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找到好工作工作才快乐
分类
作者 赵鹏//王立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08年,面临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将愈500万人。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谁也不想做“失业生”。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在残酷的竞争中到底该如何争得自己的生存席位呢?本书由东方时空、智联招聘联手指点职场迷津。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东方时空”与智联招聘针对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合作进行的职场深度解析,帮助大学生提前与职场“亲密接触”,涉及了求职过程中的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试用期问题以及初入职场的新人如何对待薪酬、合同、跳槽等问题。其中的专家声音和企业声音让求职者了解更多的职场“后台”现状,书中还附有相关法律条文,以便读者随时查阅,是一本全面、深入的就业指南。

目录

第一编 好工作是怎样找到的?

 二十年,二三事

 关注职场是社会共同的责任

 第一章 专业,紧箍咒还是风火轮?

 第二章 找工作,这三板斧是缺不得的

 第三章 实习,我的职场初“炼”

 第四章 挑条大“路”去罗马

第二编 求职路上要小心

 求职路上要小心

 第一章 招聘陷阱知多少

 第二章 就业歧视何时休?

 第三章 做女人难,做职场女人更难

 第四章 就业,明明白白签合同

 第五章 社会保险不是摆设

第三编 工作初体验

 为了生存的不安

 第一章 “辛”“薪”相映

 第二章 加班无极限?

 第三章 事好做,人难缠

 第四章 同一屋檐下

 第五章 与亚健康保持距离

第四编 我的未来不是梦

 关于就业之杂谈

 给80后职场新人的三点忠告

 第一章 跳槽的学问

 第二章 我想自己当老板

第五编 认识你自己

后记

致谢

试读章节

二十年,二三事

前几年,敬一丹多次被请到广电部或者是中央电视台给新分配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讲课”,这样的课,是入部教育或入台教育的一部分。她多次讲到这样的故事:

我们那儿有个制片人,大学毕业分到电视台文艺部,开始也没给安排什么具体工作,就是让他跟着老导演们,熟悉业务流程,可能今天跟这个导演,明天跟那个导演。业务上的事没什么可做的,也就是做点杂活儿吧。那时没电脑、打印机、复印机,要印节目脚本了,就把蜡纸铺在钢板上,用钢针式的笔刻写下来,再用抹上油墨的滚筒印出来。这已经是跟业务比较沾边的工作了。平常干得比较多的,就是接送个嘉宾,跟剧务一起,推着三轮车,去给大家买包子、汽水、点心什么的。

我问那位制片人,当时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他说,这很正常,我那时什么都不懂,不可能一上来就让我干业务。再说,今天跟这个导演,明天跟另外一个导演,今天跟这个剧务买包子,明天跟另一个剧务买汽水,也有好处,起码可以比较每个导演、每个剧组的特点,每个导演都有每个导演的长处。参加不同剧组的节目讨论会,天天听各色高人纵横天下,只要你是块海绵,也应该能吸上点有用的东西。再说,那时的领导也是帮忙干杂活儿的,记得有一次要去一个作家那里拿东西,人手不够了,文艺部一个副主任就去了。我一个小年轻,干点这种事很正常。

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跟了几个月,他觉得老这么跟下去也不是个事儿,业务上也看出了点小门道了,觉得可以胜任个助编之类的工作了,就跟领导说,能不能让自己固定跟一个导演。领导让他再等等。有一天,领导终于跟他说,导演们对你的印象还不错,认为你给什么活儿都不挑,类似推着三轮车去拉汽水的事,说去就去了,干得还蛮认真。你刻蜡板抄节目脚本的时候,发现有些地方感觉不太好,也能向导演反映出来。大家觉。得这个年轻人肯干,爱学习,爱动脑筋。这样吧,你固定跟邓在军导演当助手吧。邓在军可是中国电视文艺领域数一数二的人物,能跟这样的名导那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事。跟了邓导半年左右,业务的事介入越来越多,但也还没有独立编片子的机会,基本上还是在旁边听指导的多。这也好理解,因为邓导做的往往是台里的重点节目,这样的节目年轻人上手的可能性自然小些。有一次赶上做一个比较普通的节目,录完了,还没来得及编,邓导就出差去了,他自己就悄悄把片子试着编了出来,等邓导回来一看,觉得基本还行,改动还不算太大,就过了关。渐渐也就过了可以编片子的槛儿。

敬一丹讲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

我跟敬大姐聊到这些经历,是前些年的事了,这些年,跟前些年又有了很多不同——现在回头来看,1984年我的那点事儿,跟现在年轻朋友毕业时所要面对的困境相比,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这就像从沙漠地区旅游回来的人,跟常年住在沙漠里的人完全不同一样。那时,我是吃着皇粮的,面对的问题只是能不能尽快尽早吃得更好,而现在的问题是究竟能不能吃上粮食。但尽管深层的问题不同,一些职场新人怎么渡过进入期的原理,可能还是相通的。这大概就是敬大姐愿意拿这个故事跟年轻朋友沟通的缘故吧。

1986年,我主动离开中央电视台,去中国电影家协会谋职,原因是我干了一段以后,发现我自己不太适合做文艺节目,而电影研究,则是我大学期间就感兴趣、花工夫最多的专业。这多少也算不务正业了,中文系的学生,主攻的应该是汉语言文学,电影研究实在不是什么主业。我去应聘的是《电影艺术》杂志的编辑,那是一本电影界学术水平最高的理论刊物,对编辑的要求也很高。后来我过了面试关,到那儿工作后,主编跟我说,我们录用你,是因为我问你,你认为我们杂志存在什么问题时,你分析得还不错。

幸好,我去应聘前又重点看了几期他们新近出版的刊物,总体来说,对电影那点事还是清楚的。而此前我闯进电视台,两年左右就离开了,就是因为我对电视台那点事不太清楚。

大学快毕业时,中央电视台来我们系招人,系里推荐了我。20多年前电视一点都不火,电视台是怎么回事的资讯也不多,这行当相对还比较弱势,比如你在广电部大院说中央台,大家都会认为你说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而不会有人认为你说的是电视台。那时中文系的毕业生,多数人首选去报社、广播电台,昕以你要是到电视台,多少还有点谈判的资本。我想,学中文的到文艺部应该是专业对口的吧,就跟来要人的人事处干部提出到文艺部,他们非常痛快就答应了。来了以后,才发现自己当初有多傻,什么都不懂就来了,整个搞错了。如果当时去搞专题,或者搞新闻,也许就没有两年后的跳槽。当时的环境跟现在有点不同,你要从这个部门调到那个部门还不太容易,只好离开。

如果你想到一个单位工作,最好是对那个单位或者那个领域尽可能多些了解。一来这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二来是在应聘时能顺利过关。前几年,我曾在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任职,当行政和人力资源总监,参加过不少招聘面试小组工作。在面试的时候常常发现,有些应聘者连我们公司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甚至对什么是数字电视,什么是付费电视一无所知。这样的人基本上很难进入录取候选名单。对于要招人的单位来说,不见得都苛求你的工作经验,或者是本行业的工作经验,但会留意你对这一领域有多少了解,甚至是有什么见解。P3-5

序言

人生是一场伟大的冒险

第一次跟智联招聘接触,跟“跳槽”有关。不过那是一次非个人行为的跳槽,而是东方时空栏目跟智联招聘的首次合作,题目正是:关于跳槽现象的调查。

跳槽,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字眼,它像一道美丽的弧线,跳槽的人怀抱梦想,怀揣着物质和精神的向往,从一个单位飞向了另一个单位,这其中包含了机会、冒险、突围、浪漫等许多潜在的意思。人生中谁要是没有几次跳槽的经历,自己都会觉得无趣。

据了解,中国目前的跳槽高峰期大约是在每年春节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这时候人们大概经过了一次长假的酝酿,对生活有了新的目标和设计吧。我们跟智联招聘的第一次合作,就是在三年前的春节后。我们想知道中国的青年人跳槽的比例有多大?频率是多高?想跳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完成这次调查,智联招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针对应聘者、应聘单位的问卷大调查,结果既出人预料,又在情理之中。如果想知道答案,你就看完这本书吧。

我很喜欢“跳槽”这个词,是因为它含有的那种自由的精神和追求的勇气。相对于它的另一个词,就是“就业”,感觉这两个词完全来自于两个时代。

也许从我爷爷、太爷爷甚至更早的先人,就有了就业问题。他们也许和我们一样,靠就业谋生计,靠就业图生存。无论所处的时代盛行什么主义,推行什么经济,就业永远是民众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业了,等于有了工作单位了,等于这个社会正式接纳你了。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说,一个人要是没有单位,甚至比没有父母还要恐怖,几乎等于被社会遗弃了。

但我们跟他们不一样,我们不仅可以就业,我们还可以跳槽。

跳槽才是今天中国人享有的时代专利,它是中国真正进入市场经济的社会标志。跳槽,不仅仅意味着人有选择工作的权利,而且意味着人的社会地位发生的划时代变化。人,从此不再是单位的人,不再是户籍的人,而是自由的人。可以在你能够到达的地方,自由地寻找工作,无论是为了生计还是为了理想,甚至为了一个说不清楚的理由。

如果让我说改革开放近30年最了不起的成就是什么?那就是:人自由了。人的生死簿不再把持在单位手里,你不喜欢它,就跳槽吧!

你有自我选择跳槽的权利,当然你也有自行承担后果的义务。我有不少朋友都有多次跳槽的经历,可以说越跳境界越高、越跳眼界越宽。当然也有跳来跳去,每况愈下的人。就有一位朋友从司法部门开始跳起,跳到目前为止,是在街头卖体育彩票,而下一个跳点尚不明朗。

其实,跳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眼高手高,往高处跳。还有一类是眼高手低,也往高处跳。但结局大相径庭,一类真的是越跳越高,而另一类人只能是每况愈下了。

选择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一种人生。我想一个人从青年到中年,可能大多数人都在寻找那个属于自己的人生。于是就找找找,跳跳跳。于是人生就成了一场伟大的冒险,每一次跳槽都是人生的一小步,最终找到或者接近那个最适合你的职业。有一天你终于会说,那就是它了,一直干下去吧。

后记

当书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以为似乎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但是我突然发现其实我们肩上的责任依旧,这种沉甸甸的感觉和我们当初决定开始调查时是一样的,甚至更重。

大学生就业问题、职场人生存与发展问题已经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了,当全社会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里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我们在做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感谢《东方时空》给了智联招聘这样一个机会,能够让我们共同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让我们一丝丝地拨开迷雾去直面就业与发展。

还记得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吗?我们在一起策划、选题、设计、讨论。我们曾经为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我们也曾经为一个笑话笑得直不起腰。我们曾经为结果而震惊,我们也曾经为结果而感动。当我们共同站在人民大学的礼堂里作发布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双双真诚、信任、充满期待的年轻的眼睛。面对他们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决定了,这样的调查、这样的发布、这样的出版物我们要永远做下去。

从调查策划、执行、发布到本书的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都离不开东方时空各位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刘爱民、何绍伟、王立明、钱江……这一连串的名字,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实在的帮助、鼓励与支持,更重要的是那种社会责任感的感染,一个新闻人、一个电视人的责任。

感动的还有专家们的那份责任心。记得跟汪大正老师约稿的时候,汪老师和我就内容作了深入的探讨,此后还不放心多次通过电话、MSN和我讨论文章的内容。然后,他放下手头的全部工作,用整整一个晚上一气呵成写出那篇文章。汪老师奉献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篇文章,更是这种做事的态度,这对于我们的大学生、职场新人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们所有的专家都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像一个小学生认真完成作业那样,完成我们的约稿,令我们感动万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成为专家,而我们不行。

感谢所有接受我们采访的企业,那些关注大学生就业、关注公益的企业。感谢接受我们采访的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负责人,他们在百忙之中对我们的问题一一解答,这样,我们的书中才有了“企业声音”。他们的声音对于我们的求职者来说,显得那么宝贵。

在整个书的编写过程中,需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在此只能对所有为此书作出贡献的人们说一句:“谢谢大家了。”

新一年度的调查正在策划中,我们期待在明年这个时候,我们能够再次奉献一本这样的书给我们的读者,用我们的努力祝福你们的未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