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现代的保健护体理念及方法,很多是参考古代中医养生的经验而发展出来的。
本书围绕中医养生学问,全面阐述古今中医的养生观念及各项有效的养生要诀,并辑集历代有关中医养生的经典名篇,及宝贵实用的养生范例,同时附参考书目及索引,是一部全面的中医养生学大全,同时也是一本非常难得的中医养生指导读物。
本书编著者皆为专研中医学,及对中医养生有丰富认识的中医师或教授,各人对养生学均有独到的研究心得或丰富的临床经验。此书的出版,对读者研习、实践养生之道,当大有助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医养生学精华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王育杰//汤伟奇//关志雄//杜祖贻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华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现代的保健护体理念及方法,很多是参考古代中医养生的经验而发展出来的。 本书围绕中医养生学问,全面阐述古今中医的养生观念及各项有效的养生要诀,并辑集历代有关中医养生的经典名篇,及宝贵实用的养生范例,同时附参考书目及索引,是一部全面的中医养生学大全,同时也是一本非常难得的中医养生指导读物。 本书编著者皆为专研中医学,及对中医养生有丰富认识的中医师或教授,各人对养生学均有独到的研究心得或丰富的临床经验。此书的出版,对读者研习、实践养生之道,当大有助益。 内容推荐 《中医养生学精华》一书,从中国传统医药的理论引申到生活实践的领域。 本书的编辑体例如下: 一、全书分甲、乙、丙、丁四部。甲部介绍保身全生的方法,乙部论述修心养性的原则。丙部和丁部分别辑录历代养生论著的名篇及保健活动的范例。 二、甲部共十三章:一至四章为养生理论,五至十三章为养生方法。本部属概说性质,文字简易。 三、乙部共四章:博采历代道、儒、释的要典,旁搜远绍:自胎儿保健以迄成年养生,兼及品格的训练与性情的陶冶。 四、丙丁二部集录的文献及范例,均作简明介绍。其中有因原版散佚而自他处转载的,亦一一注明,以便查证。 五、本书所辑述的历代中医药的理论、方法、案例与方剂,都不免受时代、地域及人事变易的影响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因此即使是权威性的文献,也只可作为参考和研究的资料,而不宜直接用来解决复杂的健康问题。如读者需治疗疾患,仍需延聘通晓医理的合格的中医师,以辨、证、论、治进行适当的诊治。 目录 序言 汤伟奇 导言 杜祖贻 甲部 养生指南 导论 中华养生源流 绪言 第一章 中医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 第一节 生命 第二节 健康 第三节 衰老 第二章 养生理念 第一节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第二节 注重整本,综合调养 第三节 因人而宜,辨证施养 第四节 和谐适度,中正均衡 第五节 坚持不懈,恒久不息 第三章 养生原则 第一节 趋利避害,防微杜渐 第二节 动静互涵,以动为纲 第三节 调和情志,喜乐为常 第四节 调理脏腑,脾肾为本 第五节 经络气血,畅通为要 第六节 药食结合,食养为先 第七节 保精养神,形神合一 第四章 精神养生 第一节 怡养心神 第二节 修炼品德 第三节 调整心态 第四节 调摄情志 第五章 环境养生 第一节 地区环境 第二节 住宅环境 第三节 室内环境 第六章 生活作息养生 第一节 起居有常 第二节 劳逸适度 第三节 衣着得体 第四节 二便通畅 第七章 睡眠养生 第一节 睡眠的生理 第二节 优质睡眠的保障 第三节 失眠的防治 第八章 娱乐养生 第一节 娱乐养生的特点与原则 第二节 琴棋书画与养生 第三节 花木养植与养生 第四节 垂钓与养生 第五节 旅游观光与养生 第九章 药浴养生 第一节 药浴养生的特点与要领 第二节 浴身方药 第三节 浴面方药 第四节 浴发方药 第十章 房事养生 第一节 房事的作用 第二节 行房原则 第三节 房事禁忌 第四节 强肾保健 第十一章 饮食养生 第一节 饮食的作用 第二节 饮食养生的原则 第三节 进食宜忌与食后保健 第四节 常用食物的养生作用 第十二章 药物养生 第一节 药物养生的特点与原则 第二节 常用养生药物 第三节 养生中成药 第十三章 药膳养生 第一节 药膳养生的原理 第二节 药膳养生的原则 第三节 药膳的种类与应用 参考文献 乙部 养生要录 绪言 第一章 胎儿保健与养生 第一节 传统受胎学说与现代医学研究 第二节 怀孕之认识 第三节 男女胎儿识别之望诊与切诊 第四节 胎教与胎病学理 第二章 婴幼儿保健养生 第一节 古今医学对婴儿护养之观念 第二节 婴幼儿疾病之简易治疗方法 第三节 婴幼儿生养教化之理据与方法 第三章 少年与青年保健养生 第一节 五育与少年与青年之健康成长 第二节 五育之教化作用 第三节 少年与青年之心理和生理发展 第四章 成年人保健养生 第一节 论男女青春期发展之差异 第二节 妇女养生调血与胎产等问题 第三节 养生养气与天人合一观念 总结 参考文献 丙部 养生名篇 第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 第二篇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 第三篇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节录) 第四篇 吕氏春秋·尽数篇 第五篇 嵇康·养生论 第六篇 抱朴子·养生论 第七篇 西山群仙会真记·养形论 第八篇 道家养生录 第九篇 儒家养生录 第十篇 佛家养生录 丁部 养生范例 第一例 易筋经 第二例 十二段锦 第三例 八段锦坐功图诀 第四例 导引却病要诀 第五例 延年九转法 第六例 分行外功诀 第七例 无为静坐法 索引 一、书名及篇名索引 二、病症索引 三、人名索引 四、药方索引 试读章节 第二节 注重整体,综合调养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说的是养生不但要有广博的自然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要做到总览全局,兼顾各方,注重整体,综合调养。 一、注重人与自然界的整体性 人类和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均源于大自然的造化之机,同时又成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因此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类的所有活动都要考虑这个整体性,顾全大局,维护整体,也是保护人类的根本利益。养生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做到与万物同生存,共沉浮。否则养生效果将大打折扣。 二、注重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密切相关,但人体不仅仅是血肉之躯,更重要的是还具有丰富的情感变化、思想意识及精神需求。因此养生要涵盖生理、心理两个大的方面,既有强健的体魄,又有良好的心态。中医学认为整体的养生应当是形神共养、阴阳并调、气血俱荣、脏腑兼顾。形神、阴阳、气血、脏腑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调养一方时,必须兼顾另一方。以调补阴阳为例,在补益阳气时,不能忘记补阴精,因为阴精是化生阳气的基础;反之,在补益阴精时不能忽略补阳气,因为阳气是化生阴精的动力。正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又如血虚之人需要补血,但为提高补血效果,在补血的基础之上常常酌加补气之品,是因为气旺可以生血。 三、注重方法的多样性 中医养生方法丰富多彩,从大的方面讲有情志养生、环境养生、饮食养生、作息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娱乐养生、洗浴养生、房事养生、针灸养生、按摩养生、药物养生等等。在每种方法当中又包含若干内容,如娱乐养生有琴、棋、书、画、栽花、植树、旅游、垂钓等。药物养生有补气、养血、助阳、滋阴等。每种养生方法各具特色,但也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偏执其一,而要整体配合,综合运用。特别是对于长期处于工作紧张、压力大、脑体透支的人士来说,既要保证工作,又要维护身体,既要健脑,又要强身,因此采用多法并用,综合整体调养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节 因人而宜,辨证施养 由于每个人禀赋不同,体质有胖瘦、强弱、阴阳、寒热之分,加之性别不同,工作阅历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情趣爱好不同,个人习惯不同,因而对养生的取向存在明显差异,不能套用一种养生模式。即使是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学习、工作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养生也不能一成不变。应当根据时间、地点、环境、年龄的不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这就需要因人而宜,辨证施养。 一般来说,年轻体壮、健康无病的青少年主要侧重于运动养生、娱乐养生,再辅以情志、作息、饮食养生。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由于已从工作岗位退了下来,养生成为生活中的主要内容,采用的养生方法更需要多样化,其中药物养生与食物养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体质有偏向的人,养生的针对性也就更强一些,如阳盛体质的人,宜进食寒凉性的食物或药物;阳虚体质的人宜进食温补性的食物或药物。另外对不具备养生能力或养生能力不足的群体(如婴幼儿、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和病患者),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帮助,进行被动养生。婴幼儿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心理、生理都未成熟,需要由成年人进行养生设计,精心呵护,教育引导,这样可以使小儿更好的成长壮大。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应当在精神上给予关爱,生活上给予体贴,饮食上给予调养,使他们安享晚年,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当今社会养生更要强调人性化、理性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P25-P27 序言 中华文明有文字可考的达四千年,有实物作证的逾五千年。在仰韶、龙山和小屯出土的文物,都可反映中华民族开发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生活习惯、农工技术、医药知识和思想信仰,延绵不断。盛世之时进步迅速,乱世之时则停滞不前。在人类文明的长流中,中华文明有时领先,有时落后。近三百年衰靡不振,今始渐现生机。此时正是有志之士谋求民族复兴、学术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时候。 中国的医药及养生传统早开其端。考古学家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和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实当时的人已有安定的群居生活,从事农耕、畜牧、王艺、储粮、药用、养生、卜筮和祭祀等活动。神农尝百草和黄帝著内经等传说,显示先民已经知道怎样将积累的医药技术不断改良整理,并将之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史载不同时代的医家甚众:如春秋的扁鹊、战国的公乘阳庆、西汉的仓公(著《诊籍》)、东汉的张仲景(著《伤寒论》)、三国的华佗(有外科著述,已佚)、晋的樊呵(著《本草》)、唐的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明的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清的叶桂(著《外感温热论》)。名家辈出,典籍浩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治病除患、保健养生学说的体系,洵为人类知识的一大宝藏。 中医的养生理论与中华民族的生活与思想是一贯的。中华文化是以人为本位的文化,人处于永恒的宇宙和悠长的时空内,自然地产生了敬天(顺应自然)法祖(尊重传统)的观念。中国医学就是采用顺应自然的方法和天然出产的材料去求取固本培元和养生延年的功效。历代医家又承受了黄老的自然理念和孔孟的人文思想,因此中华医学也具有传统哲学与道德的本色。事实上,前述的历代医家,多源于儒道之学。而道家与儒家的代表人物,亦多涉悬壶济世之术:如秦的徐福,汉的张陵,晋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的司马承祯,五代的吕洞宾,金元的王重阳、丘处机,明清的张三丰、李时珍;他们或于医药的发明,或于养生的传授,各有重要的建树。 香港道教联合会是香港道教慈善团体之一,属下有中学、小学、幼儿园、疗养院、养老院等,皆以维护民康,启发民智,承传中华传统艺文与宗教为宗旨。香港道教联合会同人等有见于香港中文大学杜祖贻教授及刘殿爵教授识见深远,推行中国古典文学、中华医学文献及中医养生专论等计划,弘扬学术,不遗余力,彼此志同道合,因而展开合作,共襄盛举,完成《中医学文献精华》全辑五十余篇。今值《中医养生学精华》四部三十余篇,即将付梓,爰撰此序,以志其盛。际此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中华文明的复兴,正于今日。 汤伟奇 丙戌元旦于香港道教联合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