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东方桥拥有深厚的儒家学术功底。在本书中,他以幽默智慧的情趣、恬淡流畅的文笔,将《论语》一书中那些古奥艰深的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他用佛家的语言,解读儒家典籍。读着本书,我们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作者对《论语》一书的深厚情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论语的方法学(东方桥读经典)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东方桥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东方桥拥有深厚的儒家学术功底。在本书中,他以幽默智慧的情趣、恬淡流畅的文笔,将《论语》一书中那些古奥艰深的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他用佛家的语言,解读儒家典籍。读着本书,我们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作者对《论语》一书的深厚情感。 内容推荐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平民化,开讲学说游之风第一人。打破固定式的寰宇教育,使教育走向大众化、普及化、开[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习礼于大树下,实施就地教学、随时教学之风。 这本《读论语的方法学》,就是叙述孔子的一生史迹:有英雄,有美人;有君王,有大臣;有智者,有愚者;有农夫,有商人;有理想,有讽刺;有战争,有疯狂;有诗歌,有死亡……这是人类文化史上一幕大剧!希望读者共同来欣赏它:可以提供我们人生奋斗的借鉴。 目录 走近东方桥 第一章 人生奋斗的借镜 第一节 孔子是谁 一 孔子是一个孤儿 二 孔子的少年时代 三 仁人志士 四 向新文化学习挑战 五 太史公司马迁评孔子 第二节 孔子的理想政治哲学 一 正名是大一统的第一大概念 二 用仁来实践政治哲学 三 伟大的德政风范 四 政治上的三大要素 五 鲁国大治道不拾遗 第三节 孔子的教育哲学 一 学与习的原理 二 学而时习之的精神 三 孔子传授什么学术 四 启发式的教育方法 五 孔子的学生出身皆贫贱 第四节 孔子的经济哲学 一 节的经济原理 二 让人民吃饱肚子 三 自力更生的经济基础 四 孔子不认他的学生 五 孔子经济思想最终目的 第五节 孔子的人生哲学 一 人生六大阶段 二 孔子的日常生活 三 仁的人生观 四 孔子遇到隐士们 五 孔子回归道体 第二章 《论语》前十篇内容分析归纳 第一节 学而时习之的概念 一 学习就是喜乐说 二 孝悌是在实践仁道 三 向贤人学习态度风范 四 温良恭俭让的孔子 五 推理的教学法 第二节 为政以德的概念 一 为政以德的比喻 二 人生奋斗的过程 三 孝的大义 四 什么是老师 五 君子不器的真知 六 民服与不服的政治哲学 七 多读历史不要乱拜鬼神 八 《学而》《为政》两篇大描写 第三节 《八佾》篇文化的概念 一 什么叫做八佾 二 乱用礼与乐的时代 三 君子之争:射与诗的文化 四 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祭 五 孔子是承先启后的第一人 六 孔子评论鲁定公与管仲 七 孔子讲音乐的原理 第四节 《里仁》篇的概念 一 选择居住的地方 二 仁与智者的大修养 三 君子要经得起仁的考验 四 朝闻道夕死可的宇宙大道 五 孔子评论士君子的学问修养 六 孔子传“一”字道心法给他的弟子 七 子女如何对待父母 八 君子要谨言敏行 第五节 《公冶长》篇的概念 一 孔子选女婿的故事 二 孔子评论他的弟子 三 道不行浮于海的大描写 四 吾知吾师的子贡 五 什么是真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六 评论历史上的政治人物 七 归故乡教故乡弟子 八 老师与弟子谈自己的志向 第六节 《雍也》篇的概念 一 孔子有个帝王相的弟子 二 孔子的周急不济富的经济外交 三 孔子说犁牛的比喻 四 孔子爱他的学生 五 孔子与澹台灭明:以貌取才的故事 六 有质有文的人类文明进化 七 知好乐三大学习是学道的过程 八 什么是智者仁者 九 孔子见美女南子的变与不变之道 第七节 《述而》篇的概念 一 孔子述而不作 二 孔子忧的乐的与梦的世界 三 什么是刺激与启发的教学法 四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哲学 五 慎斋战疾、视富贵如浮云 六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七 孔子对弟子态度平实坦白自然 八 孔子接见被人看不起的少年 九 不厌不倦的追求圣与仁的境界 第八节 《泰伯》篇的概念 一 泰伯是什么人 二 孔子的传人曾子遗言 三 民众领袖为民服务的心 四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五 中国文化的传承者 六 天下为公的盛世描写 第九节 《子罕》篇的概念 一 孔子为什么少讲利只赞许命和仁 二 孔子驾着绝四学的文化马车 三 太宰与子贡评论孔子是圣者 四 颜回传承孔子心法 五 孔子是一位素王要去九夷传道 六 孔子老了回到自己的家乡教弟子 七 青少年是人类的希望 八 智仁勇三达德的完美人生 第十节 《乡党》篇的概念 一 孔子平居生活实况大描写 二 在乡里与在朝廷的言行态度 三 孔子在家日常的衣食住行潜修生活 四 孔子与朋友交往的诚意 五 师生散步山间小石桥之教 第三章 《论语》后十篇内容分析归纳 第一节 《先进》篇的概念 一 先进朴素的礼乐 二 孔子学院的创立 三 孔子回忆他的弟子 四 孔子为什么哭颜回 五 未知生焉知死的哲学概念 六 过犹不及也非中道 七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八 孔子的理想国社会蓝图 九 大检讨为什么 第二节 《颜渊》篇的概念 一 仁的定义与实践的方法 二 怎样实践才是仁者与君子的行为 三 足食足兵民信三大纲领 四 国家政体财政司法思想 五 君子德风小人德草的比喻 六 怎样做一个士人与仁者智者 第三节 《子路》篇的概念 一 做领导者三大原则 二 领导者就是老农老圃 三 治国兴邦五大步骤 四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教训 五 父亲偷羊儿子告密的论题 六 士与狂狷的行为 七 君子小人乡人与用人的分别 八 最后子路问士如何做 第四节 《宪问》篇的概念 一 原宪是个什么人 二 南容是个真君子 三 发布公告要谨慎认识自己做个人 四 智清勇艺礼乐成人之行 五 大论管仲之功 六 用人才与正名讨伐 七 不在位不谋政看智仁勇 八 孔子遇到隐士问磬音 九 三年丧修己以敬与老贼 十 孔子重视教化青少年 第五节 《卫灵公》篇的概念 一 孔子为什么离开卫国 二 外交使节的信条与无失人失言 三 杀身成仁与如何传仁道行道 四 治国的方法在善用贤能 五 君子义君子病君子疾君子矜 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大概念 七 中华民族的历史在学与思 八 君子谋道与智仁不让于师 九 表达意思要简单明了 第六节 《季氏》篇的概念 一 中国文化中的政治理想 二 政治经济外交政策 三 领导历史哲学的政治变化 四 交朋友的道理 五 君子有三愆三戒三畏 六 生知学知困知与君子九思 七 老师眼中没有儿子学生的分别 第七节 《阳货》篇的概念 一 阳货是什么样的人物 二 阳货与孔子礼尚往来的舌战 三 武城大同社会的实验城 四 孔子的东方文王周公梦 五 孔子授子路宇宙大道 六 诗礼教化的文化哲学 七 贼头贼脑的一帮人 八 天地无语我亦无语 九 守三年之丧的大概念 第八节 《微子》篇的概念 一 微子是什么人物 二 柳下惠是什么人物 三 楚狂过孔子问渡口遇丈人的大戏 四 逸民大特写 五 天地闭贤人隐于海 第九节 《子张》篇的概念 一 子张讲士见危致命的大义 二 论交友之道 三 子夏开始讲学 四 君子有三种仪容变化 五 子游子夏曾子互相批判 六 子贡评论商纣王不善的原因 七 时人批判仲尼子贡赞美孔子 第十节 《尧日》篇的概念 一 天下为公的大宪章 二 汤武革命是为小康 三 民众做主的王道政治 四 为民众服务应遵守的规范 五 三知的大学问 试读章节 第四节 孔子的经济哲学 一 节的经济原理 孔子说:“节用而爱人。”“节用”这个伟大的经济原理是为什么呢?答案是“爱人”,爱全人类各民族的人民,爱天地万物。《易经·节卦》日: 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所谓的“君子”者,就是国家的领导者,做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就是凡是人民的事,皆要经过议会审议,通过立法,适于人民的实际上的需求,配合物产的收成多少,而有计划地经营有关国计民生之大事,也就是配合天时地利,这样才不至于有伤财害民的天灾人祸发生。政治之本,在于经济富裕,财有节,力有节。能做到这个样子,就叫做“德行”。此就是《易经·系辞》上说:“盛德之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治国平天下,是大业也。节之道,大道也;有守有位,万事权衡,百政尽守之法度,此节之大义,人道之大则也。 二 让人民吃饱肚子 让人民先“吃饱肚子”:这个观念,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尚书·大传》日:“八政何以先食?”《传》日:“食者,万物之始,人事之本;故八政先食。”万物之中,谁最大?人民的生命也。是以,做一个国家人民的领导者,凡有关命令、政教、货资、财用,莫不以利民益民为先,力求财货通畅,让全国人民先有饭吃,有衣穿,生活过得去。人民吃不饱肚子,什么国家,什么建设,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故孔子说:“足食为先。” 要怎样才能让人民吃饱肚子?孔子说:“使民以时。”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为国家的领导者,不要在春耕夏耘的季节里,把人民抓去当兵,远征劳役,妨碍人民的耕种。做一个政治上的领导人,应该注意到人民的需要;不要以自己一人的嗜欲,而做出害民伤财的事。因此,孔子反对重税,反对聚敛,反对徭役。 孔子这种让人民吃饱肚子的观念是在实现“大同社会经济制度”,主张以“爱民、养民、利民、富民、教民”的公有的社会制度。在当时,只有子路似乎赞同他老师的思想,他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以前,我们中国以农立国,发展农业,让人民吃饱肚子,是惟一的生产办法;而现在则是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使农业走上工业化,大量生产,填饱人民的肚子。《孝经》上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使人民先有饭吃,这是一件大事,民以食为天也。 三 自力更生的经济基础 自力更生的基础,是要从没有开始;也就是要从白手起家做起。从无到有,是非常辛苦的,要有恒心、耐力,一点一滴地干起来。这个自力更生的概念便是从个人开始,从家庭开始,从国家开始,都是一个哲学,都是一个经济建设的开始;从无到有,个人有,大家有;个人富,大家富起来,是一个奋斗苦干的过程。孔子是一位教师,是一位有理想的教师;他的经济建设计划是:安定社会,繁荣经济。这在《论语》中有两节对话: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这是孔子评论卫国大夫公子荆治理家业的实际成果,它的意思是在说:先有,就可以了。有多余的时候,那就比较好了。再有多余的,那就更好了。这就是一个自力更生最好的比喻。从一个小摊贩,变成一个中摊贩;不多久,就变成大摊贩;最后成了大老板。还有一个比喻:孔子有一天和他的弟子冉有去卫国,沿途看见卫国的人民来来往往的很多,他说: “卫国的人民,真多呀!” 冉有说:“人民多了,要怎么办?” 孔子说:“让人民富起来。” 冉有说:“人民富有了,进一步,又要怎么办?” 孔子说:“普及教育,教化人民。” 像这样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有,教育普及,文化水平提高。这种自力更生的经济,是孔子政治哲学达到最高的理想:实现大同社会制度。 四 孔子不认他的学生 有一天,孔子对他的弟子说:“你们给我把冉有轰出去!他已不是我的学生了。”知道孔子为什么要轰冉有出去吗?因为冉有竟做了季氏的帮凶,帮助季氏增加人民的赋税,造成财源不均、贫富悬殊,使社会混乱。在当时,季氏是鲁国的权门,是周公之后;而季氏的财富已超过周公时代,冉有还想办法为季氏搜括更多的财富。冉有不但不听他老师的劝告,反而推卸其责任。所以孔子才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而孔子只希望有机会为民众服务的人,应该知道社会安定的基本要件,就是人民的经济能平衡的得到发展,因此他说: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一个国家的政治要想走向正常化,统一化,社会安定,人民安乐,均衡地发展,是惟一的办法;也是发展经济的惟一办法。这个观念:用于一个人的修养工夫上,也是惟一的好办法:“安贫乐道。”一个人能安于过贫穷的日子,是不容易的,一个人能安于过富贵的日子,也是不容易的,那就要有反省的工夫。 在个人来说,请教有文化有道德修养的人,多接受些教化,充实自己的人格。在国家来说,要发扬文化,普及教育,使全社会的文明水准得到不断地提高。 五 孔子经济思想最终目的 孔子的经济思想,其最终的目的,是实践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公有社会制度;先小康,后进大同也。 在经济政策方面,统一全国度量衡公平制度,审议不合时宜的法令规章,废除不必要的行政机关,选拔民问流失的人才。爱护人民,发展生产力,使人民有吃饱肚子的权利,死的时候,丧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样就可以实现“车同其轨,书同其文,行同其伦;因民之利而利之,择其可劳而劳之”。在这个大同社会制度中,还有什么疾、贫、忧、弱、贵、富不均的现象发生呢?还有什么怨吗?《易经·系辞》上说: 观其会通。拟议以成其变化。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性。 此“节”的经济哲学,在于节以制度,因时节变;小在于苦节而不求发展,当知道“穷当变必变”,是会其通也。 P22-26 序言 走近东方桥 周 山 一 东方桥是一位台湾学者的笔名。我是在知道他的真名实姓十余年之后,才知道东方桥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图书馆新进了一批港台书,其中有一本硬封精装的《中国理则学与西洋逻辑》,唐华博士著。当时,我正参与国家“六五”规划项目“中国逻辑史”的编写,而中国学术界有很多人持中国古代无逻辑的观点,想不到海峡对面也有人钟情于中国古代逻辑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唐华”这名字,以及书中风格独特的作者照片,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子里。 机缘巧合,十年之后的一天,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将一部名为《易经变化原理》的书稿交我审读,作者的姓名竟然是“唐华”。不久,又接海关通知,有一批《中国易经大全》已运抵吴淞仓库,速取。连忙拉了几位同事,借了一辆卡车,前往吴淞,果然取到了一个硕大的木箱,装了满满一车。千百年来,关于《易经》的注疏汗牛充栋,这么一大堆《大全》也在意料之中。打开一看,才知是唐华博士自己写的六卷本《中国易经大全》,每套一纸箱,共二百套。如此豪气的手笔,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以前经常听人说,台湾老板都很“抠”。以后又听在台湾出过书的朋友讲,台湾出版社送作者的样书往往只有二、三册。唐华先生一个集装箱的赠书,使我看到了另一类大气的台湾同胞,他们像海峡的浪涛一样,胸襟宽阔,富有激情。 二 翌年春,《易经变化原理》出版,唐华博士应邀来我们哲学研究所讲学、交流。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辆普桑出租车缓缓驶进社科院,从车里出来一位满头白发、满面红光的花甲老者。他那抖擞的精神、豪放的气质、幽默的见面语,不用介绍,我认定就是唐华! 中午,社科院副院长夏禹龙、哲学所所长王淼洋设宴为唐华先生洗尘。酒过三巡,唐华拿出几幅水墨画,有山水,有鱼虫,让大家随意挑选。我于画一窍不通,只感觉这些画的风格与众不同,画的山似山非山,画的鱼似鱼非鱼,但又感觉那确实是山,确实是鱼,有一种活泼泼的生气在画面上跃动、升腾,隐隐约约能揣摩得到画的一些意思,一时之间又说不出究竟什么意思。每幅画上,都署名“东方桥”,且有二、三枚鲜红色的印。询之,才晓得这“东方桥”并非别人,正是唐华本人。其中一幅,画有一大一小两尾鱼,大鱼的头转向小鱼,两眼炯然有神,不知是在向小鱼传道,还是解惑;一旁小鱼,一副全神贯注的样子,憨厚可爱,不禁使我想起庄子在濠上“知鱼乐”的故事。再仔细揣摩,这一大一小两尾鱼的形象,又颇类大陆与台湾。鱼类尚能互相沟通,相忘江湖,何况同源同根的中国人!于是,我便挑了这幅画面简朴而意蕴深邃的双鱼图。我不知唐华先生为什么给自己取了“东方桥”这一笔名,但是他孜孜以求台湾与大陆之间文化交流的良苦用心和实际行动,不正是在为海峡两岸间架起一座桥而努力吗?这无疑是一座东方最灿烂最壮观的桥了! 三 两个月之后,我应台湾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的邀请赴台参加“海峡两岸文化思想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抽空前往天母东路的东方桥寓所拜访,才知道东方桥先生的画作还有一个名堂:“哲学慧镜。”他送我一本装帧精美的十六开本书画集《哲学慧镜翰墨铭》,当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作序。据冯先生在序中所言,早在一九八。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读过东方桥先生的《故乡月》杰作,也读过他的书”,“他那爱国、爱乡、爱同胞、爱中国历史的狂热而又有理性的情操,让人观之则有怆然而泪下之感!激发我们要打心坎里奋斗到底,争取新的生命潜力”。冯先生对东方桥富有哲理的画作给予了极其高度的评价:“他这《哲学慧镜翰墨铭》篇,是从天上来到我们中国人民群众中。他也是我们中国人民中的一位爱智者,他的‘翰墨、见意’,是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他承伏羲氏的八卦,贯诸子百家,集世界哲学及各宗派的大成。启子孙万世,永垂不朽之盛世。他写出‘道理’来,画出‘见意’来。创古人之未曾有,启来者在思想上发展法则之先河。大义滂沛,气盖百川名山。开天地之未形,立新画林之孤峰。”如果说以上文字是冯先生对东方桥书画的总体观感,那么,下面这段文字,则是冯先生对东方桥书画的具体评判了:“他随心所欲而不欲,不画而画,不写而写。写于道,画于道;写于空,画于空。空道相忘,不成篇而成篇,不成画而成画。”东方桥的哲画,也只有像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大家,才能着墨不多而道尽其底蕴。 《哲学慧镜翰墨铭》收集的众多画作中,有不少原件不仅为国内一些大学图书馆、地方美术馆收藏,而且也有被国外一些大学、美术馆以及爱好者所收藏,其中有日本的田中角荣首相收藏一幅《忘形》,美国的里根总统收藏有一幅《龙鼎梅》。通过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华夏民族的哲学理念传达给了大洋彼岸的人民,实在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交流。我似乎对“东方桥”的含义,又多了一层理解。 四 在《哲学慧镜翰墨铭》中,还收编有唐华先生的一批篇幅仅二、三百字的哲理短文,有引经阐微,也有自我独白;文字明快,意蕴高远,非哲界中人,一时之间恐怕难以尽窥其意。这些短文又参糅在哲画之间,一画一文,相映成趣。还有两组文字,篇幅稍长,初读不以为意,再读才发现是唐华先生的自传性文字。从这两组文字里,我约略知道了唐先生的身世经历,懂得了他为什么有如此“爱国、爱乡、爱同胞、爱中国历史的狂热而又有理性的情操”,才理解了冯友兰先生为什么“观之则有怆然而泪下”的感觉。 唐华先生甫出世,家遭变故,父蒙冤入狱。五岁时,母亲又死。大概不愿意在后母手里讨生活,幼小的他居然“逃到城里,做了叫花子,后来被海盗带去了”。据说那位海盗首领长得“英俊、儒雅,使人见了生敬”,还教他“说外国话,教他认字”。他与海盗们居住在一个荒岛上,那里“人人有工作,人人受教育;他们的生活可以自足,有夫妻,也有家庭。他们耕耘的方法,还是保持着极古老的法子,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那里的自然环境,荒凉而有野趣:“孤岛上,四境荒凉。偶或见之,似无甚生物;然而沿溪而人,攀登而上,亦有豁然开朗。四季分明,红绿间映,鸟啼燕语,垂杨柳絮,楚楚有韵,神采怡然,往来其间,鸡犬相闻,夜不闭户;日月相照:天地连璧,万物生生不息。”就在这酷似老子的“小国寡民”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式的环境里,他渐渐长大成人。 二十岁以前,唐华先生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二十一岁以后,他开始了梦幻式的游学生涯,徜徉于慕尼黑、剑桥、牛津、耶鲁、鲁文、哈佛、东京等名牌大学之门,构筑起融会各家哲理的基础,也造就了“大义沛然,气盖百川”的德性。 翻读着《哲学慧镜翰墨铭》,我更走近了东方桥。 五 从一九九九年开始,络绎不绝地收到东方桥撰写的《读易经的方法学》、《读论语的方法学》、《读孟子的方法学》、《读老子的方法学》、《读庄子的方法学》等新著;至二oO一年四月底,又收到《读楞伽经的方法学》、《读法宝坛经的方法学》两种。短短两年间,著书十五种共数百万字,笔耕之勤,收获之丰,且出自古稀之年,实在叹为观止,令我壮年之人汗颜。 这十五种冠之以“方法论丛书”的著作,不仅全面地体现了东方桥举重若轻、融合儒、释、道于一炉的学术功底,而且展示了东方桥幽默智慧的情趣、恬淡流畅的文笔,将那些古奥艰深的典籍,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他用儒、道的语言,讲解佛经;他又用佛家的语言,解读儒、道典籍。他把儒、释、道各种典籍,置于同一语言环境之中,给人一种和而不同的亲近感觉。东方桥这一工作,真是“功德无量”。读着这十几本书,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东方桥对祖国古籍的深厚情感。他把先人的这些原创性典籍,看作为生养自己的土壤,他是要把自己的生命根系,深扎在这片沃土里。他在给我寄完十五种书后的一封信中深情地写道:“我会回去的,我的家,就在上海、杭州等地,我一定会回去的!”捧读这封信,不禁又浮想起他赠送给上海美术馆的那一幅《怀故乡》。寥寥数笔,道出了游子归故乡的浓郁情愫。 炎热的六月底,我又收到他的信,说是已经从市区迁居乡间:“此乡间面对观音山,后为大海。有时静观白鹭齐飞,闻金蝉狂鸣,真乡村之乐也。”一股凉爽的村野气息扑面而来,我也浑然忘却了大都市的炎热。眼前,浮现出一位银发飘飘、精神矍铄的老者,在山间小道上漫步;他正眼观白鹭齐飞,耳听金蝉狂鸣,心中涌动着不竭的禅思,梦幻与天地为…… 六 有一天,在上海书店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的砚友与我漫谈出版选题,设想推出一套适合于青年读者的传统经典现代读本。我遂从书架上取下东方桥的那一套“方法论丛书”。砚友翻阅之下,抚掌称快:“我们设想的正是这样一类书!”于是,在征询东方桥先生同意之后,上海书店出版社便从中选出四种,作为“东方桥读经典”的第一批选题。 当我们读到这些图文并茂的“大陆版”现代读本时,“台湾版”已经第三次、第四次重印发行。我相信,这些富有智慧、通俗生动的现代读本,同样会获得大陆广大读者尤其青年朋友的喜爱;源远流长、底蕴充沛的华夏文化,通过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读本,必定会深深扎根于年轻一代的心田之中。 (二OO二年秋曰写于沪上古美公寓)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