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青岛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长盛的根基。
常德传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企业家,是企业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家。他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折不扣地落实到青岛港,他把邓小平同志的“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必然亡党、亡国”,“现在要提倡一种方法,就是要每个生产队、每一个工厂、每一个学校,具体地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的思想融进青岛港,提出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青岛港自己的事情办得更好”的青岛港工作的总指导思想,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建好自己的家。现在,这一指导思想又增加了“两个坚持”,即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也是青岛港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的写照。
常德传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事情办得更好”的思想,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要关注自己的事情,办好自己的事情。二是只有更好,没有止境。三是是否办好了,有四条标准,即对国家的贡献是否越来越大;港口的发展后劲和竞争实力是否越来越强;职工生活水平是否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是否越来越好,而不是狭隘的个人主义。
一、青岛港科学发展的四种特性
正是基于“一切从实际出发”,青岛港的科学发展呈现出如下四种特性:
(一)唯物性
唯物就是客观事实。青岛港之所以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科学发展,就是因为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青岛港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准一标准”。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是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所以,常德传十几年来坚持决策来源于实践,发展来源于实践,并将实践检验的标准细化为青岛港的“四条标准”,这“四条标准”成为青岛港管理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们坚持了“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谁来实践,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人。人类的生产劳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更推动了真理的发展。所以,常德传坚持了这一科学发展的唯物性,从而丰富、发展了以人为本的重要理论,并结出了累累硕果。
(二)务实性
辩证法的本质就是发展变化。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新的矛盾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必然要不断地发现新矛盾,分析新矛盾,解决新矛盾。连一实践,必然促进理论的发展。
常德传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不是拘泥于实际,而是时时刻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实际。现在的“实际”说明了什么?有着什么样的走向?常德传能够从“实际”的表象中,探究出隐含的发展的“本质”和“走向”。正是因为常德传的这种发展的“实际”,所以才能制定出港口长盛的战略规划,并且能够不断地根据港口发展的实际状况来调整战略、完善规划,从而不断指引着青岛港跨越发展。
(三)创新性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示,积极建设创新型港口,是常德传孜孜不倦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要学会创造性地劳动。不能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把企业家的根本特质定义为“革新”,强调“革新”和“创新”是企业家的准则。
常德传在科学发展的创新中,坚持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和“基于实际”的创新。正是因为这样,常德传能够吸取中西方传统的优秀文化成果,同青岛港的实践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青岛港特色的理论成果。比如,常德传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也能解放生产力,精神文明建设出生产力”的论断,极大地丰富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
(四)文化性
青岛港科学发展的文化性体现在:把科学发展观、人本管理的理念落实到了整个集团公司的方方面面、企业行为的时时处处,使得青岛港所有的发展理念,不仅仅是在物质层面上,指导着全港员工的实践行动,更延伸到了意识形态中,成为大家共同的信念支撑和精神力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以“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的“三大使命”和“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的青岛港精神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青岛港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成为一种战略性的软资源。它不仅帮助广大员工培养了同甘共苦的意识,而且有效地协调着全港员工的工作,从而为青岛港的长盛不衰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是凝聚员工的一笔“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更是青岛港生存和发展的无形资产。P3-5
常德传与青岛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说明,企业要和谐长盛,就要由近及远地实施“爱”——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邻里、爱自己的朋友和同事、嫒自己的企业、爱自己的家乡、爱国家、爱社会、爱天下——所以要遵循孝道、精忠报国,使企业达到人人和谐、人企和谐。
和谐的文化氛围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企业应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易经》高度赞美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太和”观念。北宋思想家张载指出:“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氩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在张栽这里,“太和”便是道,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即最佳的整体和谐状态。但这种和谐不是排除矛盾、消弭差异的和谐,而是存在着浮沉、升降、动静、相感、氤氲、胜负、屈伸等对立面的相互作用、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和谐。因此,这种和谐是整体、动态的和谐。正是这种整体、动态的和谐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
和谐是宇宙和万物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规律,也是做人的原则和人生应当追求的目标。由此可见,和谐一词从古到今其实一直存在于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有效地指导着社会政治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从社会的角度来审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最基本的矛盾。从企业的角度来审视,企业与投资者、企业与市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企业中最基本的矛盾。在我们的社会中,这些矛盾都属于非对抗性矛盾,都可以通过某一特定方式来加以解决。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划时代的理念。和谐意味着社会基本矛盾的和谐,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对于企业来说,构建和谐企业是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共同的愿望。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长寿企业,和谐发展是必经之路。常德传和青岛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和谐体现着一种公正与平等,它确定着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公正、平等的人力资源选拔机制、竞争机制与分配体制,就不可能留住人才,更不可能激励员工,而一旦离开人才这一源泉,任何企业都不可能获得发展。
企业要和谐发展,使和谐理念贯穿于企业的发展过程之中,就必然要营造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环境,而如何构建有效的人才机制、使用机制以及竞争机制是企业公正和平等的首因。企业应当把人当做一种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发掘,把人的成长价值置于具体生产价值之上,并在此基础上,彻底地重新确定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有效的机制造就公正和平等的环境,公正和平等必然也营造出和谐的氛围。并进一步确定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要想一滴水不干涸,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它放到大海里去。”作为企业的员工,要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投入蓟企业这个大海中,互动共进,形成一股涌动的激流。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由此而产生,和谐理念由此而贯穿始终。企业与员工的良性互动推动着企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其次,和谐体现着企业的凝聚力,它确定着企业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和谐,意味着企业内部多元化价值观的并存,意味着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任何组织里,组织目标与个人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矛盾,和谐并不是一定能消除这种矛盾,而是能使企业目标与个人追求能够在方向上一致,也即在某种程度上的统一,这种统一能够使员工具有相当强的凝聚力,进而产生有效合力。企业一旦有一个和谐统一的共同愿景,就能够吸引职工团结奋斗、共赴危难。企业视职工为主人,职工视企业为“自己的企业”。企业有了困难,职工就会齐心协力,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够为职工提供一个舒适愉快的环境,他们在企业里能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一个充满爱的企业,职工也会爱企业,只有职工和企业有了“双向引力”,企业才会充满活力。一个值得职工爱的企业,才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任何组织都具有相应的目标和自己特定的团队及团队精神,一个有效的团队能使一个组织或机构充满生机和活力。它能够使员工不辞辛苦、精诚团结、忠于职守、敬业向上;它能够使组织变得富于生命力和创造性。而一个没有效率的团队则往往不能为企业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往往是形成1+1<2的结果。为什么组织会存在有效和无效团队呢?这必然要涉及企业和谐理念的问题。在任何一个团队里,肯定会存在多元化的个性与价值取向,而如何使这种多元化的个性与价值取向趋于一致,只有和谐才能够形成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使得这种价值取向同时并存且有效结合。和谐意味着自我实现完全离不开他人价值的实现,而降低他人的价值就等于降低自我价值。在这种条件下,团队成员之间只有相互信任,相互宽容和相互理解,才能形成思想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默契。在团队中,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连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链条式的互动循环关系,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
最后,和谐体现着企业与竞争者的平衡,它确定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和方法。在当今的时代里,企业之间更多的体现为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可以说,合作与竞争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这种模式往往能够获得双赢的结果。纵观国内的很多行业,都缺少一种动态的平衡,说到底,也就是缺乏和谐。企业之间如果缺乏平衡,那么就不懂得如何去保护、维持和开拓市场,相反却在不断地破坏市场的发展和违反市场固有的规律。从国内的彩电业来看,虽然我国是彩电生产大国,但真正赚钱的却是日本企业,在同它们的市场竞争中,我们往往只能在低端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在高利润的高端市场,我们却无能为力。再观察国内的手机市场,我国的手机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获得高额利润的又是谁呢?是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一直垄断着手机高端市场的企业。说到底,我们的企业缺乏和谐,这就确定了我们只能采取一些很低级的市场竞争战略。比如,说价格战,利用信息不完全,来欺骗和隐瞒消费者等不符合市场发展的一些竞争手段,不懂得有效地维持和保护我们的市场,不懂得从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来进行企业自身的规划。
常德传与青岛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说明,和谐意味着创新,和谐意味着成长,和谐意味着长盛,构建和谐企业,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这个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同志在多次深入青岛港调研后,写出了这本专著。我也去过青岛港多次,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青岛港是个老港口,历尽百年沧桑。经过近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港口吞吐量由2000多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2.24亿吨,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是仅次于上海港的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港口生产经营绩效连年快速增长,还培养出了新时期中国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看到青岛港取得的惊人成就,我非常高兴。
港口是一个推动国家发展经济的巨大引擎。世界上国际化的大城市有35个,其中有31个都是因为有了港口而兴旺起来的,所以,港口的重要性越来越为大家所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港口建设力度,港口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港口的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都是世界第一,青岛港也成为超过两亿吨的大港口,而且正向3亿吨冲刺。青岛港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我国的港口在货物装卸、运输方面发展很快,但在服务方面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港口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港口是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所以,把我国的港口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也是港口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常德传同志提出,青岛港要在辐向、海向同时发展,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这一点很好,很有远见。
目前,大家都在学习胡锦涛同志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好讲话精神,要结合自己的客观实际,自主创新,科学发展,把建设现代物流中心作为建设现代化港口的重要内容。这一点非常重要。
十几年来,青岛港的同志们艰苦奋斗,卓越管理,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为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们成功地创造并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青岛港模式,这一点难能可贵。
青岛港模式凝结了青岛港全体干部、职工多年来的心血和智慧,这是中国企业界不可多得的重大管理成果。我曾经送给常德传同志八个大字——“面向世界,开创未来”。希望常德传同志带领青岛港全体员工继续努力,奋发有为,把青岛港发展得更好,建设得更快,创造出更多的好经验,为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本书以企业家常德传的领导下,青岛港的发展之路与成功经验的案例为基础,从企业的角度来审视,企业与投资者、企业与市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等,为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本书从企业文化角度,从精忠报国、服务社会和造福员工三个方面,介绍了在企业家常德传的领导下,青岛港获得腾飞的发展之路与成功的经验,是一个典型的企业文化案例,其企业文化对于我国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主要内容包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从国情企情出出发的科学决策;以民生为第一要务;提高员工素质,创新挖潜力;实现“1+1>2”的跨越发展;关注民生落到实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