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教父杜月笙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宋福聚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十里洋场的一个水果店小伙计到名冠中华的上海滩大亨,杜月笙如何在风云变幻、弱肉强食的旧上海滩折戟销铁、成就一世枭雄?本书以淋漓的笔墨,拨开历史迷雾,再现一段成就[中国教父]的旧上海,再现杜月笙跌宕起伏、魂断香江、怪异离奇的奋斗人生。

内容推荐

仿佛经历了一场春梦,杜月笙又两手空空地回到了上海。来到人潮汹涌的大上海,他百无聊赖,只好再度操持起他的水果店铺。他从未有过地感到了生活的悲哀……自从进了黄府,杜月笙每日都勤快机警,除了奉公差遣,经常足不出户。至于嫖娼赌博,他差不多已经忘在了脑后。杜月笙虽然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他知道:人生在世总得有个目标,为了能出人头地,不能不暂时忍耐许多。

“杜月笙发达了!”上海滩的人都这么说。杜月笙虽然没读过书,说不上来大丈夫胸中当有万壑的大道理,不过他却无师自通地有“天下老子要当第一”的欲望。在他心目中,他的将来是要脱离黄金荣,进而跃居黄金荣之上。为此他见孔就钻,见缝就插,千方百计扩张自己的实力。

在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杜月笙——个曾经与这个繁华城市格格不入的小人物,如今却在这个特殊时期如鱼得水般地声名日隆起来。“四·一二”事变后,杜月笙可谓鲤鱼跳龙门,级级晋升。蒋介石先是聘他为司令部参议,没过多久,又提拔他担任国府谘议。就这样,短时间内,杜月笙迅速成为上海滩上唯一一个横扫华、英、法三界的大亨人物。

外间谣言还是造出不少,说杜月笙和国军关系十分密切,要帮助国民党抵制解放军的进攻。一时间杜月笙成了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人物。他感觉到很沉重,空气中都充满了压抑感。同时随着解放军的进逼,杜月笙也感到了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

在蒋介石看来,杜月笙就是一面招牌,虽然他生前并未完全听从国民政府的安排,但死后仍有其利用价值……国民党专机把杜月笙的灵柩空运到台湾基隆,安葬于台北,终于入土为安。坟墓面朝着大海。这位在上海滩曾呼风唤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大亨,他的魂灵或许正凝视着翻滚不息的海浪,久久怅望着大海另一边的上海——他曾熟悉而今却魂归不到的城市。

目录

第一章 不问出版,枭雄多从磨难生

第二章 上下求索,初涉世事结帮朋

第三章 叙大亨月笙攀桂枝

第四章 显身手金荣惜惺惺

第五章 峰回路转创“三鑫”

第六章 风起云涌收“八股”

第七章 温柔陷阱前辈跌霸

第八章 风云际会后起俊豪

第九章 行走洪湖犹如“及时雨”

第十章 圆滑处世恰似“曾文正”

第十一章 张啸林敌视工友

第十二章 杜月笙命犯桃花

第十三章 办银行七上八下

第十四章 操民心一呼百应

第十五章 新大亨震动上海滩

第十六章 旧兄弟分道香港湾

第十七章 感伤遭家难

第十八章 喟然夕阳叹

第十九章 局势渐改强振作

第二十章 江山变色再落魄

第二十一章 末路犹奏欢歌

第二十二章 落叶飘零无奈何

试读章节

月明星稀,秋意阑珊。

迷蒙如雾的月光下,黄浦江蜿蜒东折,风起浪涌地汇入渺茫东海,仿佛强弩之末般,抵达入海口时,反而显得有些波澜不惊。这就大大造化了海滩不远处一个叫高桥的小镇。因为这里是江海交汇处,又浪缓滩平,从海门和舟山等地交错而来的江浙渔民都会在这里停息歇脚,弃舟登岸添置米水,高桥镇因此也就颇为兴旺。

然而今夜的高桥镇却静谧一片,宛如熟睡的孩童,悄无声息地蜷缩在无边的朦胧月色中,沉默得让人有些惶惑不安,似乎冥冥中正酝酿着要发生什么。镇街最东头一座还算宽敞的院落,竹影疏离,青草深深,老气中掩饰不住破败。院落中间是一幢饱经沧桑的破瓦房,瓦房正中为客堂,东西各有两间卧房,屋后有个小花园,虽说是花园,但已经蒿草丛生,看不出半点老宅昔日的风光,月色下只涌动着阵阵凄凉。

杜文卿倒背双手,踱在花园杂草丛生的小径上,低头苦苦思索,却又一时什么也想不起来。今天是七月十五,传说中的鬼节,来往渔民都歇了生意,镇上难得的清静。而这清静却更平添了杜文卿心底压抑不住的烦乱。这些年来,接踵而至的天灾人祸,加上自己读过几卷书,反倒不善经营,家道传到自己这辈,已经衰败不堪,现在妻子又要生育,添丁增口固然是好事,可是这样一来家里的开支又要增加,自己拿什么维持下去呢?

正漫无头绪地闷想着,忽然一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划破浓浓月夜,将杜文卿拉回到现实中。没等他完全回过神来,接生婆已经隔着窗户大喊大叫:“当家的,快过来,生下个白胖小子!”

杜文卿顾不上多想,忙折身走进散发着霉味的老屋,穿过厅堂,来到东边卧房中。妻子朱氏刚从阵痛中平静下来,轻轻对杜文卿说:“你看这孩子胖胖大大,蛮机灵吧,往后咱杜家就指望他了。”

杜文卿打量着襁褓中的婴儿,果然如妻子所说,白白胖胖,眨动着双眼直盯住自己,一双招风耳出奇地大。“树大招风,耳大财生。”杜文卿忽然想起不知在哪里听说过的这样一句话,不过他随即就自嘲地苦笑了:就凭自己这个摇摇欲坠的家业,要想生财,恐怕只能是做梦!

朱氏看出了丈夫脸上复杂的表情,善解人意地轻声安慰说:“他爹,现如今虽说日子不好过,添个小孩总归是没大妨碍的。将来孩子长大了,你也好有个帮手。”

杜文卿心不在焉,不置可否地点点头。见丈夫心绪不好,朱氏换了个话题轻轻说:“文卿,你识文断字,给孩子起个好名字吧,也好讨个吉利。”

杜文卿抬脸看看花格窗外疏影斑驳的月光,不知怎的心头突地一动,颇有感触地长吁口气说:“现如今是光绪十四年,又逢十五,满月而生人,也不用翻查什么黄历了,干脆直截了当,就叫月生吧,但愿这孩子别和咱们一样穷困潦倒,一辈子能圆圆满满的。”

“好,好,那就叫月生,叫着也顺嘴。”朱氏见丈夫略微高兴些,忙不迭声地赞同。

随着小月生来到人世,杜文卿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能让妻儿有个条件更好的家,没等小月生满月,他便匆匆忙忙地离开高桥,向西渡过黄浦江,到杨树浦一带谋生路去了。在杨树浦,杜文卿央了几个亲戚朋友,凑足了一百块大洋做本钱,开了一家名号为“永昌”的米店。

永昌米店本小利微,门面很不起眼儿,夹在高低参差的洋布店和烟杂店之间,前堂当成屯米的仓库,后堂隔成两半,一边是老板的住处,另一边则安顿两个只管吃住不支工钱的学徒。靠街的一扇窗户下摆放起两张桌子,算是柜台。两个小伙计跑腿打杂,杜文卿则自己称米算账。几个月下来,虽然所获无几,日子倒也勉强捱得过去。

然而却偏偏天不佑穷悯贫,光绪十五年(1889年)夏秋间,上海一带阴雨绵绵,接连四十五日没见过晴天,结果各大小米店囤积的稻米大半霉烂。紧接着瘟疫蔓延,整个上海笼罩在饥饿和疾病的威胁中,无人收束的尸体随处可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杜文卿的米店更如风雨飘摇中的一叶孤舟,眼看着米价暴涨,进货本钱日渐不足,而咬牙籴进来的米却由于百姓无力购买只能任其霉烂。对于这一切,杜文卿只有打落牙齿和血吞,摇头叹息却无可奈何。

也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朱氏抱着不满周岁的月生从乡下来到杨树浦,眼泪汪汪地向丈夫诉苦说:“乡下闹灾荒,已经揭不开锅好几天了,我们母子俩实在熬不下去,才……”

杜文卿摆摆手不叫她说下去,这些情况,他心知肚明。朱氏在店中住了几天,发现丈夫虽然也算个开店的老板,日子却并不轻松,小店眼看就难以维持。朱氏是个贤惠的女人,加上在农村苦日子过惯了,也闲不住,就托人打听,看哪里有活计适合自己千,也好赚两个钱补贴家用。

后来有人给介绍说,杨树浦一带有许多纱厂,需要女工。听到消息,朱氏就张罗着要去。对此杜文卿很是反对,他劝告朱氏说:“你在乡下,城里的许多事情都不了解,那些工厂老板个个心黑得赛过锅底,逮住个开工钱的恨不得往死里使唤。你能受得了?!再说,你也快生了,万一有个闪失,这日子岂不更加难过?快别添乱了,日子是难过些,不过我自己会想办法的。”

看着丈夫消瘦苦楚的面容,朱氏眼圈儿有些泛红:“想办法?能想出什么好法子?若能想出法子,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了。他爹,你也不用阻拦了,我去试一试,不行的话就回来,反正不能坐等着挨饿吧?”

面对妻子无奈的神情,杜文卿想想也没更好的办法,只好低头叹口气:“唉,我一个大男人,却要指望着你去养家,真是……试试也好,只是难为你了,要注意照顾好自己,我……”

万般无奈下,朱氏挺着个大肚子到杨树浦纱厂去做工了,刚满周岁的杜月笙(月生是杜月笙发迹前的名字,后来发达了,有文人墨客为他另取雅号,在“生”字上加竹字头,取《周礼》上的话说,“东方之乐为谓‘笙’,笙者生也。”杜月笙也觉得不错,便改名了)丢在家里,没人管没人问,一个人在潮湿的地上玩耍,饿了就胡乱吃几口冷饭,喝几口冷水。然而,纱厂的劳动强度却是朱氏所始料不及的,一旦进了车间,就身不由己,成了机器的一部分,随着机器的高速运转不停地忙碌,连一口气也不能歇息。并且棉纱车间空气污浊,又热又潮湿,朱氏几天下来,就明显地吃不消,但她又不愿意告诉丈夫,怕他担心,也怕他不让自己去,那样,家里的日子就实在撑不下去了。

好容易捱过一个月,铜钱没赚到几个,朱氏倒累出一身病来,脸色蜡黄,走路都站不稳。杜文卿实在看不下去,一再劝说叫她别去上班了。正好上海又流行开瘟疫,马路两旁时不时有倒毙的尸体,出门一片凄凉,人人提心吊胆。朱氏就也不再坚持,在小店中愁闷度日。

转眼过了大年,正月没尽,朱氏十月怀胎期满,一个女婴顺利产下。可是朱氏身体实在太虚弱,刚生下孩子,她就流血过多,终于支撑不住,丢下杜文卿父子三人,凄苦地撒手而去。

对于妻子的逝去,杜文卿既愧疚又伤心,倾其所有买了一口薄皮棺材,草草将她埋葬在高桥老家。一个月间,杜文卿老了许多。面对冷清的家,他顿时感到了人生的酸楚和无奈,心灰意冷中,更觉得生活的百无聊赖。

没了朱氏的操持,家里日子更加难过,杜文卿迫于生计的压力,本着与其一家人都饿死,还不如各寻生路的好的打算,把年幼的女儿送给了一个宁波商人领养。后来,那个宁波商人全家回到祖籍浙江,从此就断了来往,杳无音信。

后来经人撮合,杜文卿和一个姓张的穷人家妇女结合,共同支撑摇摇欲坠的家。然而灾难总是不停地降临到破败的穷苦人家,就在杜月笙五岁时,杜文卿最终因为穷困潦倒而一病不起,撇下他离开人世。  P3-5

序言

提到“上海滩”,人们立刻会想起大半个世纪前的十里洋场。那里红尘滚滚,风云变幻,各色人物争勇斗狠,竞相施展法术。灯红酒绿中柔情四溢,嗲声软语里杀机四伏;繁华的表面背后,有歌妓舞女把你引入天堂,更有青红帮派将你带入地狱。这是冒险家的乐园,是角斗士的竞技场,是强者登堂入室的地方,也是弱者灰飞烟灭、不寒而粟的恐怖地带。

特殊环境,必然有特殊人物拔地崛起。杜月笙、黄金荣和张啸林,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三大亨,便是这群特殊人物的代表。他们三人背景不同,出身各异,各有各的招数。但真正能够叱咤风云数十年、横扫旧时上海滩黑白两道的,首屈一指当数杜月笙。

杜月笙无疑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角色。他出身低微,父母早逝,孑然一身,如同断梗浮萍般在世间飘零。没有祖上留下的丝缕遗产,没有远亲故旧可以帮扶攀援,也没有一技之长可以安身立命。这样一个在众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瘪三,按照常理,无外乎冻馁而死,最好的出路也就是在贫困中勉强挣扎存活。

但是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的是,杜月笙竟然以柔弱的身板,两手空空,闯进号称强人生存地盘的大上海。他先是依靠黄金荣起步,狐假虎威攀得高枝,并借烟赌发迹,然后运用借鸡生蛋的手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渐渐羽翼丰满,几经生死沉浮,最后成为上海滩最大的黑帮大亨。这其中的传奇经历,真可谓波澜壮阔,曲折迷离,令人不得不拍案叹服。

杜月笙一步步登上黑帮老大的宝座后,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深知前辈黄金荣在人们心目中地痞流氓不入流的恶劣印象,遂决心改写历史。没有机会接受过多少教育的杜月笙,对于为人处世却似乎无师自通:他懂得如何攀附高枝使自己扶摇直上,深谙如何做人才能名扬江湖。为此他独出心裁,走出一条与前辈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所处时代一道独特的风景。他外表文质彬彬,举手投足一副书生气息,但在群魔乱舞中却能出奇制胜,将一个个貌似凶恶强大的对手打翻在地;他一生信奉有奶便是娘的生存法则,但在风云莫测的大是大非中,却总能拿出大义凛然的爱国热心,博得众多正义人士的好感;他骨子里狡猾奸诈,却时常做出令平民百姓称赞颔首的举动,以至圈内圈外的朋友都知道杜月笙够朋友、讲义气。“有事找杜先生”,几乎成为整个上海尽人皆知的口头禅;“要像杜先生那样”,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市井走卒们最高的奋斗目标。

对于杜月笙这样出身的人来讲,如此成就已不仅仅是个传奇,更近乎一个奇迹。

不过杜月笙所创造的奇迹远不止如此。以前的黑帮头目虽然穷凶极恶,令人闻之胆寒,但社会地位并不高,高层政界要人、文化硕儒和实业金融界人士,往往不屑与他们往来。杜月笙登上黑道教父神坛后,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这一切。他无官无爵,却能左右英法租界和上海军政;他曾拉拢到民国总统黎元洪为自己捧场;学界泰斗、儒学大师章太炎为首的大批文人墨客,以和杜月笙称兄道弟为荣;就连最高统帅蒋介石;每次提到上海事务,也必定会提到杜月笙……

杜月笙自己并不专心经营实业,却能将触角伸向金融、工业、娱乐、新闻报业,甚至教育等许多领域。他曾身兼数十家公司厂矿的董事长职务,这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绝无仅有。杜月笙头上的光环,已经不仅仅是黑帮头目。他是那个时代上海滩实实在在的教父,是大上海三教九流社会里最引人注目的斗士,他的一生都是惊心动魄和机智圆滑交错如织的传奇。

杜月笙为什么能够如此翻云覆雨,他到底遇到了什么机缘?他到底有什么超人能力?翻开书页,重新审视杜月笙走过的道路,回眸那段历史凝重的背影,无意之间,你或许能够有所体悟,也有所借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