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几个主要方面介绍了保持精神愉快的思维方法,每一章都像一次心理询诊,详细论述了一个误区,即一种自我挫败行为,同时对这种行为的事例加以研究,具体包括了:强求公正——陷阱、不要再拖延时间——从现在做起、强求公正——陷阱、宣布你的独立等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你的误区(如何摆脱负面思维掌控你的生活)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美)韦恩·W·戴尔 |
出版社 | 群言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从几个主要方面介绍了保持精神愉快的思维方法,每一章都像一次心理询诊,详细论述了一个误区,即一种自我挫败行为,同时对这种行为的事例加以研究,具体包括了:强求公正——陷阱、不要再拖延时间——从现在做起、强求公正——陷阱、宣布你的独立等内容。 内容推荐 自我挫败行为及其解脱办法是令人感动头痛的领域。但是“精神愉快”并不是一件复杂折事情,要实现这一点是我们每个人力所能及的。一个人只要将刻苦勤奋、合乎逻辑的思维、幽默感和自信心等品质集于一身,他便可以真正地生活。本书从几个主要方面介绍了保持精神愉快的思维方法,每一章都像一次心理询诊,详细论述了一个误区,即一种自我挫败行为,同时对这种行为的事例加以研究。在初步了解每个误区的行为之后,接着分析有些人之所以坚持使自己精神不愉快的原因。一旦消除了这些原因,你也就根除了自己的误区。每章结尾都论述如何消除这些自我贬低行为的简易方法。 本书自始至终都强调做出选择和生活于现在这两点。即先根据你已做出的或未能做出的选择审视一下你的生活;以及从现在做起,这是消除误区、创造幸福的重要步骤。仔细阅读之后,你会很快给自己提出某些过去从未想过的问题;“我现在为什么要自寻烦恼?”“我怎样才能更为有效地利用现在的时光?”从而成为逐步摆脱误区、走向自我依靠和幸福的人。 目录 第1章 主宰自己 幸福与智力 选择自己的情感 学会摆脱不愉快——并非轻易之法 选择——你的根本自由 选择健康 消除疾病 避免惰性 现时生活的重要性 以发展还是以不足为动力 第2章 首先要爱 爱的初步定义 转向自我接受 喜欢你的身体 选择更为积极的自我形象 不加抱怨地接受自己 自爱与自负 不爱自己的“好处” 一些简单的自爱练习 第3章 你无需得到别人的赞许 需要赞许心理的历史发展 幼年家庭教育中的寻求赞许信息 来自学校的寻求赞许信息 来自其他方面的寻求赞许信息 将寻求赞许“一步一步地哄出去” 寻求赞许行为的一些典型事例 寻求赞许的“好处” 寻求赞许行为的荒谬之处 消除需要赞许心理的一些办法 第4章 摆脱旧的自我 “我怎么怎么”的来源 典型的自我描述词语及其“好处” “我怎么怎么”的循环 摆脱旧我,消除标签的一些方法 几句结束语 第5章 无益的情绪:悔恨与忧虑 具体审视悔恨 悔十艮的起因 引起内疚悔恨情绪的方法 恋人或配偶所引起的内疚悔恨 孩子引起的内疚悔恨心理 学校引起的内疚悔恨心理 宗教方面的内疚悔恨心理 引起悔恨心理的其他因素 在性方面的内疚心里 选择内疚悔恨的心理后果 消除内疚悔恨的一些措施 认真审视忧虑心理 典型的忧虑行为 选择忧虑的心理后果 消除忧虑的一些措施 几句结束语 第6章 探索未知 积极尝试新事物 僵化与自发性 偏见与僵化 “总要计划”——陷阱 内心安全感与外界安全感 自成功的安全感 尽善尽美 一些“惧怕未知”的典型行为 固守这些行为的心理支撑体系 对付神秘与未知事物的一些方法 几句结束语 第7章 冲破习俗的束缚 内在控制与外界控制 是非概念的陷阱 是非概念造成的优柔寡断 荒谬的“应该”、“必须”标准 “应该”标准之一——礼节 盲目服从规则与法律 抵制消极的社会习俗与传统 一些典型的“必须性”行为 常见“必须性”行为的“好处” 消除“应该”标准的一些办法 几句结束语 第8章 强求公正——陷阱 “这太不公平”——消极的口号 忌妒:“寻求公正”的一种表现 一些典型的“寻求公道”行为 “寻求公正”行为的心理“好处” 消除寻求公正心理的一些措施 第9章 不要再拖延时间——从现在做起 “希望”、“但愿”、“或许” 惰性生活方式 拖延行为的作用 评论家与实干家 厌倦:拖延时间的产物 一些典型的拖延时间行为 继续拖延的原因 第10章 宣布你的独立 儿童教育与家庭方面的依赖陷阱 注重依赖的家庭与注重独立的家庭 心理依赖与婚姻危机 婚姻的典型例子 他们为什么这样对待你 一些常见的依赖行为与助长依赖的行为 依赖的“好处” 消除依赖性的一些方法 第11章 永别了,愤怒 富有幽默感 愤怒的常见原因 愤怒面面观 选择愤怒的原因 消除愤怒的一些方法 第12章 一个消除了所有误区的人 他们生活得如此充实。以致无暇注意他们的邻居在干什么。 试读章节 选择——你的根本自由 如果你仍然认为不是你自己选择精神不愉快的,那么不妨设想这样一种情况:每当你精神不愉快时,就要受到某种令人厌烦的处罚:单独关在一间屋子里达数月之久,在拥挤不堪的电梯里站三天三夜;没有吃的,或被迫吃一些你极不喜欢的饭菜,受到折磨——不是你对自己的精神折磨,而是别人对你的肉体折磨。试着想一想,假如不摆脱上述不愉快心情,你就要忍受这些惩罚,那么,你的不愉快情绪能持续多久呢?你大概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以支配自己。所以,问题并不在于你能否控制自己的情感,而在于你是否愿意这样做。你要受到何种折磨之后才会做出这一选择呢?有些人宁愿发疯也不愿控制自己的情感,还有些人则干脆放弃努力、苟且偷安,因为在他们看来,别人施舍的怜悯要比自己精神愉快更有价值。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你是否在生活的任何时刻都能选择精神愉快。或至少不选择不愉快。这个观点或许令人难以置信,但在你对此做出否定之前,首先应该认真加以考虑,因为摒弃这一观点就等于背弃自己。如果你否认这一观点?那就说明你认为主宰你的不是你自己,而是其他什么人,尽管如此,选择精神愉快可能要比处理令人烦恼的日常琐事还要容易一些。 你可以选择精神愉快,摒弃精神不愉快。同样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可以选择自我充实行为,摒弃自我挫败行为。如果开汽车,你会遇到交通堵塞。在这种情况下,你会生气吗?你会咒骂其他司机、迁怒于他人他物吗?你如何为自己这种行为辩解?说你一碰到交通堵塞便感到焦躁不安、完全无法控制自己吗?如果是这样,那就说明你已经对自己在交通堵塞时的行为产生了固定看法。不过,假如你决定思考一下别的事情呢?假如你以积极的方式利用自己的大脑呢?虽然这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但你可以学着改变思考方式,逐步适应各种新的行为,譬如吹口哨,哼哼歌,打开录音机口述几封信,你甚至可以推迟三十秒钟再发脾气。这样,你并没有学会喜欢交通堵塞,但你已开始逐步进行新的思考。你已经决定摆脱不自在的感觉,选择用健康的新情感和新习惯逐步取代昔日的自我挫败情感。 显而易见,做任何事情时,你都可以尽力获得乐趣或启发。无聊的宴会和事务性会议都是你培养新情感的好场所。当你感到厌烦时,你可以积极地利用大脑,或者用几句关键的话扭转整个谈话的主题,或者思考你那部小说的第一章,或者制定出避免今后再面临同样厌烦情况的计划。积极地使用大脑意味着:对你感到最为头痛的人和事做出估价,而后通过新的精神努力使其为你服务。比如在饭馆里,你如果常常因为服务质量差而恼怒,那么首先你不妨考虑一下:为什么仅仅因为某人或某事不合你的意就大为恼怒?而为你生活中如此微不足道的一个人而恼怒,实在太不值得。然后,你可以设想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离开这家饭馆,或者采取其他办法,但绝对不要自寻烦恼。利用你的大脑,你最终一定会养成随遇而安的好习惯。 选择健康消除疾病 在做到上一步之后,你还可以通过选择,消除一些身体上的疾病,只要这些疾病不是由于人们已知的某种机能失调而造成的。科学告诉我们,有些常见疾病的原因并不在于生理失调,例如头痛、腰痛、溃疡、高血压、皮疹、痉挛等。 我曾接待过一位病人,她声称四年来,她每天早上都头疼。每天早晨一到6点45分,她就等着头疼的到来,然后便吃上几片止痛药。这位病人还经常向朋友和同事们述说她的病痛。我向她指出,其实是她自己希望头疼,并且实际上用头疼作为引起人们注意、赢得别人同情和怜悯的一种手段。我还指出,她可以学会不愿意头疼,并可以练习将头疼从前额的中间部位转移到头的侧面。她甚至可以前后左右地变换头痛的位置,从而学会控制头痛。于是,第二天清晨,她在六点半钟醒来,躺在床上等着头疼。当疼痛开始时,她将疼痛“想”到了头的另一个部位,就这样,她给自己选择了一种新的东西,而最后她终于完全不再选择头痛了。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人们甚至可以选择肿瘤、流感、关节炎、心脏病、“事故”以及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尽管人们一向认为这些疾病是自然产生的。在治疗一些所谓“不治之症”的患者时,研究人员认识到,帮助患者打消希望生病的念头可能是消除内在病源的一种手段。有些民族就是这样消除病痛的,他们主张完全控制人的大脑,并认为“自我控制”实际上就是大脑控制。 人的大脑是由成百亿、上千亿的零件组成的,有着很大的贮存量,完全可以在每秒钟内接受十个信息。根据较为保守的估计,人脑可贮存的信息总量相当于100万亿个单词,而我们平时接触的单词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脑是你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如果你愿意,就可以利用它做一些迄今为止你从未想到过的漂亮事情。在阅读本书的每一章时,都要记住这一点,并且应该努力培养新的思维方法。 请不要急于将上面这种控制方式斥为江湖医术。不少医生都遇到过主动生病的患者,在这种情况下,是找不出其生理病因的。有些人在遇到难于应付的局面时会莫名其妙地生病:有些人在根本“不能”生病的时候拼命避免病倒,而将疾病(也许是高烧)推迟到重大事件结束之后,然后完全病倒。这些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都并不少见。 我知道一个36岁的中年人,他的婚姻生活极不美满。1月25日,他决定在3月1日与妻子分居。到2月28日,他突然发高烧达40度,并且开始不停地呕吐。此后,他一再犯病——每当他下决心分居时,不是得流感,就是消化不良。不难看出,他是在自找病生。比起分居带来的内疚、忧虑、羞耻和陌生,生病毕竟要更加容易一些。 现在,我们来看看每天都可以见到的电视广告。 “我是一个股票经纪人所以你不难想象我精神紧张和头痛的程度。我一吃这个药便无忧无虑,心情愉快,”这个广告的含义是:如果你做某种特定的工作(如教师、办事员、父母),你就无法控制自己的精神状况,所以你需要求助于其他东西来解脱自己。 我们每天都接收到无数类似的信息,其中的寓意显而易见:做为人来讲,我们对外界无能为力,必须求助于其他人或事物。这真是荒谬之极。只有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并给自己带来幸福。应该由你来支配自己的大脑,根据自己的意愿体验情感并做人处世。P10-13 序言 一位演讲人站在一群嗜酒者面前,决心向他们清楚地表明酒是一种绝无仅有的邪恶之源。在讲台上摆着两个相同的盛有透明液体的容器。演讲人声明一个容器中盛有清水,而另一容器则装满了纯酒精。他将一只小虫子放人第一个容器,在大家的注视下,小虫子游动着,一直游到了容器边上,然后径直爬到了玻璃的上沿。这时他又拿起这只小虫子,将它放人盛有酒精的容器。大家眼看着小虫子慢慢死掉了。“好,”演讲人说,“这其中寓意何在呢?”从演讲厅的后排传出来一个十分清晰的声音,“我看出,人要是喝酒,就绝不会长虫子。” 这本书中就有着许多“虫子”——也就是说,你将从本书中看到并领悟到你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信仰、偏见和经历而想看到的那些事情。自我挫败行为及其解脱办法是令人感到头痛的领域。你可以在口头上表示愿意为做出改变而深入剖析自己,然而你的行为却往往会大相径庭。要做出改变是很难的。你如果同大多数人一样,那么当你努力摆脱自我挫败的情感和行为时,你全身每一根神经都会阻碍这一努力。尽管有着这些“虫子”,我想你是会喜欢这本书的。我很喜欢这本书,而且我很喜欢写这本书。 我并不认为可以草率地对待精神健康这一问题,然而我也不赞成将其视为语言深奥、枯燥乏味的研究。我在书中尽力避免了令人费解的说明,我认为“精神愉快”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精神健康是一种自然状态,要实现这一点是我们每个人力所能及的。我认为。一个人只要将刻苦勤奋、合乎逻辑的思维、幽默感和自信心等品质集于一身,他便可以真正地生活。我并不相信离奇的法则,也不相信必须到早年生活的成长过程中去发现你“幼年排便训练不得法”,并由此认为你精神不愉快是由于别人而造成的。 本书从几个主要方面介绍了保持精神愉快的思维方法,其前提是你对自己具有责任心和义务感,热爱生活,并希望按照自己目前的意愿去做人处世。这一方法并不复杂,并且完全是在常理之中的。如果你是一个精神健康、心情愉快的人,你可能会对自己说:“我都可以写这本书的。”你说的对。即使你没有干过心理询诊这一行,没有心理学或精神分析学的博士学位,你也可以理解真正生活的原则。这些原则不是在课堂上或书本中学到的。你要掌握这些原则,就要下决心使自己精神愉快,并且要为此做些实事。这就是我每天做的事情,同时我也帮助他人做出同样的选择。 本书的每一章都像一次心理询诊,其用意在于尽可能为你创造自己解决问题的条件。每一章都详细论述了一个误区,即一种自我挫败行为,同时对西方国家中这种行为的事例加以研究。每章的侧重点是要帮助你认识到陷入这种状况的原因,而后再具体描述属于这一误区范围内的各种行为。这里所指的各种行为是那些你似乎完全可以接受,而实际上有碍于精神愉快的日常行为。书中描写的并不是情绪严重失调的l临床病案,而是我们每天都发放的神经病态信息。在初步了解某个误区的行为之后,我们将分析你之所以坚持使自己精神不愉快的原因。这就需要认真分析你为维持而不是放弃自我挫败行为而建立的心理支撑系统。这一部分试图解答一些问题,“我的行为使我得到了什么?“既然这种行为对我不利,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当你对每一误区作出分析时,你将无疑会注意到所有的“好处”段落部分都寓有类似的含义。你会发现在每一误区坚持神经病态行为的动机都颇为一致。根据习惯行事总是保险的,即使这些习惯是自我挫败性的。而且你只要不去触动自己的误区,就可以避而不做出改变,并免于对自己负责。本书通篇都说明这样做在保险和安全方面所得到的结果。你将逐步认识到你的心理支撑系统的作用不过是开脱自己,并且回避改变的机会。由于你维持许多自我挫败行为都是出于相同的原因,这使你更加有可能得以全面发展。一旦消除了这些原因,你也就根除了自己的误区。 每章结尾都论述到如何消除这些自我贬低行为的简易方法。这种编排形式与心理询诊完全一样,即努力寻找问题,仔细搞清这种行为的根源,而后再采取具体措施消除这些误区。 有时你或许会感到这一方法出现过于频繁。这是个好迹象——切实思考的迹象。根据我作为精神病治疗学家的多年经验,我知道这种思考可以改变上述自我挫败行为,但这种切实思考不会因为有人讲了某个道理便自然产生。一个认识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加深理解,而且只有在完全理解并接受这一认识时,你才可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正是出于这一考虑,笔者在本书中反复论及若干主题概念,正如心理学家在多次询诊中反复论及某一主题一样。 本书通篇论述两个中心主题。第一个主题是你能否选择自己的情感。先根据你已做出的或未能做出的选择审视一下你的生活,这使你对自己的现状、你的情感负起责任。要想使自己精神更加愉快、更能有所作为,就必须更加充分地意识到你可以做出的各种选择。你就是你所做的各种选择之总和。只要具有一定动力并做出一定努力,你就可以实现你所做出的任何选择。 本书强调的第二个主题是从现在做起。这一句话将反复出现多次。这是消除误区、创造幸福的重要步骤j你在一生中,可以有所作为的时候只有一次,那就是现在。然而,许多人却在悔恨过去或担忧未来之中浪费了大好时光。能否利用现在的时光,来实现自己的心愿,这是真正生活与否的试金石。而几乎所有自我挫败行为(误区)都企图乞生于过去或将来之中。 本书几乎自始至终都强调做出选择和生活于现在这两点。仔细阅读之后。你会很快给自己提出某些过去从未想过的问题:“我现在为什么要自寻烦恼?”“我怎样才能更为有效地利用现在的时光?”任何正在逐步摆脱误区、走向自我依靠和幸福的人,都会在内心提出这些询问。 本书最后简要描绘了一个完全消除了误区、一个以内心控制(而不是外界控制)的精神世界而生活的人。根据下面25个问题,你可以衡量自己选择幸福和实现抱负的能力。尽可能客观地回答这些问题,以此来评价和估量你自己,评价和估量你现在的生活。肯定的答复表明你有自制力,能够积极做出抉择。 1.你认为你的头脑属于你自己,是吗? 2.你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吗? 3.你的动力是来自内心世界,而不是来自外界环境? 4.你不需要别人的赞许吗? 5.你为自己制定行动准则吗? 6.你不渴求正义和公正吗? 7.你能不加抱怨地接受自己吗? 8.你不崇拜偶像吗? 9.你是个实干家,而不是批评家,是吗? 10.你欢迎神奇的未知吗? 11.你能不以贬义词描述自己吗? 12.你能始终如一地爱自己吗? 13.你能自我发展吗? 14.你摆脱了所有依赖性吗? 15.你在生活中不再埋怨和挑剔吗? 16.不再内疚悔恨吗? 17.能不为将来而忧虑吗? 18.你能给予他人以爱并得到他人之爱吗? 19.你在生活中能避免动怒吗? 20.你在生活中不再拖延时间吗? 21.你会积极地承受失败吗? 22.你能未经计划就自然而然地使自己愉快吗? 23.你很富有幽默感吗? 24.你对别人待你的方式满意吗? 25.你是以自己的发展潜力,而不是以弥补不足的需要为动力,是吗? 在你生活的任何时候,只要你愿意放弃一生中学得的许多“应当”、“必须”等框框,你就会对上述问题回答“是的”。你面l临的切实选择是:是否继续受缚于别人对你的期望。 我的一位朋友在听完我的讲演后,曾给我写了一首诗,题目是《新的方向》: 我要远游四方, 我要尽情欢唱。 改去自己的不足, 感受心灵的成长。 我要生活、存在“活在世上”, 倾听内心的真理、信仰。 我相信,本书将帮助你消除所有阻碍你进行新的美好尝试的“虫子”或偏见,帮助你发现并选择新的方向。 后记 跟随戴尔博士走出你的心理误区 记得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迈入改革开放巨步,人心振奋,百业兴盛,读书之风盛行。当时也诞生了一些翻译版的外国畅销书,《你的误区》便是其中之一,就是那本在全国各大书店显眼位置展示的以蓝色大海为背景的书。如今,我们通过多方协助和努力,得以引进此书的版权,以新的面目于21世纪与国内读者见面,甚感欣慰。 《你的误区》是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韦恩戴尔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心理自助经典,在西方一直畅销至今。他通过此书,意欲改变普通人常见的心理毛病,找出他们身上的“精神虫子”,并予以医治,帮助读者走出精神的误区。 你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是这样一个人?你经常说:“我很害羞”,“我不善言辞”,“我很懒惰”等:你是否总是渴求赞许?你是否总是无法摆脱旧的自我?你是否对未来充满忧虑和恐惧如果是,那就好好通读此书,跟随韦恩戴尔博士,挑出自己体内的精神之虫,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我们在此特别鸣谢本书的两位译者崔京瑞、王南老师。正是两位老师精当、流畅的翻译,使国内读者得以准确理解韦恩博士的主要观点。在购得此书版权后,我们决定沿用原译本,一则对重译质量没有把握,二则对这个译本无法割舍。于是我们设法与当初出版此书的出版社联系,试图找到二位译者,得知一点线索之后,却被告知责任编辑白雪老师已经移居加拿大了,后从网上得知崔京瑞老师于90年代初参加过一次联合国的人权会议。于是我们与外交部联系查询,但也无果。我们在此特别致谢,并期望译者能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理当奉上微薄之酬。 2007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