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土默热红楼判词新裁/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
分类
作者 土默热
出版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土默热红学的出现为百年红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尽展土默热红学的思想精髓!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一套五部,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又可各自独立成篇,方便读者阅读。本书是《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之一,对《红楼梦》中的判词来源和隐含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详细考证分析。从对《红楼梦》女性观的分析证实了:《红楼梦》不可能是乾隆年间的作品、《红楼梦》的作者不可能是乾隆年间的曹雪芹。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感受到红学新体系的极大张力,还会美美地享受一次文学盛宴。

内容推荐

土默热红学,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红学的全新的《红楼梦》研究学术体系,它从人物生活原型、故事发生地、情节历史依据等角度对《红楼梦》的创作时空和历史背景提出了全新的观点:红楼梦的作者是洪昇而非曹雪芹,大观园的原型是在杭州的西溪,大荒山原是指京东的盘山,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原型是杭州“蕉园吟社”的“五子”和“七子”,《红楼梦》的主题是写国殃家难。循着作者的思路,读者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境界:一个刚刚经历了改朝换代、天翻地覆巨痛的“末世”,一个正在亡国破家的忧伤、悲痛、困惑、愤懑中苦苦挣扎的“百年望族”,一群接受了“遗民思想”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男女,一个遭受了国殃家难百般折磨,背负着“无能”、“不肖”之恶名的封建知识分子,一对相濡以沫,共同经历了二十多年颠沛流离痛苦生活的夫妻。洪昇及其家庭、夫妻、姐妹们的这一切,同《红楼梦》作品中展示的交织着痛苦与欢乐、清醒与迷茫、叛逆与依恋的全部生活,互相之间显得是那么人情入理,如呼如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在《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中,作者通过强有力的逻辑性与实证,借助优美的语言和文字,将这些思想精髓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阅读本丛书,读者不仅能感受到红学新体系的极大张力,还会美美地享受一次文学盛宴。

目录

前 言 《红楼梦》的女性观是从哪里来的

第一章 香菱判词

第二章 钗黛合一判词

第三章 元春判词

第四章 迎春探春惜春判词

第五章 妙玉判词

第六章 凤姐巧姐判词

第七章 李纨判词

第八章 湘云判词

第九章 秦可卿判词“太虚幻境”

第十章 关于“好了歌解”和“飞鸟各投林”

后记 天香楼探秘

附 录 要把《红楼梦》真正当作小说研究

试读章节

《红楼梦》第五章《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描写宝玉在秦可卿卧室睡午觉,睡梦中来到“太虚幻境”,幻境中有“十数个大橱”,橱中装着“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翻开册子,其中有画有诗,皆预示着该女子的悲剧命运。宅玉在“副册”中“拿起一本册子来,揭开看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熟读《红楼梦》的朋友,一眼就可以看出,这判词写的是香菱。画面上一株桂花暗示薛蟠的大老婆夏金桂,池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象征香菱为金桂迫害而早夭。判词中的荷花就是莲花。香菱原名“英莲”,既有谐音“应怜”的意思,也有莲花的意思。判词中“两地生孤木”一句,系用拆字法,暗写一个“桂”字,当然是指夏金桂。末两句暗示香菱的最终命运是被迫害摧残而死,死后“香魂”为什么一定要“返故乡”,是因为香菱是从小被拐卖出来的,长了十几岁,连家乡父母都不知道,正可谓“平生遭际实堪伤”。

对预示香菱命运的“判词”与“画面”,从字面上解释,目前红学界没有异议,但进一步分析,则其中大有奥妙。香菱的原名为什么要叫“英莲”,难道仅仅是为了谐音“应怜”么,难道她的父母为她取名时心中就有不祥的感觉,故意用“应怜”谐音为其取名么?薛家又为什么为她改名“香菱”,难道不知道荷花本身并没有香气么?除了在荷花意义上的暗示,背后还有其他意思么?作者为什么要为夏金桂如此取名,桂树是金秋飘香的树木,为什么一一定让它生长在炎夏?

深一步分析,香菱在《红楼梦》中,属于“副册”中的陪衬人物,并非什么重要人物,作者为什么要在全书那么多女子中,单单用香菱开头,把她放在两个女主人公出场之前,并让她的形象,为宝钗黛玉的出场做铺垫?宝钗出场前,先有了薛蟠为夺取香菱,打死冯渊,贾雨村乱判“葫芦案”。也是这个乱判“葫芦案”的贾雨村,居然是黛玉的启蒙教师,还是他把黛玉同船护送进荣国贾府的。这样,就使香菱同宝钗黛玉形成了不解之缘。

再深一步分析,《红楼梦》书中关于香菱的很多奇怪描写,似乎都另有深意。譬如,凤姐特特地对贾琏说,香菱这个“小媳妇子”,“眉眼儿长得像东府小大奶奶”;“东府小大奶奶”是谁?就是宝玉在她卧室睡觉的那个秦可卿;秦可卿长的又像谁?“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是个“兼美”。正是这个“兼美”,在“太虚幻境”中,引导宝玉做“儿女缱绻”之事的!这一连串奇怪的描写,难道真的要让这个香菱,同男主人公宝玉,发生什么儿女私情么?

要解开这一连串谜语的答案,必须要考证清楚《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书中人物的原型究竟是什么人?在红学界公认的那个所谓作者曹雪芹身上,你是绝对找不到谜底的,百年红学历史中,谁说清这个问题了?当你随着笔者考证的方向,把《红楼梦》真正作者洪昇的庐山真面目看清楚,寄托在香菱身上的一系列谜团,便都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了!

请朋友们翻开国学大师陈寅恪旧作《柳如是外传》,看明末清初的江南名妓——著名诗人、才女加侠女柳如是,出道之初的芳名是什么?竟是“杨影怜”!联想到《红楼梦》中甄士隐那个可怜的女儿“甄英莲”(脂批“应怜”),谁的头脑中都会立时闪过一串火花:真是太巧合了,陈大师笔下的这个“影怜”,与《红楼梦》中的“英莲”,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么?

循此思路搜罗史料,细加厘剔,笔者发现,《红楼梦》通篇故事,与这个“杨影怜”还真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杨影怜即柳如是。柳如是何许人也,恐怕不会像武则天、慈禧太后那样,为今天的人们所熟悉。但在明末清初那段天翻地覆的日子里,她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江南艳妓、尚书夫人、风尘诗人、爱国侠女,集万种风流、千般才情于一身的响当当“花王”名流!

就是这个杨影怜,同松江名士陈子龙的爱情故事,构成了《红楼梦》中“木石前盟”的故事原型;也是这个杨影怜同文坛领袖钱谦益的婚姻生活,构成了《红楼梦》中“金玉良缘”的故事原型。洪昇是刚刚经历了改朝换代巨痛的具有强烈遗民思想的文学家。他在创作《红楼梦》前,大量收集了南明时期那些才子妓女的事迹,以柳如是与陈子龙与钱谦益的爱情故事为基本素材,初创了《红楼梦》。

香菱在《红楼梦》中,只是一个象征性人物,象征着《红楼梦》女主人公宝钗黛玉的生活原型是杨影怜(柳如是)。作者写她从小被“拐子”拐卖,连家乡父母都不知道。这是柳如是的实情。柳如是曾用过的杨柳等姓,都是自己取的,她的真实姓名究竟是什么,她自己也不知道。香菱被薛大傻子强夺,暗示柳如是为钱谦益做妾。《红楼梦》书中薛家人物的原型是杭州古荡钱家,与钱谦益是本家。书中香菱爱上了“冯渊”,寓意“逢冤”,暗示的就是陈子龙。陈子龙在抗清失败被俘后投水自杀,可谓“逢冤”。陈子龙并非是被钱谦益打死的,但陈子龙是抗清志士,钱谦益却是投降清朝的“两朝领袖”,二人之节操天壤之别,《红楼梦》书中如此暗示处理,亦属自然。

既然《红楼梦》中的“英莲”就是生活中的“影怜”,那么,作者为什么在书中又为她改名“香菱”呢?……P2-5

序言

《红楼梦》的女性观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头脑中固有的,只能产生于后天实践。其实毛先生只说了问题的一半,岂只是正确思想,就是不太正确的乃至错误的思想,也不会凭空产生,凡是现实的思想,都有其社会根源。

《红楼梦》一书,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大概莫过于书中表现的奇特的女性观。红学界的诸多大师,在连篇累牍的考证研究文章中,都把这一奇特的女性观的产生,归因于曹雪芹的天才,似乎是作者头脑里固有的;也有人归因于曹家特殊的织造家庭的风月繁华。其实这同天上掉下来也没有多大差别。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品。文学是人类社会的心灵史。任何文学作品,都必然反映其创作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学背景。《红楼梦》当然不会例外。画鬼容易画人难。《红楼梦》刻画的当然不是鬼,而是一系列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活生生的人,因此,作者的思想,必然打着深深的时代印记。本文试图从《红楼梦》表现的女性观人手,去剖析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从而在一个侧面解决目前仍然困惑红学界的某些类似死结的问题。一、《红楼梦》奇特的女性观概说

《红楼梦》作者曾申明:创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闺阁昭传”;清代学者也曾判定,此书纯属“扯老婆舌头”。凡是熟读《红楼梦》的读者,都会承认,该书确实是一部主要描写家庭中女人生活的书,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女人的痛苦和欢乐,女人的希冀和绝望,女人的成功和失败,女人的辉煌和黯淡,女人的高雅和庸俗,女人的超脱和魔障,如此等等。

《红楼梦》书中几乎每一个女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作者摆脱了传统文学描写女性的惯常手法,很少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一类词汇去刻画女人的外观容貌,而是侧重描写女性的内在气质,从而使女性美达到了从内到外的高度统一。这种重在气质的创作手法,更加鲜明突出地表达了作者的女性观。从书中描写的大量女性生活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作者四个方面的独特视角:

其一,“女清男浊”说。作者通过男主人公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就感到清爽,见了男人就感到浊臭逼人。”书中众多男女的形象也确实说明了这一点。迎、探、惜贾府三艳,钗、黛、湘三表姐妹,袭、晴、鸳、棋、钏等众多女婢,一个个形象确实清纯可爱;主人公宝玉虽是男性,但有性别倒错之嫌,爱以女性自居;而贾珍、贾琏、贾蓉、贾瑞、贾芹等哥们爷们,一个个都显得可憎可厌可怜可笑,就连主人公宝玉的父亲,和一众清客相公,也全部显得委琐无聊,令人避之不及。

其二,女子胜男说。在封建社会,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来是男儿的责任,可是作者在书中却沉痛地感叹道:“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书中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敏探春兴利除宿弊”等篇章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女性的胆识、韬略、气魄、手段;就是在平儿、鸳鸯、袭人等女性婢仆身上,也展现了治家理事的高超才能。而书中的敬、赦、政、珍、蓉等应该承担治家职责的男人,则统统是一派庸碌无能的形象。

其三,“才女有德”说。中国封建社会评价女人的通行标准是“郎才女貌”,是“德容工貌”,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红楼梦》一反传统观念,把年轻女子一个个都描写为德才兼备的光辉形象。宝钗、黛玉、湘云等表姐妹,诗做得比宝玉好,字写得比宝玉强,知识比宝玉渊博,道理比宝玉透彻,就是参禅论道也比宝玉来得深刻。不要说一干才女,连那个从小被拐卖的香菱,也通过“苦吟”成为一个很不错的女诗人。这些才女不仅有丰富的个人文化生活,还结桃花社、海棠社,咏菊花、讽螃蟹,品名茶,啖鹿肉,雪晴联诗,月夜对句,抚琴绘画,灯谜酒令,一派“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形象,颇似现代人的文学沙龙,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

其四,“千红一哭”说。《红楼梦》中的所有才女,因为生逢“末世”的同样原因,下场都十分悲惨凄凉,正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金簪雪里埋”、“冷月葬诗魂”、“寒塘渡鹤影”、“终陷泥淖中”、“误嫁中山狼”、“东风一梦遥”、“青灯古佛旁”、“淫丧天香楼”等等,无一好下场。就连女奴们,金钏投井、晴雯被逐、鸳鸯上吊、司棋撞墙、芳官出家、袭人别嫁、二姐吞金、i姐自刎等等,也无一得善果。

其五,“鱼眼睛”说。《红楼梦》作者不是歌颂所有的女人,而只歌颂闺中的纯情少女。对于婚后的女人,则视为珍珠变成的“鱼眼睛”,令人可憎可厌。什么赵姨娘、邢夫人、马道婆、多姑娘、秦显家的、璜姑奶奶、林之孝老婆、鸳鸯嫂子等等,统统是一堆死鱼眼睛形象。就连主人公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嫂子兼表姐王熙凤,作者虽然笔下留情,但其心狠手辣的种种恶行,也令人齿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妒妇”持强烈的批判观念,在夏金桂虐待香菱、王熙凤虐待二姐两件事情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至宝玉去寻什么“妒妇方”,欲治疗妇女嫉妒病。二、《红楼梦》的女性观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

明末清初的时间界定,大约是从明万历后期到清康熙中期,基本上是公历17世纪的100年间。这10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不平常的一个世纪!农民战争,清兵入关,平定三藩,整整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社会大动荡!痛苦造文化,愤怒出诗人。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带来了文化界思想上的深刻反思、观念上的激烈变革和文学上的独特创新,因而呈现出了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巨人的辉煌局面!《红楼梦》所反映的女性观,正是这一时期的客观现实。

其一,顺治二年,清兵下江南,南明小朝廷土崩瓦解。江南广大人民,特别是士大夫阶层,不仅政治上经历了改朝换代的阵痛,经济上经受了兵匪双方的洗劫,在身心上还经受了一次剔发蓄辫的奇耻大辱!按照当时的通行说法,江南士子被迫接受的是“男降女不降”的屈辱现实。女人可以继续着“民装”,裹小脚,插戴传统钗钏,而男人则必须剃掉前额头发,脑后拖一条猪尾巴辫子,并改穿旗人装束。

清庭为了强制推行在江南的剃发易服措施,实行了残酷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高压政策。今天的人们看易服剃发行为,似乎并非什么原则问题,但在当时与封建正统观念却发生了严重冲突,更何况还使亡国灭种之痛更深刻、更表面化了。在这种社会现实面前,堂堂男子汉不可避免地会羡慕女人的传统装束,并产生自惭形秽的感觉,从而造成自主人格的缺失。这就是女人“清”而男人“浊”,见了女人“清爽”,见了男人“浊臭逼人”心理的真正起源。在当时文人的笔下,就记载了流行于杭州、苏州、南京一带的民间谚语:“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

2.《红楼梦》的作者不可能是乾隆年间的曹雪芹。曹雪芹不仅没有风月繁华的生活基础,更不可能具备明末清初的那种特殊的女性观。在明末清初,《红楼梦》展现的女性观在文人中很普遍,反映到文学作品中也很正常;而到了乾隆年间,没有人会再有“女清男浊”的古怪思想,就像今天的人不会再有60年前日本占领时期的亡国奴意识一样。

3.《红楼梦》的作者,很可能是一个生活在清初顺康年问的失意文人,作品完成于康熙中后期的可能性很大。笔者推断他就是康熙朝的大文豪洪昇,因为他既有与《红楼梦》描写的生活几乎完全相同的生活经历,又有与《红楼梦》透露出来的完全一致的思想观念。在《红楼梦》作品中、脂批中,洪昇自己的诗词中,以及当时文人的记述中,都有直接和间接的证据可循。洪昇的家庭就是在“自杀自灭”中“落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洪昇被朝廷革去功名后经常哀叹“无才补天”;洪昇与表妹青梅竹马,与姐妹们感情深厚,与数不清的女人发生过感情纠葛;洪昇多才多艺,一生著作等身,并且多是描写女性生活的作品;《红楼梦》与洪昇的代表作《长生殿》有明显的因袭痕迹,等等。总之,洪昇具备创作《红楼梦》的全部条件。

4.脂砚斋也不可能是乾隆朝人,更不可能是曹雪芹的什么叔父或续弦妻子。笔者推断脂砚斋就是洪昇的妻子黄蕙,而那个畸笏叟则是洪昇的小妾邓氏雪儿。她们同丈夫一起经历了国难和家难,一起过着贫穷而又浪漫的生活,故批语“不从臆度”,表现出“事皆亲历”。洪昇夫妇与吴仪一夫妇终生交往密切,“吴吴山三妇”是著名的评书家,洪昇的妻妾受“三妇”影响而批书顺理成章。有证据表明,洪昇的长女洪之则,就同“三妇”一起评点过《西厢记》。脂批中的“雪芹”、“芹溪”似乎不是曹雪芹,而是洪昇的别号。曹雪芹因为读《红楼梦》后产生共鸣,崇拜作者,故用脂批透露的“雪芹”、“芹溪”为自己取号。

5.对中国文学史研究者进一言:文学史研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明明知道《红楼梦》表现的是清初的生活和思想,却跟着胡适跑,硬往乾隆朝的曹雪芹头上套,这是违背历史唯物论的,也违背文学研究的一般原则。文史工作者们承认中国古典诗歌、传奇、短篇小说,都是在明末清初即17世纪达到了高峰,惟独认为长篇小说在乾隆中期即18世纪方达到了高峰,证据就是《红楼梦》此时方问世。这是削足适履!同时文史工作者们又明明知道,雍乾以降,中国古典文学普遍滑坡,何以惟独长篇小说反而爬坡?史学研究是忌讳自相矛盾的。惟一合理的解释是,《红楼梦》同《金瓶梅》、《聊斋志  昇》一起,构成了l7世纪艳情与世情小说的高峰,同时又与此时评点修订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起,构成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高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中国五部经典长篇小说,都直接来自于明末清初即17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还有比这更高的高峰么!

2004年5月于长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2: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