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龙(神秘的龙文化)/中国田野调查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张笑恒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龙是古人对鱼、鳄、蛇、马等动物,和云、雷电、虹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龙的模糊集合过程,起自原始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即采拾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神物崇拜普遍产生的新石器时代前期,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

中国龙的形成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的过程同一;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中国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龙的家园。龙文化广泛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龙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一个图章,一个徽记。

内容推荐

相信每个中国人对龙都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们的生活也处处都在和龙打着“交道”,吃的是“龙须面”,饮的是“龙井茶”。爬的是龙虎山;旅游要去九龙壁,求雨要去“龙王庙”;传说要听龙王龙女的故事,电视要看孙悟空大闹“东海龙宫”,过节要耍龙舞;屋顶上装的是“双龙戏珠”。墙上挂的是“龙凤呈祥”图;生肖属的也是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龙,千姿百态的龙,龙就像一种味道,游动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龙,赋予了它种种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量,并逐渐将其神化。对它顶礼膜拜,平民大众向它祈雨求福,用它驱邪避灾;封建帝王利用它来维护统治,显示尊贵;文人骚客把它作为颂咏描绘的主题,总之,龙的影响波及到了文化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建筑,还是工艺美术,抑或是文学诗歌,到处都有龙的踪迹,龙的身影。

目录

第一章 百家之言众说纷纭——龙的起源

 一、蛇说

 二、鳄鱼说

 三、晰蜴说

 四、马说

 五、熊说

 六、雷电说

 七、模糊集合说

 八、其他

第二章 揭开龙的神秘面纱——龙的本质

 一、龙的本质是什么

 二、《周易》中的龙

 三、专制皇权下的龙

 四、佛教与道教中的龙

 五、龙的基本神性

第三章 四海之内皆兄弟——龙的种类

 一、蛟龙

 二、夔龙

 三、青龙

 四、螭龙

 五、烛龙

 六、应龙

 七、赤龙

 八、虬龙

 九、龙王 

 十、龙女 

 十一、龙子龙孙

第四章 八千年的风雨变迁——龙的演变

 一、原龙

 二、夏、商、周代的夔龙

 三、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飞龙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行龙

 五、宋、元、明、清的黄龙

第五章 亘古不变的图腾——中国人的崇龙习俗

 一、龙崇拜的产生

 二、龙崇拜的演变

 三、龙崇拜的内容

 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龙俗

 五、中外龙俗比较

第六章 千年传承的图章——龙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龙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龙与建筑名胜

 三、龙与中国的饮食文化

 四、方寸赏析——小小邮票上的龙文化

第七章 众人寻她千百度——龙的悬案和传说

 一、龙现人间事件

 二、谁见过真的龙

 三、九龙公道杯

 四、网师园里的涵碧泉

 五、伏羲教人打鱼

 六、望娘滩

 七、雪山龙

 八、十二生肖龙的来历

 九、龙女盗神鞭

 十、岑港白老龙

 十一、乌龙

 十二、历史上龙年大事回眸

第八章 仁者仁智者智——龙的争论焦点

 一、中国龙在外国人眼里到底是什么形象

 二、龙作为中国的名片标志要不要废除

 三、中国“龙”,该叫你Dragon还是Loong

 四、中华民族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

 五、我们为什么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六、我们还需要龙图腾吗

 七、客观看待龙文化,正确传播龙文化

 八、“中国龙”从民族大融合中走来的龙,向和谐世界飞去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浩瀚星空,茫茫宇宙,从盘古开天辟红尘,三皇五帝至如今,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多少难解之谜啊!而中国龙的起源就是其中之一,“那远古的初态,是谁传告下来的?天地还未成形,凭什么来考证……如何可以识得天地?禹用应龙,如何沟通江海?应龙怎样以尾划地?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经历?日光无处不到,烛龙如何再照?”爱国诗人屈原在《天问》中问了一连串问题,其中也提到了龙。龙的模特儿究竟是什么?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有蛇说、鳄鱼说、蜥蜴说,等等。

一、蛇说

关于龙的起源,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主要观点有:蛇说、鳄鱼说、蜥蜴说、鱼说、马说、熊说、恐龙遗存说、雷电说、虹霓说,等等。诸多的说法中,我们先谈谈蛇说。

蛇说可算是流行最广和最早的。早在汉代,在汉代文字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有龙为鳞虫之长的说法。而且龙的躯体最似蛇,它们都有悠长弯转、可以盘绕和伸展的身体。萧兵(著名楚辞学专家、文学家)曾在《龙的生命力——适应性和大智慧》一文中说,龙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为神圣而又神秘的虚拟动物。唐宋明清以至近代的龙形象当然不再是远古那种相对单纯的龙,它们很早就具备了角、爪、鳞、牙等。而且除个别者外,它总是一副细长圆曲的身子,基本上是蛇。所以,蛇应该是龙最重要的母型或模特儿。离开蛇或蛇的身子,就没法谈龙。历史的演变当然也是要考虑到的,但是它万变不离其宗,总是一副蛇躯。

主张龙的原型是蛇的学者和专家有很多,著名的有闻一多(著名的诗人、文史学家)、孙作云(著名民俗学家、民间历史学家)、何星亮(中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等。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龙凤》等论文中,从人首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提出了蟒蛇原型论的基本思想。他说:“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大蛇的名字便叫做‘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孙作云也研究过龙,他与闻一多的观点略有不同,他认为龙是蛇的神秘化。他说:“在中国原始社会,在中原地区,有以水中动物或两栖动物作图腾的几个近亲氏族。他们结成一个联盟,其中最主要的是以蛇为图腾的氏族。蛇加以神秘化,变成图腾神物,就是龙。因此,蛇氏族也就是龙氏族。”

刘敦愿(近代美术理论家、考古学家)也认为龙最初的形象是蛇,但与上述学者所说均有差异。他说:“龙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神物,传说的起源既早,流传也很广,内容十分复杂。但历史地考察起来,不过是一种对于爬行动物的原始宗教崇拜的延续和发展而已,最初的形象是蛇,所代表的自然力量是土地。”并认为,“有角的龙就是蛇,以角来表示其神异性,甲骨文金文所见的龙字都是如此。”

台湾学者袁德星亦主张龙的真相是蛇。他在1978年所写的论文中指出:“宗教上文化中的蛇便是龙。”“蛇晋级为龙,完全是文化行为所造成的。”

20世纪80至90年代的文化大讨论中,仍有不少人坚持这种观点。认为龙的原型是蟒蛇的理由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

第一,从早期龙形象来看,龙的身躯是相当巨大的。正如许慎《说文解字》中云:“龙,鳞虫之长。”而上古时代的蟒蛇可说是鳞虫之王。《尔雅·释鱼》:“蟒,王蛇。”晋人郭璞注:“蟒,蛇最大者,故日王蛇。”又云:“惟蛇之君,是谓巨蟒,小则数寻,大或百丈。”(寻为古代的长度单位,以八尺为一寻)虽说古代尺寸略小于今,但也可见上古时之蟒比今天所见之蟒要大得多,长得多。最大的有百丈之长,最小的也有数丈,堪称“鳞虫之长”、“王蛇”、“蛇之君”。所以,龙的身躯更接近于蟒。  第二,从语音上看,龙的另一古音为mang,与蟒音相同。倘若龙的原型为蟒蛇,为什么不称蟒而称龙呢?这可能是由于图腾言语禁忌之故。龙最初为图腾,后来才演化为神。原始时代的人们出于对图腾的尊崇,除了禁打、禁杀图腾物之外,还禁止直呼图腾,而改以其他名称称呼,把神圣的图腾动物与同类的凡俗动物区分开来。例如土家族崇拜白虎,亦有忌呼虎之俗,而呼之猫;畲族崇拜犬,至今仍忌直呼狗。那么,以此判断,以蟒蛇为图腾的人也可能是由于图腾的禁忌,就以具有蟒蛇肤色特征的“龙”作为蟒蛇的别名。

第三,古人在描述某一传说的祖先或神的形象时,有的说“蛇身”,有的说“龙身”。这表明在古人的意识中,龙蛇为同类。例如伏羲,或称之为“蛇身人首”或称“伏羲人身”;又如轩辕,有的称之为“人面蛇身”,有的则称之为“龙身而人头”;再如烛龙,关于其形象说法不一,有的史籍称其为“身长千里”,“人面蛇身赤色”,有的史籍则称其为“人面龙身而无足”。从烛龙的身长千里来看,烛龙的原型当为蟒蛇。

第四,龙是古代各部落、各民族共同崇奉的神灵,因此,它不会在很少人崇奉的动物基础上产生,它只会在许多氏族部落和民族共同崇奉的动物基础上形成。而以鳄鱼为图腾或神灵的氏族部落很少,以蛇为图腾或神灵的却很多。《山海经》中就有很多“人面蛇身”或“蛇身人面”的记载。根据民族学资料,半人半兽的动物形象,大多是图腾祖先或由图腾演化的地域保护神。正因为如此,在蛇图腾或蛇神基础上演化的龙才会被大多数部落所接受。直到近代,蛇在许多地区和民族中仍受到普遍的崇拜。

第五,在历史上,龙的主要神职是掌管雨水。在古代传说和近现代许多民族中,有不少关于蛇主旱涝的信仰。如《山海经》所述:“阳山,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近现代一些民族也有类似的信仰,如云南布朗族认为,人头蛇身的“苦拉”是最大的鬼,它是管水的。据说下雨涨大水,山崩地塌时它就出来,人见了就会死,因此每年要在河边祭祀它。澳大利亚北部的阿努拉部落也认为蛇主宰雨水,传说蛇居住在水塘里经常不断向天空喷水,直到天空出现雨云及雨水降落。这就说明龙很有可能就是蛇的的前身,是在蛇的形象上进化来的。

第六,史载龙肉可食,相传夏后氏曾食龙肉,而蟒蛇肉亦可食。非洲一些民族崇拜蟒蛇,蛇庙或圣所内养有蟒蛇和其他蛇,由祭司饲养。清人郝懿行说:“今有菜蟒,不能腾,人啖之,以为珍味矣。”

第七,传说中的龙是善变化的神异动物。而蛇行动灵活,神出鬼没,能潜入水底,能钻人土中,能躲人草丛,能爬上大树,能在水中行走,亦能在陆地奔驰,所以也往往被视为是有灵性的动物。此外,蛇还会蜕皮,这些都使古人感到神秘,意识到蛇与其他动物不同,是善变化的动物。

上述种种表明,龙的原型当为蛇。而古人也往往龙蛇并举,如“蛇龙居之”、“驱龙蛇而放之菹(zu)”等。而蟒蛇为蛇中之王,故古人自然会以最大的蛇——蟒蛇为基形塑造龙。因此我们说,蟒蛇是龙的主要模特儿之一。

而从考古学、历史学和民族学资料来看,龙的原型为蛇的说法也是有根据的。例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曾出土一件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被称作“蟠龙纹”的彩陶盘。陶盘黑底红边,一条“蟠龙”呈环状圈卧盘中,头方,眼睛小而圆,长嘴微张,露排列整齐的利齿,吐树叶状长信,形态和蛇非常相似。(如图所示) 此外,能证明龙的原型是蟒的考古发现,还有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那就是距今七八千年前辽宁查海石块龙;有“华夏第一龙”之誉的河南濮阳塑西水坡蚌塑龙,还有湖北焦墩卵石龙。我们从这些“龙”形象和特性分析可以看出它们的原型很可能就是蛇。

首先,这三条原始龙的颈、身、尾均更像蟒蛇。无论是辽宁查海石块龙,还是河南濮阳蚌塑龙,抑或是湖北焦墩卵石龙。石块龙全长近二十米,“昂首张口、弯身弓背”。据陆思贤报道,与石块龙在同一遗址出土的龙纹陶片上的龙身为“蛇体”,更可说明此石块龙是在一条大蛇的基础上创造的。蚌塑龙“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卵石龙也“昂首直身、曲颈卷尾”。从头部看,三条龙均作昂首状,特别是湖北卵石龙,龙首高昂,而蛇也习惯于把头抬起很高,特别是蟒蛇。石块龙和蚌塑龙都呈“张口”状,而大蛇亦有此习性。

其次,辽宁石块龙、河南蚌塑龙和湖北卵石龙均状似一条正在腾飞的巨龙。而古籍中所记载的龙,亦多为“飞龙”、“腾龙”,并能供人骑乘,人骑龙形象亦“如在空中奔驰’’。而远古时代的蟒蛇也有这一特性。据清代学者郝懿行考证,蟒蛇原称奔蛇。他说:“蛇有大者便能乘风腾雾。”蟒为蛇中之王,其奔驰速度当是最快的。古人亦有不少关于蟒蛇奔走如飞的记述:“腾蛇,无足而腾”;“腾蛇游于雾露,乘于风雨而行,非千里不止”。这些都说明蟒蛇的特性与“飞龙”、“腾龙”的特性相同,龙是蟒蛇的神化。P2-7

序言

相信每个中国人对龙都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们的生活也处处都在和龙打着“交道”,吃的是“龙须面”,饮的是“龙井茶”,爬的是龙虎山;旅游要去九龙壁,求雨要去“龙王庙”;传说要听龙王龙女的故事,电视要看孙悟空大闹“东海龙宫”,过节要耍龙舞;屋顶上装的是“双龙戏珠”,墙上挂的是“龙凤呈祥”图;生肖属的也是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龙,千姿百态的龙,龙就像一种味道,游动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龙,赋予了它种种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量,并逐渐将其神化,对它顶礼膜拜。平民大众向它祈雨求福,用它驱邪避灾;封建帝王利用它来维护统治,显示尊贵;文人骚客把它作为颂咏描绘的主题,总之,龙的影响波及到了文化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建筑,还是工艺美术,抑或是文学诗歌,到处都有龙的踪迹,龙的身影。

这个中华民族图腾中最具代表的图腾,经岁月流转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并与时俱进,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化的象征!龙成了联系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心灵和情感纽带、是的,龙早已渗透进我们每位炎黄子孙的身体,与我们血脉相连,我们为我们是龙的传人而骄傲!

龙对于我们是如此熟悉,如此亲切,尽管它并不十全十美,尽管它的身上也不总是光芒四射。

几千年过去了,在这个经济腾飞的时代,在这个地球村的年代,我们的龙又遭遇了什么?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争论、批判甚至诽谤,这也让我们开始给予我们的龙从未有过的关注和重视。我们扪心自问,对这个我们早已习惯了的存在的神物,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呢?

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这八千年来,龙经历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最初的龙是什么样子?龙的模特儿是什么?龙有什么神性?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以龙为图腾?为什么说皇帝是真龙天子?故宫里为什么有那么多龙?龙真的不曾在世界上存在过吗?谁见过真的龙?我们现在还需要龙这个上古时代的图腾吗?为什么有人要提出龙不适合作中国的形象标志?我们为什么说自己是龙的传人等等,对于一连串的这些问题,我们作为“龙”的传人能回答出来多少呢?也许有些问题,我们可以对答如流,但也许还有些问题,我们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从不曾关注和考虑过,那么就让这本书来给你最完整最确切的答案吧!我满心期待着!

编 者

丁亥年初春于北京回龙观

后记

2006年年末有两件事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一是有专家高调提出,要修正龙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的标志,理由是龙的英译“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二是在多哈亚运会期间,主办者把中国的龙安插在了日本的队伍中,而把另一个神兽——麒麟作为中国的象征。

那么中国龙的形象是否真的就如一些人担心的那样被误认为是西方的龙,代表邪恶凶残?外国人对中国的龙了解吗?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又对中国龙的认识又有多深呢?这就是我要写这本书的核心动力和主要原因了。

一本著作的完成离不开许多人的默默贡献和支持,是许多人心血和汗水的结晶,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在拙作书写和三易其稿的这段日子,许多学者对我从事这项工作给予了不同方式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借此机会对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他们是:著名的龙文化研究专家庞进先生,《中国龙的新发现》的作者王东教授,知名学者吉成名先生,以及著名古文化学者何新、王大有、何星亮,等等。

拙作最终能够出版面世,要感谢西苑出版社的蒋焱兰老师,还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杨林玉博士,出版界前辈万剑声、迟双明老师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荣春献老师。他们的帮助和指导使我受益匪浅。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助手李少聪女士,她对本书同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

最后要指出的是,虽然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本书仍然难免存在不足之处。真诚地希望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张笑恒

丁亥年初春于北京回龙观

书评(媒体评论)

根植于广袤田野中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各民族精神,情感和理想的重要载体。从文化意义上说,文化遗产标识出一个民族的个性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也是一个民族的身份。

——王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