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恃才傲物狂放不羁,一个聪颖美丽却心存偏见,千回百转,历经种种心灵涤荡,爱情——终如芙蓉般在清澈的湖水中,静静地含露绽放。
一个终生未嫁的女人写的一本关于爱情和婚姻的书,或者说是她对爱情和婚姻隔岸观火式的理解,这本书就是《傲慢与偏见》,一部到现在仍为绝大数人所喜爱的书。其人物刻画细致入微,恩怨爱憎、人生百态尽跃纸上,轻描淡写恰到好处。全书风格优美而平和,正如人所说,这本书“在写作上是完美的,没有遗漏也没有放纵”。
这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的英国著名爱情喜剧小说。本书被列为经久不衰的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作者的创作风格历经两百年,至今仍影响着世界文坛上的一些作家。小说以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富有喜剧色彩的四起姻缘,文笔辛辣而滑稽,发人深省。此版译文忠实、准确、流畅,别具特色。
小说围绕着班纳特太太如何把女儿嫁出去的主题展开故事。其中又以二女儿的婚事为主线。男主人公达西富有、高贵但却十分高高傲;二女儿伊丽莎白年轻、任性且聪明活泼,对达西心存偏见。爱情在两人之间忽隐忽现、步履维艰,但终于打破了这种傲慢与偏见。小说最终在两人幸福美满的婚姻中落下帷幕。
小说不仅在文字和语言风格上令读者沉迷与陶醉,更以其严谨的结构、饱满的人物形象,深刻的心理描写,以及引人入胜的爱情故事,吸引读者步步深入,逐渐进入小说的美妙世界。
“你宁可看书,而不愿打牌?”他说,“这可真是稀奇。”
“伊莱扎·贝内特小姐看不起打牌,”宾利小姐说,“她是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别的任何其他事情都不能给她快乐。”
“我不值得你这样夸奖,也不应受你这样的指责,”伊丽莎白大声说,“我不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很多事情都使我感到快乐。”
“我相信你在服侍照料你姐姐中得到很大快乐,”宾利说,“我希望看到她不久就会康复,那时你就会更快乐了。”
伊丽莎白从心坎里感谢他,于是她向一张放着几本书的桌子走去。他立即提出要给她拿些别的书来,要把他书房里所有的书都拿来。
“我的藏书要是再多一些就好了,那就会对你有些益处,我自己脸上也有光。但我是个懒汉,藏书虽不多,其中很多我都还没有看过。”
伊丽莎白要他放心,说房里的这些书她可以随意看看,足够她看的了。
“我真觉得奇怪,”宾利小姐说,“爸爸竟然只留下这么几本书。一一达西先生,你在彭伯利有个多么可爱的藏书室啊!”
“那应该是很好的,”达西回答说,“那是我家好多代人收集积累的成果。”
“你自己也为你家的藏书室增加了不少收藏啊,你总是在不断地购置图书。”
“守着这样的好日子,疏忽家传藏书室,我是觉得不可理解的。”
“疏忽!凡是一切能使你那个高贵的地方更加美观的东西,我相信你都不会疏忽。查尔斯,你建造自己住宅的时候,我希望,只要有彭伯利一半漂亮可爱就好了。”
“我也希望如此。”
“不过,我还要真的建议你,就在彭伯利附近一带购置产业,以彭伯利为榜样建造自己的住宅。在英格兰,没有哪个郡比德比郡更美了。”
“我十分乐意照你说的办。要是达西先生肯卖的话,我甚至愿意将彭伯利买下来。”
“查尔斯,我是在说可能办得到的事。”
“说老实话,卡罗琳,我倒觉得买下彭伯利比仿造彭伯利更可能办得到些。”
伊丽莎白被他们的谈话深深吸引,无心再看书了,不久便把书放在一边,挪到牌桌旁,就坐在宾利先生和他姐姐之间,看他们打牌。
宾利小姐说:“春天以来,达西小姐又长高了许多吧?将来会长到我这么高吗?”
“我想会吧。她现在差不多就有伊丽莎白。贝内特小姐那么高了,或许还要高一点。”
“我是多么渴望再见到她啊!我从来没有见到一个这么使我喜欢的人。那样俊秀的容貌,那么娴雅的举止!在她那样的小小年纪,竟是那样出众地多才多艺!她的钢琴弹得真是优雅精湛极了。”
宾利说:“这些年轻小姐们怎么会有如此耐性练就这样多才多艺的本领,她们一个个都是这样,这真是叫我十分惊奇。”
“所有的年轻小姐都多才多艺!我亲爱的查尔斯,你这是什么意思?”
“是的,我认为她们都是这样。她们都会装饰台桌,制作屏风,编织钱袋,我几乎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位小姐不是样样都会的。我相信我从没有听人第一次谈起一位小姐,不说她是多才多艺的。”
“你所列举的这些平平常常的才艺,倒是千真万确,”达西说,“人们常常说很多只不过会编织钱袋、制作屏风的女人多才多艺。可是我却不同意你对一般女人的评价。我不敢吹嘘,在所有我认识的人之中。真正多才多艺的女人会超过六个。”
宾利小姐说:“我相信我也不敢说这样的大话。” 伊丽莎白说:“那么,你所认为多才多艺的妇女就必须具备很多条件喽?”
“是的。我认为她们是要具备很多条件。”
“哦,那当然!”他的忠实帮手嚷了起来,“凡是不能大大超过一般情况的,就不能尊为多才多艺。一个女人必须精通音乐、歌唱、绘画、舞蹈和多种现代语言,才配称得上多才多艺。除此之外,她必须具备一定的仪表、步态、声调、谈吐和表情,否则,她就只能算具备了一半的条件。”
达西补充说:“她必须具备所有这些条件,除了这些条件外,她还必须具备更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她必须博览群书,增长见识,使自己的头脑更聪明。”
“你只认识六个多才多艺的女人我是再也不觉得奇怪了,我现在倒是有点儿疑惑,你是否真的认识任何这样的女人。”
“你对你的女性同胞这么严厉苛求,竟至怀疑她们有可能具备所有这些条件?”
“我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女人,我也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这样的人,如你所描述的那样,同时具备那样的才干、趣味、勤奋和优雅的举止。”
赫斯特太太和宾利小姐两人都大叫起来,说伊丽莎白提出的怀疑是不公正的。她们断言,她们认识很多符合这些条件的女人。这时,赫斯特先生要她们安静下来,好先打牌,尖刻地抱怨她们,不该对出牌这样漫不经心。于是所有这一切谈话都停了下来,没有过多久伊丽莎白就离开了客厅。
伊丽莎白刚走,门一关上,宾利小姐便说:“有些年轻小姐总是设法用贬低女性的办法来博得男人的欢心,我敢说,这一招对很多男人都很有效。伊莱扎·贝内特就是这些年轻小姐中的一位。不过,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可鄙的诡计,卑鄙的伎俩。”
这番话主要说给达西听的,于是他回答说:“毫无疑问,小姐们为迷住异性而屈尊使用的一切诡计都是卑鄙的,凡是一切与狡诈有关的手腕都是可鄙的。”
宾利小姐不完全满意他的这番回答,没有就这个话题继续谈下去。伊丽莎白又来到他们之中,只是要告诉他们,她姐姐的病情加重了,她不能离开她。宾利竭力主张马上派人去请琼斯医生来,而他的姐妹却认为乡村医生不中用,建议火速派人去伦敦请一位最有名望的大夫来。伊丽莎白不同意这样做。不过,她不是那么不情愿同意她们兄弟的建议。最后决定,如果贝内特小姐的病情确实不见好转,第二天清早就派人去请琼斯医生来。宾利心中觉得很是不安,他们姐妹宣称她们心里很难受。然而,她俩在晚餐后却在钢琴上弹奏二重奏来安慰她俩难受的心情,而宾利则一再吩咐他的管家,要她尽心竭力地照料病人和她的妹妹,除此之外,便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减轻他焦虑不安的心情了。
第九章
那天晚上的大部时间伊丽莎白都是在简的房里度过的。第二天清早,宾利先生便打发一个女仆来探视病人,询问病情。过了一会儿,他的姐姐和妹妹也派了两位服侍她们的文雅女人来看望她们。伊丽莎白总算可以稍感宽慰地告诉他们,她姐姐的病情稳定,略有好转。然而,尽管简的病情稍有起色,伊丽莎白还是请求他们派人送信到朗伯恩去,希望她的妈妈来看望简,对简的病情作出判断。信马上派人送去了,贝内特家的人很快就照信中所要求的做了。贝内特太太由两位最小的女儿陪同,在宾利家吃过早饭后不久,就到达了内瑟菲尔德花园。(P25-27)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常被二十世纪的文学评论家们和文学史家们誉为真正伟大的英国小说家,因为她使英国小说更臻完美,因此她的小说是最具经典意义的小说。难怪爱尔兰文学家、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弗兰克·奥康瑙尔(Frank O'Connor)说:“我认为简·奥斯汀是最伟大的小说家。绝对是最伟大的!”他还认为奥斯汀是“英国文学最伟大的技巧巨匠之一,她在文学方面炉火纯青就像莫扎特在音乐方面完美无缺一样”。戴维·塞西尔也说:“最成功的作家是最严格地遵循支配他所挑选的艺术的规律的人。在所有挑选小说这种艺术的人中,没有谁比简·奥斯汀更细心地遵守着小说艺术的规律,正是这一点使她胜过其他英国小说家。由于她的小说艺术技巧高超,她使得所有其他英国小说家都相形见绌。”其实,奥斯汀之所以成为十九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不仅只是因为她小说天衣无缝的结构和精湛精确的刻画技巧,而且也是因为她的小说有着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开创性意义。正如英国文学评论家W.F.波洛克(Pollock)所说,由于奥斯汀开创描写日常生活的小说,奠定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础,“她向小说家们表明并且开发了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表面现象下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因此,“所有后来的小说家们都无限感激奥斯汀小姐”。而且她的小说笔调轻松诙谐,反话正说,幽默嘲讽,喜剧色彩浓重,语言清丽优美,格调清新高雅,开一代文学新风。奥斯汀所著六部小说,在近一百八十年里,不仅成为世界学者专家研究的热门课题,好评如潮,而且也是一代代各国读者争相传读的经典名著,经久不衰。尤其是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不仅是英国文苑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库的珍品,被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戏剧家毛姆(W.S.Maugham,1874-1965)列为世界十大小说经典名著之一。
简·奥斯汀出生在英国南部汉普郡一个乡村牧师家里,未进过正规学校,在家里由父母指导学习,终身未婚,四十二岁时与世长辞。奥斯汀十二三岁时就开始创作故事、戏剧和小小说。一七九五年她开始写作《埃莉诺与马里纳》,这就是她后来发表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感情》的雏形。一年以后,一七九六年她开始创作《初次印象》。一七九七年《初次印象》完成后,未能出版。这部小说后经作者修改更名为《傲慢与偏见》,于一八一三年一月在伦敦问世,这是她发表的第二部小说。此外,自一八一一年至一八一八年她先后发表了《理智与感情》、《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五部小说。
奥斯汀生长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封建保守势力相当强大的英国乡村。在这样的时代中,妇女只能在其所生长的阶层的圈子中生活,社会习俗禁止她们在社会的任何其他领域里活动。奥斯汀出身英国乡村的中产阶级家庭,与之交往的都是乡间那些乡绅贵族的绅士淑女,生活圈子自然十分狭小。奥斯汀就在这样狭小的天地里观察、研究和创作。虽说“在乡下一带地方,你是在一个非常狭小而又一成不变的社会里活动”,“乡下能为这样的研究提供的对象一般是很少的”,“可是人本身是经常不断变化的,在他们身上永远都可以观察到一些新的东西”。奥斯汀就以她特有的敏锐洞察力观察着她所处的社会和她身边的人与事,研究各种人的性格及其变化。在这样的观察研究中,奥斯汀最关注的是妇女的命运。在奥斯汀所处的当时社会里,一般妇女除了当老处女和家庭教师外,别的惟一出路就是嫁人。嫁一户有钱有地位的体面人家,就成了一个年轻小姐得到并保持可靠社会与经济地位的理想途径。尤其是那些“一般财产不多,教养有素的青年女子,都是把结婚当作惟一一条未雨绸缪的体面出路,不管如何心中无数,幸福难卜,结婚成家都是她们最可心合意的避风港,预防她们以后不致缺衣少食”。因此,要赢得一位理想的丈夫似乎就是奥斯汀小说中那些年轻小姐们的人生惟一目标,而她们为达到这一目标不断地进行着有形无形的激烈竞争。奥斯汀的小说都是围绕着乡绅贵族绅士淑女的恋爱求婚、男婚女嫁的错综复杂的情节来展开的。作者通过这些情节,用细膩的笔触深刻剖析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展示他们的道德品质,表现作者关于人生特别是婚姻的道德观。她批判当时大多数联姻的方式,而且她小说中的大多数婚姻都是有缺陷的。但她同时通过她的故事告诉读者,理想的婚姻是可能的。这种理想婚姻的主要品质。除了女方花容月貌天生丽质、男方英俊潇洒一表人才之外,就是彼此了解,情投意合,心心相印,自由平等,互敬互惠,它将对彼此的炽烈爱情融合在稳定融洽、相互促进的家庭关系之中,所以她小说的所有女主人公都是为真正的爱情而结婚,而不是为终身有靠而草草苟合。她通过《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小姐的口说:“没有爱情千万不要结婚。”她批判那种惟利是图的金钱婚姻,但她并不把金钱与爱情绝对分开,而且显示金钱在确立稳固的理想婚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傲慢与偏见》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所幽默指出的:“一个家财万贯的单身汉,必定需要一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里最仔细审慎地剖析描述了绅士淑女恋爱求婚的全过程,并全面透彻地说明了她所谓的理想婚姻的各种基础。
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主要写了四桩婚姻。贝内特夫妇只生了五位千金小姐,没有儿子。由于没有男性继承人,根据英国当时的财产限嗣继承法,贝内特家的财产将要由贝内特先生的一位远房亲戚柯林斯先生来继承。五个女儿每人只能得到一千英镑的遗产。这样一来,她们将来的优裕生活就成了问题。于是贝内特太太就急不可待地要为五个成年女儿找到有钱有势的婆家。伊丽莎白是她的二女儿,不仅生得美貌出众,而且聪明过人。她在一次舞会上受到达西的怠慢,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对达西产生了偏见。达西出身名门贵族,家财万贯,拥有一座巨大的庄园,每年净收入就超过一万英镑,而且他又生得身材优美,一表人才,因而自视甚高,目中无人,很是傲慢。后来他才发现伊丽莎白其实生得很美,机敏聪慧,举止优雅,开朗活泼,谈吐不俗,便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但他觉得伊丽莎白家中没有多少财产,父亲虽是绅士,但非贵族;她的母亲和几个妹妹都谈吐粗俗,缺乏教养;她的亲戚们出身寒微,地位低下。因此,不想屈尊俯就,便把对伊丽莎白的爱深藏不露。而伊丽莎白觉得达西孤芳自赏,举止傲慢,出言不逊,看不起自己和家人,加上威克姆对达西造谣中伤,恶意挑拨,因而对达西深恶痛绝,偏见曰深。后来达西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向伊丽莎白求婚,但遭到伊丽莎白断然拒绝和怒斥。后来几经波折,达西检讨了自己的过去,改正了自己的傲慢态度,伊丽莎白也认识到自己对达西的偏见是虚荣心所致,当她了解到达西的真实品德和得知达西千方百计搭救了她的小妹时,她的偏见也随之冰释,并油然而生崇敬爱慕之情,误会终于消除,最后两人喜结良缘。这是《傲慢与偏见》中所描写的一桩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理想婚姻,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线。简是贝内特太太的大女儿,生得比伊丽莎白还要美,是位倾城倾国的绝代佳人。宾利对她一见钟情。宾利是来自英国北部的一位阔少爷,每年有四五千英镑的进项,也是一位家财万贯的单身汉,而且年轻英俊,生性活泼,开朗随和。他一搬来赫特福德郡便成了贝内特太太急切追逐的理想的大女婿。简虽然对宾利也怀有爱慕之心,但她生性娴静沉稳,和善羞怯,没有把对宾利的钟爱流露出来,以致达西觉得她对宾利没有爱慕之情,同时认为简和宾利也不门当户对。加之这时宾利的妹妹宾利小姐正对达西穷追不舍,一心梦想成为达西夫人,而达西又希望宾利能与他的妹妹达西小姐联姻。宾利小姐心想只要她哥哥与达西小姐能成婚,那她嫁给达西就更容易了。他们两人各怀鬼胎,设下圈套,将宾利绊在伦敦城里,使他见不到简。后来几经周折,宾利终于回到简的身边,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本书中描写的第二桩花好月圆的美满婚姻。贝内特太太的第五个女儿莉迪亚,虽在姐妹中年龄最小,却个儿最高,有些早熟,生得也很妖娆。她年方二八,便出来社交,胆大粗野,放荡不羁,卖弄风骚。她的嗜好是追逐年轻漂亮的军官,她经常与几位民兵团的青年军官谈情说爱,忘形厮混,后来终于与军官威克姆私奔。威克姆本是达西家老管家的儿子,极其英俊,风流儒雅,俨然绅士。但他实际上是地地道道的花花公子,债台高筑的赌棍。他曾为得到十五岁的达西小姐的三万英镑的财产,怂恿她与他私奔,幸好被达西发现,其阴谋才未得逞。他来到赫特福德郡的民兵团后,伊丽莎白对他一见倾心,相信他的谎言,对他的遭遇非常同情,与他过从很密,险些上当。后来她终于弄清了他的底细,识破了他的伪装,断了对他的感情。莉迪亚与他私奔后,引起轩然大波。后经达西搭救,慷慨解囊,资助她与威克姆体面成婚,他们才免于身败名裂。但他们婚后不久感情便一落千丈,二人同床异梦,经济拮据,生活不幸。这是作者所描写的一桩以美色和情欲为基础的不幸婚姻。柯林斯牧师是愚蠢可笑的势利小人。他因要继承贝内特先生的产业而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决心设法补偿。他补偿的办法就是要从贝内特先生的漂亮女儿中挑选一位做他的妻子。他一来到贝内特先生府上,一眼就挑中了简。但贝内特太太向他暗示,她打算把简许配给宾利。于是他就改而向伊丽莎白求婚。当他向伊丽莎白求婚而遭到拒绝后,便立即向卢卡斯小姐求婚。卢卡斯小姐是贝内特先生的邻居威廉·卢卡斯爵士的长女,已满二十七岁,长得既不漂亮,又没有什么财产。“她既不看重男人,也不看重夫妻生活,一贯只把结婚当作她人生的目标。”她“所需要的只不过是一个舒适的家”。她明知柯林斯对他毫无感情,而且她也很不喜欢他,却立即欣然答应他的求婚,不久就成了牧师住宅的主妇,两人貌合神离,无婚姻幸福可言。这是一桩以“牺牲一切高尚感情,来屈就世俗利益”的不幸婚姻。后两桩不幸婚姻是前两桩幸福婚姻的反衬。这四条线在小说中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误会”百出,冲突迭起,疑窦丛生,时而扑朔迷离,时而山穷水尽,时而峰回路转,时而柳暗花明。加上作者那种幽默客观的描述、富于喜剧色彩的反讽手法,真叫人忍俊不禁,一旦开卷,就无法释手。无怪乎《傲慢与偏见》一直被认为是奥斯汀小说中最令人开怀大笑和最引人入胜的一部。
英国著名文学家和评论家基布尔(T.T.Kebble)说“简·奥斯汀是一位喜剧艺术家”,并认为她“在纯粹喜剧艺术方面仅次于莎士比亚”。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史学家、诗人和政论家托马斯·马科莱(Thomas Macauley)称她为“写散文的莎士比亚”。奥斯汀在研究她所处的社会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正如她通过伊丽莎白的口所说的:“世事经历得越多,我就越发对这个世界不满。世人都是反复无常的,那种表面的优点或见识是很不可靠的。日复一日,我的这种信念更加坚定。”于是她就拿起反讽和喜剧这两种有力的艺术武器来批判那些不合理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乡绅贵族阶层的保守人物,揭露他们的虚伪,嘲弄他们的愚蠢。正如她所说的:“我承认,愚蠢的行为、荒谬的事情、异想天开的古怪念头、前后矛盾的言行,都使我觉得好笑,只要有可能,我就要嘲笑它们。”她在《傲慢与偏见》中正是这样做的,而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正如奥康瑙尔所说,奥斯汀是位“最杰出的道德家,她总是通过小说来教育读者,而且她教导的方式是谨慎而周到的”。她在小说中从不说教,而总是寓教于讽,寓教于乐,让读者从作品那些滑稽可笑人物的自相矛盾、荒谬可笑的言谈举止和适得其反的行为中得到乐趣与启迪。
毛姆说:“我相信,广大的读者已经认定《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杰作,我认为他们的评价是很中肯的。使一部作品成为经典名著的,不是评论家们的交口赞誉、教授们的阐述研究、用作学校里的教科书,而是使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中得到的愉悅,受到启迪,深受教益。我个人认为,《傲慢与偏见》总体来说,是所有小说中最令人满意的一部作品。”译者认为,毛姆的这一看法不仅代表了学者专家们的权威评价,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广大读者的一致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