台边祭祀井神,把除夕夜所封的红纸条揭去,表示从这天开始,又可以汲用井水了。 年初五,烧纸敬神,称为“烧五纸”。古代有“五祀”。后来又有了五路财神。每到年初五,都要祭祀五路财神,商家则尤其重视。 年初七是“人日”。据汉代东方朔《占书》载,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习俗以为,如果这一天晴,就预兆所主之物兴旺发达;如果阴,则预兆有灾祸。我们说,自然界某些前兆现象往往蕴涵一些道理,但将它无限扩大,来预测人事,则不足取。不过由此而留下来的一些习俗,就又是一回事了。比如在一些地方,年初七贴个纸人在帐子上,或是屏风上,还要吃七种菜做成的羹,说是为了表示对“人”的尊重。这样一层意思,倒也是蛮好的。P1-1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