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历史上的大融合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云中天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对中华民族融合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有鉴于此,笔者编写了这一本以民族融合为主题的作品,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华民族大融合形成的诸种因素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笔者力求搜罗比较丰富的史料,以此作出明确的判断,使其升华为理性的认识。以史论结合的形式来阐明中华民族融合形成与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略尽绵薄之力。

内容推荐

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一,经济因素;其二,传统的文化因素;其三,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其四,团结御侮,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等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使中华各民族之间产生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而凝结成为一个牢不可破、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本书全面记述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历程,深刻揭示中华文明形成的内因,热切展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目录

第一章:经济大融合

 第一节:先秦:各个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

 第二节:秦汉:各个民族经济交流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动乱时期各民族经济相互依存

 第四节:隋唐:经济交流的大繁荣

 第五节:宋辽西夏金:对峙时期的经济往来

 第六节:元明清:经济发展空前繁荣

第二章:文化大融合

 第一节:远古:远古人类及其文化

 第二节:先秦: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第三节:秦汉:一统格局下的文化融合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动乱时期的文化交融

 第五节:隋唐:鼎盛时期的中华文化

 第六节:宋辽夏金元:文化的各异与融会

 第七节:明清: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第三章:民族大融合

 第一节:远古:早期少数民族与华夏族的融合

 第二节:夏商周:广大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

 第三节:秦汉:民族融合彰显巍然大国风采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北方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第五节:隋唐:斗争与和亲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六节:两宋:民族融合的新动向

 第七节:元:民族杂居与民族融合

 第八节:明清:民族融合的新变化

 第九节:新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

第四章:斗争精神大融合

 第一节: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大胜利

 第二节:收复台湾彰显反殖民统治的决心

 第三节:鸦片战争掀起了反侵略斗争的高潮

 第四节:各族同胞风雨同舟共御外侮

 第五节:各族同胞为中华民族存亡浴血奋战

试读章节

先秦:各个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

尧舜时期中原地区与周边各民族的经济交流

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存在着不同的经济类型,是造成产品在地区间和民族间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所以,我国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在经济上互通有无很早便已经发生。

传说在我国神农氏时代各部落之间的交换已有较大发展,据一些典籍记载,到了尧舜时代,氏族部落之间的交换有了进一步发展,交换的区域范围也越来越扩大。因为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各地的农业、牧业和手工业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交换的发展。

交换虽是以产品的地区差异为基础,但同时又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我国中原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不仅有开阔的平原,而且土壤疏松肥沃,便于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所处的地理位置又得天独厚,交通便利,易于吸收和融会邻近地区和民族先进的东西。所以中原地区最早进入阶级社会,并从部落联盟形成国家。

夏朝时期中原地区与周边各民族的经济交流

夏朝是我国境内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并且开始出现夏族的名称。随着夏朝的建立,其经济发展水平也随之提高。如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其对农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夏王朝统辖的地区,主要是河南省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颍、汝诸水流域,以及相邻的山西南部汾水下游一带。在古史传说的夏王朝疆域内已发现有关遗址近百处,其中代表性的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以该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成为典型的夏代文化遗存。此外经过发掘的重要遗址有洛阳东干沟、矬李、东马沟,陕县七里铺,临汝煤山,郑州洛达庙和山西夏县东下冯、翼城感军等十几个地点。

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表明,夏代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农具主要是石器。其中石铲、石镰的数量最多,另外还有蚌铲、骨铲和蚌镰等。木质的、耜一类工具也是日常使用的农业工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量生产的粟、黍一类。

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马、牛、羊等,可谓“六畜俱全”了。由于农业生产已能提供较多的剩余产品,饮酒之风比较普遍,在一般平民的墓葬中也常见觚、爵等酒器随葬。

夏代的农业经济比新石器时代发展更快,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在龙山文化末期,黄河流域多次洪水泛滥成灾,禹在各部落的推戴下,受舜的委托治理洪水,“尽力乎沟洫”,变水害为水利。在夏代,由王室统一部署水利灌溉工程,使农田得到了更为有效地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的产量有较大增长。

第二,由于数千年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积累,夏人发明了四时节气和干支纪日法,制定了为后人广为传颂的《夏时》、《夏小正》等历法,以当时可能具有的季节气候和其他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

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植物的生长荣衰、动物的栖息繁衍都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同一年四季气温变化的周期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因而产生了物候知识。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立本的大国,为了不误农时,从远古时代起氏族成员就注意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安排生产了。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生产和物候之间关系的著作《夏小正》,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正是农业经济有显著发展的结果。

由夏人总结传述经后人整理的《夏小正》,文字古朴简练,内容相当丰富。全书数百字,按照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物候、气象和重要的政事,特别是关于农业和畜牧业经济方面的耕种、修补农具、整理田界、采集、蚕桑、养马等都有具体的描述。这部最早反映中国农业经济的文献,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第三,夏代的农业生产工具比龙山文化时期有了较大的改进。不仅由于奴隶的密集型劳动使大批农业生产工具得以改造,而且集中了各地的先进手工业技术,改进了传统工具的质量,出现了一些更有为效的新式农具,提高了劳动效率,从而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第四,在一定范围内,新兴的奴隶主贵族统一管理的集权政治,使原来分散在各个部落的富有生产经验的人有了集中交流农业先进技术的条件。各地原始部落先进经验在夏王朝疆域内得以迅速推广,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巨大的动力。

由于上述原因,夏朝的经济发展较之龙山文化时期有了明显的飞跃,黄河流域率先进入了古代的文明社会,出现了规模相当大的都市,农业和畜牧业产品有了更多的剩余,从而转变成为用于交换的商品,出现了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萌芽。

当时夏国的周边还有许多诸侯小国和与夏族不同的许多少数民族。关于他们之间的经济往来,囿于史料,知之甚少。但这种经济交往应该是存在的,如《尚书·禹贡》说:“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在古代朝贡往往就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交流方式。P3-6

序言

几千年来,在中国古代文明滋生的这块东方沃土上,先后繁衍生息过许多民族,一些民族消失了,另一些民族又勃然而兴起。伴随着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与发展,以及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反复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促成了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进步。

然而,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而言,我国现代的以及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所有民族,其血统都不是纯而又纯的,都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融合过程。各民族共祖同源和多源多流的亲密关系,在历史上曾起过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作用。如今,我们所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

对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表述全球历史上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时,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二是把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来看待,它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共同体的现象。我们在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通常是在后一个层面上来使用民族融合这个概念的。因为,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融合紧密相关。

从我国以及世界上的民族关系来看,一个民族同另一个民族进行融合,存在着两种情况或方式。一种是采取政治强制手段把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一种是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经过自然的过程合于另一个民族。为了比较妥当和科学地表述这两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或方式,人们又习惯地把通过政治强制使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称为同化;把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自然地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称为融合。在中国多民族的关系史上,既有强制同化,又有自然融合,相互之间分分合合,聚聚散散,错综而又复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不仅以其悠久历史表明了自己坚韧的活力和罕见的凝聚力,而且必然在未来年代里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在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中走在世界的前列。现在,对中华民族融合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有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决心编写一本关于以民族融合为题材的著作,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华民族融合形成的诸种因素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笔者力求搜罗比较丰赡的史料,据此作出明确的判断,使其升华为理性的认识,以史论结合的形式来阐明中华民族融合形成与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略尽绵薄之力。

云中天

2007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