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什么过节(中国节日文化之精神)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孙秉山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用传说的形式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和节、上巳节、浴佛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并配有相应的图片,图文并茂,雅俗共赏,语言通俗。

本书写作目的是论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精神,主要以讨论汉族传统节日为主。

内容推荐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每个传统节日有它的各项活动和节日的传说,本书内容包括万年与春节的传说、龙抬头的传说、上巳节与养生、浴佛节与求子习俗、端午节的起源种种、六月六回娘家的故事、星象与人间、腊八粥的传说等。

目录

 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特色

 中国文化的根与源

 中国节日的目的与意义

春节

 万年与春节的传说

 现实年俗的境界

 春节·艺术·天地

 祭先祖与育新人

 元宵与挂花灯的故事

中和节

 “中和”浅说

 龙抬头的传说

 “社”是什么意思?

 “社稷”的由来

 土地神生日为什么定在二月二

上巳节

 上巳节与养生

 春之礼赞

 高襟始末

 上巳节的精神所在

 文化艺术·天地自然

 清明时节

浴佛节

 浴佛节在中国历代的活动概况

 浴佛节与中国的岁时

 浴佛节与中国文化

 浴佛节与求子习俗

 关于“生殖崇拜论”

端午节

 端午节的起源种种

 端午节源于“恶月恶日”说的文化要义

 端午节为何要“缠五色丝”

 端午节祭药王、张天师是否迷信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现实意义

六月的节日

 夏至节

 天贶节降天书是“神话”还是“文化”?

 虫王节的故事

 崔府君生日与南宋王朝的传说

 六月六回娘家的故事

 六月六防暑卫生的节日背后

 李冰治水·二郎神·神保观神生日

七夕节

 星象与人间(上)

 星象与人间(下)

 牵牛、织女二星及故事的形成

 星象与人文

 艺术与人生

中秋节

 “月”与农耕生活

 “月相”与人的情感

 “月”与中国的文化精神

 “月”与中国的艺术精神

重阳节

 岁时与中医

 周老重阳游陶然

 节、情、性

 重阳赏菊(菊性、菊魂,菊神)

下元节

 何谓下元

 “送寒衣”

 释读“情”

冬至

 从冬至看中医的理论基础

 古人是怎样过冬至节的

 几点思考

腊祭与过年

 何为腊祭?十二月为何又叫腊月?

 什么是“大傩仪”?

 腊八粥的传说

 腊物杂谈

 祭灶趣俗

 年的传说

 春联与门神的来历

 释说年节

 后记

试读章节

春节

春节,或称“过年”、“年节”。这是我国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是蕴涵着中华文化精要的重大节日;同时也是极富中华艺术精神的全民性艺术节日。

关于春节的确认和意义,我们就从一个民间故事说起吧!

万年与春节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万年”的青年人。他家境贫寒,以打柴、采药为生。他为人,吃苦耐劳,诚实正直,而且十分聪慧。因为中草药的药性、药力及品质都与采集时的天时、月份,节令、气候有着直接关系,直接影响着药性的品质、药力的强弱。而当时的节令较乱,没有一个统一的时间标准。这就直接影响到他采药的水平与药材的质量,于是,他总想想个什么办法,把岁时、节令能准确地确认下来。

一天,他上山砍柴休息时,忽然,从那移动的树影中得到了启发。赶忙赶回家中,他设计制作了一个专用来测量太阳影子由西向东移动的长短变化,用来准确地表示时间的“日晷(音:gui,意:日影)仪”。

但是到了晚上,没有太阳影子怎么办?这个问题一直在万年心中琢磨着。

一次在山间采药时,他到泉边喝水,一抬头,看到山崖上的泉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滴,那非常有节奏的滴答、嘀答的泉水声,引起了他的深思。回家后,他就动手做了只漏壶。用水匀速地,从漏壶中滴漏出的方法来计时。就这样,他又解决了在夜间或阴天时的计时问题。

他通过测日影,用漏壶的计时方法,慢慢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白天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次。白天最短的一天,也就是太阳的阴影在日晷仪上最长的那天是冬至。

那时,由于节令的计算失常,不但影响了万年的采药质量,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农耕生产,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这也就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强富水平。当时的天子祖乙,也忧虑此事。他召集文武百官,寻找节令失常的原因。当时的巫师、专门管理天时的节令官阿衡说:“这都是人们得罪了天神造成的,是上天对人们的惩罚。要想节令正常,必须祭拜天神,向天帝赔罪,请求宽恕”。天子信以为真,带领百官到南郊祭天神,并下诏全国,设坛祭天。

但是,祭来拜去的,不但不见成效,时令仍然很乱。而且各地百姓,本来就由于节令的混乱,不能适时播种,得不到收成。再加上修建祭坛又得服役、出捐,直逼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万年认为:天时有常,四季冷暖变化,是有其常规的。节令失常不在天,是由于人推算上的错误而造成的混乱。于是,他带着自己制作的日晷仪、漏壶去见天子,讲明由于计算的不准确而造成节令失常的道理。并根据自己多年测定的结果,说明了冬至日是一年的终始点,讲清楚了一日一月运行的周期。天子觉得万年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万年留在朝中,让万年制定出正确的岁时节令来。并在天坛前筑起日晷台、漏壶亭,还派了十二个书童任万年调用。

一天,天子派节令官阿衡,去向万年了解测定历法的情况。万年高高兴兴地拿出已制作的草稿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是个嫉妒心很重的人,看到万年这么快就把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的大格局草定下来,妒火中烧。心想:如果让万年把岁时节令定准,他一定会得到天子的重用,到那时我怎么办……于是他横下一条心,决意要把万年除掉。

这位节令官阿衡,以重金收买了一名刺客,去暗杀万年。由于万年从早到晚都在辛勤工作,从不离开日晷台和漏壶亭。并且,在万年工作的四周,守备森严,刺客难以下手。时间一天天过去,刺客心急,最后决定用箭来射杀万年。一天晌午,当万年在日晷台观日影时,刺客躲在一个墙角,搭弓拉箭向万年射去。暗箭射在万年的胳膊上。童子们见状,高喊:“捉刺客!”卫士们闻讯搜索,捉住刺客,扭送去见天子。

天子从刺客口中得知,这次暗杀万年是阿衡指使,天子大怒,处罚了阿衡,并亲自去看望万年。因为万年一心都在测定历法上,并且刺客的暗箭,没有射到要害处,他仍坚持在节令的测定工作上。一见到天子,就指着申星说道:“现在,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到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请天子定个节名吧!”

天子见到万年,一心全在确定岁时节令上的专注样子,甚是喜欢这位年轻人,顺口说道:“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并认真地对万年说:“你到这里已经三年多了,呕心沥血,制出了太阳历,劳苦功高。今天反遭人暗算,负了重伤,现在就随我到宫中疗养好了,跟我共度这个新春佳节吧!”

万年连忙答道:“承蒙天子厚爱,这太阳历还是初草,尚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久而久之,又会造成岁时失常。为了不负所望,能让百姓及时耕耘、收获,我必须留下来,继续把太阳历定得更准确些。”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万年经过数年的观察,精心的推算,终于把太阳历定准确了。当他把定准的太阳历呈给天子时,天子见万年已满头白发,深为感动。于是,就把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今天,人们把春节称为“年”,过年挂上寿星图。据说这一切,就是为了纪念功高、德重的“万年”的。

这个关于“春节”和“年”的名称来源的传说,虽不足为凭,但是从中确反映出一个史实,即中国的岁时节令,是为农耕生活的需要而确定的。从中更说明了岁时节令与农耕生活的密切关系;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依天地运行的节律及这节律对人的影响而定的,是非宗教性的。

好!那就让我们看看,在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中,人们过年的习俗和情景是怎样的?P1-4

序言

人人都喜欢过节。

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过“进口”的西方“洋节”,像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总觉得那些节日,过起来显得更时尚、更新鲜、更刺激,也更有现代感。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则跟听京剧、读古文、吟古诗一样,总感觉太陈旧、没意思、投入不进去、品不出味来。

实际上,中国传统节日的含义深刻,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一种多方面的、多层级的、难以言说的特殊感受,是一种身临其境的心灵震撼和感悟;同时,那又是一种纯精神层面的事情。由于这种感受难以言说,所以我想改换一个新角度、新层次、新位置来谈谈。看是否能谈得清、道得明、说得更有意味些。

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特色:

与西方的节日相比,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两大特色:一是它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农耕生活;二是它本身就是中华大文化的具体“展现”。也就是说,中国人过节本身就是“人文化成”的过程。不明白这两大特色,就难懂中国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与意义。

第一个特点:中国传统节日中所有的活动,包括祭祀、庆贺、社交、游乐,以及宗教等民俗活动,都与人们的农耕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都直接源自于农耕生活,为着农耕生活;更不用说那些专为农耕生活而特定的二十四节气这些农事节日了。说中国古代节日起始于农耕生活,是因为这些节日,都不同于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宰牲节、开斋节之类的纯宗教信仰的节日。前者是为“现实与人生”过节;后者则是为着超自然、超人类,而主宰着自然与人类的“真主与上帝”过节。这两者的差异是何等的巨大,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是何等的明显。

第二个特点:中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是中国大文化的具体展现。

中国传统节日均不同于西方的狂欢节、愚人节、教师节、电影节、音乐节等那么专一、那么单纯。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涵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人文、历史、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等。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一种极为严肃、极其认真的“人文化成”活动。绝不仅仅是过节了,放假了,好好轻松轻松,找几个朋友聚在一起,痛痛快快热闹一番那么简单。中国传统的每个节日,既不是单纯的祭祀、怀念,也不是单纯的热闹、娱乐,它是一种综合的中华文化现象。在节日中,每个人只有亲身参与到各项民俗活动中,才能感悟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品位,从而提高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正因为如此,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不从这些特点与特色入手,而仅仅记述节日中有哪些民俗活动,有哪些程序过场,有哪些形式特点等一些表象,这样来介绍中国节日,那中国节日恐怕就会黯然失色了,会远不如西方节日来的那么强烈和刺激。

谈中国节日,我前面说想改换一个新角度。其实这所谓的“新”,实则却是“旧”的。一、我想试着从中华传统的文化观念上、思维方法上,来对中国传统的各个节日的起因、目的和意义,作一番“形而上”的探求。二、因为过中国节日,是注重在精神上的一种“感受”和“感悟”,所以我在解说中国节日时,也会把自己在过节中的一些亲身体会和感悟谈出来,作为引玉之砖,敬请各位读者都运用自己的“灵心”、“慧性”,去感悟各个节日的“弦外之音”、“象外之境”;要透过节日中那五彩纷呈的种种现象,去“领会”隐于其中之“真意”——中国文化的精神。

中国文化的根与源

中国文化悠悠数千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浩浩数万里,集成融汇丰富多姿。

中国文化对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的外来文化,不拼凑、不组合、更不敌视;是消化、是融合、是吸收于自己的血液中。之所以能如此对待其他一切外来文化,因为中国文化有其根,这根就是“天”、“地”、“人”;中国文化有其源,这源就是“自然”。

为什么讲“天”、“地”、“人”,是中国文化的根?

天地运行,造化万物。其中唯有人,是万物之灵,能赞天地之化育,能创造文化。“人”,是宇宙大生命运行的一大奇迹,故将人与天地并列,视为三才。正是这三才,才造就了这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与文化。当然,这“天、地、人”是全人类文明的基石,为什么单单说,它是中国文化的根呢?

应当指出的是,中国文化中所讲的“天”、“地”、“人”,与西方科学观念上所称的天、地、人,不是一回事。后者所指称的“天、地”,是指具体的天体星球及其物质结构和具体的原子、元素,这些单纯的物质层面的东西。而他们所指称的“人”,也是指人的生理结构、骨骼血肉、大脑思维等人体生理机能上的事情。一句话,西方科学观念所指称的“天、地、人”,是指客观存在着的物质实体。

西方的文化观念如《圣经》说:在起初上帝创造了大地。

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创造了人;上帝,是人与天地万物的主宰。

人是上帝的子民、上帝的孩子;人,又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天地万物与人,不是平等的。人可以占有天地万物、征服天地万物;可以任意地改造、破坏天地万物,因为天地万物仅仅是“物”,而“人”是这天地万物的主人。

什么是中国文化所讲的“天”、“地”、“人”呢?

作为“中国思想的源头”、“探索宇宙人生”原理的《易经》讲到: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这是说:《易经》这部书,内容广大,所有的道理无不详备。有天的道理,有地的道理,有人的道理。这已明确指出,中国文化所讲的天、地、人,不是指“形而下”具体的天、地、人的物质实体;而是指无形、无状、无实体的“形而上”的“天道”、“地道”、“人道”。

那么,中国文化所讲的“天道”、“地道”、“人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易经·说卦传》中写道: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这就是说,以前圣人创作《易经》,是按照生命运行的规律;发掘万物不断生成变化的道理与法则。所以:

将天的法则道理,定义为阴与阳;

将地的法则道理,定义为柔与刚;

将人的法则道理,定义为仁与义。

《易经》中的这段论述,非常重要。这就明确地指出了,中国文化所讲的天、地、人,不是指形而下的“物”、而是指形而上的“道”。同时进一步明确地指出:

“天之道”:就是指阴阳变化、日月交替、斗转星移、四时更迭,时间运行;

“地之道”:就是指“刚柔相摩”,“万物成形”,冬去春来,万物生灭,空间转化;

“人之道”:就是要仁德宽厚,泛爱天地众生,讲究诚信。天地之“道”,是任何“人”也控制不了、主宰不了的。人,只有尽量认识并发挥自己和天地万物的本性,才能赞助天地的化育。能赞助天地的化育,才可以和天地并立为三。

一句话,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天、地、人,是指三者所显现出的不断生成变易的生命活力;是指三者自然所具有的本性能力。

纵观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横看经、史、子、集各门之学,不论是礼乐六艺,还是农学医学,更不用说天文、地理,无不紧紧围绕这“天”、“地”、“人”三才之道而展开。无不以“三才之道”为根而生长。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用现代的话说:不论是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生活、习俗,都是依这天、地、人三才之道而生发;都是从天、地、人这三大根系而生长。故言“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为中国文化之“根”。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源于“自然”?

在此,仍须首先言明,此“自然”,不是专指客观世界的自然物质。而是指天地万物这个物质世界的自然现象,之所以总是在不断地生成查易、生生不息的终极“原因”;是指自然物质界,之所以总是在不断地生成变易的根本“道理”。

我们刚刚已经谈到,中国文化之根是“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是这天道、地道、人道所显示出的不断生成变易的生命活力。这生命活力的原动力、源头何在?《老子》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说:人的一切生命活力是来自于地,地的生命活力来自于天,天的生命活力来自于道,道的生命活力来自阴阳变化,阴阳变化来自于自然。这“自然”一词,是自然而然、本来如此之意。绝非特指某一具体的自然物体。中国文化的“自然”,是指天地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大化流衍的原动力;是指宇宙万物生成变易的最根本的生命活力。一句话,中国文化所说的“自然”是指天然如此,是宇宙运行的原本规律。

说中国文化之源是自然,就是说是人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认识到了阴阳变化产生万物这一本来如此的自然法则,并从这一“阴阳相生”的自然法则出发,从而产生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其中的道理,本书各章均有例证,此处不作专门论述,以免重复。

为了解说中国节日的文化精神,先对中国文化的源头、根、本,有一个总揽的认识,那是太必要了,正如当代国学大师马一孚先生所言:  欲治国学有几点先须辩明,方能有入。

一、此学不是零碎断片的知识,是有体系的,不可当成杂货。

二、此学不是陈旧呆板的事物,是活活泼泼的,不可目为古董。

三、此学不是勉强安排出来的道理,是自然流出的,不可同于机械。

四、此学不是凭借外缘的产物,是自心本具的,不可视为分外。

(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马一浮新儒学论著辑要》)

欲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之学,亦应遵照先生所言,先须辩明此四点,十分必要。

中国节日的目的与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从形式上看,五花八门;从内容上看,三教九流。有专门祭天、祭春夏秋冬、祭日月星辰的各种祭拜日;有专为祭地、祭东西南北、祭山河五谷的种种祭祀节;有祭诸神、先祖的各种庙会;有祈福纳祥的种种礼仪;有道教的上中下三元各节;有佛教的“佛诞日”、“盂兰盆会”、“得道日”等节日;有怀念历代“明哲”、“先贤”、“英烈”的纪念节日;有庆贺丰收的过大年;有八月十五的大团圆;有登山、赏菊饮酒的九月九;有临水、对歌起舞的三月三。真可谓眼花缭乱,异彩奇光。这些名目繁多的各种节日,是为纪念祝贺?是为祭祖拜佛?是为祈寿祈福?是为艺演欢歌?是为聚集热闹?还是消遣娱乐?可以说都是,又都不是。要认真探究起来,凡上述种种,都只不过是我国传统节日所采用的各种名目和采取的各种活动类型,而不是节日的主旨。

中国传统的所有节日,有着一个共同的主旨。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节日,共同追寻着一个深层的终极目的,那就是,这所有的节日都各自在适当的时间、适宜的场合,运用节日中的各项活动,来适时地调节和协调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也就是协调着“天、地、人三才”的关系,以期达到人人和谐的社会与“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的一些文化问题,确实很有意味。细想起来,中国的“节日”本身,就特别耐人寻味。当代的一位儒学大家,唐君毅先生在其所撰《中国之祠庙与节日及其教育意义》一书中,就有这样的一些分析,他把人生分为三类不同的时间段:

工作日:是人们为了生计,必须努力地去从事某项工作,这项工作必定是有着生活实用的目的和实用的价值。

休息日:是为了恢复体力和精力,以便再继续从事工作。别无任何目的与价值,这休息日是工作日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节日:既不是为了生计而从事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工作,也不是为了恢复体力和精力的休息,那么这节日中的一切活动又有什么意义呢?

唐先生说:

此种活动或生活,大都是具有艺术性、宗教性、道德性,而有社会教育之意义的,因而都是纯精神性的。

也就是说,节日中,人们的生活和活动,不是为生计实用而工作,币是为有社会教育意义的、纯精神性的活动。另外,节日显然也占据着人生当中一段段的时间,而这一段段的时间,又是与工作日相分离的,是把工作日给截断了的,可它又不是为了恢复精力以便继续工作的休息日。这节日,好像是从人生那相续不断的工作日——休息日——工作日的时间长河中所冒出的一段,“与前后时间截断、而似脱节的时间段落”。这段“与前后时间截断、而似脱节的时间段落”,也就是节日。

这节日对我们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唐先生回答的极耐人寻味,他说到:

由此“截断而似相脱节”,与“分离而似不相邻”,人之心灵即可沿之而由时间的世界超拔,通到任何时间,或超时间的“永恒”(Eternity):或由空间的世界中超拔,而通到任何处所,或超空间的“遍在”。(Omnipresence)但这样讲去,诸位会觉得太玄妙,我亦不能多所解释。我只是姑妄言之,诸位亦姑妄听之,存留于心就是了。

细想一下,由于节日,把工作日与休息日所形成的时间流,前后截断,而使节日,成为一段暂时独立的时间段落,从而使人之心灵即可超脱日常工作的困扰,而超拔于任何的“时空”局限,是言之有理的。

就以端午节为例: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已两千多年了,而一到他的忌日,人们仍以包粽子、划龙舟来寻找他、纪念他、缅怀他。他的伟大人格、人品仍在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子孙,他的伟大精神仍活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这不正是在节日中“人之心灵既可沿之而由时间的世界超拔,通到任何时问,或超时间的‘永恒’”吗!

再如七夕节,每到七月七日晚,人们的心灵就会与天上的牵牛、织女二星相沟通:一方面祝贺他们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一方面又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这不正是在七夕节中人们的心灵“由空间的世界中超拔,而通到任何处所,或超空间的遍在”吗!

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时间”,不就是指的“天时”吗!而这里的“空间”,不就是指的“地方”的方位吗!那么这“人的心灵”在节日中,可在“天地时空”中超拔。这不又涉及了“天、地、人三才”的关系吗!

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的传统节日就是选择了恰当的时间、适宜的空间,营造了与日常的工作与休息内容相脱节的独特的人文气氛;采取了相应的艺术形式和各种相应的民俗活动;以及时调节人们自身的生理与心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天地万物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

可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就是人人以喜悦与欢快的热情,主动参与到节日的各项活动中去。人人都是节日中活动的主角,并在节日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得到了启迪和熏陶;在精神上受到了感染和震撼;在意识上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从而使人的心灵超拔到任何时空,与人类社会相和谐;与天地万物相沟通;与自然生命相融合。起码,从心灵上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圣境。

这就是中国节日文化的精神!

这就是中国节日文化的意义!

这也就是本书所要探索与论证的主题!

如何认识我们的传统节日,这仅仅是一些初步的探索,由于学识所限,错误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后记

本书讨论节日中的文化精神,因此,对节日中的各项活动与内容,没有一一列举,定是挂一漏万。各个节日及节日中的各项活动,并非全不重要。由于近些年来,中国节日的专题书籍,已经出版了不少,均有较全面的介绍,所以本书不再重复,好将重点放到讨论节日的文化精神上。

此书虽名之日《中国节日的文化精神》,但是实际上,仍是以讨论汉族的传统节日为主。这也并非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就不重要。我也深知,全国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更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同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苦于本人对那些节日,没有过亲身的经历和感受,也没有专门地考察与研究。没有发言权,不敢涉及。

本书写作目的是试论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精神,必然要参阅、引用一些古书、古籍、古诗文。这些古诗文,古老深奥,难于理解。真要逐一释明、说清,谈何容易,不但会加大本书的篇幅,而且也绝非是本书所承担的。可是,为了论述和论证传统的文化精神,又不能不引用。所以,也就只能敬请读者多多谅解,并希望读者自己多作参会。

撰写成书,绝非易事。多蒙张扬、扈传玲、赵卜迪等同志,利用个人大量的休息时间,帮助誊写稿件,加快了撰写的进度。尤其是俞满红同志,几个月来一直协助誊写、打字,反复校订,并参与了部分的修改工作,在此仅表谢意。并感谢摄影家俞承勋老先生,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为本书增辉。

责任编辑郭宝珍同志为此书付出了很多心力,有了她的精心筹划、鼓励和支持才有了此书的完成。在此对她深表谢意。对编审、校此书的同志,同此致谢。

孙秉山

时在丁亥上元佳节“雪打灯”

写讫于京东平谷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