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了该不该马上去抱?孩子成天在发呆,我该怎么帮他呢?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了,我该怎么处理呢?孩子老是和父母唱反调。我该怎么跟他沟通?本书顺着从出生到青春期的顺序展开,精选父母遇到的最核心、最关键的48个问题,采用问答的形式,本书的目的是让父母从多个方面了解孩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实用教子秘诀48条 |
分类 | |
作者 | (日)河合隼雄 |
出版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孩子哭了该不该马上去抱?孩子成天在发呆,我该怎么帮他呢?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了,我该怎么处理呢?孩子老是和父母唱反调。我该怎么跟他沟通?本书顺着从出生到青春期的顺序展开,精选父母遇到的最核心、最关键的48个问题,采用问答的形式,本书的目的是让父母从多个方面了解孩子。 内容推荐 河合先生汇总几十年来挽救家庭教育危机的经验,分析孩子在18岁以前——特别是青春期的生活和心理变化,精选父母遇到的最核心、最关键的48个问题,以聊天形式,将应对秘诀倾囊相授,让忙碌的父母能最快速、最有效掌握最实用的教子秘诀! 本书已帮助无数东方父母彻底解决教子困惑、化解亲子沟通危机,成为东方父母必备的工具书。 目录 有树的风景 Q1 现在的孩子要什么就有什么,可为什么教养问题却越来越多了? Q2 孩子教育不好,是不是因为教育方法不对或者母子关系不好? Q3 能不能把孩子培养好,我实在没有自信,怎么办? Q4 我总是不自觉地对孩子哕唆、发脾气,这是为什么? Q5 我很担心做了母亲会失去自我,怎么办? Q6 在现代社会中,孩子面对坏的诱惑是不是太多了? 双叶时期——从出生到入学前 Q7 对婴儿来讲,什么是最重要的? Q8 我非常讨厌带孩子,该怎么办? Q9 你觉得在现在的家庭教养问题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Q10 为什么我老是心情烦躁,忍不住要责骂孩子? Q11 为什么我常常会忍不住不停地哕唆? Q12 孩子老是不尽如人意,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不对? Q13 孩子一不听话,我就不由得打他,该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 Q14 孩子成天在发呆,我非常担心,做父母的该怎么帮他呢? Q15 我能感觉到孩子的精神压力很大,这时该怎么办呢? Q16 孩子总是撒娇,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能自立啊? Q17 什么时候告诉孩子“圣诞老人是不存在的”比较合适? Q18 怎样给孩子解释“死”的问题? Q19 早期教育对孩子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 新芽时期——小学时代 Q20 我知道表扬孩子是很重要的,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怎么办呢? Q21 孩子已经10岁了,反倒又不愿意一个人睡了,我该怎么办呢? Q22 为什么孩子到了四年级时,画的画变得很乏味? Q23 孩子们很愿意养动物,这是为什么? Q24 什么时候给孩子一间自己的房间比较合适? Q25 父亲该怎么样和孩子相处? Q26 孩子突然不肯去上学,究竟是为什么? Q27 孩子被人欺负,我该怎么处理? Q28 所谓“个性”、“活得有个性”究竟是什么意思? Q29 在孩子的青春期之前,父母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嫩叶时期——青春期 Q30 孩子进了中学,突然变得不爱说话了,这是为什么? Q31 孩子做的事,有时候实在让人受不了,我该怎么办呢? Q32 我总想着别让孩子受和我同样的苦,可孩子怎么就不理解我们的苦心呢? Q33 孩子老是和父母唱反调,这是为什么? Q34 孩子一个人闷头烦恼时,我怎样才能帮他一把? Q35 为什么孩子总是脾气暴躁,不愿意受大人的管教? Q36 和青春期的孩子对话有什么诀窍? Q37 关于校规,大家看法很多,是否有必要? Q38 教养孩子发生了问题,我该怎么办? Q39 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将来一定能够幸福吧? Q40 吸毒、同居、早育已经扩散到中学生中了,这是为什么? Q41 现在的孩子,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烦恼似的,真的如此吗? Q42 最近身心症多发是为什么? 走向森林 Q43 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好像跟我们断绝了关系,这该怎么办? Q44 在孩子的成长中,烦恼是越少越好吗? Q45 我老是跟孩子闹矛盾,是不是我跟孩子合不来? Q46 教养孩子,应该以什么为目标? Q47 养育孩子如果有终点的话,终点是什么? Q48 为什么一家人在一起生活非常重要? 后记 试读章节 Q:现在的孩子要什么就有什么,可为什么教养问题却越来越多了? A:大家学会了用钱,却忘记了用心。 越有钱越艰难 物质丰富了,生活自然就变得舒服了——多年来,日本人可不就是抱着这种信念奋斗过来的吗?但看看现实,与其说人们的生活更舒服了,还不如说更加艰难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物质越是丰富,很多事情就越是需要用心去做,但人们往往怕麻烦,就简单地用金钱去解决问题。就是因为这关键的时候偷了那么一下懒,就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引出了不少麻烦。 物质丰富了,生活也因此变得非常方便。但—旦方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淡薄。举例来说,在过去,买一张车票,你总得跟售票员面对面地说:“给我一张去京都的票”。而现在呢,钱塞进自动售票机去,车票自己就出来了。以前想买便宜点儿的东西,就得和卖主讨价还价,还得跟老板说好话。现在的超市都事先打好折,哪里还有自己费劲儿讲价的余地?大家都想着:在这些地方少费些精神、节约些能量,大家都方便,多省事儿!似乎这才是文明,这才是进步,却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可是话说回来,也犯不着悲叹现状。物质丰富的时代,有物质丰富的时代的活法。留恋过去的时光,总想着“还是以前好,那时我们勤俭节约,过得非常艰苦,但非常充实”,一点儿用处也没有。与其怀旧,还不如好好想想.在物质已经如此丰富的时代,怎么才能培养好孩子,怎么才能让孩子的心灵也同样丰富多彩,这才是正事。 不过生日就不买蛋糕 过去,人们缺吃少穿,使出浑身解数才能填饱肚子,无形当中,就不得不精打细算。做父母的想给孩子买点什么,现实就逼着你去努力;孩子即使想要东西,也得学会忍耐,不能跟父母吵着要。 现在是到了物质过剩的时代,但每个家庭必须有意识地、人为地适当控制,才能给孩子带来一点快乐。这需要每一个做父母的去用心考虑。比如说,如果家里规定“不过生日就不能买大蛋糕”,那么,涂着新鲜奶油、装饰得漂亮无比的蛋糕就能成为孩子的期待。不说是蛋糕纪念日吧,单是“几月几日有蛋糕”就能让孩子快乐。父母用心做到这一点,孩子也就有可能从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这得下工夫,而如果孩子每天轻易就可以吃到蛋糕,他可能就感受不到这份愉悦。 书也是一样。在以前大家什么都买不起的时代,书也不可能想买就买。想买一本书,孩子们不得不仔仔细细地存钱。在存钱的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会了节约,学会了克制其他的欲望,而且,每天盼望着拿到这本书的期待,还有拿到书后的兴奋,是轻易就能买到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精神偷懒,孩子是可以感觉到的。很多情况下,父母居然很想给孩子买一样东西,手头却不宽裕,不可能说买什么就买什么,就可以跟孩子商量:“要不等过年的时候,用压岁钱买吧。”孩子虽然没得到东西,却体会到了父母的心。 糟糕的有求必应 现在这时代,只要孩子说一声“要”,父母大都能给他们买到,但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 真正的富有人家,都不会随意挥霍。而日本人却是属于“暴发户”型的,爱花钱得不得了。日本全土因为“泡沫经济”而陷入了“暴发户”的悲剧中,现在日本经济持续地不景气,没准儿给了我们一个锻炼用“心”的好机会。 “拿去,挑贵的买!”这并不能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快乐。孩子们更希望从家庭里体会到一种融洽、温暖的感觉。 “我们家每天都在一起吃饭,爸爸下班也都按时回家。”这并不能说明父母用心了。父母不用心的话,即使一家人每天坐在一起吃饭孩子也不会兴奋,不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这样的家庭,表面看起来可能很体面,其实不过是像拿塑料做的漂亮器皿,看上去很漂亮,却根本不坚固。 Q:孩子教育不好,是不是因为教育方法不对,或者母子关系不好? A:光是找到原因,于事无补。 与教育方法无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发生了什么问题,都不可能把问题简单地归结到某一个原因上。 父母们为了教育孩子的问题来咨询我时,我经常会对他们说:“不是教育方法的问题。”一般这时父母都会坚持:“不对,肯定是方法不对。”那么,我只好反问了:“为什么你觉得是教育方法的问题呢?” 其实,我无心指责父母。问题的关键是:从现在起该怎么办?与其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不如多想想以后能做些什么。 对于人生中发生的任何事,如果用“原因—结果”的方式来考虑问题,一般没有什么效果。对某个人说“都是你不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然而,大家还是非常热衷于寻找原因,而且似乎觉得一旦找到原因就万事大吉。其实,可能也就是在解数理化习题时,你只要拿得出“原因—结果”,就能理直气壮地说话。说几句“都是你不好”、“你应该好好反省”就能解决的事情,肯定都算不上是问题。所有的事情都没那么简单,得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当你和别人之间出现问题时,不光是本人,周围相关的所有人都需要改变——当然,这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一个人改变本来就很难,更何况是那么多人都得改变。P3-6 序言 谁在“用爱扼杀欢乐”(序一) 1997年,神户发生了少年连续杀人事件。这像是个引子,之后青春期的青少年犯罪接连不断,使得日本的父母们陷入极端的不安。 随后,不断有人来问我一些有关孩子们心理或是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也有人邀请我就此做一些讲演。大家的心情我很理解,可要是答应了每一个人,我也就累趴下了。我写过不少书,有时也会请他们去看一下我写的这方面的书。出乎意料的是,居然有好多人说:“先生的书太难懂了。”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我写的书都非常平易好懂。 我开始注意观察父母们在咨询过程中的情况,于是逐渐开始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觉得我以前写的书“太难懂了”。孩子身上发生的一些的小事情,在专业人士看来可能不值一提,但父母们要么觉得非常焦虑,要么想跟谁谈谈又找不着合适的对象。社会在急剧地小家庭化,左邻右舍、社区的关系越来越淡薄,父母们不知道说给谁听才好。 另外,现有的教育类图书,大多数只关注孩子从出生到进小学之前这六七年的成长问题。入学之后,包括以后使很多父母更为头疼的初中、高中阶段,也就是青春期的教育问题,却几乎没有什么比较全面的论述。 我一直在想做点什么来改变这种现状。恰好,《朝日新闻》的记者中村谦有段时间在做《幼儿园妈妈》这本杂志的编辑,在他和读者接触的过程中,也感到了有一本平易的关于教育孩子的书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他建议我写这么一本书。为了把书写得通俗易懂,我们一致同意采用问答形式,全用口语,把我的自由谈话编成书。 中村和自由编辑市河纪子一起到我这儿来过多次,我们进行了多次谈话。这些谈话内容由他们两人整理成了这本书。托他们的福,我想这本书应该是非常好懂了。 由于本书采用了问答形式,所以没准儿有人期待着指南式的回答。其实读者读了以后就知道,这不是一本指南书。教育孩子,不可能有什么指南式的答案,反倒很多孩子深受“指南式教育”的危害。可能还会有很多人觉得本书有时答非所问,回答的内容发散到跟问题毫无关系的地方去了。然而,这本书的目的正是让父母从多个方面了解孩子。 只要你把孩子的个性当回事儿,就不可能对教育孩子得出一个指南性的结论。让父母发挥自己的个性,勇敢地去挑战,比起一个教你如何去教育孩子的回答,才是更可贵的。话虽这么说,如果没有一点启发性的意见,任父母们完全自由发挥,父母们大概也会摸不着头脑,不知该怎么发挥。所以,书里边还是说了很多建议,无非想提供给大家一点线索。不要期望这里有什么“正确”的答案,只要你能一边读着这本书,一边自由地思考、想象,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对我就是极大的安慰了。 本书基本上顺着从出生到青春期的顺序展开。但并不是严格地按阶段性来谈论问题。人的心灵的成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阶段性,但总的来说还是以更自由、更曲折的方式发育。不.能切实地理解这一点,觉得自己的孩子达不到标准,因而感到不安的人很多。日本人中得这样“标准病”的很多,每天没事瞎操心,再不就是拿着所谓的标准压迫孩子,扼杀孩子的个性。所以我说,大家还是有必要都先放松放松吧。 这本书的编排方法,适合读者从头按顺序读。不过既然是问答式,先挑自己比较感兴趣、比较关心的问题看也未尝不可。 看完了你就会知道,本书基本上是按照回答母亲提问的方式写的。正因为如此,我就更期待着做父亲的也来看看这本书。父亲们读了这本书大概就能够理解我这么说的原因了。 日本的父母,热心于教育的人太多。过于热心,想问题就未免僵化,反而会使自己和孩子都深受困扰。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个主人公死后,维罗纳大公曾问这两人的父母:是否做了“用爱扼杀欢乐”的事?真想把这句话献给日本所有热衷于教育的父母和教师们。大人累死累活的,是爱孩子,结果却把大人和孩子的欢乐都扼杀了。父母们,是不是有必要就此事重新思考一番? 中村和市河都是我的旧相识,因此,话谈得非常随意。也正因为如此,有时会出现前后矛盾或者是不太严密的地方。他们两人非常宽容,说就这样才好呢。我想跟父母们说,千万别把这本书当成一本教科书来读,轻轻松松地读、轻轻松松地想就好。教育孩子固然重要,可为此每日劳碌不堪,而且一副万事不可通融的样子就没必要了。首先让做父母的放松、自由地舒展自己,也是我写这本书的愿望。父母一天到晚弦绷得紧紧的,却说“让孩子自由地成长”,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从计划到最后整理的各个阶段,这本书受到了中村和市河两位的多方关照。出版时,也给朝日新闻出版局的小山惠子添了不少麻烦,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为了教育孩子的问题而思考或烦恼的父母和教师们,如果这本书能对你们起到一点点作用,我将感到非常荣幸。 河合隼雄 后记 “实现真我”与养育儿女(后记) 现在“真我实现”这个词非常流行,很多地方都在用。可要让我说,这些算不上什么真我实现。顶多是“自我实现”或者“利己实现”。 当然,这不意味着自我实现就不好。自我实现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不久前日本人还是大家一起生活,战后人们意识到这样不行,“个人”就变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特别是历史上把理想的“慈母”形象强加到女性头上,女性不得不压抑着“自我”,自己想做什么都做不成。所以,人们自然要去推翻这样的历史,努力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想真的理所当然,而且既然这么想,也尽可以按照自己想的去做。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开个小店也罢,每天努力工作也罢,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也罢,都很好,这些都是自我实现。但有一点要意识到:自我实现还算不上了不起,不过是实现一个小小的“我”而已。 “真我实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荣格思考提出来的。 近代以来,西方人把确立自我作为人生中重要的一件大事,并且也这么做了。日本也在逐渐学着这么做,他们开始强调不要把大家都绑在一起,而也像西方人那样,独立于外界,确立自我。这在日本人中也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想法了。 然而,人们即使这样清清楚楚地确立了自我,到了中年还是会出现所谓的“中年危机”。人到中年后,心里反倒存在着巨大的不安。人们努力去克服这种不安,也就是荣格所说的“真我实现”。 1930年前后,很多人都带着心理问题到荣格这里来。这些人当中有三分之一左右乍看上去没有任何不正常,他们地位、财富、名誉一样不缺,确立了自我,取得了成功,旁人觉得他们幸运无比。荣格这么写:“正是因为什么都有,完全适应了现实社会,这些反倒成了他们的苦恼。”正是过于幸运,可以说是功成名就,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办才好呢?他们越想越不明白。“我自己到底想做些什么呢?”“我死了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呢?”……他们整天要么就净做这些不着边际的梦,要么就是干点不着边际的事。换句话说,完全认可自己的心灵,包括自己的死,这才是真我实现。荣格是这么定义的。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讲,不管你建立了多么强大的自我,人总归逃不了一死。如果你信奉基督教,只要尽全力确立了自我,临死的最后审判到来时,你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评价,能够复活而进天堂。这种宗教背景是西洋确立自我的文化后盾。可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基督教渐渐变得不那么可信了,没有复活,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建立起的一切最终都将化为乌有,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如何面对并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而且,以前人们为了每天的生活疲于奔命,没有了时间来想“死究竟是什么”。可是,在这物质丰富的时代,你怎么着也躲不开“死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 荣格心理学中,在意识的中心存在一个“自我”,在包含了无意识的心灵全体的中心,存在着一个“真我”。自我实现是实现有意识的这一部分的“自我”,所以,一般能得到社会的正面评价。而“真我实现”则包含了无意识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因素,不仅不一定能得到大家的好评,有时候还不知会发生些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比如说,有个搞印刷厂很成功的人,到了中年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是很爱画画儿的,就开始画起来。光是画画也就罢了,但他觉得自己的画儿好得不得了,然后在自己的印刷厂印了拿去卖。结果无人问津,工厂却为此差点儿倒闭。这就是真我实现的开始。很明显,真我实现总是发生在自我崩溃的极端边界上。如果仅仅是“自我”建立起来的东西的延续,那只能说它不过是自我实现。而真我实现一定会有破坏“自我”的力量起作用,一定会有不寻常的事发生。“自我”一度死而重生,才说得上真我实现,所以真我实现逃不脱“死和再生”这个题目。问题的严峻性也就在这儿:“自我”有可能死了活不过来。 现在成为社会问题的婚外恋也是这样。当事人觉得“我就是爱这个人”,从社会规范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出格的。可本人对照自己的心愿,觉得这条路是相当正确的。然而,当他们走了这条路,没准儿在社会上从此再无立身之地。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有时候把内心所想变成现实,就导致了自己对社会犯罪,真我实现就派生出如何实现的难题,因此,想要真我实现,并不是说一定就得照着心里想的做。还说婚外恋吧,不一定非要在现实中去实现它,换一种方式,写本有关婚外恋的小说,来一个象征性的实现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荣格认为:人的前半生是以自我实现为目标,而后半生则把真我实现当做人生的课题。这个论点的程式化也说明:真我实现不是那么早能够做到的,留着它作为年纪大了以后的乐趣吧。可到了现在这个社会,人们会觉得这问题跟年龄无关,必须同时完成这两个目标。其实,不仅是西方的基督教信仰没落,日本的“连带关系”、“做事对得起天地良心”等以往支撑着社会的伦理规范的力量也越来越弱,从而导致了每一个人在早期就不得不面对“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 人们经常爱问“养儿育女和真我实现是否对立”。其实在我看来,没有比养儿育女更有意思的真我实现了。说养儿育女即真我实现,指的就是养儿育女既要用心也要用身,不全身心地扑上去是不可能的。 孩子们做的事,说不清道理的有很多吧?双目无神地坐着发呆、拿点儿烂泥巴搓些小泥球……这些事情很重要吗?从意识或是自我的观点来看,这算是干什么呢?简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浪费时光。有时突然袭来的状况,对自我来说可能非常地不可思议,而“真我”就需要把它当成自己的命运,考虑怎样和它共存下去。做父母的不是去抱怨“怎么是这样的孩子”,而是考虑“这样的孩子该怎样走自己的人生路”,这就是真我实现。甚至可以说:能够包容不如意的孩子,这就是真我实现。 其实,这个过程会搀和进来很多不如意的、讨厌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事。碰到这种情况,人们常常会习惯性地想“都是这家伙不好”,或“都怪那家伙”,以此逃避问题的实质。其实,如果能以一种积极的姿态承担起来:“已经发生的事就是我的责任。”这就走出了真我实现的第一步。一旦养了孩子,父母就会发现,“真我”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方面,连自己都没法儿承认,把这些全盘接受下来真是既可怕又痛苦。但坦然接受这些目前为止一直潜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方面,把它们变为有用之物,才是所谓的真我实现。换句话说,如果你开始面对这些你恨不得逃得远远的事,就开始了真我实现。 再有一点,真我实现必然伴随着牺牲。做一件事情当然就意味着不做另一件事情。比如说,你想增加一些和孩子接触的时间,那么必然得放弃一些做自己的事情的时间。这时候,意识到你牺牲的是什么非常重要,而且要明白这才是真我实现。要不然一天到晚免不了焦虑、心烦意乱。要知道,有付出才能有收获,付出是收获的必要条件。 一说起牺牲,总给一种负面的感觉,但真正地理解了其中的含义,会感到一种由衷的快乐。人生中会有很多事情,让你搞不懂为什么要受这个苦,每天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做,再遇到点波折更是会气不打一处来。但搞清其含义,就可以从中获得满足和喜悦。 真的要去考虑真我实现,光干些自己喜欢的事是达不到这个境地的。有时候不得不考虑和别人的关系,比如说喜欢上一个人,为了他,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或是对孩子,自己饿肚子也要让孩子吃好。这时候,你比起算计自己得到什么、喜欢什么,能享受到更多的快乐。 这么一说,那单身的人或者没有孩子的夫妇又怎么办呢?其实没有孩子的这些人,在人生过程中也会有类似于教育孩子的事情,这里就不多谈了。 并不是说只要做到了真我实现,这一辈子就顺顺当当的了。荣格一直在说“真我实现的过程”,也就是说重在这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人,成为跟任何人不同的“这个人”,这个过程贯穿了整个人生。而且自己正在走的路究竟是不是通往真我实现,很多情况下只有走过了才知道。在什么地方怎么样修正自己的轨道,每一个人都不一样。这只能自己问自己,谁也替代不了你,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真我实现。 书评(媒体评论) 跟河合先生面对面地说说话,头脑中纠缠在一起的那些让人很不舒服的感觉,不可思议就被温和地化解开了。真是一位不可思议的人物,难怪会有那么多人崇拜他…… ——村上春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