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仅详细勾画了正常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还涉及了非常态(美术天才、智力障碍、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不仅介绍了儿童绘画与认知的关系,还涉及了绘画与情感、人格的关系。此外,作者还将绘画放到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去讨论,将绘画与文化传统和教育结合起来,这就使读者可以从全方位(理论与实践、认知与情感人格)对儿童绘画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作者 | (美)格罗姆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不仅详细勾画了正常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还涉及了非常态(美术天才、智力障碍、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不仅介绍了儿童绘画与认知的关系,还涉及了绘画与情感、人格的关系。此外,作者还将绘画放到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去讨论,将绘画与文化传统和教育结合起来,这就使读者可以从全方位(理论与实践、认知与情感人格)对儿童绘画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内容推荐 绘画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形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也是儿童认识世界、进行交流的手段与工具。 儿童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绘画中蕴含着孩子们的思想与活动。每一次观察他们的绘画过程,解读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我们都会极其深深吸引。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对儿童绘画的研究,我们不可能深入理解孩子画笔下那色彩斑斓的童心世界。 本书集各家研究成果为一体,体现了作者多年在视觉艺术、想象、象征性游戏等领域的工作成就。作者不仅详细勾画了正常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还涉及了美术天才、智障儿童的状况,并介绍了绘画与认知、情感、人格的关系,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这让读者对儿童绘画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 目录 引言 第1章 从动作到表征:早期图画形式的起源 第2章 蝌蚪人的困惑 第3章 形状的分化及早期绘画模型 第4章 空间:探索缺失的维度 第5章 颜色、情感和表达:对心理和情感的描绘 第6章 构图:图画空间的创造与意义的交流 第7章 具有天分的小画家 第8章 艺术、人格与诊断 第9章 作为美术批评家的儿童 第10章 文化对儿童绘画的影响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从动作到表征:早期图画形式的起源 当孩子画出第一张可以辨认出形象的图画,他们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这些图画常常也会给我们带来惊讶。人物形象突然就出现在画面上了,像是从涂鸦的混沌之中诞生的一样。我们想知道幼儿是如何获得这种不容置疑的、创造有意义形象的能力的。我们一旦萌发了好奇心,就会探寻图画表征的起源及其鼻祖。 我们可能得从观察学步儿最早描画出的痕迹开始。那么,那些留在泥土、沙地或纸张上的痕迹是不是图画表征发展的第一步?这些痕迹是否预示着儿童绘画的起点?在探寻早期图画形式起源的过程中,我将关注有关表征性绘画起源的两种不同假设:一种假设认为,动作运动以及涂鸦图形的精细化最终会使可辨认图形的出现;另一种假设认为,在涂鸦行为向产生有意义图形的象征行为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特定的过渡时期。 对文献的回顾表明,大多数儿童绘画的研究者认为,儿童早期涂鸦并没有什么意义。学步儿的涂鸦行为被认为是一种动作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视觉指引,仅仅引发了儿童对自己动作所产生的作品的短暂兴趣(Burt,1921;Goodenough,1926;Luquet,1913,1927;Munro,Lark-Horowitz&Bamhard,1942;Piaget & Inhelder,1956)。从这种观点来看,涂鸦图画表现为无意图的和无预期的视觉性动作记录,在很大程度上由胳膊、手腕和手的机械结构所决定。儿童拿着铅笔或蜡笔的手不跟随眼睛的注视来运动,手势所产生的意外痕迹是不承载图画意义的。不论涂鸦图画的出现是否有意,一旦出现,孩子就会因此而感到骄傲。尽管涂鸦画还缺少发起意识和事先的计划,但是儿童利用这种涂鸦创造出了一个“存在”,他们给自己的行动留下了痕迹,并且说明它“一直在那儿”。尽管儿童很喜欢涂鸦,但是他们早期的涂鸦作品却很少受到关注。因为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很难解读这些涂鸦画所传递的信息,很难给涂鸦作品赋予意义。这种受忽视的状态现在已开始得到修正。近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一些研究者试图把涂鸦作为一种可能有用的、预成的图画要素来分析,而且涂鸦可能对表征的后期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Haas,1984,1998,2003;Kellogg,1969;Matthews,1984;Smithl972)。现在,让我们更为细致地检验约翰·马休斯(John Matthews)和罗达·凯洛格(Rhoda Kellogg)两位研究者的观点。 鼻祖——留下痕迹和涂鸦“探险” 约翰·马休斯(1984,1998)基于对自己三个孩子的纵向观察及详细记录,对图画发展的最早期阶段做出了解释。他警告我们一个经常忘记的事实——婴儿和学步儿在发现纸张和铅笔之前很长时间就可以用他们的手势留下痕迹。带着专注和关爱的眼光,马休斯报告了他六个月孩子的视觉一运动探索动作。这个孩子被洒到毯子上的一摊牛奶所吸引。一开始,婴儿将手伸向奶浆;然后,在伸手涂抹牛奶的时候改变了他的动作,而这个动作明显地改变了奶浆的样子。马休斯把这个过程作为“做出标记”的第一个例子进行了描述。他列举了三个基本的“做出标记”的动作,这些动作对儿童后期绘画的发展非常重要。第一个动作是胳膊和手向下戳的动作,几乎垂直地与物体碰撞,马休斯把这个动作称为“垂直弧”。第二个动作是在水平的表面上直接扫过或者猛烈击打表面。当胳膊和手扫过地板、桌子或者婴儿高背椅上的浅盘时,就会接触到物体。这个动作与涂抹颜料和涂色的动作非常相配,被称作“水平弧”,它产生了婴儿身体周围的空间知识。第三种动作具有了基本的标记性质,被称为“推一拉”动作。学步儿抓着一支钢笔或记号笔,尽可能在胳膊够得着的范围里推,然后反方向拉回来回到起点。沿着纸张的长度,向远离儿童的方向画出一条线,随后又返回来。推一拉动作之中包含了一系列向前以及返回的动作。儿童平时放置真实物体的推一拉动作只是移动,不会留下由于运动而产生的可视的痕迹。与此不同,钢笔的推一拉则留下了截然不同的视觉痕迹。用马休斯的话来说,拿着画笔和记号笔做这三种类型的身体动作时,就会留下“时间和空间经过的痕迹”。 在生命的第二年初,马休斯的所有孩子都有幸进入到他们父亲的工作室中——探索和操纵画笔,发现用画笔垂直刺戳和水平扫过不同表面所产生的效果。这些活动的照片表明,儿童对动作和留下的痕迹很感兴趣。敏感的成人观察者在照片旁边的连续评述和解释告诉我们,儿童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来抓握画笔。例如,可以用手掌抓住画笔的笔杆,或者用两个手指夹住画笔;也就是说,手掌可以把笔杆包在手中,或者用两个指头把笔杆的末端夹住。正如可以调整用手抓握工具的方法一样,儿童也可以根据动作来调整自己的姿势。我们看到,学步儿按照半圆弧形的方向来回晃着蘸满颜料的画笔,颜料由于离心力被甩了出去,这时他们是蹲着的;当他们用力地在空中自上而下挥舞胳膊时,他们是站着的;因此由于惯性,颜料泼洒成了小滴。此时,痕迹不仅仅留在了地板和纸张上,也留在了儿童自己的身上。这些发生变化的、使用颜料和画笔的探索经历使儿童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动作。因此,动作唤起了儿童对其本身的注意,正在进行的活动的时间顺序由于动作所留下的痕迹而被给予了可视的形状。儿童的身体就是这些动作发生的空间中心,用水平弧线可以画出一个围绕在身体的垂直中心线周围的连续动作;沿着线性轴的推拉动作是从身体开始,然后又指回身体;垂直弧则指向离散中心的目标。尽管这三种类型的运动仅仅记录的是手势运动的痕迹——但是这些动作技能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smith,1972,1983)——马休斯认为这些手势是所有后期绘画活动的基础,并且在建立空间象征体系中起着一定的作用。P9-11 序言 绘画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形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绘画竹为一种图语(graphic language),具有与口语相似的性质和功能,是儿童认识世界和进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同时,绘画叉与语言不同,是一个有着自己内在逻辑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领域。正因为如此,它才吸引着众多研究者在这个领域中不断探索。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儿童绘画就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历程。早期的绘画研究多集中于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绘画表现,从而提出了绘画的发展阶段理论。随后,对于智力发展水平的研究促使了“画人测验”的诞生,使人们将绘画与儿童的心理年龄联系起来。20世纪40年代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绘画被作为内部心理状态的视觉表征来研究,出现诸如“房一树一人”等绘画投射测验。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RudolfArnheim《视觉思维》一书的出版,仿佛给儿童绘画的研究吹进了一股新风,使人们开始关注绘画过程中认知和审美因素的重要作用。随后,在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背景中,研究者围绕儿童三维空间表征和构图策略等问题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儿童绘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由李甦博士翻译的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心理系教授Claire Golomb的《儿童绘画心理学一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一书是集各家研究成果为一体的有关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理论专著。书中的每一章节都体现了作者多年在视觉艺术、想象、象征性游戏等领域的研究成就,和她对绘画这一符号系统的独特观点。本书是Golomb教授对10年前著作修订后于2004年出版的最新版本。这本书不仅详细勾画了正常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还涉及了非常态(美术天才、智力障碍、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不仅介绍了儿童绘画与认知的关系,还涉及了绘画与情感、人格的关系。此外,作者还将绘画放到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去讨论,将绘画与文化传统和教育结合起来,这就使读者可以从全方位(理论与实践、认知与情感人格)对儿童绘画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表征发展的研究,在绘画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威望,所以本书是一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专著。 我国儿童绘画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正在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清晰的研究框架。我相信这本书会对国内的研究者有所启发。科学研究贵在创新。我希望我国也会出现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年轻研究者,开拓出新的研究思路,做出原创性的成果。这是我的希望,也是我愿意为李甦博士的译著作序的原因。相信通过年轻一代研究者的努力,在国际儿童绘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内会涌现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 是为序。 荆其诚 2007年8月 后记 在《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中文版即将问世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和这本书的渊源。早在读博士期间,我就读过这本书,并深深被其吸引。2004年8月,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大会的书展上,我惊喜地发现了Golomb教授的这本专著。更令我高兴的是,它是作者在第一版基础之上,根据最近研究进展进行修订的第二个版本。我毫不犹豫地将这本书买了下来,心里有了一个愿望:如果有机会,一定要翻译出来,把它介绍给中国心理学界的同行。 我是幸运的。“万千心理”的编辑也发现了这本既具有恨高学术价值,又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图书。他们破例在两年内出版了两本与儿童绘画相关的著作,从而促成了我们的第二次合作。 翻译这本专著,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儿童绘画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认识。作者对绘画这一符号表征领域的见解以及精心设计的实验引发了我的思考,让我体验到发现的欣喜与探究的冲动。我相信,渴望了解儿童绘画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同行在读过这本书后,也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感谢本书作者Golomb教授。她一直关注着翻译的进展,并且欣然应允为这本译著做序。 非常荣幸的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荆其诚研究员在百忙之中为本书写了精彩的序言。荆先生的希望和教诲告诉我,只有踏踏实实做好研究才是研究者对儿童最好的回报。感谢“万千心理”对本书出版所付出的努力,没有其大力支持和督促,本书不可能这么快地与读者见面。 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译文中还有一些不当之处,敬清读者批评指正! 李甦 2007耳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