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对于《金瓶梅》这部小说的社会价值的认定,也有艺术奥秘的探索与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对于各版文本的评价,也有作者问题的考索与疑难词语的解说,有前期艳情小说的影响研究,也有多种续书的细致评说与绘画《金瓶梅》的独到赏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汝梅解读金瓶梅 |
分类 | |
作者 | 王汝梅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里有对于《金瓶梅》这部小说的社会价值的认定,也有艺术奥秘的探索与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对于各版文本的评价,也有作者问题的考索与疑难词语的解说,有前期艳情小说的影响研究,也有多种续书的细致评说与绘画《金瓶梅》的独到赏析。 内容推荐 本书是金学名家王汝梅教授二十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全书从艺术、历史、语言和性文化等方面,对《金瓶梅》作了多方位解读。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材料和诸多新观点、新感觉、引领读者一步迈入《金瓶梅》世界。近百幅精美的手绘插图与珍贵版本书影,更将《金瓶梅》全景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本书集学术性、文献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既可随时阅读品赏,又适合永久珍藏。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讲 《金瓶梅》的读法 一 《金瓶梅》读法新编 二 张竹坡《金瓶梅读法》解析 第二讲 《金瓶梅》是一部伟大的世情小说 一 第一奇书《金瓶梅》“奇”在何处 二 《金瓶梅》与《肉蒲团》等艳情小说的比较 三 明代艳情传奇小说《如意君传》对《金瓶梅》的影响 第三讲 《金瓶梅》对女性形象的新塑造,对小说艺术的新开拓 一 《金瓶梅》为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立传的开拓意义 二 潘金莲、李瓶儿人格心理试析 三 《潘金莲激打孙雪娥》赏析 四 李瓶儿对性爱的追求 五 吴月娘惨淡经营的一生 六 秋菊、玉箫、小玉简论 七 宋惠莲形象的悲剧意义 八 西门庆之死解读 第四讲 还原文本,回归经典。走近兰陵笑笑生 一 《金瓶梅》三种版本系统 附:《金瓶梅》重要版本简表 二 三种整理校注本的三篇前言 ●《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校点本前言 (张评康熙本与绣像崇祯本之关系,张评康熙本及其他第一奇书本,张竹坡评点的艺术价值) ●《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会校本前言 (《金瓶梅》崇祯本特征,它与词话本之间的关系,崇祯本评语的美学价值) ●《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校注本前言 (金学史:冷热四百年,关于张评本的新发现,为了读者的审美接受) 三 李渔不是《金瓶梅》崇祯本的评改者 四 《幽怪诗谭小引》解读 五 《金瓶梅词话》的发现与影印 第五讲 兰陵笑笑生究竟是谁 一 作者之谜 二 满文译本《金瓶梅序》和作者卢柟说 第六讲 《金瓶梅》的疑难词语 一 《金瓶梅词话》疑难词语试释 二 《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校点札记 三 读《金瓶梅词话辞典》札记 四 《金瓶梅》崇祯本校点笔记 五 《瓶外卮言》对疑难词语的开创性注解 第七讲 曹雪芹之前的明清作家评《金瓶梅》 一 《金瓶梅》是一部奇书、哀书 二 谢肇涮评《金瓶梅》 第八讲 《金瓶梅》续书三种 一 《玉娇丽》之谜 二 丁耀亢的《续金瓶梅》创作及其小说观念 三 诸城与《金瓶梅》《续金瓶梅》 四 《三续金瓶梅》:与《金瓶梅》貌似而神离 第九讲 绘画《金瓶梅》 一 曹涵美的《金瓶梅全图》 二 文学漫画《金瓶梅》 第十讲 《金瓶梅》的地理背景及其他 一 《金瓶梅》与临清 二 《金瓶梅》在加拿大 三 缅铃的文化蕴含 四 《金瓶梅词话》的语音研究 五 评《金瓶梅人物大全》 六 《金瓶梅》的市井饮食文化 七 基层学者的《金瓶梅》探索 八 《金瓶梅》的另类研究 试读章节 1.在清代康熙年间,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总结《金瓶梅》写实成就、章法结构、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驳斥“淫书”论,开创了《金瓶梅》评论的新阶段。张竹坡的小说评点,是小说理论的宝藏。张竹坡写有《金瓶梅读法》一百零八条,是他评点《金瓶梅》的纲领,是他研究鉴赏《金瓶梅》的结晶。《读法》论述了《金瓶梅》创作动因、主旨、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写作方法、阅读注意事项,是一篇有层次的“金瓶梅论”。 关于怎样阅读、鉴赏《金瓶梅》,张竹坡在《读法》中提到的一些见解。对我们今天的读者是有所启发,可资借鉴的。例如,张竹坡提醒读者把一百回当一回读,要一气看完,不可零星看,强调从形象整体上把握全书,贯通气脉 再如,他主张读《金瓶梅》,纯是读《史记》,也就是说把小说当历史来读,注重其社会意义与笔法(当然,张竹坡把生活事实与艺术真实区分得很清楚)。他认为“读《金瓶》者多,不善读《金瓶》亦多”。所以,他急于评点,向读者请教,亦即提出怎样读《金瓶梅》的意见。张竹坡在《读法》中反对妇女读《金瓶梅》,这是一种歧视妇女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小说评点,是我国古代小说评论的特殊方式,像是读者的阅读感受表述。生动的接受记录。古人的评点是一笔珍贵小说评论遗产,在历史上影响到对小说的理解,影响到作家的创作。我们今天的读者阅读鉴赏《金瓶梅》会有新的欣赏角度和接受角度,我们从作品中总结出的东西会更丰富。张竹坡的《读法》为我所用,推陈出新。笔者借鉴张竹坡的《读法》,表述自己的阅读感受,可谓《金瓶梅读法新编》,以求教于广大读者。 2.读《金瓶梅》不可以快读、粗读、略读、选读,要读五遍。以一百回当做一回读。离形得似,遗貌取神,探得底里(神髓、真精神)。对全球化视野下晚明社会文化背景作基本了解。要有性观念的更新与性科学知识的储备。阴阳和合、节制欲望、精神肉体并重,是中国古代性文化的主流。中国古代,不但有节制、自然、有益健康的性观念。更为宝贵的是肯定性的正面积极意义,推崇性、歌颂性,追求性行为达到艺术的境界。中国古代房中术(房室养生学)强调性知识的重要性、注重优生优育、讲究交合方法同享快乐,总结论述治疗性功能障碍的方法。还要了解现代西方性学研究成果。现代性学是从性心理学和性医学拓展开的一门跨研究领域的学科。这些领域包括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和医学。西方性学专家从自己专攻的领域,以自己学科的独特方法在性学领域探索,写出了各具特色的性学著作,提出了不同的性学理论观点。英国埃利斯著的《性心理学》(1933年),就是一部全面生动的性心理学教科书。他根据生物进化的理论,全面考察人类的性问题,指出在性的方面符合自然的健康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有重要的作用。他指出:性是一个通体的现象,我们说一个人浑身是性.也不为过。一个人的性的素质是融贯他全身素质的一部分。1939年至1941年,潘光旦先生译注的埃利斯《性心理学》在中国出版。潘光旦写有10万字的注和附录,引述中国的文献(包括《金瓶梅》与明清艳情小说)与习俗中关于性的资料,意在与原著相印证。李银河指出:此书之注.可长期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性心理及性文化者获取灵感的宝库。 (见《西方性学名著提要》329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版。) 从性心理、性文化的角度认识《金瓶梅》中的性描写,笔者认为.《金瓶梅》把性放在人类生存的基础位置,毫无讳饰地加以描写,是作者的独特贡献,是全书艺术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阅读《金瓶梅》还要弄清三系类版本的区别与嬗变。要知道《金瓶梅》有哪些未解之谜。《金瓶梅》是成人小说。成人的小说成人读,少年不宜。 3.破除误读三论:一日“淫书”论,说《金瓶梅》“亵渎女人,糟蹋妇女”;二日“自然主义倾向”,作者是客观主义,没有爱憎,没有光明与理想:三日“封建主义文化”论,认为《金瓶梅》与《红楼梦》分明存在“封建主义与民主主义两种文化之区别”。还要消除三重阅读障碍:一是把道德理性主义绝对化;二是把古代性文化视为“淫秽”的非科学观点;三是《三国演义》、《水浒传》深人人心的伟大身影的遮蔽。(其实,《金瓶梅》比《三国》、《水浒》更伟大、更前卫、更丰富、更复杂、更创新。) 4.在贬损肉体、摧残人性、禁欲主义的时代,作者从人本位思想出发。以“童心说”、自然人性论为思想基础,把性放在了人类生存的基础位置。大胆地肯定肉体,显示情欲的自然性、合理性。性在《金瓶梅》中,是人际关系的焦点,是社会关系的纽带,把性与权力、金钱、行为、制度、生活方式联系描写,通过西门庆之欲、西门庆之悲哀.引发人们思考生存与情欲这一普遍的人性问题。西门庆由纵欲而走向毁灭,以此惩戒人,使人生畏惧心,从而启迪人追求“乐而有节”的律动。西门庆与女性的性行为,不单是技巧、肉欲,也有爱与性的结合,对性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生育)的观念有突破。性与爱二者有区别有联系,有性无爱(与林太太)、有爱有性(与李瓶儿)、有爱无性(与吴月娘)。性追求新鲜、变化,拒绝单调、死板、重复。灵与肉、欲与情、心理与生理的多重形态,多重比重,在《金瓶梅》中写得千差万别,多姿多采。西门庆与潘金莲做爱,做得自然而然,与生活场景、心态、关系紧密相连,不是硬添加上去的,是生活中的生动内容,是人物形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西门庆与女性做爱之前有顺心快乐之事发生,是快乐的延伸。 作者表现对人性本体的忧虑,表现对时代苦难的体验和对社会的绝望情绪,否定现实,散布悲观主义。但是,他渴望人性的美好,又不知道怎样才能美好。《金瓶梅》中的两性关系不是和谐与平等的,以写实见长的《金瓶梅》不可能写出这种理想化的性爱。性爱生活的更新、美化,是未来社会的一项伟大工程。P3-5 序言 2006年7月暑假,我从酷热的沪上来到北国的春城,丝丝的凉意蓝蓝的天,不能不使人相信“长春”之名,真是名副其实。我自远方来,老友汝梅兄特地到客舍看我,更添几分春意,真是大有“不亦乐乎”之慨了。席间,汝梅兄拿出了一份“《金瓶梅》解读”的目录,嘱我写篇序言,我敢不从命? 我与汝梅兄相交,已有二十多年了。我们之间的意气相投,倒不仅仅在于《金瓶梅》,而且也在于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的爱好。甚至可以说,我们都是从探索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这条路上,走近张竹坡、走进《金瓶梅》的。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进了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一个“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讲习班。当时学界,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与《金瓶梅》的研究都是方兴未艾,特别是对于《金瓶梅》,还没有摆脱谈“金”色变的阴影。而汝梅兄就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有专攻,对张竹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虽无缘参加这个讲习班,但因在复旦尝试开设了“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与“《金瓶梅》研究”的课,所以就自然而然地与他相识了。想不到后来我与汝梅兄,都在《金瓶梅》研究的这条崎岖不平的道路上,顶着冷风细雨,避着刀光剑影,不知不觉地一路走了下来。回首当年,恍若昨日,一眨眼,我们都已两鬓斑白,与一个“老”字连上了。此时此际,也真该回顾一下:在这难得的《金瓶梅》研究的大好时期,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 现在,汝梅兄就交出了这份卷子。这本书,显然是他二十多年来研究《金瓶梅》的一次小结。所标十个题目,可以说是囊括了他所做研究的方方面面。这里有对于《金瓶梅》这部小说的社会价值的认定,也有艺术奥秘的探索与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对于各版文本的评介,也有作者问题的考索与疑难词语的解说;有前期艳情小说的影响研究。也有多种续书的细致评说与绘画《金瓶梅》的独到赏析,乃至对于各类《金瓶梅》文化现象的思考。……二十多年来,一部金学史上翻过的几页,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踪迹。其涉及面之广,我只能自叹弗如,比如关于《金瓶梅》的绘画,我从未从接受的视角上来加以关注过;对于缅铃之类的性具,我也从没想从文化的角度去仔细探索过。在汝梅兄所探讨的一些问题中,有许多是富有创意、见解独到的,如对于崇祯本、张竹坡评本的一些发现,提出的作者卢楠说,认定李渔不是崇祯本的评改者,对于一些词语的解说,以及关于《三续金瓶梅》等续书的研究。……当然,对于有些问题,难免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但只要所做的工作能推动《金瓶梅》的研究,我想都是有益的,都会在金学史上留下应有的一笔。 至于我与汝梅兄的一些观点,同样难免有相同与相异的。大致相同的,如关于崇祯本与词话本的关系问题,我们都不同意梅节先生的所谓“兄弟关系”说,而认为它们是“父子关系”;关于崇祯本的最初评改者,我们都不同意刘辉兄的“李渔说”,分别从不同的路径上来加以证明,我特别欣赏他从唐诗中找出了首都图书馆藏本《金瓶梅》上所刻的一首回道人的诗的出处,有力地证明了此“回道人,,是吕洞宾而不是李渔。当然,我们也有意见相左的时候,有时候难免要相互论难,但正是在这种纯学术的、善意的论难中,相互补充,得以共同提高。这在有关张竹坡评本的认识上就十分典型。早在1981年,汝梅兄就写了有关张竹坡小说批评的专论,但他对张竹坡评本间的重要差异并未做充分的注意。到1985年,我在阅读了不少张评本的基础上,强调有两种不同的系统:一种是卷首多《凡例》、《冷热金针》、《第一奇书非淫书论》三篇附论而无回评;另一种是有回评而少三篇附论。从而直言不讳地指出汝梅兄“将两种本子混在一起来评论张竹坡的文学思想,这是十分司惜的”。事隔一年,汝梅兄即在文章中接受了我的提醒,同时指出我认为多出的三篇附论“是书商伪造的观点不妥”。我当时年少气盛,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读了不少的张评本,所做的推论也似言之凿凿,鞫蝌到我的识见毕竟有限,没有见到大连图书馆藏“本衙藏板”本等一些重要的本子,故所做的推论实际上是错误的。后来,随着汝梅兄对张评本的不断发现及论证,使我相信了张评本的原本也是有这三篇附论且同时有回评的,以后之所以有“两种系统”,乃是出于不同目的的书商翻刻所造成的。这件事对我的教训是深刻的,使我清醒地认识到做学问一定要保持一种虚静的心态,力求去穷尽一方之资料,而结论是绝不可轻下的。同时,也使我又一次警戒自己,讨论学术一定要从学术出发,既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又要有与人为善的态度。在《金瓶梅》研究的圈子里,我不但与汝梅兄有过不同的意见,而且与刘辉、梅节,乃至魏子云等先生都有过相异的观点,乃至反复地争论过,但都没有丝毫损害过我们之间的友情,没有减轻过我对他们的尊敬。这不能不说与这次教训多少有点关系。 综观汝梅兄的研究成果,无疑在前二十多年的金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文革”后最初阶段研究《金瓶梅》的水平,为以后的研究打开了眼界,铺设了道路。如今,《金瓶梅》研究越过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高潮,逐渐进入一个新的、较为平稳的时期,有一些新人已显现了一种新的姿态,有一些新的力作陆续问世。我相信,《金瓶梅》研究的冬天已经永远过去,以后的天地将一定是“长春”。一个百花竞艳、硕果累累的《金瓶梅》研究的大好局面一定会到来。即使到了那时,我们再重读汝梅兄的这些论著,也一定会咀嚼出它独特的滋味来。 2006年7月28日 长春·中国近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