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一书首次出版于1973年。本书从管理的使命出发,首先在《使命篇》中从外部来考察管理并研究管理使命的范围及其各方面的必要条件,在《实务篇》中转而讨论组织的工作和管理的技巧,并在《责任篇》中讨论高层管理及其任务、结构及战略。这本书是作者几十年的管理经验、体会与思考的结晶。在这部著作中,读者很容易找到许多经典或最新的管理思想的源头,同时也不难获悉许多在其他管理著作中无法找到的“真知灼见”。从组织的使命、组织的目标以及工商企业与服务机构的异同,到组织绩效、富有效率的员工、员工成就、员工福利和知识工作者,再到组织的社会影响与社会责任、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管理者的工作、管理工作的设计与内涵、管理人员的开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中层管理者和知识型组织、有效决策、管理沟通、管理控制、管理者与管理科学、面向未来的管理、组织的架构与设计、企业的合理规模、多角化经营、多国公司、企业成长和创新型组织等,德鲁克教授自己将这本著作称为“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手册”。学术界则认为这本书是一本给企业经营者的系统化管理手册,是为学习管理学的学生提供的系统化教科书。
本书围绕经营绩效、服务机构的绩效、卓有成效的工作和有所成就的员工、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管理者的工作、管理技能与组织管理、高层管理者的任务与组织、战略与结构等,系统探讨和揭示了企业使命、企业责任、员工责任、员工资产、知识工作者、目标管理、管理分权、组织设计、规模、多国公司、成长和创新型组织等方面的问题。
20世纪管理最重要、独特的贡献就是将体力工作的生产力提高了50倍之多;21世纪管理所能做的贡献是提升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因此,管理是一项崇高的使命。
管理需要设立营销、创新、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物质资源、生产力、社会责任及利润八个方面的目标。八个目标之间应该达到三种平衡。
管理重心是使工作有生产力并使员工有成就感。
管理需要以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为支柱。
推荐序一(席酉民)
推荐序二(赵曙明)
推荐序三(包政)
推荐序四(詹文明)
推荐序五(冯仑)
译者序
前言 管理职业与管理承诺
绪论 从管理热潮到管理绩效
第1章 管理学的兴起
第2章 管理热潮及其经验与教训
第3章 新的挑战
第一篇 使命
第4章 管理面面观
第一部分 企业绩效
第5章 管理企业:西尔斯公司的经历
第6章 什么是企业
第7章 企业的宗旨和使命
第8章 目标的力量和宗旨:玛莎公司的经历及其经验教训
第9章 战略、目标、优先次序和工作指派
第10章 战略规划:企业家技能
第二部分 服务机构中的绩效
第11章 多机构社会
第12章 服务机构为什么不能取得杰出绩效
第13章 例外情况及其经验教训
第14章 为取得绩效而管理服务机构
第三部分 富有效率的工作与有成就的工人
第15章 新的现实
第16章 关于工作、从事工作和工人我们知道(不知道)什么
第17章 使工作富有效率:工作与流程
第18章 使工作富有效率:控制与工具
第19章 工人和工作:理论和现实
第20章 成功的经历:日本、蔡斯公司和IBM公司
第21章 承担责任的员工
第22章 雇佣、收入和福利
第23章 人是我们最主要的资产
第四部分 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
第24章 管理和生活质量
第25章 社会影响和社会问题
第26章 社会责任的限度
第27章 企业与政府
第28章 绝不明知其害而为之:责任的伦理
目的和使命
一个组织机构是为了某种特殊目的和使命,为了某种特殊的社会职能而存在的。在工商企业中,这就意味着经济绩效。
在考虑这项首要任务——特殊的绩效任务上,工商企业机构与非工商企业机构是不同的。比较而言,在考虑其他各项任务上,它们却是相似的。但是,只有工商企业才把经济绩效作为其特殊使命。工商企业的定义就是为了经济绩效而存在。在所有其他各种组织机构中,如医院、教会、大学或陆海空三军,经济因素只是一项约束条件。在工商企业中,经济绩效是其存在的理由和目的。
本书将用整整一部分(第11—14章)的篇幅来讨论非工商企业、公共服务机构的绩效问题,但本书的重点是讨论工商企业和经济绩效任务。经济绩效虽然并不是在社会中所要完成的惟一任务,但它却是一项首要任务。这是因为:所有其他的社会任务——教育、卫生保健、国防和知识的进步,都取决于经济资源的剩余情况,即利润和其他节余,而这些是只有成功的经济绩效才能提供的。我们越是需要其他方面的各种满足,越是高度地评价它们,我们就越是依赖于工商企业的经济绩效。
因此,工商企业的管理必须始终把经济绩效放在首位,而且在每一项决策和行动中都是这样。只有通过自己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管理才能证明自身有存在的必要性,才能证明自身的权力。如果一家企业在提供经济结果方面失败了,那么它就失败了;如果一家企业未能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他们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它就失败了;如果一家企业没有提高或至少维持自身所持有的经济资源的物质生产能力,它就失败了。这就意味着企业有责任获得利润,而不论一个社会的经济或政治结构或思想意识形态是怎样的(有关利润的职能,请参见第6章)。
工商企业管理的第一个定义是:它是工业社会的一种经济器官,一种特别的经济器官。管理当局的每一项行动、每一项决策、每一项考虑,都必须把经济绩效放在首位。
富有生产力的工作和员工的成就
管理的第二项任务是使工作富有生产力,并使员工取得成就。工商企业(或其他任何组织机构)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工作,就是要使人力资源更富有生产力。通过完成工作,管理借以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因此,使工作更富有生产力,是管理的重要职能。但与此同时,在当今社会里,这些组织机构也日益成为个人取得生计并取得社会地位、与人交往、实现个人成就和满足的手段。所以,使员工有所成就越来越重要,并成为衡量组织机构的绩效水平的重要指标。这样,使员工有所成就,日益成为管理的一项任务。
按照自身的逻辑来组织工作,仅仅只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要困难得多的一步是:使工作与人匹配起来——人的逻辑与工作的逻辑存在着显著差异。使员工有所成就,意味着要把人看成是一种有着特别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能力、限制和不同行为模式的有机体,意味着要把人力资源看成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物。人力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它们具有个性、公民身份,并能够对是否工作以及工作多少或好坏加以控制,这就要求有职责、激励、参与、满足、鼓励和报酬、领导、地位和职能。
管理,而且只有管理,才能满足这些要求。对于员工来讲,不论他是操作机器的工人还是执行副总裁,都必须通过他们在工作和职位上的成就来获得满足——也就是说,在企业中取得满足,而管理则是企业的驱动器官。P40-41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出版德鲁克先生著作的计划在国内学术界和实践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每本书一经出版便会占据畅销书排行榜。我自始就参与了该项翻译出版活动,并应邀为《管理的实践》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两本书写了推荐序。2005年夏天我去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德鲁克教授家拜访时,谈到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其著作的计划,先生感到特别高兴。不过,我实在没有料到德鲁克先生会这么快离我们而去,所以2005年11月11日我在澳大利亚讲学期间听闻先生去世的噩耗,非常难过。在痛失良师之际,我更感到翻译出版这套丛书的意义和价值。
就目前而言,德鲁克先生的思想在学术界已经早有定论,但对我国企业界而言,其影响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地位。说到德鲁克先生的理想,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是他家的世交,从小德鲁克先生便受到他的影响。1950年的新年,德鲁克与父亲一起去哈佛大学拜访熊彼特。8天后,熊彼特就去世了。两位老人家的那次闲谈,竟成为德鲁克一生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德鲁克后来回忆说:“熊彼特跟父亲说,‘在我现在这个年龄来看,人们若只晓得我写了几部著作及发明了一些理论,我认为是不够的。如果没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你就不能说你已改变了世界。’我从未忘记过那段对话。这句话成为衡量我一生成就的指标。”就德鲁克先生的本意而言,他不仅仅希望我们这些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会看他的著作,同时,他更希望企业家和经理人能够从他的著作中得到实践的感悟。能够将先生的思想推向管理实践,进而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这就是对他的最好怀念。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一书首次出版于1973年。从书名中,我们便可以看出德鲁克教授一以贯之的思想:管理是一种使命、责任和实务。在这本书出版之前,《公司的概念》、《管理的实践》、《成果管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德鲁克先生的主要著作已经出版,他的基本思想和观念已经形成。德鲁克先生自己也承认:“从各方面来看本书虽然是一本新书,但是自然也发展了我在以前各种著作中的思想。而且,只要合适,我也毫不迟疑地引用我以前的著作。”熟悉德鲁克教授著作和思想的读者可以看出来,书中很多的内容非常熟悉。本书从管理的使命出发,首先在《使命篇》中从外部来考察管理并研究管理使命的范围及其各方面的必要条件,在《实务篇》中转而讨论组织的工作和管理的技巧,并在《责任篇》中讨论高层管理及其任务、结构及战略。框架体系与《管理的实践》大致相同。但是从内容来看,本书同时融合了其他几本著作的思想,因而这本书名副其实是先生几十年的管理经验、体会与思考的结晶,也是他对自己以前的相关论著的总结、梳理、概括和升华。在这部著作中,读者很容易找到许多经典或最新的管理思想的源头,同时也不难获悉许多在其他管理著作中无法找到的“真知灼见”。从组织的使命、组织的目标以及工商企业与服务机构的异同,到组织绩效、富有效率的员工、员工成就、员工福利和知识工作者,再到组织的社会影响与社会责任、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管理者的工作、管理工作的设计与内涵、管理人员的开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中层管理者和知识型组织、有效决策、管理沟通、管理控制、管理者与管理科学、面向未来的管理、组织的架构与设计、企业的合理规模、多角化经营、多国公司、企业成长和创新型组织等,德鲁克教授自己将这本著作称为“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手册”。学术界则认为这本书是一本给企业经营者的系统化管理手册,是为学习管理学的学生提供的系统化教科书。
在德鲁克(1909--2005)先生去世之际,理论界、实践界及媒体等各界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我应邀为(21世纪经济报道》、《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南京大学报》等报刊杂志撰写了纪念文章。同时,我们还在南京大学商学院利用“德鲁克论坛”的平台,邀请企业界、学术界及媒体的人士共同回顾先生的思想,探讨先生思想在中国的应用。我深信,德鲁克先生的管理思想在中国一定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先生这样的大师而言,推动出版先生的著作,将其思想发扬光大就是作为学生对先生的最好缅怀!
赵曙明博士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澳门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2006年1月22日
“读德鲁克的书是一种享受,常常使人有茅塞顿开之感。”
——海尔集团 张瑞敏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
——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 杰克·韦尔奇
“在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影响最深。”
—— 微软总裁 比尔·盖茨
“德鲁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狂热追求时髦思想的人群中独树一帜。”
——英特尔主席 安迪·格鲁夫
“本书是管理研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其中涵盖的内容,对所有管理人员都至关重要,不管他所从事的工作属于哪个职能领域,也不管他所服务的企业是什么规模的组织。”
——Choice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