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庄子》的书,但这又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庄子》的书,与庄子思想相通的取材于《道德经》、《诗经》、《论语》、《孟子》、《韩非子》、《列子》、《史记》、《淮南子》、《世说新语》等书中的经典语录和故事,也被有机地融入了书中。
这是一部故事书,更是一部哲学书,它以一个个经典小故事,讲述了庄子玄学的哲学。这是一部普及读物,更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作品,它所引用的每一个小故事,都以忠实原典的宗旨译出,平易近人的现代文字背后,闪烁着的是《庄子》的光芒。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庄子看人生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刘冬颖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庄子》的书,但这又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庄子》的书,与庄子思想相通的取材于《道德经》、《诗经》、《论语》、《孟子》、《韩非子》、《列子》、《史记》、《淮南子》、《世说新语》等书中的经典语录和故事,也被有机地融入了书中。 这是一部故事书,更是一部哲学书,它以一个个经典小故事,讲述了庄子玄学的哲学。这是一部普及读物,更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作品,它所引用的每一个小故事,都以忠实原典的宗旨译出,平易近人的现代文字背后,闪烁着的是《庄子》的光芒。 内容推荐 本书萃取了《庄子》元典的精华,抛却晦涩沉重的古文,而用现代散文的写法来彰显其精神。在行文中通过解读一个个精彩的寓言故事,勾勒出庄子的心路历程,展示庄子思想的独特魅力,发掘庄子对当代人生活的价值、意义。希图以漫游谈心的笔调、讲故事的形式,与读者一起走近庄子,亲近他的浪漫诗情、旷达幽默、妙解生死,让《庄子》不只是属于少数学者,而走向更广阔的大众。 目录 前言:从《庄子》中化蝶 第一章 漆园中的“真人”:庄周的故事 漆园小吏的生活 优游自在的“真人” 庄周的身边人 亦庄亦谐写人生 第二章 破茧成蝶:自我超越的向往 井蛙问海:读读相对论,认识你自己 世界是相对的 井底之蛙的悲哀 小斑鸠的快乐 警惕“朝三暮四” 有用和无用 认识你自己 伯乐之罪:顺应自然,保持本色 千里马的痛苦 自然之美 混沌之死 抱瓮老人善待自然 “道”在尿溺中 无为之为:顺水而为,游刃人生 山林中的野鸡 子桑悲贫 无为之境 顺水而为 第三章 逍遥游:走出心灵的樊笼 北冥有鱼 大鹏展翅的气魄 沧海一粟的清醒 巧论三剑说人生 任公子钓大鱼 鼓盆而歌:解开生死的绳结 丽姬的哭泣 骷髅自得其乐 自然的造化 生死如昼夜 得意忘言:妙处不可言说 庄子一辈子没说过的话 著名辩士公孙龙逃跑了 所谓“经典”是糟粕 不辩论的快乐 得鱼忘荃的境界 第四章 大智若愚:简单幸福的生活 弱水三千:放得下的快乐 活得很累得聪明人 忘记聪明才是幸福 逞能的猴子死了 庄子把自己丢了 多余的六指:功名利禄也淡然 列子无功不受禄 王子搜尊重生命 偃鼠饮河的自足 蜗牛之争:走出超重的生活 蜗牛之争太可笑 表扬毁了车夫 许由拒绝了天下 第五章 相忘于江湖——平常心看世事 爱马的人:“爱”要顺其自然 爱的减法 聪明的养虎人 鲁侯养鸟的失败 相濡以沫 常存抱柱信 人是“无情”的吗? 佳人忘美:美是一种感觉 相对的“美” 美是自然 美女失去了丈夫的爱 丑男人魅力无穷 美未必幸运 庄惠之辨:君子之交淡若水 庄子无人对话了 心心相印的朋友 林回逃难见真情 孔子找回友谊 第六章 薪火相传——智者的生存之道 庖丁解牛:养生之道顺乎天 想养生酒学庖丁吧 琴佚吊唁不伤情 长寿的彭祖 支离疏因残疾有福 平易恬淡最长寿 独脚教授:教育的真谛与魅力 独脚教授轰动鲁国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材与不材”之间的“人中人” 教育者的困惑 试读章节 有用和无用 古希腊的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可这把尺子会准吗? 我们常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岂知人类的标准也不能放诸四海。所有的判断,都有它的前提条件,天下没有绝对、孤立的标准。庄子讲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有一个叫匠石的木匠带着几个徒弟到齐国去。师徒一行走到山路的一个拐弯处,看见一座土地庙,旁边有一棵高大无比的栎树。大到什么程度呢?树阴数十里,树身粗到数百人合抱而围不拢,树梢探云间。弟子们非常惊异地纷纷跑过去观看,匠石却视而不见继续走路。弟子追上前来好奇地问师傅:“我们生平从未见过这么高大华美的树,师傅怎么看都不看就走了呢?”没想到徒弟眼中的奇树,在师父眼里竟然只是一文不值的朽木!他说:“这棵树没什么用。用来造船,船会沉;做棺材,棺材会腐烂;做家具,家具会破裂;做门窗,门窗会溢出汁液;做柱子,柱子会招虫蚁。正是因为它没有用,才会这么长寿,这么高大。” 晚上,木匠梦见这棵大树对他说:“你怎么能说我没用呢?你想想看,那些所谓有用的橘树、梨树和柏树,在果实成熟时,就会被人拉扯攀折,树很快就会死掉。一切有用的东西无不如此。我这一生,从做小树起,就努力做到毫无用处,多次犯险,差一点就死于你这类木匠之手。你眼中的无用,对我来说,正是大用。假如我像你所说的那样有用,岂不早就被砍了吗?”木匠醒来,若有所悟。他把这个梦告诉了徒弟。徒弟问道:“它既然向往无用,为什么要长在土地庙旁边,引人注意呢?”木匠答道:“如果它不是长在庙旁边,而是长在路中央,不也早就被人砍掉当柴烧了吗?” 世间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准则。树并不是生来为人服务的,它有着它的生存法则和成材法则。面对不同的事物,我们需要不同的评判标准。这棵树如果成材,很可能早就被木匠砍去做成了人们的生活日用品;这棵树如果果实很好,也可能早就被人们在采集果实时折毁。在人们的眼光中,它既不成材,也没有可供人们食用的果实,因此侥幸活到了今天。所谓的“材”与“不材”,只不过是人为设置的一个强权标准而已。庄子反对将真理绝对化,反对树立权威的独断专论,更反对将人类的价值夸大,藐视其他的物种。他将是非的争论,看做喋喋不休的絮语;将贪生怕死的恐惧,视同一场美丽的梦幻。 一天晚上,庄子和他的学生到他的一位朋友家中做客。主人殷勤好客,便吩咐家里的仆人说:家里有两只雁,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会叫的有用处,还能防贼呐。将那一只不会叫的雁杀了,招待我们的客人。庄子的学生听了很疑惑,向庄子问道:老师,山里的巨木因为无用而保存了下来,家里养的雁却因不会叫而丧命,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繁杂无序的社会呢?庄子回答说:还是选择有用和无用之间吧,虽然这之间的分寸太难掌握了,但已经可以避免许多灾祸,足以应付人世了。 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捉迷藏,我藏到了一个特别隐蔽的地方,躲进去,我能看见别人,别人却看不见我。我就这样蜷缩在那个角落里,眼看着一个个小朋友被抓出来,自己却安然无恙,十分得意。可是,由于我藏的地方太隐蔽了,谁也找不到我,大家一起找了我一会儿就不耐烦了。这时,正好有一家的大人叫回去吃饭,小朋友们就四散回家了。只剩下我一个,缩在那个角落,眼看着大家的离去,只好自己灰溜溜地走出来。当初的得意变成了有些尴尬又无趣的结局。现在想来,人生的种种,正如庄子说的,要把握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度。捉迷藏时,藏得太浅,很快就束手就擒,是一种失败;而藏匿得太深,又会遭人遗弃,被彻底淘汰出局。最佳的境界,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可那又是何其难把握的一个分寸啊! 世间没有绝对的标准,“有用与无用”,“美与丑”,“有成就与没有成就”,甚至于“长与短”,“胖与瘦”等,都是人为所定。它们会随着时代的演变、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用一把绝对的尺子来测量甚至作为衡量得失的标准,只会自寻烦恼。宋国京师的地方适合种植楸树、柏树和桑树。这三种树长到一握粗的时候,就被砍去做养猴子的木桩,更粗的树被砍去建房子,最粗的就被富贵人家砍去做棺材了。所以,这些树都不能享受自然所赋予的寿命,纷纷少年或中年就夭折了。有用的树可怜哪!古代祭祀河神的时候,白额头的牛、高鼻子的猪、有痔疮的人,巫祝不会将其投到河里祭祀河神,因为这些都被看做是不祥之物。桂树可以吃,被人砍下来吃掉;漆树可以防腐,被人用刀割;女子因为长得美,便被沉到河底给河神做老婆。美究竟是祥还是不祥呢?树被做成斧头的柄,反过来砍伐它自己。世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很少人知道“无用”的用处。有智慧的人常以无用、不才、不祥的身份出现,以免除世上的祸患。商鞅、吴起、苏秦、张仪都很聪明,但都不得好死。有时候,聪明反而成了杀死自己的工具。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被封为淮阴侯。他熟谙兵法,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然而,他过高估计了自己曾立下的高功和刘邦的恩宠,在几次关键时刻都优柔寡断,最终死于吕后之手。这正是聪明太过之误!而唐朝时的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对唐室可说是有再造之功。曾经有一副对联,下联就叫做“安史之乱,郭破虏,李莫愁”,巧妙地嵌入了金庸小说中的人名,说的是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李唐家就不用发愁了。但郭子仪却处处小心谨慎,甚至对大太监鱼朝恩等,也态度卑下,终于得以保全。 大约与庄子同时代的屈原,因为受小人陷害,得不到君王的信任,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将一腔悲怨写成了《离骚》,把对宇宙自然的困惑写成了《天问》,最后投江而死。而庄子之后,特别是魏晋以后,庄子的精神成了中国文人的心灵安慰剂,屈原式的精神困境已不再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难题。陶渊明、嵇康已不必说。甚至像杜甫、苏轼这样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人,在不得志的时候,也可以适性逍遥,面对命运的捉弄心安理得。他们既不会像屈原那样提出“天问”,更不会去自杀。柳宗元最搞笑,在被贬谪的苦闷中,他不仅没有想到死,还作了一篇《天对》,解答了屈原在《天问》一文中的一系列疑问。可以说,庄子的思想为中国人摆脱儒家伦理责任的束缚,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活下来,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这正是“无用之大用”!P22-25 序言 从《庄子》中化蝶 我一直自诩为儒家,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做座右铭,不断地读书上进,努力,再努力。庄子,是我心中不敢触碰的那一点柔软。 对庄子最初的倾心是在十年前,我还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我的研究方向是先秦文学,先秦的所有经典都要字字句句细读。那时,每天伴着朝阳,梳洗得清清爽爽,夹着厚厚的书走向图书馆,就像走在朝圣的道路上,心中充满了庄严感。图书馆里的君子兰陪我度过了无数个朝圣的日子。还记得当时的感觉,读《沦语》,就像春曰里攀上台阶去拜会庄严的天坛;读老子的《道德经》,则像走邊了兴安岭的原始森林,里面铺着厚厚的落叶,静穆无声;而读《庄子》,则像陷入了一场爱情,那华美的辞章令我一见钟情,那深邃超拔的思想令我迷恋,那看破生死的潇洒又令我钦佩不已。我读一段,就抄写下来,再写下自己的感受,有时想不通,就盯着君子兰默默地思索,看着阳光中细微的灰尘飞舞,体会着白驹过隙的沧桑。庄子没有孔夫子那种谦谦君子风度,也没有老子那种虚涵的长者胸怀,他的魅力来自于漫画人生、得意自在、不为物质所缚、不为诱惑所迷。细读庄子的那一段时间,我常常若有所失,君子兰由开到落的每一个细节我都了如指掌。我的一位师兄看见我这茫然的表情,曾问另一个同学:“冬颖是不是失恋了厂不能明白庄子的心,的确就像是失恋了,而且不能自拔,难以疗伤。 我用了很长时间才从《庄子》中走出来,年轻的我不想接受“失恋”的失败,想把握更踏实的东西。于是拿起了《论语》、拿起了《孟子》、拿起了《诗经》,儒家的坚强、积极、信心等等对人世的热爱,给我的求学之路点起了一盏盏充满希望的、温暖的灯。我不断刻苦再刻苦,从硕士到博士,再经历了两次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生活紧凑又忙碌,我几乎把庄子忘得千干净净了。直到十年后的今天,为了给学生开设的《先秦诸子与中国文学》课程,我再一次拿起了《庄子》,这时,我已经从一个学生变成了被学生信任的教授了。那些更年轻的岁月随着这本书,如珍珠项链般,轻轻地一抬手,又系在了我颈间,我这才发现,自己其实从未离开过庄子! 儒与道,是中国人的两件心灵外衣,常常替换着穿,当你奋斗进取时,穿的就是儒家外衣;当你休憩、自省时,穿的就是道家外衣。我不断地自励自强,又不断地站在时间的坐标上审视自己、警醒自己,就是儒、道兼备啊!中国古代文化犹如一艘双桅船,行进在历史长河中。这“双桅”,便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和道家的率性自然。每一个学习古代文化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同时受到这两种哲思的熏染,因为,儒、道的思想早已艺术化地融合在了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作品中。古今华人共同景仰的孔老师就曾对老子大加推崇,赞美老子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而《庄子》一书中也常常见到孔子的形象,庄子笔下的孔子尽管是虛拟的,但毕竟看到了庄子心中儒家思想的分量。庄子的很多思想就是为反对儒家而阐发的,其实,反对与驳难正是一种最大的重视和认可。秦汉以后,儒、道更是中国文人双重性格的精神源泉。我们在学习、研究中国古代的作品时,自然难免不受到两家思想的共同浸濡。所以,我想拒绝庄子而不能啊! 既是生命中不可回避的存在,那何不正视呢?用一颗成熟又充满活力的心去面对庄子,从青春的青涩畏惧和茫然“失恋”中彻底解脱出来,用庄子巧解人生的智慧重新装扮自己的心灵。以宁静敦厚又美丽的心情来面对今后的多变人生,岂不很妙?!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十年前的读书心得和今天备课笔记的基础上,写作了《庄子看人生》这本书。为方便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贴近庄子,我萃取了《庄子》元典的精华,抛却晦涩沉重的古文,而用现代散文的写法来彰显其精神。在行文中通过解读一个个精彩的寓言故事,勾勒出庄子的心路历程,展示庄子思想的独特魅力,发掘庄子对当代人生活的价值、意义。希图以漫游谈心的笔调、讲故事的形式,与读者一起走近庄子,亲近他的浪漫诤隋、旷达幽默、妙解生死,让《庄子》不只是属于少数学者,而走向更广阔的大众。 在物质欲望极度膨胀、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许多人陷入超重的生活而不自知。就像海德格尔形容的那样,现代人是“脚下没有大地,头顶没有天空,心中没有灵魂”。生活在其中的人和井底之蛙又有什么区別呢?所以,寻找精神家园、追求自在本真就成了现代人心底的呼声。此时,庄子的反璞归真、自然洒脱为人类的心灵和谐吹来了一缕清新的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可是,现在有很多人读《庄子》,只是想把它当做心灵母鸡汤或心灵老鸭汤,来滋补精神。其实,除此之外,庄子的许多人生智慧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现实人生问题。那么,我们该怎样读《庄子》才能有所得呢? 首先,用对话的姿态走近庄子。 “走近庄子”,并不是说必须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战国去接近庄子的生活。而是要放下两干多年的时间阻隔,直接与庄子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其实,几千年来,尽管物质和技术不断丰富、进步,但人类生活的主题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庄子与我们一样,也是面对生活、面对生存、面对发展来提出自己的理想主张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他神化,匍匐于他的脚下唯唯诺诺,而应与庄子进行一种朋友式的平易亲切的交流与对话,从他身上学到面对人生的智慧。 金圣叹所选的六部才子书中,《庄子》被定为第一才子书。鲁迅先生曾称赞《庄子》一书:“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与“汪洋辟阖”的才子对话,定会明白那是多维度的愉快。你正在惊异那思想的高超、语言的华美,在那儿陶醉的时候,再定神一看,那语言和思想的背后还有庄子对感情的体悟,而且常常一语中的。这样与庄子一次次精神对话后,会使你心里酣畅、愉悦,甚至乐不可支,表情却是淡淡的,波澜不惊,是通透后的宁静!其次,用亦庄亦谐的心态读《庄子》。 《论语》、《孟子》的话语方式是实在的、沉甸甸的感觉,那些人生道理是要端肃地去领会的。读孔、孟书,如同和一个深沉、儒雅又宽厚的长者对话,会让你受益匪浅。《庄子》一书则常常寄深邃于悠闲,看起来很是嬉皮,但本质上却是深沉的。他讲的一个个寓言故事,比如朝三暮四,比如东施效顰,再比如井底之蛙,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但是千万別简单地把这快乐当成庄子思想的全部,笑过之后,还要想想我们为什么笑了。读《庄子》,就像遇到了一个忘年交,他困窘时也能讲笑话,受贬时也会反唇相讥,哲思深沉却寄之于寓言。他看见草丛中的骷髅头拿过来就枕,梦里还跟骷髅头对话,充满了莎士比亚式的智慧与谐趣,这也许就是真实的庄子吧? 庄子这个人是亦庄亦谐的,所以,读《庄子》,也应该有一个亦庄亦谐的心态。千万不要板着儒家传人的面孔去读《庄子》,也不要隔着经典崇拜的面纱去崇拜庄子,更不必较真,想从《庄子》的每句话都分析出微言大义来。心有所悟就读下去,累了就放下,有趣了就笑,打动你了就沉思。这样才能走人《庄子》的丰富宇宙。 第三,用亲人的眼光看庄子。 真正深邃的思想从来不是艰深孤高的,而是面对生活、透视人生产生的思考。尤其是庄子,他的哲学主题就是对生命和生活方式的解释。解读庄子,不要把他当做一个高不可攀的哲学家,而要把他当做身边的亲人。想象一下,一个清贫但快乐、淡视功名却看重生命的智者,就是你身边的亲人,便更能体会出他思想的可贵,也更能感受那思想的可亲。庄子的胸襟是博大的,如天地未开之前的混沌宇宙,自然地包容着世间万物;庄子又是细腻的,他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使得他笔下奇思妙想不断,总是洋溢着对人本身的关注与热爱。读的时候,用我们的心去贴近庄子的心,尽管我们没有庄子那样的深沉思想,但是,我们生命中的某一部分一定会跟庄子有所共鸣。 假如为庄子设计一个徽章的话,这徽章应该是蝴蝶!尽管庄子书中有无数的经典意象,千古闻名。比如北冥里的那条大鱼,一跃变成了在九万里高空翱翔的大鹏鸟,曾引领无数中国人高飞。但我觉得,《庄子》的标志就是那只蝴蝶,那只庄子在梦中化身的蝴蝶。尽管在《庄子》书中,她仅仅一闪而过。但她优游自在地款款而飞,自得其乐,正是庄子的精神写照。今天我们读《庄子》,不应该只局限于对其一字一句的烦琐解释,而要领会其精神,凡于时代人生有益的,我们就吸取;而庄子身处战国乱世所发出的过于消极的感慨则不如视之不见。这就是从《庄子》这部才子书的“茧”中化蝶! 把《庄子》放在你的枕边吧,因为人在快睡着的时候,身心往往处于最放松最自在的状态。这个时候读《庄子》是再合适不过了。倦了,就合上书,放下日间的种种纷扰,做个好梦。在梦中,你也会变成一只逍遥于花间的蝴蝶,与庄子一起,手拉手,快乐地扇动翅膀,飞翔,飞翔…… 刘冬颖 2007年2月于哈尔滨的大雪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