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千古,放眼时代,慷慨笑骂,笔耕学问,就是这本散文集的鲜明特色。有评论家这样评论李国文先生“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他的作品,译成英、法、德、朝鲜文,在海外出版;在台、港、澳地区,也出版多种繁体字本,至今,他已写作了五百万字文字作品,是当代具有相当影响的作家。
本书是其散文集,具体收录了:《温故知新》、《芝麻开门》、《“王麻子”情结》、《人生一博》、《上海,一九五一》、《有朋自远方来》等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鸿章看球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国文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神游千古,放眼时代,慷慨笑骂,笔耕学问,就是这本散文集的鲜明特色。有评论家这样评论李国文先生“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他的作品,译成英、法、德、朝鲜文,在海外出版;在台、港、澳地区,也出版多种繁体字本,至今,他已写作了五百万字文字作品,是当代具有相当影响的作家。 本书是其散文集,具体收录了:《温故知新》、《芝麻开门》、《“王麻子”情结》、《人生一博》、《上海,一九五一》、《有朋自远方来》等作品。 内容推荐 中国文人的脐带,终究是连接着这块灾难深重的土地上的。他们的责任,他们的担承,他们的不胜唏嘘,慷慨当歌的抒怀,他们的壮志未酬,英雄扼腕的悲情,他们的国是日非,江河直下的哀惜,也在不断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同时,他们的呐喊,他们的呼吁,正直的人想做成一件事之难,而小人想搞坏一件事之易,中国文人在爱之迷茫,生之艰难,居之不易,行之趑趄的途程中,智者被愚者统治,弱者被强者草菅,焚坑的恶焰不息,文字的罗网密织——是令我们不胜唏嘘的。 本书收录现代散文家李国文先生的精品散文共计70余篇,具体收录了:《温故知新》、《芝麻开门》、《“王麻子”情结》、《人生一博》、《上海,一九五一》、《有朋自远方来》等作品。 目录 李鸿章看球 狗德 钓鱼 闯牌子与砸牌子 金字塔的启示 数字崇拜症 谈谈撒谎 盛名之累 文化稍息 多多益善乎 酒不醉人 贫穷的“豪华” 雷声与雨点 碗中的变化 年在嘴上 大吃的阴影 龙多不治水 宰予的启示 摆阔和装阔 “宝珠玉者” 送礼考 安静的文明 邯郸学步 暴发与暴发户 吃的精神 西窗外的童话 猫不拿耗子 要钱与要脸 某君酒论 做人的科学 时代真伯乐 茗趣 爱在家中 潮流之累 扫帚不到 乘电梯想起的 释“令行禁止” 国货意识 可怜父母心 中人之资 童年不再 家庭这个港湾 炉边琐谈 君子之交 “过劳死”及其他 假如阿Q活着 高消费面面观 谈谈女性消费 温故知新 煞风景 芝麻开门 穿衣吃饭 心宽即福 老字号情结 城市之光 时尚的诱惑 “王麻子”情结 《镜花缘》中人 世事多奇 “嘤其鸣兮” 旅伴 歌声的启发 别人的梦 人生一博 观鱼 打错电话 理解的价值 国庆初度 朋友之道 上海,一九五一 山永远在 胡同之死 取火记 一路同行 耕耘者说 有朋自远方来 犯傻记 闲话闲章 二锅头颂 试读章节 李鸿章访英期间,主人邀请他去看一场足球赛。一百年前的英式足球,正是草创阶段,自然没有当代足球这样成熟和精彩。李合肥作为清政府的特使,客随主便,自然也就穿着盛装,出席这次足球比赛。尽管他在清廷总理各国事务的衙门行走,是搞洋务的,但此公从来不穿夷服。而清廷的朝服,是长袍加御赐黄马褂,胸前挂着朝珠和别的零碎,戴的帽子上缀着宝石顶子和鲜艳的翎毛。此刻,坐在温布里露天体育场边上,不知足球为何物的天朝大臣,看来看去,不得要领。况且,这一身行头,只配坐在太师椅上,要不就在八人大轿里,在露天球场上,便很不舒服,很不自在。于是,他就要告退了。 不知有人做过考证没有!中国人第一个到国外去看足球比赛,而且,还是公费派出的看球名人,这光荣大概非李鸿章莫属了。 这位清朝特使,看了半场以后,莫名其妙,又觉得有点匪夷所思,问陪他一起观战,并看得津津有味的英国勋爵、子爵们:“那些汉子,把一只球踢来踢去,什么意思!”英国人说:“这是比赛,而且他们不是汉子,他们是绅士,是贵族。”李氏摇摇头说:“这种天气(英国伦敦的二月,虽然黄水仙开放了,但气候还是寒意甚重的),为什么不雇些佣人去踢!为什么要自己来,跑得满头大汗!回头内热外感,伤风感冒可就不妥了,谬矣哉,谬矣哉!” 主人很窘,面面相觑,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位中国客人。 这是发生在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的事情。清政府的洋务派李鸿章,作为皇帝的钦差头等出使大臣,访问英国,在伦敦,自然是上宾款待,优礼有加。如果说对他那套袍子马褂,翎子顶戴的穿着,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淑女,还能忍受的话,对他那种万邦皆臣于我的思维方式和颐指气使的官僚做派,肯定就看不惯了,但洋人利之所趋,还是想办法巴结他。因为,日不落帝国和沙皇俄国,都想在中国扩大势力范围,李是个用得着的关键人物。所以,英国政府想尽办法,在他前往庆贺俄皇加冕以后,特地派船到克里米亚去接他,一路军舰护航,到达朴茨茅斯,于礼炮声中登岸,这也是大英帝国生怕俄国独吞中国这块肥肉,才到底把李鸿章请去伦敦一游的。 记得高尔基的长篇小说《克里萨木金的一生》,其中描写了李鸿章到俄国后,在彼得堡参观博览会时的一个小镜头。这位洋务派居然呸的一声,在大庭广众间,在前呼后拥中,随地吐出了一口痰。高尔基虽是革命的进步作家,但他对中国的看法,也还摆脱不了西方人的偏见。一直到如今,还是有些外国议员,总是想办法挑你的不是和不足,糟蹋中国或中国人。所以,高尔基在作品中使用了这个细节,不过是余风所及。但这件事在我国并未太传开,知者甚少。而知者甚少的原因,正如鲁迅先生在谈照相的文章里指出的,为什么中国人到照相馆拍照,非要有一只痰盂放在脚下!这说明中国人气管里多分泌物,随时都吐,吐成习惯,李鸿章这一口痰,也就不以为奇了。 但李鸿章到英伦以后,却有许多不知是真还是假的演义,流传下来,成为趣谈。据说,英国绅士们在餐桌上的礼仪极多,譬如吃烤鸡,原来是不允许用手抓来吃的,先用叉按住,再用刀一小块一小块切割下来,然后,把插在鸡身上的叉子抽出来,戳上一块鸡肉,送进嘴里。老实说i这种相当繁琐的吃法,并不可取,而且,在光滑的盘子上,肢解这只滚来蹭去的淋过油的烤鸡,是一种高难度的动作,要比刘姥姥用象牙筷夹鸽子蛋还费劲。李鸿章不听洋人这一套,毫不客气地就用手抓起撕来吃。在座的主人和陪客,都是戴着莎士比亚式褶领的文明人士,面露愕然之色,不知所措。一是出于礼貌,一是出于对贵客的尊敬,大家也就照方抓药,仿效李鸿章先生吃鸡的方式。开了这个先例,从此英国人在餐桌上吃鸡的时候,就得到了解放,可以直接动手而不必使用刀叉了。还有一件笑谈,也是有关饮食的。据说,这位大臣,在伦敦做客期间,上顿下顿的西餐,吃得很不耐烦了。官居相国的李鸿章,与明朝那位宰相张居正同好,每天给他上二十几道菜,他说没有值得下筷子的,皆喜美味佳肴,皆有一份好口福。那时,伦敦还没有中国人开的餐馆,不像现在,中餐走向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开的馆子。于是,李鸿章就让他带去的厨子,将用来做西餐的各式原材料,统统烩在一起,给他送上来。当那些陪同他的英国官员,闻到从厨房里飘出来的扑鼻香味,忍不住馋涎欲滴,就向通事打听,这是给李大人做的一道什么菜!回答说,不过是杂碎而已。然后李氏示意,非正式场合,请他们无妨入座,把这些老外,一个个吃得舔嘴咂舌,赞赏不已。据说,后来英国的饭店菜单上,就有了名叫“李鸿章杂碎”的一道菜目。 有一年,我到英国,走了几个地方,吃了一些饭店,却从来没在菜单上看到“李鸿章杂碎”,颇掩饰不住内心的失望。或许要到更高级的餐厅,才能点到这道名菜;或许压根儿就是一种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演义。但我通过李鸿章的这些趣闻轶事,不禁想到,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这种传统的不同,也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此也就没有什么高低之别,好坏之分。外国的,就一定好,中国的,就一定不好;洋人说的话,就一定高明,中国人说的话,就一定人微言轻,我是不大相信的。 某些先生脑海中的这种思维定势,一定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很大程度上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的屁股由于落后挨打得太多,所形成的精神上的自我矮化现象,一下子先矮上半截。所以,也就难怪阿Q一见假洋鬼子的文明棍,脖子就不由自主地缩起来,准备挨揍。 妄自尊大,不能提倡;妄自菲薄,也大可不必;数典忘祖,那就更不应该。东西方文化都有它自身发展变革的过程,凡落后的民风民俗,陈旧的陋规恶习,抵制文明的野蛮行径,杜绝开化的民族惰性,都会在时代的进步中或快或慢地改变过来。李鸿章在彼得堡的博览会的那一口痰,受到高尔基的讥诮,其实,这位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也许并不知道,十字军东征时,中亚地区早就有了公共澡堂的卫生设施,可那时的欧洲人,连厕所的概念还没有呢! 因此,我常常怀疑那些吃了太多的洋杂碎,而食洋不化的“精英”之类,对中国文学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时那一脸的鄙夷和不屑,离林语堂先生所说的“西崽相”,离鲁迅先生所说的“奴才相”,到底还有多远!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