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史观。本书选取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中的十个最重要、最具争议性、最受学术和理论界关注的问题,分为五卷加以系统论述,在忠实于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进行了在新的时代的构建和解读。
第一卷
第一章 历史过程的辨证性质
第二章 历史过程的阶段划分
第三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和列宁关于俄罗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
第五章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六章 需要和物质利益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七章 分工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八章 “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九章 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十章 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层次分析
第二卷
导论
第一章 决定论、非决定论与规律
第二章 辨证历史决定论的出发点
第三章 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社会历史规律的辨证性质
第五章 非决定论的非难与挑战
第六章 自然、人、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第七章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第八章 主体选择的依据和社会制约性
第九章 主体选择的表现、作用及其评价标准
第三卷
导论
第一章 历史进步的内涵
第二章 进步观念的历史命运
第三章 历史进步的动力系统
第四章 历史进步的评价尺度
第五章 历史进步的代价
第六章 历史代价的演进类型
第七章 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代价问题
第四卷
第一章 内外交往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章 马克思交往与世界历史思想的形成和展开
第三章 交往的本质与矛盾——依据文本逻辑的分析
第四章 世界历史的形成、特征与矛盾
第五章 普遍交往中的社会形态与社会个体
第六章 普遍交往中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第五卷
导论
第一章 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的几个前提问题
第二章 历史思维的主体
第三章 历史认识的主体性
第四章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及其检验
第五章 历史认识的实践性及其限度
第六章 历史方法论的若干前提问题
第七章 把握客观历史及其本质的方法论
第八章 历史认识过程中的方法论
第九章 主体改造和创造历史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