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最显赫的功绩,是在镇守辽东期间,把防线前移,重筑了宁远城,并以此为屏障,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先后击败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统帅的后金大军的进犯。因此,作者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袁崇焕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
本书作者没有戏说历史,没有歪曲历史,靠自己深厚的功底,将那段历史娓娓道来。情节的设置,场景的描写,人物的刻画,都真实可信,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相信许多读者读后,都会有这种感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血祭河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郑怀兴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袁崇焕最显赫的功绩,是在镇守辽东期间,把防线前移,重筑了宁远城,并以此为屏障,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先后击败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统帅的后金大军的进犯。因此,作者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袁崇焕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 本书作者没有戏说历史,没有歪曲历史,靠自己深厚的功底,将那段历史娓娓道来。情节的设置,场景的描写,人物的刻画,都真实可信,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相信许多读者读后,都会有这种感觉。 内容推荐 本书是郑怀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创作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剧作名家以最翔实的史料艺术地再现最真实的历史悲情名将千古风流人物。性格决定命运,虽九死而不悔!直叫后人感叹这是一部用深情和激情打造的让人血脉贲张、志气昂扬的恢弘篇章。 目录 序 郑怀兴其人 主要人物 第一章 人京朝觐 第二章 单骑闯关 第三章 锋芒初露 第四章 铜墙铁壁 第五章 山重水复 第六章 独卧孤城 弗六章 独卧孤城 第七章 再接再厉 第八章 宁锦之战 第九章 归隐岭南 第十章 东山再起 第十一章 孤掌难鸣 第十二章 跨海斩蛟 第十三章 背城血战 第十四章 仰天长啸 试读章节 天启二年正月二十八日早上,太阳带着几分羞怯,从云缝中钻出。虽然寒气依然袭人,但是昨日刚到京城的邵武县令袁崇焕一大早就带着仆人佘憨,从下榻的广东会馆里走出,准备到吏部衙门去参加述职考核。 沿街的各家店铺已陆续开张了,街上熙熙攘攘,摆摊的、推小轱辘车的、挑货担的、挎篮子的,叫卖不同货物的男女小贩们也在热情招揽顾客。一位形容清朗的老道士手上举着一幅写着“麻衣神相”的白布条,犀利的目光往人群中溜来溜去,似有所待。他忽然发现了袁崇焕主仆,注视有顷,便向袁崇焕招手,喊道:“那位客官请过来,贫道有话跟你说!”袁崇焕望了老道士一眼。并不理睬,继续往前走去。老道士脸色顿时阴下来,低声嘟囔着。佘憨好奇地凑到老道士跟前,问道:“道长,你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家老爷?”老道士神情复杂地盯着佘憨,长叹一声,扔下一句:“一意孤行,必陷大狱!”佘憨乍闻此言,不禁愣住了。老道士摸着他的头,说道:“傻小子,以后就你为主人收尸吧!”说罢,掉头就走。佘憨这才清醒过来,指着老道士的背影骂道:“你,你胡说!”老道士转过头来,笑呵呵地说:“但愿贫道语随风去,不会成真!”走在前面的袁崇焕不见佘憨跟随,回头催促他。佘憨跺着脚,气呼呼地:“一大早鸟屎撒头上,晦气,晦气!”袁崇焕笑着说:“谁叫你去问人家?自讨无趣!” 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队缇骑正朝这边奔驰过来。人们纷纷张望、躲闪。袁崇焕心里顿生疑问:“义要抓人了?”身边有人小声说道:“广宁又失陷了!”袁崇焕见这位说话的汉子风尘仆仆,脸带惊惶,便问道:“客官,你是不是从辽东来的?”汉子点了点头。袁崇焕追问:“广宁真的失陷了?”汉子答道:“四天前失陷的。”一听到广宁失陷,不少人围了过来,纷纷向汉子打听,七嘴八舌议论着:“广宁一失陷,辫子兵就逼近山海关了!”“山海关如果再失陷,辫子兵就长驱直入,打到北京来了!”“啊,辫子兵要打进来了?”杂在人群中的袁崇焕听着种种议论,心情十分沉重,虽说辫子兵十分强悍,可是熊廷弼大人不是复出了吗?朝野都指望他镇守辽东,收复失地,怎么未闻捷报,又传来坏消息? 率这支缇骑的是协助魏忠贤掌管东厂的太监刘应坤,他一见聚众就皱眉头,示意身后的几个锦衣卫纵马上前,驱散人群。摆地摊卖柑桔的韩二爷才喊了一声“俺的柑……”就被马撞倒丁,惨叫倒地。袁崇焕急忙俯身,一边扶起韩二爷,一边望着奔驰而去的缇骑,愤愤地说声:“在皇城根下,还如此横行!”话声未落,一条马鞭就抽到他身上来了!袁崇焕夺过马鞭,愤怒地站起来,冷冷地直视骑在马上的刘应坤。刘应坤身边的两个锦衣卫拔出剑来,逼向袁崇焕。佘憨从人群中钻过来,慌张地喊道:“老爷!”他护着袁崇焕,对刘应坤说:“公公,我家老爷乃是福建邵武的正堂呀!”刘应坤冷笑道:“哼,小小一个县令,来到京城还想摆谱?快把鞭拾起来!”袁崇焕冷冷地望着刘应坤,把鞭子慢慢举起来。刘应坤伸出手来,等着接回鞭子。谁料袁崇焕望着滚落满地被马踩坏的柑子,突然把鞭子扔在地上佘憨一愣:“啊!”正想弯下腰去拾起鞭子,看到袁崇焕投来的冷峻的目光,赶紧住手了。众目睽睽之下,刘应坤岂甘受此冷落?他沉下脸,低声道:“把他拿下!”两位锦衣卫应诺着,立即翻身下马,要抓袁崇焕。佘憨惊慌地:“公公,我家老爷是奉命进京参加县令考核的,抓不得,抓不得呀!”袁崇焕:“不用抓,要到哪儿,我自个儿走去!”刘应坤:“带到北镇抚司去!”“啊!北镇抚司?”韩二爷一听,大惊,低声对袁崇焕说:“大人,那儿去不得呀!去不得呀!”拾起鞭子,跪着向刘应坤求情说:“公公,都是小的惹的祸,请你饶过这位大人吧!”刘应坤冷冷地:“我要这个七品官亲自把鞭拾起来,还给咱家!” 路过此处的一顶便轿被围观的人群堵住了。坐在轿中的兵部主事梁廷栋听到喧哗声,掀起轿帘,当他看到是袁崇焕与刘应坤、锦衣卫僵持着,急忙下轿,拨开人群,挤了上前:“元素兄!”转身对刘应坤作揖:“刘公公!他是下官的年兄,刚从外地到京都,若有冒犯之处,请多多海涵!”又对袁崇焕说:“他是刘公公!”刘应坤说:“梁大人,咱家带领锦衣卫在巡逻,这个南蛮子竟敢冲马头!”梁廷栋把韩二爷手中的鞭子接过来,塞到刘应坤手里,低声地说:“刘公公,看在下官的面上,你就饶他一叫吧!”刘应坤接过马鞭,狠狠盯了袁崇焕一眼,又对混在人群中的东厂密探小七使了个眼色,便抽了坐骑一鞭,率领锦衣卫飞驰而去。袁崇焕从容地向梁廷栋作揖,说:“梁兄,多谢你解围!”梁廷栋拍了一下袁崇焕的肩膀,笑着说:“哈哈哈,袁兄,真是巧遇呀!你要去吏部述职吗?别去了,近日辽东局势危急,大臣们都入朝议事去了,哪有空考核?明天去吧!”袁崇焕紧张地问道:“广宁到底为何失陷?”梁廷栋叹了一声:“说来话长。走,咱们寻家酒楼,好好叙一叙。”袁崇焕说:“敝人下榻的广东会馆离此不远,劳驾过去坐一坐。”这时韩二爷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向袁崇焕叩头谢恩:“袁老爷,多谢你了!”袁崇焕急忙扶起他,说:“大叔,区区小事,何足挂齿?阿憨,你在这儿帮大叔收拾,我跟梁大人先回去了。”说着,便留下佘憨,自己带着梁廷栋离去。 站在不远处盯梢的小七望着袁崇焕的背影,露出一丝阴笑。 正如梁廷栋所说的,广宁失陷的消息一传来,朝廷一片紧张。平时痴迷于做些木匠活儿的年轻皇帝朱由校也放下了斧头、锯子,亲自阅读一份六百里快马送来的辽东塘报。他惊惶失措,牵着东阁大学士孙承宗的衣襟大哭起来:“先生,广宁一失,辫子军就要兵临山海关了吗?山海关一破,北京就危在旦夕了!该咋办,该咋办呀?”孙承宗安慰:“皇上请放心,虽说广宁一失,辽东局势更加危急,但只要加强防御,还能控制得了,东虏一时还无法突破山海关!”朱由校既伤心又生气地说:“叫谁防御,叫谁防御,难道还叫熊廷弼吗?大家不是说,熊廷弼有本事吗?朕让他官复原职,经略辽东,还赐他尚方宝剑,亲自在朝门外向他敬酒,以壮行色,可是结果如何呢?他又把广宁丢了!”孙承宗长叹一声:“唉,短短四年中,从杨镐到袁应泰到熊廷弼,辽东经略已换了三个,却是越败越惨重呀!”朱由校紧张地问道:“先生,要迁都吗?要迁都到南京去吗?”孙承宗:“皇上,迁都势必引起天下动荡,非到万分危急之际,不能动此念头呀!”朱由校忽然对着太监杨春大叫:“快命有司,关闭城门,对进京人马,严加盘查!”又恨恨地骂:“熊廷弼,你辜负了朕,辜负了朕!”孙承宗:“皇上,据臣所知,是辽东巡抚王化贞不听熊大人的劝告,执意要出师进攻海州,才招此大败!”朱由校一愣:“你是说这次广宁兵败,要归罪王化贞?”孙承宗正想回答,忽然听到一个声音:“不,皇上,要追究就得追究熊廷弼!”原来是司礼太监兼掌东厂的魏忠贤走进殿来了。他盯了孙承宗一眼,继续说道:“熊廷弼乃是辽东经略,负有全责!”朱由校点头道:“魏公公说得对,朕授熊廷弼全权处理辽东军务,丧师辱国,当唯他是问!”孙承宗大惊,急忙跪下奏日:“啊,皇上,山海关乃是京都之屏障,不可一日无主帅呀!”魏忠贤冷笑一声:“哼,皇上,从兵部再选一个辽东经略,不就行了吗?” 于是,在第二天,即是袁崇焕准备去吏部接受考核的这一天,朱由校就在文华殿上召见众大臣,准备挑选新的辽东经略。他坐在宝座上,大声问道:“兵部推举谁去辽东?”魏忠贤站在朱由校身边,扫视着低头跪在殿上的百官。跪在兵部尚书王在晋前面的孙承宗转过头来,低声地:“明初兄,你怎么不吭声?”王在晋叹了一声,奏道:“启禀皇上,兵部里面找不到一个熟悉辽事的官员!”朱由校皱眉:“不知辽事,还呆在兵部干什么?白白领一份俸禄?”殿上一片沉寂。孙承宗忍不住出列:“皇上,臣愿去辽东!”众官员惊诧地望着孙承宗。朱由校摇手道:“不行,孙先生你是东阁大学士,常常要为朕讲课,去不得呀!”忽然指着工部尚书高第说:“你身材这么魁伟,可以镇守山海关呀!”高第吓得顿时流出一身冷汗,急忙说:“皇上,臣乃工部尚书,只会治水,不会治兵呀!”朱由校说:“唉,你怎么不在兵部呀?”想了想,兴奋地拍手道:“哈哈哈,朕有办法了,你们不要再推诿了!”大臣们都抬起头来,不解地望着朱由校。朱由校说:“兵部的尚书、侍郎,你们几个抓阄吧!谁抓到了,就去辽东!”大臣们顿时愕然。只有魏忠贤笑着附和:“皇上英明呀!”说做就做,一会儿,太监杨春端着一个小盘子,上面放着三个小纸团,走到王在晋的跟前。王在晋的汗珠从脸颊上滚下来,双手颤抖着,从盘子上抓起一个小纸团…… 朝廷靠抓阄决定辽东经略之时,袁崇焕正与梁廷栋在广东会馆品茗呢。梁廷栋呷了一口袁崇焕的妻子阮玉蓉冲泡的茶水后,惊叹道:“啊,香气馥郁,胜过兰花。袁兄,这是你从邵武带来的武夷岩茶吗?”袁崇焕微笑地:“梁兄,你真精于茶道,一品就知道了!”梁廷栋又呷了一口:“建溪奇茗冠天下呀!不过小弟还是第一次品到滋味这么浓醇的岩茶!虽说邵武地处偏远,但能经常品到好岩茶,在那儿为官也值得!”两人闲聊后,很快就转入正题。P2-4 序言 郑怀兴其人 胡国华 思想影响行为,思想更影响作品。思索的深度,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深度。郑怀兴的新作《血祭河山》,就是一部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在这部作品即将出版之际,我想起了与之交往的不少往事。 怀兴是我多年的老友。他特立独行,性格鲜明,不追逐名利,不仰慕权势。是少见的长期生活在基层的文化人。 我和怀兴上世纪八十年代相识于福建,其时我在新华社福建分社工作。一次到莆田市采访,遇见市委副书记黄诗筠,他是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由于经历相似,和我很投缘。除谈当地情况之外,我们还天南地北地闲聊。在聊到文学艺术时,他突然说:“这个地区的仙游县有个人物,叫郑怀兴,是写莆仙戏的,得过两次全国优秀剧本奖,值得你采访!” 在黄诗筠的推荐下,我见到了郑怀兴。我们可谓一见如故,自此成了朋友。了解他的经历后,我深感他成长之不易,追求之艰辛。 他的家乡仙游和莆田,位于东海之滨,古时称兴化府,文化传统深厚,有“文献名邦”之誉,出过不少文化名人。这里有一种独特的戏剧莆仙戏,是宋元时期南戏的遗响。正是这片土壤,使郑怀兴从小就对莆仙戏产生了强烈兴趣,附近村庄一有戏班野台,他都会跑去看。七八岁时,他便与小伙伴们组织了一个“孩子剧团”,到村后龙眼树下,用树枝当刀枪,用树叶编头盔,自编自演莆仙戏,在小学中学阶段,他也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 后来他当了兵,在部队还自编自演过活报剧。退伍回乡时,文革尚未结束。他钟爱的各个莆仙戏剧团,因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而全被解散。全县只剩了一支既演话剧又唱京戏的文艺宣传队,剧目也是全国都在演的那八个样板戏。在那种历史氛围下,他仍保存了对文艺的爱好与追求。鬼使神差一般,他开始学习写现代小戏,向县文艺宣传队投稿。虽然一个也没被采用,还受到人嘲讽,他仍不改初衷,坚持创作。他的精神感动了当时的公社负责人,便推荐这位会编演唱材料的退伍军人到榜头农业中学当民办教师,至此他总算有了立足之地。 教书之余,他仍坚持写戏,创作了《嫁妆》、《挡马》等小戏,交给榜头公社的业余宣传队演出。由于这支业余宣传队中,有不少人是被解散的原县莆仙戏剧团的演员,小戏上演后,效果很好,在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的当时,深受群众欢迎,每场戏都连续演出上千场。 1977年恢复高考后,郑怀兴考上了莆田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他被分到县编剧小组工作,走上了戏曲文学剧本专业创作的道路。1980年后,他先后创作出了《遗珠记》、《新亭泪》、《鸭子丑小传》、《晋宫寒月》、《青蛙记》、《神马赋》、《要离与庆忌》、《乾佑山天书》、《叶李娘》等二十部戏曲作品。这些作品大都由县里专演莆仙戏的鲤声剧团排练演出,并数次参加全国戏剧会演。其中《新亭泪》、《鸭子丑小传》先后获全国优秀剧本奖。两次获奖为郑怀兴奠定了在中国戏曲创作界的地位,一时有“东郑西魏”之说。魏指的是四川也曾获全国优秀剧本奖的魏明伦。 获奖也为他带来了社会的肯定。他被评为一级编剧,担任了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此时,他有机会调到省城福州工作,但他舍不得离开生他养他的仙游。是这片传说神仙遨游过的土地,培养了他戏曲创作的爱好;是莆仙戏这古老的戏曲活化石,给了他戏曲创作的启蒙;是淳朴且有品位的仙游百姓,激励了他的创作热情。因而,除外出开会、学习、采风,他从未离开过仙游。正因为他一直扎根在仙游,故乡深厚的文化沉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鲜活多样的人物形象,给他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和动力。 他的作品中,有由传统莆仙戏脱胎而来的新编历史剧,也有源于当地生活的现代戏,排练演出后,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因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演职人员的青黄不接,莆仙戏与其他不少剧种一样,陷于观众流失,票房不佳,难以为继的境地。郑怀兴的戏曲创作也因此进入低迷阶段。多年来,写戏已成为他生命的需要,不写就会非常痛苦。他多次对人说,除非生命力衰竭,否则他不会停笔。他坚持写戏,大戏难排,他就写小戏。1991年,他写了两个小戏《骆驼店》、《戏巫记》和一个现代戏《长街轶事》。几个戏排演后都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与此同时,创作上他开始考虑另辟蹊径。应有关部门的邀请,他开始涉足电视连续剧的创作。1992年,武夷山市约他写了《武夷山仙凡界》。这是一部根据武夷山神话传说写的神话连续剧,由于融入了武夷山风光与传说,该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收视率不错。 接着,他又专程到广东虎门等地采风,创作了电视连续剧《林则徐》。该剧投拍并在中央台播出后,得了好几个奖项。九十年代中后期,他创作了电视连续剧《左宗棠》和《郑成功》。前者拍完后虽然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却因特殊的原因,至今未能播出。后者在拍摄过程中,摄制人员对他的原著作了较大改动,播出后他一直不太认可。 去年,应北京一家影视制作公司之约,他精心研读历史,创作出了三十多集的电视连续剧《袁崇焕》。那家公司审读后觉得不错,但考虑到拍摄成本,要求他压缩宁远大捷的内容。他因《郑成功》一剧的教训,一直未答应。 去年中央召开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和作家代表大会期间,我与怀兴正巧都去参加会议,便相约抽空在北京一家饭店见了个面。说起近况时,他谈到了因电视连续剧《袁崇焕》引起的烦恼怀兴告诉我,为写好这个剧本,他花了很大工夫。除查阅大量资料外,还对袁崇焕这个悲剧英雄的功绩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思考。他认为,袁崇焕最显赫的功绩,是在镇守辽东期间,把防线前移,重筑了宁远城,并以此为屏障,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先后击败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统帅的后金大军的进犯。因此,他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袁崇焕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谁知那家制作公司却因考虑成本,要他压缩这方面的内容,他实在难以接受。 我主张他先将剧本改编成小说出版,再考虑电视剧投拍的问题。他接受了我的意见,很快改写出了长篇历史小说《血祭河山》。花城出版社编辑审读了书稿,当即决定尽快出版。 历史小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解读历史。只有以严肃的态度认真研究与思索历史,才可能正确解读历史。读了怀兴这部小说,我感到他对明朝那段历史的研究是深入的,解读也是有深度的。他没有戏说历史,没有歪曲历史,靠自己深厚的功底,将那段历史娓娓道来。情节的设置,场景的描写,人物的刻画,都真实可信,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相信许多读者读后,都会有这种感觉。 《血祭河山》是郑怀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创作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由这部小说开始,也许他会创作出更多作品。期待他迈人一个新的创作旺盛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