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丈夫的痛苦,单亲家庭的磨难,都无法阻止坚强的母亲把儿子培养成为英国著名学府的优等生。是所谓的天才培养模式还是面对不幸与坎坷永不放弃的坚忍?让我们用心去体会一位单亲母亲的育儿经历……
作者采用的是写实性的笔记形式,运用朴实、形象的语言,在儿子23年成长经历的点点滴滴中选取了最值得追述、最能代表孩子成长各主要阶段状况的60件事例,其中特别注意偏重于有关儿子培养与教育方面的内容,并尽可能予以详尽地解说细节,既有可读性,又通过一定的理性分析,展示出家庭教育、教养与孩子成才之间的关联效果,展现了浓郁的母子深情和广阔的社会关怀背景。
作者运用朴实、形象的语言和生动感人的具体事例,讲述了一位知识女性在儿子仅半岁、丈夫罹患重病时,面对生活的磨难,勇敢地承担起照顾病人、养育幼儿的重担。八年后丈夫撒手人寰,她携幼子返回故乡,继续以坚忍的毅力,为儿子支撑起一片天空。伴随着儿子成长的每一步,身为单身母亲的她,唯以希望与热忱,与孩子一起调整失去亲人后的心态,用心去表达与传递母爱,努力运用智慧与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各方面的兴趣,与孩子在培育爱心、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孕育优秀品格和能力等方面,取得日益和谐的默契,最终获得了使儿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成就和快乐。
本书既有可读性,又通过一定的理性分析,展示出家庭教育、教养与孩子成才之间的关联效果,展现了浓郁的母子深情和广阔的社会关怀背景。
本书可为家长、正在成长中的初高中学生、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家庭教育研究者及对家庭问题有兴趣的一般读者,提供借鉴和经验。
序
作者心语
引子
第一篇 “科学育儿”与实践——孱弱多病中的早慧
1.“自然迎接”新生命/1
2.“经典宝书”与“照方进补”/2
3.“胎教”的尝试/4
4.“你想儿子是吗?让你想到了!”/6
5.“爱清洁、不爱哭”/7
6.“科学育儿,越养越瘦”/11
7.与“死神”擦肩而过/13
8.针对迟缓发育的特别训练/16
9.学会“听”与“说”/18
10.孱弱多病中的早慧/21
第二篇 玩乐与游戏中的启迪——全面发展的多种尝试
11.在有声读物的世界里/25
12.走进音乐/28
13.最初的科学启蒙/31
14.认识大自然/34
15.享受户外运动的快乐/37
16.亲近小动物/41
17.让小手更灵巧/47
18.入门棋与画/52
19.“我要骑真正的自行车”/56
20.学会游泳与溜冰/59
第三篇 从懵懂走向坚忍——面对家庭的厄运与不幸
21.“我要爸爸回家!”/63
22.留守在家/66
23.“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69
24.“在陈雷家真开心”/74
25.“再见,信鸽!”/77
26.丧仪——“不孝”?不懂?/81
27.“妈妈,你可不能死!”/86
28.“我们这步路走错了!”/90
29.与儿子一起谈论钱/95
30.面对再婚的选择/102
第四篇 适度超前与心智的提升——在应试与成才的夹缝中寻路
31.幸运的“借读生”/108
32.领先在英语学习的起跑线上/115
33.接触“奥数”/119
34.语文家教的失败/123
35.“妈妈是我的校友!”/129
36.“请给我儿子一个机会”/132
37.“偷糖事件”/136
38.怎样做家长?/143
39.在应试与成才的夹缝中寻路/153
40.“小工程师”/164
41.“读万卷书,行千里路”/166
42.“妈妈只希望你快乐”/172
43.“这是一个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180
44.“勤能补拙”/183
第五篇 放飞英伦——向“人的全面发展”迈步
45.仅仅为了尝试/190
46.抉择/194
47.谁来担保?/205
48.出国前的烦琐准备/211
49.放飞英伦/217
50.“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学生”/220
51.适应英国的社会生活/228
52.向既定目标的奋进/238
53.持续勤学中等来的喜讯/239
54.“妈妈,你解放了!”/244
55.在剑桥读书/247
56。享受“贵族学生”的待遇/250
57.注重实验、实践与实习/253
58.活跃在剑桥的社团活动中/255
59.“资深学者”/258
60.“我要每天读中国的经典书籍”/266
附录一:儿子的心声/267
附录二:剑桥三一学院的信函/280
3.“胎教”的尝试
“胎教”一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名词,也许当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有少量的知识介绍,而地处相对闭塞的J省,我和张雨都没听说过这个概念,也就没有这方面的主动意识和作为。
但是大姐寄来的一小方剪报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剪报的内容很简单,只是介绍国外流行的一种说法:在孩子满6个月之前,如果父亲每天对着孕妇的肚子唱歌,孩子就会发育得更聪明,而母亲唱歌则没有这方面的效果。这里面的原因是父亲的音频较为低缓浑厚,与胎儿的耳膜震动相适应,所以能听到并产生反应和共鸣,进而促进胎儿的大脑发育,而母亲的音频较高且尖厉,对胎儿反而不利。现在看来,这是当时的一个内容并不很科学正确的“胎教”知识介绍,虽然并没有使用“胎教”这个名词,我却被它深深吸引:这说明,孩子的智力是有办法、有途径加以提高的!
但是,要实践这个新概念,由于张雨还在几百里以外的省会读书而存在着无法解决的客观困难。更糟的是,尽管我一再坚持甚至严厉要求,张雨在每周回来的一天内始终很难从容地对着我的肚皮唱歌,几经反复终告失败。为了解脱,张雨又捡起了他的理论,努力说服我放弃这种奇特的尝试。
我却始终被这种新理论所鼓舞而入迷:既然胎儿能听到父亲的声音并由此提高智力,那必然也能听到其他的声音,只要注意选择有利于胎儿大脑发育的声音,必然会起到同样的效果。张雨的状况不能满足需要,那就只能另辟蹊径了。于是我每晚卧床时放低音调,哼唱一些轻缓优美的老歌,比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小路》、《马儿啊,你慢些走》、《嘎达梅林》、《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每天早上醒来后对着肚子低声地说:“孩子,昨晚睡好了吗?真乖,妈妈要起床了。”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确有效果,自从实行我自己设计的“与胎儿声音沟通”的方法后,我自觉胎儿律动明显加强了,而且有一种安详而沉稳的感觉。特别奇特的是,只要我对孩子发声,胎儿都会有反应。我深信,这是血缘亲情使然。
一次观看演出的经历坚定了我对这种尝试的信仰。当时我所工作的迅城,文化娱乐非常匮乏。怀孕6个月后的一个周六下午,一位同事送给我一张很难得的歌舞观摩票,演出剧目有歌有舞还有铿锵器乐,观众情绪高涨,台上台下喧闹异常。我忽略了胎儿对躁声的忌讳,正很起劲地观看,突然感觉到胎儿在肚子里猛烈地踢动,而且动静越来越大,与以往给我的感觉大不一样,似乎在给我传递一个信息:孩子感觉不舒服!我一下子醒悟过来,立即离开剧场,一边往风景秀丽的秋棠湖边慢慢走去,一边垂头低声地说:“孩子,对不起,刚才太吵了,让你不舒服了。”说也奇怪,孩子似乎听懂了,等我徜徉在静谧的湖边时,胎儿恢复了正常的律动。
就这样,以声音传递母爱,通过胎儿的律动感知孩子的情况,母子连心的真切互通贯穿在我等待孩子出生的日日夜夜。无论是工作、休息、吃饭甚至干家务,我都会及时跟孩子沟通,让他知晓并与妈妈一道。随着与孩子畅怀沟通的持续,我觉得自己与胎儿间非常默契,我能感受到他生理上的许多感觉。我爱极了这个即将出生的孩子,相信他(或她)也一定非常爱我。
我至今不知道这种沟通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胎教”,但这种方式造就了我与孩子间的心灵感应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在儿子出生后延续了很长时间,成为我与儿子至今仍能作为亲密朋友相处的深刻渊源。P4-6
我是一位普通的大专院校文科教师,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自丈夫15年前去世以后,独立抚养唯一的儿子子言,如今他已23周岁了。
自从我的儿子于2002年获得全额奖学金赴英国读书,2004年考入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继续获得全额奖学金以来,不断有很多很多的亲戚、朋友、同事以及学生们问我:“你的儿子怎么会这么聪明?”“你是怎么培养儿子的?”“应该怎样开发孩子的智力?”“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中,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怎样才能最有利于孩子的成才?……怎样把握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的教育?……孩子就是不肯看书、不爱学习怎么办?”“孩子在学校里成绩不好、表现不好怎么办?”“你可以介绍一些有效的具体办法吗?……请你介绍一下教育孩子的经验”,等等。也许是因为我的特殊家庭状况,使得他们的好奇或疑问更强烈一些。还有一些年轻的朋友与同事,刚刚做了父亲、母亲,均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就更是详细地问我,关于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或进入小学、中学后应如何培养、训育、启迪智慧与能力,以便为今后的成才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有不少人甚至要求我把儿子自小到大读过、看过的书籍和报刊列出一个比较详尽的表来,而且一定要写明出版社,以便他们有一个具体的借鉴或参考。
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和要求,我一时难以一一作答,也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回顾与儿子一起走过的历程,刻意地去做一些有预想效果的事情并不多,而且不一定也不宜作为普遍运用的规律或经验来谬传。然而当我有时候在闲聊中就某一件具体事项,将儿子小时候的事情作为佐证来叙说的时候,又往往会引起他们很大的兴趣,并且很想知道得更多更具体些。于是,就有很多人对我说:“你写吧,把你儿子成长过程中的故事、把你曾为他做过的事情写下来吧,也许,我们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的。”我曾有些犹疑:“那么琐碎,那么个别,也许会是误导呢。”他们说:“不会的,我们也是有判断力的,你写吧,写吧!”
这个出乎我意料的建议,开启了我记忆深处的绵绵思绪。在中国海关出版社几位编辑的鼓励下,我开始回顾儿子从出生、蹒跚学步、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出国、考进剑桥、直至今天所走过的岁月,从丈夫患病直至去世,以及其后我们母子俩相依为命的心路历程,觉得伴随着儿子的逐渐长大,其间确实发生过不少特别、生动、有趣而感人的故事。这些真实的情节事例,不但反映了身为家长对孩子表达与传递的深爱和浓郁亲情,更展示了伴随着儿子成长的每一步,我们母子所感受到的广阔的社会关怀与仁爱。
源于对人生与社会的感激,我在儿子23年成长经历的点点滴滴中选取了最值得追述、最能代表孩子成长各主要阶段状况的60件事例,其中特别注意偏重于有关儿子培养与教育方面的内容,并尽可能予以详尽地解说细节,以满足那些年轻家长们的需求。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但各类名称均用了化名,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此书采用的是写实性的笔记形式,故而没有刻意去设计、勾画或描述其中的情节或人物形象,相比小说而言,显然会缺乏一些可读性。此外,由于我的教师职业所限,撰写这类文体时,不自觉地会带有一些说教性、结论性的叙事风格;由于我是一位母亲,在叙述儿子成长过程时,不免拘泥于一些细节,因此个别事例可能会过于琐碎拖沓。这些都可能使读者感到一些乏味,谨此深表歉意。如果我所叙述的事情能给读者提供一些可借鉴或参考的内容,那将使我感到荣幸。
边回忆边撰写的过程,使我更加深切地体会与领悟人生的意义,我的心绪随之更为平和而安宁,我将理性地、满怀感恩之心,继续我的人生之旅。
伊人
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