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可知兴亡,以人为鉴,可知得失。历史是人的历史,读史即是读人;品人也正是论史。历史生态中的人物,是最有魅力又最值得回味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来不曾风平浪静过,本书以倒叙的手法,从清朝的末代三岁皇帝讲到遥远的封建第一帝王秦始皇,历史迷雾,帝王索隐,政坛秘闻,将臣军心,生动活泼的语言,清晰而曲折的事件脉络,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一定不可以错过本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倒写中国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梁海燕//杨光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可知兴亡,以人为鉴,可知得失。历史是人的历史,读史即是读人;品人也正是论史。历史生态中的人物,是最有魅力又最值得回味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来不曾风平浪静过,本书以倒叙的手法,从清朝的末代三岁皇帝讲到遥远的封建第一帝王秦始皇,历史迷雾,帝王索隐,政坛秘闻,将臣军心,生动活泼的语言,清晰而曲折的事件脉络,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一定不可以错过本书。 内容推荐 历史可以说就是昨天、以至于前天发生过的往事。常读历史,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睿智。历史能够生动形象、又明确具体地告诉你:事应该怎样做,路应该怎样走。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历史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最知心的朋友,一盏不可离开的指路明灯…… 本书以倒叙的手法讲述中国历史,用结果去推导前因,从清朝的末代三岁皇帝讲到遥远的封建第一帝王秦始皇,视角独特,故事延绵,在历史中看人间恩怨、世间的百态! 目录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清王朝的背影 三岁小皇帝 一曲定终身:兰儿的际遇 最后一个掌权的女人——慈禧 染上梅毒的皇帝——同治 百日维新未成新 太后西逃 王朝丧钟鸣响 中世之君的难处 龙袍上的补丁救不了大清 永远的虎门销烟 “西风”凋碧树 乾隆风光的背后 亚洲首富——和坤 疑案缠身的雍正 康熙果真了不起 问鼎中原三百年 明月空圆 彩云难驻——明朝的兴亡 放羊娃攻占紫禁城 “九千岁”魏忠贤 “怠工”的万历 褒贬不一张居正 身在帝王位,心系神仙场 明朝第一奸臣严嵩 不合群的海瑞 抗倭名将戚继光 潇洒莫过正德帝 当了两回皇帝的英宗 成祖打造北京城 前航海时代的壮举 《永乐大典》命运多舛 旁落的皇权 凤阳出了个朱元璋 大漠孤烟 来了又去——回望元朝一百年 “鲁班天子”元顺帝 惹红巾万千——元末农民起义 顺帝即位 兄终弟及 皇太后的私欲 机关算尽,反误性命 两个皇帝,两个首都 手足相残何时休 两个家族的竞争 帝国的继承人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是朋友还是敌人 少年铁木真 烟云京华 残破河山——婉约与豪放的宋代 襄阳大战 前门拒狼,后门引虎 泼辣皇后李凤娘 天子“选秀” 靖康耻,何从雪 只把杭州作汴州 错登帝位的艺术家 变法的悲歌 狸猫怎能换太子 一国君臣如病狂 烛影斧声,金匮之盟 杯酒释兵权 皇袍加身,天下太平 盛极难为继 兴亡三百年——骄傲与哀婉的唐朝 天上掉下皇位来 满城尽带黄金甲 晚唐名相李德裕 中兴原是一场梦 理财难挽国运衰 爱美人更爱江山 “太平天子”不太平 口蜜腹剑伴君侧 忆昔开元全盛日 日月当空武则天 济世安民,贞观之治 《堂堂歌》唱出大唐国 春江花月夜 美梦难之长——短命的隋朝 一曲纤夫歌 又是一个败家子 文武双全的奸相——杨素 重振朝纲的隋文帝 外公抢了外孙的皇位 汉国巡礼 从东到西——大汉帝国风云录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 鹿死谁手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党锢之争 你方唱罢我登场 西域探险家——班超 再造汉室的光武帝 假皇帝变真天子——王莽篡位 汉代周公——霍光 强汉盛世,武帝风采 第一个掌权的女人——吕雉 安得猛士守四方 先入关者王之 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第一个封建皇朝 成阳破,秦国灭 指鹿为马话赵高 东门黄狗,岂可得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千古一帝秦始皇 身后是非任评说 因法而荣,由法得祸 从神话中走来 试读章节 三岁小皇帝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九日(1908年12月2日),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内外一片热闹景象,这里的人们忙碌异常,从大家特殊的脸色中似乎可以读出今天将有喜事发生。不错,大清王朝又一位帝王将在这里正式产生一一他就是宣统皇帝。紫禁城老化的红砖黄瓦沾着了喜气,似乎也恢复了些许青春,显得颜色光鲜起来。天空中几只鸟儿飞过,偶尔呜叫几声,大家更愿相信那不是飞禽的简单声响,而是今天喜庆的讯号。只是大家并不清楚,这个宣统皇帝将成为大清王朝最后一位帝王,同时,也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帝王序列的最后一位。 显然是时间到了,大家顿时安静起来,等待着皇帝的出场。在漫长的封建帝制传统中,皇帝是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威,左右着整个国家的命运,自然而然,他也成了整个国家希望的象征。这个时候,大家理应像等待希望一样等待皇帝的出场,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大家都很清楚即将登极的皇帝是怎样一位。“出来了,出来了……”大家心里默念着,果然,即将成为一国之尊的那个人出来了。他没有皇帝应有的威严,没有皇帝应有的霸气,没有皇帝应有的自信,没有皇帝应有的才华……他只是一个年仅3岁的孩子,一个仍要由父亲领着出场的孩子。小孩子做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并非前无古人,单就大清王朝来说,顺治、康熙、同治、光绪皆以孩提年龄继承大统,算来这是第五位,但却是后无来者了。固然仍是皇家那一套仪式,大臣、宫女、太监们熟悉得很,早前不熟悉的经过专门训练也熟悉起来,因此,“登极大典”倒也顺利,可顺利绝不等于迅速。虽然大清王朝国运已衰,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该有的仪式却一个也不能少。整场下来,往日里倏忽而过的半天时间好像人为地被拉长为一个世纪。成熟了的大人们当然早已适应这种状态,皆以准备过一个世纪的耐心应付着,可是孩子就不同了,他哪里上过这样一门人生大课,所以,小皇帝明显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渐渐地,竞开始哭闹起来。小皇帝身边站着的那位成年男子看起来似乎更为焦急,细端详,他与小皇帝长得很像,这倒不令人们讶异,因为他是皇帝的生身父亲——摄政王载沣。按理说,皇帝的父亲应该是太上皇,可这次例外了,究其缘由,乃是当时特殊历史情况使然。这位摄政王对官场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戏剧性变化早已麻木,内心深处对自己儿子做皇帝这事也没多少谱儿。但“老佛爷”慈禧太后的懿旨谁敢违抗?所以不仅要接受,而且要笑脸接受。勉强让自己儿子当皇帝这已成为历史玩笑,还要微笑着勉强让自己儿子当皇帝,可见历史老人开起玩笑的功夫有多厉害!儿子急在脸上,父亲急在心里。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早、最好的人生导师,用在此时甚为恰当。父亲思量着,总得将这出一世难逢的戏圆满完成啊,于是,按平日里儿子哭闹时自己安抚的惯例,开始耐心而温和地劝说起来:“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儿子竞也像往常在家里一样,配合着不再继续哭闹。随着大家一口长气的普遍呼出,终于,仪式圆满结束。 但是,摄政王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那句“快完了,快完了……”却没随仪式的结束而消逝,反而在太和殿内久久萦绕且慢慢扩散开来,直至回响整个神州大地。历史最终证明,这句话竞如神谕般对大清王朝的命运有所宣判。此后,民间流传着:“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的说法。果然,不出两年十个月,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了退位诏书,这标志着统治了中国268年的大清王朝寿终正寝,也宣告了自有真实纪年的周召公摄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绵延了2752年之久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曲定终身:兰儿的际遇 一个年仅三岁的小孩子如何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不能不从一个女人说起。 她最初名叫兰儿,是满洲镶黄旗人,系叶赫那拉氏,其曾祖父、祖父、父亲皆是清朝大官,在一次咸丰帝“选秀”活动中被选为秀女入宫。这个兰儿自小聪明伶俐,模样也甚清秀,最拿手的是南方小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江南盛行的种种小曲没有一首不能被其婉转哼唱。唱小曲能够唱得出人头地吗?在现今社会当然有人相信,一些流行歌星不就是唱出了名、唱出了地位吗?到大清王朝,尽管封建社会已是晚期,但凭唱小曲能唱出功名事业来,这是谁也不相信的。不过,兰儿姑娘却让大家跌破眼镜,硬是凭着哼唱江南小曲开始了自己的霸气人生。 那是一天下午,咸丰帝无事率诸后妃到圆明园游玩,大家一路说笑,走着走着,突然听到一阵清丽动听的歌声传来。咸丰帝本想循着歌声去找那唱歌的人儿,但碍于众后妃在眼前,只能装出一副无动于衷的模样,心底下却拿定主意明天再来。其实,不仅听者有心,唱者亦有心,那个唱歌的女子就是才被选进宫负责清扫圆明园清阴处的兰儿。她自进宫来就盘算着何日出头,这也不能怪小姑娘心机太重,因为宫里宫外的人都清楚被选做宫女的下场,有一首唐诗不是这样说的么:“寂寥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当她知道皇上要来后,早早躲在皇上必经之路附近的假山后唱起小曲来,歌声竞真的奏效了。 咸丰帝经过一夜失眠,终于熬到天亮,于是迫不及待地来找唱歌的兰儿。可巧兰儿又在专情地唱着,而且歌声更加悦耳动听了。皇上轻步走到兰儿身边,兰儿似乎根本未察觉,仍旧专情地唱着。一个痴痴地唱,一个痴痴地听,一幅多么温情脉脉的画面啊,但又有谁能料到这可是大清王朝历史上最关键的时刻之一,其足以匹敌于任何一场血雨腥风的政治事变。皇上的心醉了,兰儿的脸笑了,自此,两个人如胶似漆、难舍难分。兰儿的身份也渐渐由宫女变为懿嫔,后因生下皇子载淳(即同治帝),母以子贵地被晋封为懿妃、贵妃。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当年只会唱江南小曲的兰儿姑娘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主宰大清王朝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只是后来,她口中发出的声音再也不是悦耳动听的江南小曲了,而全是令中国政坛为之震颤不已的最高指示。 指定年仅3岁的溥仪为皇帝,这对慈禧太后来说,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情了。一方面,她手中握有重权,一言九鼎;另一方面,她已做过两次这样立幼儿为皇帝的事情,可谓轻车熟路。头一次是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帝,那时载淳才6岁。这位小皇帝登极时比宣统帝要安静许多,既不哭也不闹,只是不时地回头张望,因在后面悬挂的八扇黄色纱屏里面坐着东、西两宫太后。东太后为人木讷少言,所以,大凡国事主要由西太后负责,确切地说,由西太后全权负责,而小皇帝只需泥塑般端坐在前面龙椅上即可。正是由于形式上东、西两宫太后共同负责国事,当时定年号为“同治”,史称这次两太后帘后襄理国事之举为“垂帘听政”。 说起“垂帘听政”,似乎慈禧太后并非开风气之先,早在汉朝时,汉高祖刘邦死后,其子刘盈即位,因年幼,由其母吕后代理朝政,但当时并没有“垂帘”。清朝早期年幼皇帝的登极,如顺治帝6岁即位、康熙8岁即位,也没有实行母后“垂帘听政”。慈禧太后这里“垂帘听政”并不算首创,但显然破了大清王朝的家法。同治帝早亡后,慈禧太后又如法炮制,立醇亲王之子、4岁的载淮人承大统,仍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只是这次溥仪登极,慈禧太后已不能一如往昔坐在帘子后面左右国事,她在指定溥仪为皇帝不久便“弃天下”而去了。就在即将离开这个令其无限眷恋的“美好人世”去追随诸位先王之际,她却留下了一番颇耐人寻味的政治遗言:“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际,可谓殷鉴。”她是突然间悟到什么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样的话出自这样的人之口,不可不谓奇怪。无疑,指定溥仪继承皇位是慈禧太后“预闻国政”的最后一次。其实慈禧太后考虑得十分周全,溥仪当皇帝,他父亲摄政王载沣为监国,而载沣乃是光绪帝异母兄弟,又是太后侄儿兼外甥,具有爱新觉罗和叶赫那拉双重血缘。此外,她选立自己的亲侄女德宗隆裕皇后为皇太后并规定:凡重要之事,摄政王必须禀询皇太后。这样,大清江山不仅不会旁落他人,叶赫那拉氏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或许,慈禧太后真的将这次“选帝”之事看做是自己一生辉煌的绝响。 那么,她在永远闭上眼睛的一刹那,有没有以超过每秒24格放电影速度极快地回顾自己不寻常的一生呢?谁也无从知晓!但自信的慈禧太后想来应像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一样,在自己人生最后一刻,用极为自恋的眼神打量自己曾有的辉煌。那么,干脆就让我们作一次历史导演,将已有历史材料重新剪辑,使得慈禧太后的政治生命再次鲜活起来。P2-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