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女儿眼中的父亲(大师顾随)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顾之京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世纪出色罕见的国学大师,超群轶伦的文学巨匠;桃李满天下,受业弟子叶嘉莹、周汝昌享誉海内外!他就是顾随。

本书是中国韵文、散文领域的大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讲授艺术家,禅学家,书法家,文化学术研著专家——顾随先生之女顾之京在百易书站发表的一部心情馆作品,值得一看。顾随先生是一位出色罕见的大师,超群轶伦的巨匠,也是一位哲人。

内容推荐

顾随先生身为中国韵文、散文领域的大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讲授艺术家,禅学家,书法家,文化学术研著专家,贯通古今,融会中外。这些方面,他都是一位出色罕见的大师,超群轶伦的巨匠……顾随先生也是一位哲人。

顾随的很多弟子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周汝昌、叶嘉莹、史树青、邓云乡、郭预衡、颜一烟、黄宗江、吴小如等便是其中突出的代表。近年,叶嘉莹教授以老师晚年名号“驼庵”在南开大学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以奖励后辈学子。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曾说“先生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

本书由他的女儿为你讲述一个真实的国学大师。

目录

第一章 求学之路

一、背负了父、祖两代求学的宏愿

二、祖父是父亲的第一任蒙师

三、“与私塾也差不了多少”的县城小学堂

四、经历第一次巨大的心灵伤痛

五、乡下青年晋京“赶考” 

六、报考北大国文系却进了英文系

第二章 讲坛生涯

一、讲坛生涯第一站——山东青州

二、短暂的记者、编辑生活

三、一个没有学究气的女中教员

四、与挚友共度惬意的课余时光

五、一对青年诗人的齐鲁畅游

六、离“经”叛“道”的国文老师

七、“中国的青年到底是有希望的”

八、登上最高学府的讲坛

九、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十、“燕园”课堂盛况

十一、叶嘉莹走进顾随老师的讲堂

十二、郭预衡深感老师的人格力量

十三、难以忘怀的习作指导

十四、因劳成疾与病后复出

十五、晚年的课堂教学与诗歌朗诵

十六、“见过于师,方可承受”

第三章 “渴望成为一个小说家”

一、向着渴望的目标起步——早期短篇小说

二、铁蹄下的控诉与抗争

——中篇小说《佟二》

三、旧时代北方“农村里的众生相”

——中篇小说《乡村传奇——晚清时代牛店子的故事》 

四、小说中的“人生”需要“诗的描写与表现”

附: 译作

第四章 苦水词人

一、印行词集

二、对国家民族的忧患对世事人生的担荷

——《无病词》与《味辛词》 

三、浪漫情怀与现实人生的交织

——《荒原词》 

四、中年的人生感悟与热烈的抗敌颂歌

——《留春词》 

五、坚贞的操守爱国的情怀

——作于沦陷时期的《霰集词》与《濡露词》 

六、“无病”到“濡露”,六种词集所使用的形象

七、“闻角”而兴的晚年词作

——《闻角词》

附1:和晚唐五代词人之《积木词》

附2:写在烟纸上的词

第五章 诗以咏怀

一、前期诗作《苦水诗存》

二、和晚唐韩俚而成的《和香奁集》

三、后期诗作《(倦驼庵诗稿)辑存》、《驼庵诗草辑存》

四、以《竹庵新稿》为开始的晚年诗作

第六章 最后一位杂剧作家

一、“南吴北顾” 

二、散佚殆尽的散套、小令

三、取材于史书的杂剧《飞将军》

——英雄难有用武地的悲叹

四、取材于笔记小说的杂剧《再出家》

——“透网金鳞”的禅理

五、取材于民间传说的杂剧《祝英台》

——精诚心志的颂歌

六、取材于佛教故事的杂剧《马郎妇》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救世精神

七、自撰情节的杂剧《馋秀才》

——坚守气节的自心誓言

八、取材于《聊斋·连琐》的杂剧《游春记》

——爱情与生命的礼赞

第七章 临池之功

一、自幼学书

二、作诗作字“为默老烧香”

三、周汝昌对老师书法艺术的描述

四、对历代碑帖的精审鉴赏

五、临写与校点《邓文原章草真迹》

六、撰著《章草系说》

七、论书绝句

八、现存书法大师沈尹默赠弟子顾随的墨宝

九、臆测《红楼梦新证》书名题签

十、指导弟子书法教子弟写字

第八章 学术研究与治学道路

一、学术著作多所散佚

二、元曲研究

三、词之研究《稼轩词说》与《东坡词说》

四、谈禅大著《揣龠录》

五、四十年代的诗话、说诗、文话、说文

六、治学道路与治学精神

七、三四十年代其他学术研究简述

八、1952年以后晚年学术研究简述

第九章 书斋纪事

一、萝月斋

二、夜漫漫斋

三、习堇庵

四、倦驼庵(上)

五、倦驼庵(下)

六、两三竿竹庵——竹庵

第十章 岁华旧迹

——先父顾随影记

尾言

附录

一、先父顾随生平行迹年表

二、先父顾随已刊著述要目系年

三、先父顾随遗著出版概览

试读章节

十三、难以忘怀的习作指导

父亲诚然是大学中的一位名教授,但是,他又绝不只是大学讲坛上一个高高在上的“传法大师”。那时的诗文词曲课都是包括习作的,父亲一如他在中学执教时一样,一份一份仔细地评改指点,前文所记对弟子叶嘉莹的习作指导并非特例(只是她课上作、课下也作,作的多获得的指点自然也较他人为多)。父亲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如此,这样一来,极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创作的兴趣能力。许多学生都把老师为他们批改评点的习作当做“珍藏品”加意保存。如果不是十年浩劫,将这些藏品蔸聚汇为一册,加以影印,那将是怎样的一份光彩耀目、别具风致的文化、教育资料!

尽管父亲当年为学生评改的习作如今已所存寥寥,但它在学生们记忆中的鲜活印象,却不会被岁月的流逝冲淡。早于叶嘉莹师从先父顾随的首都师大戚国淦教授,1988年著文回忆50年前燕京大学的词选课:“让先生费心的,是作业的批改。先生要求我们从小令到长调每周试填一首。……先生批改不但从格律、韵脚、平仄诸方面细加改正,而且在遣词用字方面也加推敲,务求精练,以鼓舞大家不断提高。我有一次忽发奇想,将英国诗人雪莱的一首《挽歌》译成《菩萨蛮》送呈批阅。其中‘竟夜怒云堆,惊涛空泪垂’两句,自己也不满意。但是限于原著本意,自己又词藻贫乏,搜索枯肠,无力改动。等到先生阅后发还,稿子上的‘堆’字改成‘稠’字,‘垂’字易为‘流’字,比起原来不知高明多少。”是啊,“竟夜怒云堆,惊涛空泪垂”,“竟夜怒云稠,惊涛空泪流”,两字之易,境界顿升。为鼓励学生们创作,父亲还常将自己未完成的作品写给学生,鼓励学生续作,戚国淦回忆了这个情况:“一次,先生在黑板上写下半阕《减字木兰花》:‘栖鸦满树,借问行人何处去;满树栖鸦,不信行人尚有家。’并说下半阕尚未想好,问我们谁能代为续上。……我私下里为此连续许多天苦思冥想,后来勉强凑成:‘严霜遍野,但愿行人归去也;遍野严霜,哪个行人恋故乡。”’这种师生合作的教学方式真可说是别开生面之举!晚于叶嘉莹师从先父顾随的刘乃崇,现已是戏剧研究专家,至今保存着父亲为他批改的几份“词选”课的习作,父亲百年诞辰之际,以篆字条幅书《摊破浣溪沙》一首记其事以为纪念。更晚一些的师姐李文林女士记忆着老师为她评改文言文的经历:

记得先生有一次给我们出了个作文题:《北平之冬》。我想了半天想不出怎样开头好。刚好那时快到阳历年了,用文言文来说也就是岁暮了,而对我们这伙穷学生来说,北平的冬天赐给我们的便宜食品要数冻柿子和烤白薯了,因此我认为这两样吃的能象征北平的冬天,于是我脑子里飘出个开头来:“岁暮天寒,柿冻薯甘,北平之冬来临矣。”不料作文发下来时,先生给这个开头加上红圈,还眉批道:“有小品文味道。”我看了十分惊讶,心想我还能写出点小品文味道,要再用点功也许还能把作文写好点。从此便更加认真对待“文选”课,将选文熟读、背诵。等到快放寒假的时候,先生让我们寒假时练习写作,开学后交给先生看,但没有规定篇数。我写了五六篇,快把一个作文本写完了,开学后交给先生,我想先生不过是检查写了没有,谁知两三周后作文本发下来时,我那大半本子作文每一篇都写上了批语。

评改学生课外的习作本是教师“分外”之事,而父亲却从未因八方多难、自身病衰而丝毫懈怠。更晚于李文林师从先父顾随的焦廉成,1948年初将自己的词习作抄汇而为一集,请老师指点,父亲给他的词作汇集评语是:“词笔轻倩正是少年人倚声本色,欲求厚重须于诗中胎息之。”焦廉成体会出老师“批评鼓励之情尽在其中”。这在肯定之中又为学生指出上进之路。

往事如烟,这些虽都是点滴记述,却足见父亲对青年学子的教诲,我想用呕心沥血来评价当是不为过分的。而今时代不同了,对一个大学的古典文学教师早已没有了指导学生诗文词曲创作的要求,但父亲的行为与精神,对后人当是无言的激励与鞭策。

十四、因劳成疾与病后复出

1948年底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父亲被任为辅仁大学国文系主任,还兼任“附校(附属中学、小学)委员会主任”。1995年春,我因教学工作去北京师范大学小红楼宿舍请教邓魁英教授,正巧聂石樵教授也在家,这是我第一次与聂先生见面,他知道我是顾随的女儿,十分亲切地回忆起往事。聂先生说:“1949年我入辅仁大学的时候,正是顾先生任系主任,开学迎新的会上,顾先生对我们说,在国文系,我这个系主任是配角,在座的老师们才是唱主角的。我没有什么能力,但我能请我的好朋友冯至、杨晦、李何林……来给你们讲课。”后来,为了《顾随和他的世界》,聂石樵先生又特地撰写了《先师顾羡季先生印象记》,文中更详细地记述了迎新会上的情况:

我们第一次见到先生,是入学后在国文系举行的迎新会上。会址是在二院的小礼堂。当时我们全班同学不到四十人,大家都静坐等待系主任的来临。不久,在同学们的盼望下,先生在系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大家一齐鼓掌欢迎。先生面戴眼镜,身着长衫,看上去很文雅,一副教授风度,讲话时他先讲自己患病和身体状况,次致欢迎辞,最后说:“我这是‘副末’开场,好戏还在后头呢。”这一者说明今后上课的名教授很多,二者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讲话非常得体。

在父亲担任系主任期间,确曾请了好友冯至来讲“杜甫研究”、杨晦来讲“文学理论”。父亲自己病重不能上课时,还请了弟子、戏曲研究家吴晓铃来讲“元曲”。那时,这些讲座都是没有报酬的,父亲一个不掌握学校财权的系主任、自己又没有“经济基础”的穷教授,这些名家完全是由于与父亲的交情而来。

P42-45

后记

1953年初夏,父亲大病三年之后重新出山,再执教坛。新中国、新时代、新气象,父亲的心情是从没有过的欣畅。他以满怀激情置身于教学、创作、著述之中。但此时,他毕竟已进入了人生的晚年,积年的劳累、苦闷、病痛早已摧残了他的健康,且自1957年后,他又需经常参加一些学习和运动,身体状况日渐不支。1960年春末,终于卧病在床。虽经天津市有名的中西医为他诊治,却没有得到康复。9月初,名医陆观虎最后一次为他诊脉,临走时,我听到老医生悄悄地对我母亲说:“老先生要闯‘秋分’,闯过了‘秋分’再闯‘白露’!”父亲终于没有闯过“秋分”,9月6日下午4时,他在病床上安然地睡去,再没有醒来。他再不能登堂说法,辞章翰墨再不能流注笔端,他离开了自己的老妻和女儿。但他心血凝聚的作品著述留驻人间,心血栽植的桃李已蓊郁成林,这是父亲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全部赤子之心!

父亲去世后,学术界一直关注着他遗著的搜集与出版,但直到1978年以后,方始将偶或搜集到的一点遗稿分别发表于《文献》、《词学》、《河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到了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顾随文集》一卷;1992年台湾桂冠出版公司出版了《苦水作剧》、《顾羡季先生诗词讲记》两种;1995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顾随:诗文丛论》一卷,1997年《顾随:诗文丛论》再发行“纪念顾随先生诞辰100周年”之“增订版”一卷;199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学术萃编”系列有《顾随说禅》一卷;20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顾随全集》四卷;2005年广西人民出版社有《顾随说禅》一卷;2006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顾随诗词讲记》一卷。父亲的书法作品天津古籍书店于1990年及1992年影印了《顾随先生临同州圣教序》和《顾随临帖四种》。1992年9月2日,为纪念父亲忌辰30周年,他的弟子们在北京召开了“纪念顾随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会后印行了《顾随先生纪念文集》,《河北大学学报》以大篇幅特设“纪念顾随先生忌辰三十周年”专栏。1997年5月1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河北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辅仁大学校友会共同主办了“顾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和“顾随教授百年诞辰纪念展览”,会后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顾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一卷。近年叶嘉莹教授在南开大学成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招收博士、硕士生,以个人的多年积蓄设立奖学金,以老师晚年名号“驼庵”来命名,1997年12月,在南开大学举行“叶氏驼庵奖学金”首届颁奖大会,驼庵奖学金逐年颁发。由山东泰山学院闵军撰写的《顾随年谱》一书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而今,这本拙作在中国工人出版社的精心筹划下也即将面世了。

父亲的身后并不寂寞,他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他得到了祖国和人民的肯定和赞誉!

二○○三年十二月写完初稿

二○○六年五六月补订

二○○七年八月再补订

书评(媒体评论)

顾随先生身为中国韵文、散文领域的大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讲授艺术家,禅学家,书法家,文化学术研著专家,贯通古今,融会中外。这些方面,他都是一位出色罕见的大师,超群轶伦的巨匠……顾随先生也是一位哲人。其识照,其思想,其学力,其性情,其胸襟,博大精深,弥沦万有。其治学精神,以诚示人,以真问道。忧国爱民,为人忘己。精进无有息时,树人唯恐或倦。凡此诸端,皆我民族文化之精魂,于先生之立身志学而体现分明。

——周汝昌(著名红学家)

古人有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先生所予人的乃是心灵的启迪与品格的提升。

——叶嘉莹(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23: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