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厦门音乐名家/厦门文史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彭一万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世纪的厦门,出现了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音乐家。《厦门音乐名家》一书从厦门众多的音乐家当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21人入传。他们当中绝大部分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或在国际上最顶尖的音乐厅举行过专题或专场音乐会,或在音乐领域的某一方面,有过开创性的、至今尚无人超越的贡献。在这些音乐家中,最高龄92岁,最低龄9岁,他们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对家乡也作过重要贡献。他们是家乡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内容推荐

《厦门音乐名家》填补了蜚声国内外的厦门音乐家档案资料的空白。本书30余万字,从厦门众多的音乐家当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21人入传。在音乐家传略之后,还附录了《厦门音乐大事志》、《厦门音乐世家》、《厦门音乐之旅》等9篇文章,并附一百多幅照片。

目录

序言

前言

 怀瑾握瑜 雪魄冰魂——中国现代音乐事业先驱者周淑安

 从《浔江渔火》到闽江灯火——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蔡继琨

 稀世俊杰 德艺双馨——我国著名医学家、歌唱家、声乐家林俊卿

 勤耕细耘 桃李芳菲——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钢琴教育家李嘉禄

 深深植根于民族的沃土之中——著名音乐家李焕之

 行吟四海的钢琴诗人——钢琴大师许斐乎

 音乐艺术的长青树——著名指挥大师郑小瑛

 在曲折崎岖的人生道路上奋进——钢琴大师殷承宗

 上下求索的艺术改革家——著名指挥大师陈佐湟

 一世琴缘 毕生乡情——胡友义与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风琴博物馆

 天下黄河十八湾——我国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吴天球

 鼓浪屿的钢琴女儿——著名钢琴家卓一龙

 天风海涛 琴声乐韵——著名钢琴家许斐星

 高山流水奏华章——著名钢琴家许兴艾

 著名音乐学家杨民望

 南乐大师纪经亩

 神驰于优美的旋律中——著名钢琴调律师、制作家黄三元

 歌仔戏大师邵江海

 闽南沃土育英才——著名音乐家杨扬

 手风琴园地里的辛勤园丁——著名音乐家李未明

 钢琴“神童”牛牛

附录

 厦门音乐大事记

 厦门音乐杜团

 厦门音乐世家

 厦门音乐之旅

 20世纪厦门音乐名人录

 队歌,在炮火申诞生——《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诞生记

 百载校歌皆宝箴——厦门早期校歌简介

 厦台闽南语歌曲缘份深

 揭秘厦门音乐DNA

后记

试读章节

闽南沃土育英才

——著名音乐家杨扬

杨炳维(1926-  ),笔名杨扬,国家一级作曲,常年从事指挥、编导和音乐教育等工作。他1926年11月出生于漳州,10岁左右就在教堂里唱《弥撒》圣歌,并参加学校组织的抗日文艺宣传活动。他于1944年考入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主科师从曼哲克教授学习大提琴,副科师从李嘉禄教授和唐学咏校长学习钢琴,并于1948年2月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接着,他与厦门大学地下党员郑克成合编《国风歌选》于厦门新绿书店出版,以推广当时在全国学生运动中广为流传的歌曲和反映民间疾苦的闽南语歌曲。同年暑假,他与郑克成在漳州组织大专院校回乡渡假学生和当地青年学生,排练演出“民歌演唱会”,使《国风歌选》从漳州流传开去。

尽管抗战胜利后,福建音专已从永安搬到福州,但杨炳维于1947、1948、1949年三年间,还是经常到厦门,参加厦门大学的学生运动和党的地下工作,如1949年初的“反饥饿歌舞晚会”,他负责编导小歌剧《茶馆小调》、舞蹈《农作舞》,指挥合唱《垦春泥》、《锄头歌》、《古怪歌》,担任独唱《嘉陵江上》、《老天爷》,由于格调清新、热情饱满,整个演出在厦门造成了轰动,卖票所得全部用于救助饥寒交迫的师生。这一年,杨炳维还创作了《四·一二组歌》(吴一苇词),由厦门大学海音合唱团、啄木鸟歌咏队联合演出,因为唱出了反饥饿、反压迫、争民主、争自由的心声和激情,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1949年夏,杨炳维被调到中共闽西南地下党武工团,带领一支文工队在惠安、泉州、南安巡回演出,解放后,以此为基础组成泉州文工队。

厦门解放后,杨炳维先后在团厦门市委、厦门第一中学和厦门市音协负责青年文艺辅导工作,组织了“业余管弦乐队”、“星海合唱团”、“示范歌咏队”等,由他指挥演出了《祖国大合唱》(马思聪作曲)、《工人大合唱》(马可作曲)及管弦乐《森吉德马》、《陕北组曲》、《瑶族舞曲》和舞剧《天鹅湖》(柴可夫斯基作曲)选曲等。1951年,杨炳维与林镜泉合作,为歌剧《鸭绿江上》作曲、配器,创作了舞剧《195l颂》,举行了抗美援朝义演,一连5天,场场爆满,所得票款全部捐献给人民志愿军购买飞机大炮。这是解放后厦门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演出,她的成功,大大鼓舞了厦门文艺界,为以后厦门的文艺创作、演出和文艺力量的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3年,杨炳维调到厦门市文化局工作,他根据台湾艺人赛月金的传唱,记录、改编了台湾小调《我爱我的台湾》,流行全国,被选人《优秀独唱歌曲集》。

1951年到1953年,杨炳维领导着厦门市中学生合唱团,钢琴伴奏是l0来岁的殷承宗。作为厦门市音协主席的杨炳维老师,十分欣赏他的才华,竭力鼓励殷承宗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亲自写信给他的老师李嘉禄教授(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主任)进行推荐,并代表音协赞助25元作为旅费,让殷承宗迈出人生旅途的决定性一步——1954年夏天,到上海考入音乐学院附中。对此,殷承宗念念不忘。

1956年,全国首届音乐周在北京举行,杨炳维创作的合唱曲《海防战士守家乡》(蔡其矫词)和男女声二重唱《毛主席恩情日日深》人选,并首次在北京由他指挥演出。1957年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杨炳维与江文合作改编闽南民歌《龙船歌》、民间舞蹈《九莲灯》、《畲族婚礼舞》参加演出,获得好评。《龙船歌》由《歌曲》副刊登载,《九莲灯》由文娱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畲族婚礼舞》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为舞台艺术片。1958年全国首届曲艺会演,他为闽南锦歌《破监记》(林鹏祥词)编曲,人选参加会演,被评为优秀曲目,发表于《曲艺》月刊。同年,他调到厦门市艺术学校,参与创办和负责舞蹈科和戏曲科工作,创作、排演了中型舞剧《祖国在召唤》(唐明等编剧)、舞蹈《英雄小八路》(戴爱莲编舞)、《血债》、《高山族舞》(与史淳合作)、小歌剧《军民团结水》(王尚政编剧)及大型器乐合奏《台湾组曲》(与张强合作)。上述作品于1959年、1960年在福建省、厦门市文艺会演中,均获得一等奖或优秀奖。

1961年,厦门市歌舞团成立,杨炳维担任业务副团长。其间,他创作了大型舞剧《白鹭》,1963年在广州秋季交易会上连续演出多场,受到国内外嘉宾和中央领导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1962年,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他创作、排演了《郑成功大合唱——还我河山》王尚政作词),总政歌舞团的艺术家们看了以后评价说“(这部作品)音乐很有特色,词曲结合较好,集中体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光辉业绩和爱国主义精神。”后来,厦门市歌舞~JNY-先后公演了歌剧《江姐》、方言话剧《七十二家房客》、《龙江颂》。“文革”后,他为舞蹈《半屏山》、《流水欢歌》作曲,人选参加全国舞蹈会演,被评为优秀节目。

1980年,杨炳维担任厦门市歌舞团团长,组织创作了大型歌舞剧《双连杯》(朱佩国、陈元麟、杨炳维、陈照寰编剧,袁荣昌作曲,杨炳维导演),荣获1982年福建省歌剧舞剧调演剧本、导演等7个奖项,1985年又获得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部等单位颁发的剧本创作奖。

1983年起,杨炳维担任厦门市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被选为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福建省政协委员,并在星海合唱团担任指挥,与音乐界同仁共同创作大型组歌《飞翔吧,白鹭!》1985年与吴火荣合作组歌《陈嘉庚颂》(刘以光词),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选为长期保留节目,向国内外演播。1986年他创作的无伴奏合唱《骏马》,被福建省音协推荐参加全国合唱作品比赛。1987年他创作的歌曲《鹭江潮》,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新歌演播”,并在1987年12期《广播歌选》刊登,上海歌剧院著名女歌唱家朱逢博演唱录制盒带(上海音像公司出版)。

1991年他担任庆祝厦门经济特区成立l0周年大型歌舞《飞向新世纪》总编导。1995年他应邀赴香港担任“地球日音乐会”艺术指导,并先后担任厦门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长征胜利60周年等大型演出总导演。1996年l0月,他指挥厦门老战士合唱团赴北京参加全国老年人合唱节,荣获银奖,他改编的男中音领唱、合唱的《我爱我的台湾》被大会组委会指定为l0首曲目之一,在闭幕式上,于人民大会堂演出。1997年香港回归后的第一个国庆节,杨炳维率领厦门星海合唱团赴港参加盛典,演唱了《春天的故事》、《百年梦圆》和《祖国颂》,受到热烈欢迎,新华社香港分社负责人说“今晚厦门星海合唱团参加演出,大大提高了晚会的艺术档次。”1999年10月,菲律宾华社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邀请厦门星海合唱团赴菲参与其盛,杨炳维作为团长率团出席,并与菲律宾黄河合唱团、中华艺术舞蹈研究所、圣多玛斯交响乐团联合演出《黄河大合唱》,由杨炳维之子杨镇指挥,成为菲律宾规模空前盛大、最受欢迎的晚会。

2000,年,杨炳维获得香港“世界艺术家协会”颁发的《国际艺术家证书》,以表彰他的成就。2000年7月,厦门星海合唱团与厦门歌舞剧院交响乐团联合组成中国厦门交响合唱团,由杨炳维任艺术总监,赴泰国与泰华乐运合唱团、菲律宾黄河合唱团、新加坡雅歌合唱团联合演出《黄河大合唱》,由我国著名指挥家严良堃指挥。演出后,严良堃说“厦门星海合唱团进步很多,现在已接近专业水平,希望再接再厉,精益求精。”2001年11月1日至5日,在威海市举行了中国老年人合唱节,厦门市老战士合唱团在杨炳维率领下参赛,荣获“夏荷”金奖,杨炳维被大会评为十佳指挥之一,并获得中央文化部、中国合唱协会颁发的“优秀指挥奖”。2003年,杨炳维作曲的闽南语歌曲《荔枝与龙眼》获得中国音乐家协会、福建省文联等单位举办的“十大闽南语金曲奖”。2006年7月,他获得福建省文联颁发的《荣誉证书》“为表彰您终生奉献文学艺术事业舶枕秀品格和崇高精神以及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所获得的突出成就,特授予您‘福建省首届老文艺家成就奖’荣誉称号。”2006年7月,他指挥厦门市老战士合唱团参加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获得铜奖;8月,获得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组委会颁发的“工作积极,成绩优异”先进个人奖状。

杨炳维一家是厦门市著名的音乐世家。他的4个儿女都从事音乐工作。老大杨镇是厦门大学音乐系副教授,音乐学、指挥和作曲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了《合唱、管弦乐指挥法教程》、《双排键电子琴中国作品专辑》(合作)、《高等师范院校钢琴分级教程》(合作)、《小乐队编配》、《音乐学院附小钢琴教程精选》等专著,真正继承了乃父衣钵,现任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是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2006年厦门)的艺术总监;老二杨健是厦门教育学院音体美专业负责人、福建省教育厅课程改革专家组副组长、福建省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厦门市音乐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老三杨素芳是厦门歌舞剧院大提琴演奏员、厦门市音乐家协会大提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老四杨鸣留学于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目前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并兼任中央音乐学院附属鼓浪屿钢琴学校校长。

可以说,闽南这块沃土,哺育了杨家“音乐五虎将”;而他们对闽南音乐园地的欣欣向荣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因而享有很高的声誉。

2007年1月25日 P216-221

序言

20世纪的厦门,出现了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音乐家。但长期以来,有关这些音乐家及其活动的档案资料,或比较缺乏,或没有系统整理。后来,《鼓浪屿文史资料》虽有过比较全面的忆述,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今,《厦门音乐名家》一书的付梓,较好地填补丁这一空白。本书30余万字,从厦门众多的音乐家当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21人人传。他们当中绝大部分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或在国际上最顶尖的音乐厅举行过专题或专场音乐会,或在音乐领域的某一方面,有过开创性的、至今尚无人超越的贡献。在这些音乐家中,最高龄92岁,最低龄9岁,他们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对家乡也作过重要贡献。他们是家乡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厦门音乐,主要是新音乐,是在西洋音乐传人之后受到启蒙而萌生和发展的,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但本书的主人公,其活动时间延续了整整一个世纪,活动空间不仅局限于厦门,而是活跃于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为了搜集有关资料,作者l0年来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也到过欧美日、东南亚、港澳台,或访问当事人及其家属,或到音乐院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寻找资料。文稿写成,则大部分由当事人或其亲属审阅订正。因此,本书资料真实可靠,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本书在音乐家传略之后,还附录了《厦门音乐大事志》(1830—2006年)、《厦门音乐世家》、《厦门音乐之旅》、《厦门音乐社团》、《20世纪厦门音乐名人录》、《队歌,在炮火中诞生》、《百载校歌皆宝箴》、《厦台闽南语歌曲缘份深》、《揭秘厦门音乐DNA》等9篇文章,并附100多幅照片。这些资料有的是首次发表,尤其弥足珍贵,这也为日后撰写厦门音乐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西洋音乐流行之际,厦门的民间音乐也在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南音和歌仔,而且南音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在厦门民间大行其道,具有广泛的影响,出现了价值极高的南音巨著;歌仔在l9世纪末20世纪初就通过口头和文字(包括手抄本和出版物)传人台湾,成为台湾闽南语歌曲的源头。所以,在研究厦门音乐史的时候,既要着重对西洋音乐的探讨,也不可忽略对民间音乐的研究。

对厦门音乐史的研究,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厦门音乐名家》的付梓,仅仅是一个起步。我们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不断深化对厦门音乐史的研究和探讨,更好地为厦门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服务。

编者

2007年2月28日

后记

我之所以写作《厦门音乐名家》一书,缘于l0几年前的一件事。

当时,我在厦门市文化局任局长,局里早就组织了一批同志,从事收集资料、编纂《厦门文化艺术志》的王作。这些同志非常认真负责,历经11年,终于写出文稿。作为编纂委员会主任,我当然要负责审阅全文。我发现,有“音乐之岛”、“钢琴之乡”美誉的鼓浪屿,音乐人才名扬中外的厦门市,《音乐》一章本应在志书中占有显著地位和大量篇幅,但却只有寥寥40页,占全书总量的8%,对厦门音乐的发展沿革、音乐名家、音乐创作、音乐社团、音乐活动等,语焉不详。我查阅原始资料,确也不多,加上文字总量控制,自然显得单薄。作为负责人,我深深感到内疚,一种没有很好完成任务的遗憾,一直在心头翻滚。什么时候能补上厦门的音乐篇章呢?

厦门出了那么多音乐家,他们的音乐才华在儿童、少年时代就崭露头角。可是,当年厦门没有音乐院校,没有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乐童们只好到上海、北京等大都市求学,或出国深造,毕业后就在那里生活和王作;而在过去的岁月,交流、演出少之又少,联系、接触的机会也不多。厦门只留下他们的童年或少年的足迹,其他大部分经历和资料,就都在外地或外国了。这就是厦门保存的音乐资料奇缺的主要原因。当时我就想,厦门应当办好音乐院校,办出水平,办出成绩,并引进一批高水平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真正充实“音乐之岛”、“钢琴之乡”的内涵。

“首先,想办法把资料找回来!”我萌生了这样的念头。1997年,我一退休,便开始付诸行动。我先跑国内,后跑港澳台和国外,到各地音乐学院、图书馆、博物馆翻阅历史资料,拜访厦门籍在外的音乐家或其家属、儿女和相关的音乐学者,得到了许多资料和教导,从而增加了写作的信心和勇气。

在北京,李焕之和李群夫妇、吴天球和黄湄莹夫妇,每次都热情接待,他们除了提供个人资料、照片、录音带外,还介绍了有关人员或有关机构,让我更方便地采访和查阅资料。文稿初步完成后,李焕之同志已经逝世,李群同志亲自审阅有关李焕之的篇章,在原稿上改动,并写来了长信,提出补充或增删意见;李焕之的儿子李大康、李小康,补充寄来了父母亲的历史照片和有关光盘。吴天球同志细心阅改,并多次以电话沟通。2003年7月,9l岁高龄的蔡继琨教授,到厦门参加“中华闽南语歌曲电视大赛十大金曲评选”,他作为评选委员会主任,工作繁忙,还是接受了我3个晚上的采访。他还介绍了台湾朋友,让我到台湾时获得了相关资料。郑小瑛教授在收到我发去的文稿电邮后,第一时间就在电脑上修改补充,并发回电邮。胡友义和黄玉莲夫妇从澳大利亚带来了他们保存的资料、照片和光盘。黄三元、李未明、杨扬等同志,都从各个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牛牛的爸爸张长峰,多次从外地、外国发来电邮,将牛牛演出和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和照片及时送给我参阅。上海音乐学院的汪培元教授,热情指引,提供材料和线索,开列参考书目。有关厦门各校校歌的文章在《厦门晚报》表后,我就收到灌口中学退休的郑英健老师来信,提供可靠资料,证明《厦门大同中学校歌》是1932年任教于该校的郑丰稔(笔山)老师作词的。郑丰稔的孙子、文史学者郑高菽还寄来《郑丰稔先生年谱》,提供稔先生的生平及大量诗作,让我又了解了一位重要诗人、学者。

在美国,殷承宗、许斐星、许斐平、许兴艾、周淑安的儿子胡伯亮等都热情接受采访并提供资料。许斐平还在世的时候,亲自带我访问他和许兴艾就读过的茱丽娅音乐学院,演出过的纽约林肯中心;许斐星、许兴艾父女还特地为我创造条件,到美国参加耶鲁大学300周年校庆和许兴艾音乐硕士毕业典礼,并带我到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学府和华盛顿肯尼迪中心向学者专家们请教。定居加拿大的李嘉禄夫人吴志顺老师,提供了李嘉禄教授的宝贵手稿、照片、演出节目单、学生回忆录,并亲自审阅文稿,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这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大量有益的背景资料和细节素材。我十分感谢他们!

我还要感谢厦门市政协的领导和文史学宣委的同志们,是他们精心组织了“厦门文史丛书”的写作和出版工作;感谢厦门鼎盛时代设计有限公司和厦门大学出版社的同志们,没有他们的紧张劳动和鼎力支持,这本书也难以及时出版。

所以说,这本书是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当然,由于我个人的音乐素养不高、知识面不够宽广、涉猎面有限,存在许多毛病和问题。我希望引起读者的关注,给我以更多的教益,提供更多的资料,为今后厦门市写作一本有分量的音乐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彭一万

2007年2月28日于鹭江天风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