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代宗师--钝叟陈建功/科学大师人生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骆祖英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建功教授是我国现代数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毕生从事数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为我国的科学与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教育界、数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作为我国近代函数论学科的一代宗师,陈建功的数学理念、数学思想、数学教育方法、数学研究技巧,仍深深地影响、激励着一代代年轻学子。他的人生境界、崇高精神和优秀品格,对于当今的大学教授、博士和广大数学青年无疑具有榜样的意义。

内容推荐

陈建功是我国现代数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本书以传记形式,全面而生动地记载了陈建功先生传奇的一生和卓越贡献。全书分六个部分,全面阐述了陈建功先生从求学开始,到创立和发展我国函数论学科和浙江大学数学学派的全过程,着重剖析他的数学理念、数学思想、数学教学方法和数学研究技巧,从中揭示他做为一代宗师的人生境界、崇高精神和优秀品格,以及对我国数学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本书读者对象为大、中院校数学专业教师、科研工作者及广大的中学生、大学生和数学爱好者、人文科学工作者。

目录

序言

前言

一 博士之路

 1.童年的梦

 2.三渡东瀛

 3.日本国的第一位外国博士

二 教授之道

 1.情系浙江大学

 2.八年烽火,东方剑桥

 3.接收台湾大学,访问普林斯顿

 4.迎解放,进复旦

 5.出长杭州大学

三 数学家之魂

 1.三角级数论

 2.单叶函数论和复变函数逼近论

 3.拟似共形映照和实变函数逼近论

四 学者之德

 1.民族之光,赤子之心

 2.父亲的好儿子,儿子的好父亲

 3.师道尊严,良师益友

 .志同道合,情深义长

五 宗师之死

 1.浙江大学数学学派之祖

 2.“钝叟”之谜

 3.宗师之死

六 结束语——对开拓者的追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陈建功年表

附录二 陈建功教授论文、著作和译作目录(全部)

附录三 陈建功与浙江大学数学学派

附录四 告慰吾师陈建功

后记

试读章节

1913年陈建功来到日本。初来乍到,人地生疏,经济拮据,语言不通。虽然事先曾无数次设想过到日本后可能会遇到的诸多困难和各种矛盾,一旦身临其境,觉得眼前实际必须面对的日本社会要复杂许多。找了个最便宜的公寓住下,稍事安顿之后,陈建功便开始谋划自己的未来。他感到日文必须先攻,这是赖以在日本生存和学习的首要条件。同时要努力补习功课,争取一年后报考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因为这所学校不仅教育质量上乘,且能享受官费生待遇。目标明确了,年青人的干劲随之进发。在充满活力的学子面前,没有闯不过的坎。经过一年的顽强拼搏,不仅补习了日文,使自己能勉强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用语,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东京高工这所心中的殿堂,取得了官费生待遇,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他的经济问题。因为官费生每月所发生活费,对于从小节俭的陈建功只需花掉一部分,省下的钱还可逐月汇寄家中,帮助父亲供养妹妹们念书。

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是一所工科性学校,陈建功进的是染色科,专业属化工一类。染色专业对于盛产棉花和丝绸的浙江省是必不可少的行当。取得官费待遇又能学会一门技术,于公于己都有好处。按照常规,出国学习只需专一门,学成归国也便称心如愿了,可对于习惯按逻辑思维推理的陈建功来说,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他忘不了心中藏着的数学,更不愿因此而放弃数学。该怎么办呢?

皇天不负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建功从友人那里得知,有一昕东京物理学校开设数学课程,且是一所夜校,收费亦低,时间上没有冲突,只要安排得当,是可以同时兼学的,经济上也负担得起。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为了心仪已久的数学,说什么也得去搏上一搏。陈建功经过认真思考,狠下决心,终于以高分考进了东京物理学校,从此,他成了独一无二的两所学校的学生。

白天进高工,学化工染色,晚上去夜校,念数学物理,一天十二小时连轴转,大脑十分疲劳。听课还易对付,课外作业却十分繁难,因为两所学校均属理工科,要巩固所学科技知识,必须做大量习题、练习,作业还须当天完成,不然愈积愈多,学习便会陷于被动。紧张呀!精神紧张!时间紧张!陈建功深感时间对于他来说是多么宝贵,一定要合理安排,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做作业时间。他开始节约每分每秒,平时很少外出游览,也不看小说电影,常常随便买份糯米团或小点心打发肚子,来去匆匆,为的是节约时间和开支。当然,长此以往,闹胃痛,蛀牙齿是难以避免的,幸好年少气旺,体质雄健,不曾生过什么大病。

高负荷的课程,高强度的训练,必然带来高节奏的生活。专心一致,惜时如金,顽强拼搏成了陈建功一生的习惯。他最反对遇事拖拖拉拉,办事磨磨蹭蹭,不讲效率,不计后果,他常常对人说:这些人空话讲讲,只知道东西值钱,不知道时间宝贵,真是不可思议。

暑往冬来,五年转眼过去了,陈建功熬过了整整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漫长的岁月对陈建功却如短暂的瞬间,因为他不允许自己过多地思念自己的亲人,顾不得体察风霜雨雪给他带来的日常生活的艰辛,顾不得计较一个外国学生在异国他乡所遭受的种种委屈与不公,更顾不得怜惜高度紧张的神经给自己造成的劳累和疲倦,他硬是用自己坚强的毅力和艰辛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1918年他顺利地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了,第二年春天,东京物理学校的毕业证书又拿到了手中。呀!此时此刻,陈建功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情怀,双手捧起这两张薄薄的文凭,像个孩子似的大哭,任凭喜悦的泪水流淌,他似乎身处一种梦幻似的幸福之中。他当然深深懂得每张文凭背后的每个故事,对于每一步所付出的辛劳记忆犹新,来之不易呀!整整五年来,他早起晚睡,昼思夜想,刻苦攻读,任劳任怨,不仅学业突飞猛进,门门功课成绩优良,而且他养成了科学支配时间、潜心学问、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为他一生的进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离开祖国已六年了,陈建功从一个不满二十岁的毛头小伙成长为二十五六的有为青年了。他感到自己真的长大了,意识到自己已是一个有文化有思想的成年人了。他开始以一个有正义感和自信心的中国青年的眼光和理智思考未来和计划明天了。他突然急切地感到,祖国在召唤,亲人在企盼,自己该回去了。说实在,异国他乡耳闻目睹中国人被欺侮受歧视的种种情形和故事,使他早已怄着一肚子气,他受够了。他从日本六年的生活中体察到,日本老师、同学到普通百姓,大多数是友好善良的,自己被他们接纳和包容,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感到自信和快乐,但内心深处还是强烈地意识到“寄人篱下”的滋味,中国人被轻蔑地称呼为“支那人”,一个泱泱大国的公民居然被无端地歧视,这究竟为什么?陈建功最深切地感到,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科技落后,社会黑暗,政府腐败无能致使国力贫弱造成的,中国只有改变这一切才会有希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切不正是像自己一样的年青人最应该去做的吗?他开始从思念故土、思念亲人的思绪中猛醒,自己出国留学读书不能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不能只是为了改变一下家境的贫苦生活,而是对国家有一种责任,自己一定要去为神州大地效力,为自己的祖国工作。

P11-13

序言

一位青年作家在献给母亲节的一篇短文中这样写道:“众多的哲人志士,将伤痕累累的民族视为母亲,将涛声不断的江河视为母亲,将广阔无垠的大地视为母亲。这是因为:能够承受的,母亲都承受了;该付出的,母亲都付出了。而作为一种岁月,母亲是民族的象征,也是爱的象征。也许因为我无以回报流淌的岁月所赐予我的一切,所以,我无时无刻不在爱着我的母亲,我的老母亲。”

他说得太好了!

长江、黄河、华夏大地,不正是繁衍、孕育中华儿女的伟大母亲吗?

千千万万有血性、有志气的炎黄子孙,为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去奋斗、去拼搏,不就是他们对祖国母亲的挚爱和责任吗?

数学家陈建功就是他们当中杰出的一位。

为平凡而伟大的陈建功教授立传是我多年的心愿。最先认识陈先生是听了我的一位老师的介绍,尔后为了业务进修专门去聆听陈先生讲授的课程,具体感受了作为一名教授的方方面面。涉足数学史的研究之后,开始深刻认识这位数学家不同凡响的业绩和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自己有了写写陈先生的冲动。1990年秋,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学术访问期内完成的论文“著名数学家陈建功”和“陈建功与浙江大学数学学派”发表以后,引发了海内外不少学者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陈翰馥教授致信作者,表示对论文的肯定和鼓励,这使我决意为“立传”继续努力。1993年秋,在北京参加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李文林教授主持的中外联合数学史研讨班期间,适值台湾某出版社为出版《世界数学家》丛书向与会同行约稿,可谓盛会盛举,不亦乐乎!分工撰写《陈建功传》,实现多年夙愿,诚以为幸。不料好事多磨,出版社未能践约,书稿被搁置了十余年之久,令人不胜感叹!今年是陈老一百一十五周年诞辰,为弘扬先生的业绩和风范,不辜负陈先生亲朋好友的嘱托和众多陈门弟子的期望,作者重拾信心,对本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半数章节作了改写,正式呈请科学出版社审核出版。

本书承蒙陈夫人朱良璧女士和三子陈翰馥院士及其夫人王淑君女士的首肯和多方支持,今年九十三岁高龄的陈建琳女士最近给作者的信中所表露的对兄长的手足之情更使人感动。

本书得到了海内外同仁和陈门弟子的赐教和帮助。复旦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神经网络专家陈天平先生,作为陈老的关门弟子,饱含深情地为本书作序;华侨大学赖万才教授将纪念老师的文稿奉献给本书的广大读者。

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校长对本书的出版极为重视,多次鼓励,并筹拨专著出版基金予以资助。

本书出版之际,谨向他们致以最深切的谢意。

作者衷心感谢科学出版社的关爱;感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李文林研究员和科学出版社编审、本书责任编辑孔国平博士的热情指导和帮助。

作者对夫人孙来红副教授、女儿群燕博士和外孙女宁馨的鼎力相助和精心照顾一并致谢。

             骆祖英

         1994年5月初稿于浙师大35幢

         2007年4月定稿于上海丹桂南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