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庄子注译/新注今译中国古典名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新注今译中国古典名著之一。《庄子》是继《老子》之后出现的道家学说中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全书共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该书形成了以庄周思想为主体,包括他的后学的发展变化的一个庄子学派的思想体系。然而,《庄子》语言艰涩,于一般读者之阅读理解实在困难重重,为解决这一难题,特编辑此书。本书不仅给出了注释,而且还有译文,绝对能满足普通大众的阅读需要。

内容推荐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是晋代郭象的注本,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从思想内容和文章风格等方面来看,“内篇”主要是庄子本人之作,而“外篇”和“杂篇”则多出自庄周弟子或其后学之手。“但从总体来看,这三十三篇的内容还是比较一致的,形成了以庄周思想为主体,包括他的后学的发展变化的一个庄子学派的思想体系。”

本书为《庄子》一书的注释、译文读本。

目录

前言

内 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外 篇

骈 拇

马 蹄

怯 箧

在 宥

天 地

天 道

天 运

刻 意

缮 性

秋 水

至 乐

达 生

山 木

田子方

知北游

杂 篇

庚桑楚

徐无鬼

则 阳

外 物

寓 言

让 王

盗 跖

说 剑

渔 父

列御寇

天 下

后 记

试读章节

【译文】

北方昏暗迷茫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它到底有几千里大。变化而成为乌,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几千里大。奋翅飞起来,它那翅膀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鸟,当大海运动时便将迁飞到南方那片昏暗迷茫的大海。南方那片昏茫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书。《齐谐》上的话说:“大鹏将迁飞南方昏茫大海时,扑打海水三千里。绕着大旋风向上直飞九万里,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飞离而去的。”那野马般奔腾的雾气,那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各种生物用它们的气息吹荡而形成。天空苍苍茫茫,那是它的本色呢,还是它太高远没有尽头而显得那样呢?大鹏鸟(从九万里高空)看下面,也像这样罢了。

再说,水若积聚得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便没有足够的浮力。把一杯水倒在堂前的洼地上,那么一根小草便可充当它的船;倘若把杯子放在上面,那就要被粘住,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如果风积聚得不雄厚,那么它要托负(巨鸟的)大翅膀便没有力量,所以(大鹏只有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大风才能出现在它的身下。这以后才能乘着风力,背靠青天,再没有什么可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飞迁。蝉和学鸠却讥笑大鹏,说:“我们一下子就飞了起来,飞到榆树枋树那么高也就可以了,有时也许还飞不到,便投落到地上算了;干嘛要到九万里的高空才往南飞呀?”到郊野去的人,抓上三团饭吃下去,回来后肚子还是圆鼓鼓的;到百里之远的地方去,头天晚上便得备好干粮;若到千里的远方去,那就得在三个月以前就要备集干粮。蝉和学鸠这两个小东西又懂得什么!小智不能了解大智。短命不能懂得长寿。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那清晨一现的菌,它就不懂得早晚之分;那寒蝉就不懂得春秋之别,这些就是短寿。楚地的南方有棵冥灵树,它五百年开一次花才相当它的一个春季,再过五百年结一次果才相当它的一个秋季;荒古时代还有一棵大椿树,它更是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以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才是长寿)。但人们现在只知道有个彭祖活得久,(一说到长寿)大家便都拿他来比配,这岂不太可悲了吗?

汤对棘的提问也是这样。汤问棘说:“上下四方都有极限吗?”棘回答说:“没有极限的外围,还是没有极限。在那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片广漠昏暗的大海,那是一个天然大池。里面有一条鱼,它身宽好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里面有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脊背像泰山,翅膀像天际下的云。它绕着旋风而直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层,背托青天,这以后才准备往南飞,将飞往南方的昏茫大海。小斥鹕嘲笑它说:‘它要飞往哪里呀?我一跳就飞上去了,不过几丈高便落下来,在蓬草野蒿之间盘旋飞翔,这不也是飞到顶了吗?而它究竟要飞往哪里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了。

所以那些才智可以胜任一官之职,品行可以团结一乡之人,德性可以投合一国之主、能力可以取得全国信赖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这些小虫鸟一样。宋荣子不由得嗤嗤嘲笑他们。(宋荣子这个人)就是普天下都来赞誉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有所鼓舞激励;就是普天下都来非议他,他也不会因此而变得沮丧颓废。他认定了自我与外物的分际,弄清了荣誉与耻辱究竟是怎么回事,就这样罢了。他对于人世社会可以说不再有什么急切的追求。不过尽管这样,他还是有未曾树立的境界。列子乘风飞行,轻飘飘地好极了,十五天之后便返回。他对于追求幸福之类的事,也没有丝毫的急切心情。不过他这样虽然免却了步行,还是有所依待呢。至于那顺应大自然的本性,驾驭着风雨寒暑和昼夜的变化,来遨游于无穷宇宙的人,他还有什么依待的呢!所以说:至德之人没有自我,神明之人没有功业,大圣之人没有声名。

P4-7  

【译文】

“大智”傲然拒谏,“小智”苛察细辨;“大言”盛气凌人,“小言”絮叨卑微。睡梦中魂魄纠缠,醒来后形开体散。相互往来,彼此交结,天天用心计相斗:或者掩饰做作,或者谋机暗藏,或者深密莫测。小的惧怕惴惴不安,大的恐慌失魂落魄。出言就像弩机勃发,一心窥伺别人的是非来攻击:缄默就像盟誓坚守,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胜利。他们衰颓如同秋冬的草木,就是说他们一天天在消毁;沉溺在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法使他们从迷途返回。他们闭塞如同缄滕的捆束,就是说他们已是老朽;已是接近死亡的心,无法使他们重获青春阳气。他们欣喜、愤怒、悲哀、欢乐,他们忧虑、嗟叹、反复、固执,他们轻浮、淫佚、任性、作态。好像音乐从中空的乐管中发出,又像湿热蒸发突然长出朝菌。这千姿百态日日夜夜在人前更替出现,竞没有谁知道它们是从何萌生。算了吧!算了吧!一旦看到了这些,不也就明白了个中原因吗?

没有那种种情态,也就没有了我;倘若没有我,它们也就无所取受,不能呈现。这也已接近事物的本质,然而却不知道究竟是由什么所驱使。一定有个真正的主宰,只是不知它的迹象与由来;可以去实践并验证,但却看不到它的外形,它虽没有形体却有着真实的存在。上百的骨节,眼耳口鼻等九个窍穴,以及心肺肝脾肾等六种腑脏,都如此完备地存在于我的身上,我该亲近哪一样?你是一样地喜欢它们?还是格外有所私爱和偏心?若一视同仁那是否都把它们当成奴仆呢?难道奴仆就不足以相互支配?它们该轮流为君为臣?难道在其中果真有个真正的君?不管能否弄清这真实之情,都不会对真实的本身有所增益或减损。一旦受形成人,就无法变化更易,只能等待死亡的降临。一味与外物相争斗,相摩擦,那行进就像快马奔驰,竞没有任何东西能加以阻止,这不是太可悲了吗!终身被这形体所役使却看不到它的成功,困疲萎靡身心交瘁而不知道它的归宿,这岂不是太可怜了吗!人们说这形体没有死亡,这又有什么用?那形体一旦化去,那心灵也就跟它一同消亡,能不说这是最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本来就像这样迷茫无知吗?还是唯有我昏昧,而别人也有不昏昧的呢?倘若追随自己的成见而奉它为师,那唯独谁没有老师呢?何必一定要通晓变化之道而由自我取得心之真知的人才有老师呢?愚昧的人应当也是有的。如果说在心智中并未形成定见而有了是非之分,那就好比是今天去越国昨天已经到达。这就是把没有看成有,就是那神明的大禹也将无法理解,难道我又能怎么样呢!

P18-19

序言

庄子名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曾在蒙的漆园(地名)担任过小吏,可能时间不长。他的生卒年代已失传,司马迁只说他“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致与孟子生活的时代差不多。他家境非常贫困,居住在“穷闾阢巷”之中,“衣弊履穿”,炊米难济,饿得面黄肌瘦。《庄子·外物》篇所讲述的“庄周家贫,故往贷于监河侯”的故事,正是他日常生活景况的一次写照。但他品行高洁,鄙弃世人干禄求仕的卑劣行径,《庄子·列御寇》就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名叫曹商的人,是庄子的宋国老乡,替宋王出使秦国,宋王给了他几辆车;到了秦国得到秦王的欢心,秦王也送了他一百辆车。他回到宋国,便来向庄子炫耀,没料到庄子却狠狠把他嘲笑挖苦了一通:“听说秦王有病求医,凡是替他挤脓穿疱,便可得到车子一辆;如果舔他的痔疮,便可得到车子五辆。治疗的越是卑下肮脏之处,得到的车辆便越多。你该不是用舌头给秦王舔痔疮了吧?不然怎么会得到这么多的车啊?去你的吧!”因为鄙弃仕禄,酷爱自由,追求放任、自在,所以宁肯过着贫困艰难的生活,也不愿屈志从仕,使身心受羁绊。据说楚威王闻听他才学高,曾派使者带上厚礼去聘请他担任楚国的卿相,他却报之一笑,说:“千金,多么贵重的聘礼啊!卿相,多么显赫的权位啊!可是你难道没见过那祭祀所用的牛吗?喂养了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锦绣,牵进太庙去供祭。在这个时候,这头牛即使想当个无依无靠的小猪崽,以免受宰杀,还能办得到吗?你赶快走吧,不要玷污了我!我宁肯像乌龟一般拖着尾巴在沟渠的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下去,也不愿被你们的国君拴住套住!我一辈子也不会去做官,只想让我的心情快快乐乐!”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庄子的精神和人格。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是晋代郭象的注本,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从思想内容和文章风格等方面来看,“内篇”主要是庄子本人之作,而“外篇”和“杂篇”则多出自庄周弟子或其后学之手。“但从总体来看,这三十三篇的内容还是比较一致的,形成了以庄周思想为主体,包括他的后学的发展变化的一个庄子学派的思想体系。”

“内篇”七篇,其中《逍遥游》和《齐物论》是最重要、最精萃的两篇,也是庄子自著最可信、最能体现庄子本人思想的代表之作。《逍遥游》着重展现了庄子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一种不受任何约束、不受任何限制、彻底的、绝对的自由境界。绝对自由的境界在人世社会自然不可能存在,只能如同“藐姑射之山”那位“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人一样存在于幻想之中罢了。《齐物论》则是庄子的世界观和认知论的集中反映。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因为天地、万物、人类,无不是“道”派生出来的。自我或物的角度来看,天下万物是千差万别的;但以“道”而言,天下万物的千差万别却是微不足道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也好, “决起而飞,抢榆枋”的蜩与学鸠也好;“不知晦朔”的朝菌也好,“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也好,无非是“大知、小知”、“小年、大年”罢了。在“道”的面前,“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皆是齐同浑一者。这种世界观和认知论,如同《逍遥游》的自由境界一样,最终也必然陷入于一种虚无主义之中。应当看到,庄子追求绝对自由和齐万物、等死生的思想,乃是当时恶浊的社会现实激化的产物,是庄子不满于现实和想逃避现实的一种极端的结果。庄子的自由追求和相对认识论是大胆的、敏锐的,但他把追求自由绝对化了,把相对认识论也绝对化了,所以庄子思想对后世的消极影响也恰恰在这两方面。

庄子之于老子,如同孟子之于孔子,所以后世言儒必称“孔孟”,言道必称“老庄”。庄子思想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老子讲“天道”,倡“无为”。庄子也大谈“天道”,宣扬“无为”,这是老、庄思想核心的、一致的地方。不过,庄子毕竟是一位极有个性的人物,所以他于老子自有其不同之处:“老子微笑待人,庄子狂笑处世;老子教人,庄子嘲人;老子说给心听,庄子直指心灵。若说老子像惠特曼,有最宽大慷慨的胸怀,那么,庄子就像梭罗,有个人主义粗鲁、无情、急躁的一面。再以启蒙时期的人物作比,老子像那顺应自然的卢梭,庄子却似精明狡猾的伏尔泰。”我们还认为,老子的思想自其出发点而言还是入世的、积极的,而庄子的思想才是彻底出世的、消极的。老子曾向世人,向统治者慨叹“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而“庄子尝自述:‘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可见,他是属于嬉戏幻想的一型,站在作家的立场,他又是极端厌恶官吏的一派”。此外,后世道教神奇幻异的天真世界,若要寻其由来,与其说源于老子,毋宁说源于庄子。庄子思想与道教的神幻世界是直接的,不可分离的。还有,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智”虽然也是排斥的、否定的,但毕竟不是像庄子那样对孔子展开直接、全面、尖锐的攻击。”当然,一位看到儒家救世愚行的虚无主义者,多少想从其他方面获取某些娱乐性的补偿。如果只因儒家的失败,便期望他戴上一副沮丧的假面具,确是极不公平的要求。因此,西方人不必再批评孔子,因为单单庄子一人对他的攻击就已经够严苛了。”

《庄子》一书以简洁深刻、旷达放任的思想和才华横溢的手笔,对后世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吸收庄子的思想学说是比较突出的。文学家如嵇康、阮籍、陶潜、李白、苏轼、曹雪芹等人,显然对庄子精神也多有承继和发扬。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太白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等诗文时,不能不追想到庄子的愤世和自任。所以林语堂先生说:“如见于《野叟曝言》及一切中国伟人传记,每劝服一个强盗或隐士,使之与家庭团聚而重负俗世之责任,常引用孔子的哲学理论;至遁世绝俗,则都出发于道教的观点。在中国文学中,这两种相对的态度称之为‘入世’与‘出世’。有时此两种思想会在同一人心上蹶起争斗,以其战胜对方。即一个人一生的不同时期,或许此两种思想也会此起彼伏,如袁中郎之一生。举一个眼前的例证,则为梁漱溟教授,他本来是一位佛教徒,隐居山林间,与尘界相隔绝;后来却恢复孔子哲学的思想,重新结婚,组织家庭,便跑到山东埋头从事于乡村教育工作。中国文化中重要特征之田野风的生活与艺术及文学,采纳此道家哲学之思想者不少。中国之立轴中堂之类的绘画和瓷器上的图样,有两种流行的题材,一种是合家欢,即家庭快乐图,上面画着女人、小孩,正在游玩闲坐;另一种则为闲散快乐图,如渔翁、樵夫,或幽隐文人,悠然闲坐松荫之下。这两种题材,可以分别代表孔教和道教的人生观念。樵夫、采药之士和隐士,都接近于道家哲学,在一般普通异国人看来,当属匪夷所思。下面一首小诗,它就明显地充满着道家的情调: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此种企慕自然之情凋,差不多流露丁中国所有的诗歌里爻,成为中国传统的精神上一主要部分。”

后记

本书对《庄子》正文的点校,以中华书局《诸子集成》中的郭庆藩《庄子集释》为底本,广泛吸收先哲时贤的校勘成果。注释、今译主要参考了郭象的《庄子注》、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成玄英的《南华真经注疏》、焦兹的《庄子翼》、王念孙的《读书杂志余编》、刘文典的《庄子补正》、卢文稻的《庄子释文考证》、俞樾的《诸子平议·庄子平议》、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刘师培的《庄子耕补》、奚侗的《庄子补注》、章太炎的《庄子解故》、《齐物论释》、闻一多的《庄子内篇校释》、马叙伦的《庄子义证》、杨树达的《庄子拾遗》、王叔岷的《庄子校释》、于省吾的《庄子新证》、高亨的《诸子新笺》、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杨柳桥的《庄子译诂》、曹础基的《庄子浅注》、张耿光的《庄子全译》等。限于体例,凡所吸收诸家成果,不能一一交代,非敢有心掠美,唯乞原谅。

以往读《老》、《庄》,每每自感于训诂、义理不无心得,但等到对这两部书需要从头至尾认真进行点、校、注、译等系统工作时,便发现确实有不少问题值得反复斟酌,未可遽尔而定。不过,本着高邮王氏“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的原则与方法,寻文究理,实事求是,就古音以求古义,必待揆之文义可安,验之故训有徵而后可也。管窥之见,蠡测之说,谬误在所难免,尚祈专家学者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孙雍长

一九九七年三月二日

于广州黄埔大道西德埔小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8: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