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在德国市场上写下的成功史,也是一段动态的全球化历史。在20年时间里,这一家具连锁企业成长为席卷全世界的企业。在宜家购物的不只是瑞典人和德国人,还有阿拉伯人、以色列人、澳大利亚人、俄罗斯人和中国人。这一跨国公司在3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30多家分店。
为什么宜家会取得难以置信的成功?一家中学生创办的瑞典企业,如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具公司?读了本书,你就能找到答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宜家创业史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德)吕迪格·容布卢特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宜家在德国市场上写下的成功史,也是一段动态的全球化历史。在20年时间里,这一家具连锁企业成长为席卷全世界的企业。在宜家购物的不只是瑞典人和德国人,还有阿拉伯人、以色列人、澳大利亚人、俄罗斯人和中国人。这一跨国公司在3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30多家分店。 为什么宜家会取得难以置信的成功?一家中学生创办的瑞典企业,如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具公司?读了本书,你就能找到答案! 内容推荐 宜家,一个全世界熟知的名字,一个大众家居的代名词。它从一个小小的家族企业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壮大,已经变成了一家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它的创始人被一些人(尤其是瑞典人)视为当今世界最富有的人。可以说,它缔造的是一个伟大的商界神话。 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呢?在宜家成功的背后有哪些奥秘?这家获得高度评价的企业,其真实面目与其展现的公众形象相符吗? 循着宜家奋斗的脚步,本书讲述的是宜家独一无二的成功史,揭开宜家成功的11个奥秘(价格、风格……),同时也把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丰富而跌宕的一生贯穿其中,他的人格魅力将持久地影响宜家。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第1章 销售成为一种固定理念的表现形式 英格瓦·坎普拉德在布勒比世界的童年 第2章 鼓手和旗——一种新的联合形式 坎普拉德受到的诱惑 第3章 那里站着至少上千人! 邮购商坎普拉德成为家具业冉冉升起的明星 第4章 利益驱动、同情和好感 坎普拉德在波兰制造产品 第5章 一位看上去不像资本家的资本家 坎普拉德打破常规 第6章 当我和家人离开瑞典时 英格瓦·坎普拉德在税收面前倒下 第7章 来自瑞典的不可思议的家具店 宜家抢占了德国市场 第8章 现在我把宜家交出去了 坎普拉德把事业委托给了一个基金会 第9章 驼鹿被宰杀了 20世纪80年代的扩张和新定位 第10章 无教养的人的胜利 购买醉态中的公司 第1l章 北京的名流显贵渴求Tomelilla双人沙发 宜家来到中国 第12章 我们做出这样的成绩,我真觉得自己太幸运了 加快扩张步伐的坎普拉德 第13章 英格瓦每天都给我们增加压力 宜家创始人的三个儿子 第二部分 奥秘l 价格因素 奥秘2 风格因素 奥秘3 布勒比因素 奥秘4 Inbus因素 奥秘5 宣传因素 奥秘6 热狗因素 奥秘7 艾尔姆塔里德因素 奥秘8 英格瓦因素 奥秘9 藤编因素 奥秘10 乐园因素 奥秘11 特氟隆因素 展望 试读章节 从德国移民出去 1896年,弗兰西斯卡·坎普拉德(即芬妮。——译者注)乘船从德国来到了特雷勒堡的丈夫身边。那年她26岁,她的丈夫阿希姆30岁。夫妇俩有两个孩子,三岁的费奥德和一岁的艾力克。 坎普拉德一家踏上了从萨克森到瑞典的旅途。当他们来到新家园时一句瑞典话都不会说。但他们并不像当时成百上千离开国土移民到北美的瑞典人那么穷困。 阿希姆·埃尔特曼·坎普拉德是一个名叫泽克莱斯·奥古斯特·坎普拉德的大资本家地主的儿子,母亲是贵族,未出嫁前叫仙东妮·贝伦史坦因,名字听着就很高贵。阿希姆是在卢卡境内的威尔登海因骑士田庄长大的。卢卡则位于图林根、萨克森和萨克森一安哈特这三州交界处。年少的阿希姆·坎普拉德念的是波西米亚的一所林业学校,当时波西米亚尚属奥匈帝国管辖。 在波西米亚,他认识了芬妮。据说他们在一个位于格兰萨尔镇的酒馆相遇,那家酒馆是由芬妮的母亲经营的。 芬妮不算漂亮。她是私生女,是她母亲年轻时与一名已婚的采矿工程师外遇所生。但至少这个男人负担了芬妮的抚养费。芬妮是在海关官员格拉茨的家中长大的,芬妮的母亲在她出生后嫁给了他并生了三个孩子。 等级差别并没有妨碍弗兰西斯卡和阿希姆结婚。但阿希姆高贵的母亲却不为他们的结合所动容。这位贵族妇女一生中生了12个孩子,只有3个长大成人。她对存活下来的孩子抱有很大期望。她的儿子阿希姆和父亲一样学了林业,但远没达到林学家的程度。 至于为什么阿希姆·坎普拉德下定决心从德国移民到瑞典开始新的生活,民间并无确切说法。他的父亲已于7年前去世,据猜测,阿希姆的兄长不久后即接管了威尔登海因骑士田庄。估计对于阿希姆来说,那里再也没有他的位置了。或许也因为他所深爱并娶到的妻子不被接纳。 坎普拉德1894年在《狩猎报》上看到一则广告,说的是斯马蓝达省有一处带附属森林的农庄出售,他的心中立即涌出一股十足的冒险欲望。 斯马蓝达在他听来很陌生。超过他小圈子范围以外的事物,他都不了解。他写信给艾尔姆塔里德农场表明了自己的兴趣,反复几次后,这桩交易完美地敲定了。1895年,阿尔姆胡特地方法院把财产变化情况记入了地籍簿。从这时起,阿希姆·坎普拉德名下便拥有了449公顷的瑞典森林。 当地产被评估时,阿希姆·坎普拉德尚在德国。作为担保,他买下的森林,事先是不能看的。一切定下来的时候,他才意识到那也许是一个错误。因为在坎普拉德一家1896年从德国启程,被马车带到偏僻的森林所在地时,他们发现,与想象中相比,这里的状态实在是太糟糕了。农庄需要大笔投资和艰苦的劳动才能得以改善。 阿希姆·坎普拉德没法做到二者兼顾。当他用自己的遗产付清购买费后,可用资金便所剩无几了。他也不是那种愿为工作牺牲生活的人。他热爱狩猎和养狗。他还喜欢去酒吧消遣。自小他就习惯了大资本家的生活方式。到瑞典后,他为自己配置了一架马车,供他在这一地区穿行。他习惯在酒馆前有侍者迎接他。 当地人不信任这群来自德国的生面孔。他们是异类。那时的瑞典是一个人口输出国而不是移进国。坎普拉德的新家乡斯马蓝达省是一片特别贫穷的地区。1658年以前,它只是位于瑞典和敌对国丹麦之间的一块难以通行的边界领土。幽暗的针叶林构成了这种堆石农业的鲜明特征。这里的土壤十分贫瘠。 人们经过数百年的辛勤劳动,把小块林地开垦成草场或耕地。石块则被垒成墙。这一地区还有若干家玻璃冶炼厂,但不足以解决迅速增长的人口的就业问题。 1800年前后,瑞典的国土面积比今天的德国大1/4,人口200万。随着死亡率的下降,居民总数急剧增长。由于耐不住贫穷和饥饿,很多人逃往国外。据历史学家统计,在19世纪,有l/4的瑞典人背井离乡。大多数人去了美国。这种移民在1880~1890年之间达到高潮,从那之后不久,坎普拉德一家就来到了瑞典。尽管有大批人移民,但瑞典的人口还是持续增长着。1900年,生活在瑞典的人数达到了500万。 来自德国的富裕移民阿希姆·坎普拉德激起了当地居民的嫉妒。然而不久后,当地有传言说这名年轻财主的经济状况遭遇窘境。于是一些邻居便认为他们逮到了一个机会,可以轻易扩充自己的财富。 在此困境下,阿希姆·坎普拉德试图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但阿根纳瑞德的银行职员拒绝给他贷款。这样的情况让他走投无路。阿希姆.坎普拉德觉得,移民到瑞典简直就是场错误。他失去了大部分钱财。1897年,带着充满绝望和自怜的心情,他往自己的脑袋上开了一枪。全家人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斯马蓝达省的坎普拉德家庭只留下了年轻的寡妇芬妮,他们的两个小儿子和一个未出世的女儿(当他选择自杀的时候,他的妻子芬尼还怀着孕)。在他死后6个月,俄娜·坎普拉德出生了。 寡妇奋勇向前 芬妮独自担负起了在艾尔姆塔里德生活的重任。她接管了农场,并且在充满敌意的环境里着手打理这个烂摊子。她卖力地工作着,希望能将这份与丈夫在瑞典共同开创的事业进行到底。令人惊讶的是,年轻的寡妇获得了不喜欢她的婆婆的支持。仙东妮·坎普拉德带来的不止是金钱方面的帮助。这位在萨克森州勃登绍宫长大的老太太,为了帮助芬妮,只身一人赶到了瑞典。 在芬妮挑起艾尔姆塔里德农场的担子后,她几乎没有了教育孩子的时间。在婆婆的要求下,家里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负责照顾费奥德、艾力克和俄娜。孩子们学习语言和算术。大一些后,他们进入了瑞典南部伦特大学城的一所知名的私立寄宿学校。 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快就好转了。1900年,芬妮的婆婆去世,留给了孙儿们部分遗产。钱被用在了艾尔姆塔里德农场的经营上,并且保障了这一小户移民家庭在瑞典的生存。芬妮的长子费奥德与阔气的瑞典家庭出生的孩子们一起通过了毕业考试,但母亲并没有让他依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职业。他必须回到林间,这一点她十分确定。芬妮坚持让费奥德照看艾尔姆塔里德农庄。在此期间,她雇用了一名管理人员,负责在她和三个孩子回波西米亚的家乡期间打理农场。 最初几年,费奥德·坎普拉德在母亲的监督下工作。当他25岁时,她把农场正式交给了他管理。儿子尚为单身。但不久他就被外界的一名年轻女子所吸引,坠入了爱河。 与商人之女成婚 贝塔·尼尔森(费奥德之妻。——译者注)来自阿尔姆胡特一个悠久的商人家庭。阿尔姆胡特是位于莫肯湖南面的小城市,湖的北岸是阿根纳瑞德教区。阿根纳瑞德的意思是像榆树的木材那样多,而木材工业也是这一小城市的经济支柱。 尼尔森家庭从事地产和铁器贸易。此外,他们还经营一家商场。婚后,贝塔和费奥德在20年代以贝塔父亲作为嫁妆留给她的农庄为生。这个农庄位于马托,距离芬妮和其他家庭成员生活的艾尔姆塔里德有20多公里。 1926年,英格瓦·坎普拉德来到了世上。他于5月30日在位于阿尔姆胡特东北部捷特里德的维斯克莱兹产房出生,是贝塔和费奥德婚后的第一个孩子。4年后,他们又生了个女儿,起名为克斯汀。少年时期的英格瓦经常和父亲乘马车沿着盘绕的街道穿越森林,到艾尔姆塔里德去探望祖母。费奥德因兼顾两个农庄的工作而来回奔波。也许是芬妮想让儿子及其家人与自己一起生活,她最终实现了这一愿望。英格瓦7岁时随父母和妹妹搬到了森林里居住。 在森林农庄里,英格瓦找到了一名玩伴,他是当时生活在艾尔姆塔里德的马夫的儿子,名叫卡勒·安德森。小卡勒·安德森还有4个姐妹。英格瓦在这个孩童圈子里感到非常愉快。 有时,英格瓦得到允许在安德森家过夜。那是一种非常刺激的体验,因为5个孩子全部挤在唯一的大沙发上睡觉。英格瓦很享受这种感觉。当他年老时,仍然会回忆起那份感受到的安全感,这也给他整个生命刻下了烙印:“我是典型的群居动物,只有在集体生活中才能真正感到愉悦。” 当英格瓦独处时,会在脑海里描画想象中的社会。就像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他为自己虚构了看不见的朋友。他幻想自己有两个固定的同伴,名叫坎菲特和肖恩。P5-9 序言 作为本书的译者,我很荣幸能获得这次机会,并真诚希望能为读者们奉献上一部好作品。 宜家,一个全世界熟知的名字,一个大多数人心目中的购物天堂。在当今社会,说起家具,很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宜家,可见宜家已经深深地融入了现代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成为大众家居的代名词。从一个小小的家庭企业起步,如今的宜家集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壮大,已经变成一家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并以亲切友好的姿态走人了无数寻常百姓家,可以说,它缔造了商界一个伟大的神话。宜家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在全世界都掀起了购买热潮,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是宜家的忠实拥护者。因此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始终都带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就像在解读一位相识很久却并不十分熟悉的朋友,随着了解的深入,它就越发散出不可抵挡的魅力。循着宜家奋斗的脚步,从它的诞生、成长直到它的辉煌,我的心也无时无刻不处在激荡澎湃之中。企业的文化、精髓以及成功背后所蕴含的各种奥秘都带给我莫大的鼓舞和激励。当然,其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企业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的人格魅力。这位低调的瑞典企业家本身就充满神秘色彩。中学毕业、成绩平平的17岁少年企业家何以在短短时间内把一个小公司催生为引领全球潮流的家具业巨头?既非天赋异禀,又非具有超凡智慧,那么他有什么独特之处?围绕他的传说,真真假假,难以辨明。英格瓦·坎普拉德身上藏着太多的谜,使他成为宜家王朝最大的传奇。他是多重性格的集合体,倔强、固执、吝啬、古怪而又不乏温柔、谦逊和慈爱。同时,他还是一个饱受争议的矛盾体,一方面,他对做生意具有一种天生的热衷和敏锐;另一方面,他本身并不具备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对时尚毫无概念,甚至连审美观都不合格。但他对于事业的执著追求,对目标的坚定不移以及永不止息的工作热情却不得不让人佩服。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坎普拉德的用人之道是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件法宝。有了这样一位不看学历、只论能力的优秀伯乐,宜家自然能网罗到不同领域的八方人才,构筑了一支推动企业不断前进的生力军。脱去所有光环,真实的坎普拉德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甚至还有诸多瑕疵的人。年轻时的他犯过政治过错,曾是纳粹及右翼分子的狂热追随者;因为过于投入工作,导致了第一次婚姻触礁;为了逃避高额税收,保护企业利润,不惜携全家移民国外……这些都曾让他遭受来自各方的攻击和非议。然而,人生经历中的灰暗面以及性格上的某些缺陷都不足以动摇他在企业里的地位和形象。他对宜家的挚爱让人动容;随和的性格和简朴的作风更是平添了他不少魅力。他非凡的领导气质、总揽大局的掌控力、不断进取的心态、勇于面对并积极克服困难的理智和魄力,使宜家一次次地从失败的漩涡中走出来,振翅高飞。年老时的他对过去所犯错误的忏悔更是让人由衷地赞赏和钦佩。本书在介绍宜家成功史的同时,也把英格瓦·坎普拉德丰富而跌宕的一生贯穿其中。即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他仍然是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本书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例子,从较为客观的角度向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宜家以及一个真实的英格瓦·坎普拉德。 经过近两个月的辛苦工作,我终于能郑重地把本书交付到你们手中,现在的感觉是既激动又幸福。当然,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成果,我的朋友潘虹娟、张晓斌、王文霞、张■、李金凤、葛淑娟和吴靖等都参与了试译和翻译工作,在此一并向他们致谢!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因此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还望广大读者谅解和指正。 下面,就请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和我一起,走进宜家广阔而精彩的世界中,去探寻和感受这个伟大的企业以及它伟大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的独特魅力吧! 张千婷 2007年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