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化学物质对眼部灼伤的程度,取决于化学物质的种类、浓度、剂量、作用方式、作用时间、作用面积、温度、压力,以及作业职工个人状态等因素。
以酸、碱为主的化学性眼灼伤临床表现可有以下三种。
1.化学性结膜角膜炎。主要为化学烟雾和蒸气刺激所致。以眼部刺激症状为主,可表现出眼痛、流泪、有灼热感和’异物感、眼睑痉挛等症状,预后一般良好。
2.眼睑灼伤。轻度灼伤表现为眼睑充血、肿胀;重度灼伤可出现水疱:如为内眦部灼伤,可引起泪溢。如面积较大的灼伤,预后可致眼睑内翻或外翻,睑裂闭合不全及睑球粘连等。
3.眼球灼伤。主要是指结膜、角膜和巩膜被灼伤。视力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防治]
化学性眼部灼伤应在事故现场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冲洗时间不少于15分钟,然后再送医院处置。
化学性眼部灼伤在生产中时有发生,应十分重视预防工作。首先,应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尤其要注意对陈旧设备的更新;第二,要教育职工遵守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第三,应加强宣传,让生产人员了解所接触的有关化学物质的性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筇四,生产现场应配备必要的沖洗设备,以防万一。
(二)电光性眼炎
电光性眼炎,是指紫外线辐射对眼部造成的损伤,包括曰光眼炎、光化学性结膜炎、闪光眼、弧光眼、电焊工红眼、工业光眼炎等,也叫紫外线辐射性角膜结膜炎。
易患电光性眼炎的工种最常见的是电焊工和电焊辅助工。
[临床表现]
眼部暴露在紫外线下的当时并无症状,多在暴露后几小时才开始发生症状,这个潜伏期的长短和眼部受照射剂量的大小及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如紫外线强度高,照射时间又较长,则潜伏期就短。一般潜伏期在6-12小时,短的可仅有半个小时,但最长也一般不超过24小时,所以患者常见在下班后或睡觉前后发作。
轻者,仅感觉眼部不舒适或眼部有异物感;重者,双眼剧痛、有烧灼感、高度畏光、流泪、眼痉挛,这些急性症状可持续6-24小时,但一般不会超过48小时,即逐渐消失。
[防治]
目前在我国患电光性眼炎的发病率比较高,多由电焊弧所产生的紫外线辐射造成。虽不会导致永久性视力减退,但毕竟对眼睛是一种伤害,且影响出勤率,因此应加强防护工作。电焊产生的弧光中,除有一定量的紫外线外,还有大量的红外线,所以电焊工戴用的防护镜,不仅要完全能防止紫外线透射,还要能防红外线的透射。
(三)放射性白内障
放射性白内障即电离辐射性白内障,是指辐射粒子致眼晶状休受到损害。可导致眼晶状休受到损伤的辐射粒子有X射线、γ射线及中子,其中以中子危害性最大。
放射性白内障多见于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放射事故的伤员和放疗的病人。
放射性白内障发生潜伏期一般在2-4年,也有短至几个月、长至十几年的。这同年龄、剂量有关,年龄越小,剂量越大,潜伏期越短。
[防治] 放射性白内障的预防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根据不同能量的射线使用不同厚度的铅屏蔽防护,以防外照射剂量超过阈值剂量。
2.从事放射线工作必须戴铅防护眼镜,以防眼晶体受到照射。
3.头颈部接受放射治疗者,眼部要加以有效屏蔽防护。
4.眼患有白内障者不要再从事放射性工作。
5.对有关作业职工应定期检查眼部,一旦发生白内障应立即调离接触放射性工作的岗位。
八、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而引起的耳鼻喉口腔疾病。该类法定职业病共有三种,即噪声聋、铬鼻病和牙酸蚀病。现将石油石化职工易罹患的两种简介如下。
(一)噪声聋
我们知道,石油石化企业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很多,直接威胁着职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然而噪声的危害往往被忽视。其实,暂时性听觉位移以及噪声聋已经成为石油石化企业某些工段职工的职业病。
石油石化企业噪声来源非常广。有由于气体压力突变产生的气流噪声,如压缩空气、高压蒸气放空、加热炉、催化“三机”室等;有由于机械的摩擦、振动、撞击或高速旋转产生的机械性噪声,如球磨机、空气锤、原油泵、粉碎机、机械性传送带等:有由于磁场交变,脉动引起电器件振动而产生的电磁噪声,如变压器。
石油石化企业噪声污染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一方面,石油石化企业生产工艺的复杂性使得噪声源广泛,影响面大;另一方面,只要声源不停止运转,噪声影响就不会停止,职工就会受到持久的噪声干扰或影响,所以,石油石化企业中生产性噪声多为高强度的连续性稳态混合噪声。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分为特异作用(对听觉系统)和非特异作用(对其他系统和器官的作用)。人耳对噪声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当噪声的强度过大,接触时间过长时,就会引起接触职工听力下降,甚至是噪声性耳聋。此外,噪声对接触职工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都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职工的健康。因此,有效控制预防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评价噪声的指标有频率、声压级、声压、声强、声强级、声功率、声功率级。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以声压级来衡量,但人耳对声音的敏感程度又与频率有关。
通常对噪声的评价是以噪声等级的分贝数为主要评价量。即使综合了频谱特性也是以入耳对不同频率声波敏感程度不同考虑的。由于这些噪声评价量主要反映的是对入耳听力的损伤,未能准确反映噪声对人的心理及其他生理功能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因此,通常的噪声评价量难以客观反映噪声实际产生的危害。事实上,噪声对人心脏的危害远超过对入耳听力的危害,所以,噪声的频谱特性尤其重要。对于严重的特殊频谱的噪声不是限制降低,而是应该严格禁止。
[防治]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要达到预防和控制Ⅱ级以上噪声性耳聋的目标,应采取两级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主要是改进工艺,改造机械结构,提高精密度。(P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