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并不强调心理学的理论分析,而是希望提供一个既简洁又完整的系统,以帮助读者了解创造思考的奥妙,并协助读者提升自己的创造思考能力。内容包括产生大量创意的心理技巧;选择或评价创意的心理技巧;批判性思考;提高创意品质的心理技巧;影响创思表现的相关因素;创造思考的评价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创造思考训练(创思的心理策略与技巧)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
作者 | 饶见维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并不强调心理学的理论分析,而是希望提供一个既简洁又完整的系统,以帮助读者了解创造思考的奥妙,并协助读者提升自己的创造思考能力。内容包括产生大量创意的心理技巧;选择或评价创意的心理技巧;批判性思考;提高创意品质的心理技巧;影响创思表现的相关因素;创造思考的评价等。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探讨了如何产生大量创意的心理技巧、如何选择或评价创意的心理技巧、怎样提升创意品质的心理技巧、创思的心理策略,并还介绍了各种创思者(含设计师、工程师、发明家、艺术家、科学家等)进行创思时的心理历程以及影响创思表现的各种相关因素(包括:知识与经验的因素、想像与表达能力的因素、动力因素、意识状态的因素)。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创造思考” 第二节 创思的普遍性 第三节 创思的重要性 第四节 本书的基本观点与信念 第二章 产生大量创意的心理技巧 第一节水平思考 第二节 比喻与借喻 第三节 重组与结合 第四节 延后判断 第三章 选择或评价创意的心理技巧:批判性思考 第一节 有关“创意的品质与创意的价值”的基本观念 第二节 什么是“批判性思考” 第三节 批判性思考的特性 第四节 如何运用批判性思考来选择或评价创意 第五节 增进批判性思考能力的练习活动 第四章 提高创意品质的心理技巧 第一节 积量得质 第二节 逐渐演变与修改 第三节 “逐渐演变与修改”的练习活动 第五章 创思的心理历程与心理策略 第一节 创思的心理历程 第二节 创思的心理策略 第三节 创思的综合练习 第六章 影响创思表现的相关因素 第一节 知识与经验的因素 第二节 想像与表达能力的因素 第三节 动力因素 第四节 意识状态的因素 第七章 创造思考的评价 第一节 如何评价“创意力” 第二节 如何评价“创造力” 第三节 如何评价“创思表现” 附录 附录一 “水平思考”练习活动答案 附录二 第47页“直接比喻”练习活动成果参考 附录三 第69页“未完成图”练习活动单 附录四 第148页“图案的演变”练习活动单 附录五 原花莲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系一九九○级甲班姓名大会串 附录六 原花莲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系一九九○级乙班姓名大会串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从第一章所述的创思心理历程来看,不管我们从事哪一类型的创思活动,最后都涉及到“提高创意品质”的阶段。本章探讨和创意品质有关的两个心理技巧:积量得质、逐渐演变与修改。其中“逐渐演变与修改”乃是本章的重心,因为“积量得质”这个技巧其实在前面各章中已经有不少的说明,本章只是稍作一些整合而已。 第一节积量得质 所谓“积量得质”,是指在大量的创意中,我们可以从中找到高品质创意的机会也比较高。这纯粹是一个“以量取胜”的策略,因为创意的数量愈多,得到高品质创意的机会就愈高。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二章所述各种产生大量创意的技巧,也无形中对创意的品质有所贡献。 其实,许多有创意的人早就知道运用这个技巧来得到高品质的创意。James Adams(简素净译,1996,第15页)认为,“构想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假如有愈多富有创意的想法让你选择,解决问题的希望就愈大”。有名的创思研究者Osborn曾经为自己的一本新书取了600多个名称,然后从中选一个名称。许多都市或学校常常会举办“命名活动”。例如:有些学校新建一栋宿舍或教学大楼,可能会公开征求为这栋建筑命名。然后学校可能会组织一个委员会来进行初选与决选。最后被选中的名称就作为该栋建筑的名称,而获选者通常也可以得到一笔奖金。有些公司会为自己的一个新产品举办公开征名的活动,最后从社会各界寄来的各种名称中选择一个,并给予一笔奖金。除了达到为新产品促销的目的之外,他们的基本用意是:在大量的构想中比较可能遇到品质好的构想。 科学家和工程师也常常运用“积量得质”的技巧,他们会产生大量的备用观念或备用假说,然后逐一尝试。爱迪生发明电灯时,试验了3000多个构想,其中只有两个成功。许多艺术家也是运用“积量得质”的技巧来得到高品质的作品。梵高曾说:“我不断的绘画,直到有一幅与其他几幅不一样,而且似乎是不平凡的作品才停笔”(Robert Olson,吕胜瑛等译,1982,第57页)。作曲家Berlin也是一个创作量很惊人的音乐家,但是他的许多作品并没有公诸于世,他只公布众多作品中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 Jack Foster提及一种类似滚雪球的效应:“找点子像滚雪球一样,推动整个计划的最佳方式就是由一个点子开始,任何一个点子都可以。不管这个点子是否有意义、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是否恰当,只要是新的、不同的东西即可”(郑以萍译,1997,第174页)。他的意思是说,当我们要寻找点子时,只要从任何一个点子开始启动,然后让它自由滚动,激荡出愈来愈多的点子,只要点子够多,我们就自然能从中找到一个好点子。 值得注意的是,“积量得质”毕竟只是一个心理技巧,我们不能僵硬地遵循。此外,当我们在运用这个技巧时当然也要付出一些代价。当我们产生愈多的创意时,可能就要花愈多的时间来评估与选择创意。而且,如第233页所述,如果一个人缺乏果断力,有时在面临许多创意时,每次都会担忧:自己选了这个创意,会不会就忽略了其他的创意?到了最后反而不知道要选择哪一个创意。所以,我们在实际从事创思的任务时,慢慢就会知道究竟要产生多少初步的创意,而且不同的任务与状况所需要的初步创意数量也不一样,不能僵硬地使用“积量得质”这个技巧。 我们可以从采集珍珠的心理来了解“积量得质”的技巧。一个到海底采集珍珠的采珠者,必定是在海底大量地采集所有看到的蚌,等到自己的氧气不够了,才浮到船上或到海边去一一检查,看看蚌里有没有珍珠。采珠者会期望,在大量采集到的蚌里,得到珍珠的机会比较高。诚如Vincent Ruggiero(游恒山译,1994,第182页)所说,这纯粹是一个机率问题,因为当你所提出的想法愈多,你就愈有机会拥有一个创造性想法。总而言之,高品质的创意不容易从少数的想法中浮现出来,而有突破性的创意则有可能从许多创意中出现。这是从许多创思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一个法则。当然,纯粹的“数量”并不见得一定保证能得到有价值的创意,但是创意的数量却可以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因此,“积量得质”是一个显得比较依靠“机运”的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纯粹就“积量得质”的角度来看,当我们得到大量的创意后,我们需要运用第三章所说的“批判性思考”来从众多的创意中选择一个最好的创意。一旦我们选择了某一个创意,通常也不代表那个创意就是最后定案的创意,我们往往需要进一步修改与改进创意,因此下一节将进一步探讨如何运用“逐渐演变与修改”的心理技巧来得到高品质的创意。当然,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再度运用批判性思考。 第二节逐渐演变与修改 一、什么是“逐渐演变与修改” 高品质的创意除了来自大量的创意外,还可以依赖另一个重要的心理技巧:就是“逐渐演变与修改”。“逐渐演变与修改”的基本技巧就是,我们可以把任何一个创意局部加以慢慢修改、调整,该创意就逐渐演变,创意的品质就逐渐提升。此种逐渐演变的现象发生在许多创思的过程。P133-135 序言 很早就想写这本书,但是一直延缓至今才把它写出来。当我最早动念写此书时,心中曾经一再闪过一个念头:市面上有关“创造思考”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了,为什么我要多此一举呢?因此我曾经一再放弃、延缓写这本书的念头。然而,根据我这几年来在花莲教育大学(原花莲师范学院)开设“创造思考训练”这门课程的经验,我总感觉找不到一本合适、完整、简洁的教科书可以使用。我也发现,虽然市面上已有许多有关创造思考的书籍,每一本书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创造思考的策略与技巧,但是仍然有以下缺陷: 一、目前虽然已有许多有关创造思考的书籍,但是都显得太过零乱、枝节,或者不够简洁,缺乏统一性。目前还没有一本书完整且有系统地阐述创造思考的心理历程、心理策略、心理技巧与因素。 二、目前多半的书都不够周延,不是忽略了许多重要的创造思考技巧,就是没有掌握到创造思考的关键与本质。 三、目前许多学者对于创造力所持的观点显得纷乱,对创造力的意义与本质也常常是各说各话。有些学术著作则又显得太过理论,缺乏具体的技巧与策略。 于是我再度兴起了写书的动机,试图有系统地把创造思考的策略与技巧加以理清,并形成简洁、统一的架构。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根据我自己多年来实际从事各种创造思考活动的经验(包括:工程设计、电脑程序设计、教学设计、游戏设计、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并参考许多和创造思考有关的文献与书籍,慢慢分析、归纳、淬炼出来的成果。因此,本书既有“集大成”的内容,也是经过一番“淬炼”的结果,不只是把一大堆的技巧罗列出来而已。因为我希望帮助读者掌握创造思考的精髓,而不是被琳琅满目的技巧所迷惑。这是本书和目前已经出版的相关书籍最不一样之处。 本书并不强调心理学的理论分析,而是希望提供一个既简洁又完整的系统,以帮助读者了解创造思考的奥妙,并协助读者提升自己的创造思考能力。因此,我希望本书不仅有理论的形式,也有具体的、实际的策略与技巧可以遵循。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本书可以提供如何训练创造思考的方法与途径。 本书的整体架构是依据第12页的“创思的基本心理历程”,这个流程图中每一个步骤将成为本书各章的主题。第二章主要探讨如何产生大量创意的心理技巧。第三章则探讨选择或评价创意的心理技巧,这一章涉及的是“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是整个创思历程中的一部分,而且批判性思考的运用时机乃是创思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本书会专章探讨这个课题。 第四章将探讨提升创意品质的心理技巧。第五章探讨创思的心理策略以及各种创思者(含设计师、工程师、发明家、艺术家、科学家等)进行创思时的心理历程。第六章将探讨影响创思表现的各种相关因素(包括:知识与经验的因素、想像与表达能力的因素、动力因素、意识状态的因素)。最后一章则探讨有关创造思考的评价课题,并作为本书的结语。 本书从第二章到第四章都会提供一些练习或训练这些心理技巧或策略的方法。第五章则会提供一些综合练习的方法,把各种创思的心理策略与心理技巧综合应用在一些创思的具体情况,例如:标志的设计、故事创作、海报设计、游戏设计、创思问题解决等。这些个别练习或综合练习活动乃是本书相当重要的部分,除了作为团体训练或自我训练之用外,也可以协助读者理解本书中一些比较理论性的陈述。 有些读者可能会怀疑:“创造思考”可以用这么僵硬的方式来呈现吗?本书试图把创造思考的种种如此赤裸裸地展现出来,好像把创造思考变得非常有条理、僵化,会不会使得创造思考失去了其应有的神秘感与灵动感?有些读者甚至会说:人类的“创造思考”有这么简单吗?的确,我相当同意:人类的创造思考绝对不是像本书所描述的如此简单。在许多实际的创造思考活动中,我们的心理历程与心理策略,我们所使用的心理技巧,以及影响我们创思表现的各种因素,都远比本书所描述的复杂得多。 那么读者应该如何看待本书呢?本书只是一个起步,本书提供的只是一个完整的、简洁的、基本的架构。这个架构是一个可长可久的架构,既可以协助读者入门,也可以协助读者深入创造思考的堂奥。当然,如果读者想真正深入堂奥,绝对不能只是“光说不练”,必然要在各种实际的创思任务中实际练习应用本书所介绍的心理技巧、心理历程、心理策略,而且要注意减少不利于自己的创思表现之各种相关因素,甚至积极营造对自己创思表现最有利的因素。 本书的适合对象为大学以上的所有人,尤其适用在大学里的基础教育。当然,有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可能比其他学院的学生更需要读这本有关创造思考的入门书,例如:工学院、艺术或设计学院、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文学院、管理学院等。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入学时,就能够完整地掌握与了解有关创造思考的心理技巧、心理历程、心理策略以及影响创思表现的相关因素,应该可以协助他在大学的四年中以及日后从事各种创思活动时,持续提升自己的创思能力。 本书的另外一个适用对象就是各级学校的在职教师,包括从幼稚园教师到大学以上的教师,因为本书可以协助各级学校教师在他们的课程与教学之中,随时把握机会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思考能力。然而,由于篇幅的限制,本书无法针对各级学校提供具体的、详细的创造思考课程与教学设计。 当然,本书也适合各行各业的成年人,作为自我提升、自我训练的指引或手册。其实,依照我个人的经验,创造力的确是可以自我训练、无师自通的。我个人从就读大学时就开始接触各类有关创造思考的书籍,并且实际练习书中所述各种创造思考的心理策略与技巧。我发现这类书籍的确有帮助。本书就是秉持着“承前启后、薪火相传”的精神,把我在创造思考方面的经验分享出来,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本书的完成要感谢许多人。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学生,在我从事“创造思考训练”这门课多年的授课经历中,我把本书的理论架构与训练方法实际在学生身上加以试练,并根据经验逐渐修改本书的内容,因此本书的完成实在要感谢这些历届学生。其中,我尤其要感谢原花莲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一九九。甲班和乙班的学生,他们曾经仔细阅读本书的初稿,并指出许多错误,也提供大量的修改意见。本书附录四和五乃是两篇由学生自行创作的“姓名大会串”,里面巧妙地把这两班学生的名字各编成一个故事。特别放在本书附录以资纪念,并表示我的感谢之意。 其次,我要感谢内人宋晓榕。在我们多年来的互动中,她常常和我互相讨论与分享生活经验,有时我们甚至会辩论一些观点,无形中不断刺激我的成长,也扩展了我的观点。 饶见维 谨识 2004年11月20日 书评(媒体评论) 人类文明就是创造性思想的产物。 ——奥斯朋 创造力是人类资源中最富的潜能,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基本特质;创造力不是天生不变的,它中可以发展培养的。 ——Robert Sternberg 目前的智力测验不能测量创造力,因此有关创造力的测量,就必须另辟新途。 ——郭有通 水平思考,就像其他形式的思考一样,也是一个刻意做成的思学形式,它也同样需要训练与演习,才能发展成为一项无往不利的技巧。 ——爱德华·波诺 好的思学者不仅富有想像力,更要能符合实际——经得起考验的想法,才是有用的、会被接受的想法。 ——Vincent Ruggiero 我们对于创造过程已知的部分与要学习的部分,最终都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自己、调和人文与科学、增进创造力、创作更好的产品、拯救这个世界,并治愈这个世界。 ——Jane Piirto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