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进补养生(现代家庭保健养生第一书)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石贇
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医理论中“治未病”,以及“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观点被实践证实并被医家认知,逐渐形成了一门主要是利用药食结合的方法以固本培元,强壮体魄,维护健康,并辅助防治疾病的进补理论。作为临床施治的中医八法之一的“补法”,在很长的时间里偏重于用药食结合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本书将中医的“补法”融入生活,根据年龄、体质、性别、季节的不同,分别做以针对性的详细进补指导,是现代家庭保健必备书。

内容推荐

我国运用药食养生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余年。作为临床施治八法之一的”补法”,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中医理论中的“治未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所认同。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许多人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各种现代化的医学仪器检查都显示不出有什么器质性的病变,西方医学对此常常束手无策。而中医则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科学理念,辨证施治,根据季节合理利用食物和药物对机体的影响,从而达到调理阴阳、健康长寿的目的。

目录

第一章 进补简述

一、进补的目的

二、补什么

三、什么是“虚”

 1.后天致虚的因素

 2.虚的种类和症状

四、进补要注意什么

 1.进补与年龄、禀赋的关系

 2.进补与饮食的关系

 3.进补与情志、起居的关系

 4.进补方法的选择

第二章 食 补

一、食补常识

 1.食物的“四性”和“五味”

(1)四性

(2)五味

 2.食补的作用

(1)未病养生,增强体质

(2)已病补虚,促进康复

 3.食补的注意事项

(1)顾护脾胃

(2)饮食宜忌

(3)进补后的不良反应

 4.食补的种类

(1)粥补

(2)汤羹补

(3)茶饮补

(4)药酒补

(5)膏滋补

(6)药膳补

 5.食药之间的禁忌

(1)食物和食物之间的禁忌

(2)食物和药物之间的禁忌

 6.关注饮食安全

(1)不要生食肉蛋

(2)要食用安全的肉蛋食品

(3)肉蛋类食法谨记

(4)不要生吃海鲜

(5)不要吃已死亡的水产品

(6)吃海鲜的注意要点

(7)水果不能随意吃

(8)慎防蔬菜中的毒素伤身

(9)饮奶有说法

二、补充微量营养素

 1.你缺哪种营养素

(1)维生素类

(2)矿物质类

 2.如何补充维生素

(1)从食物中平衡补充必需维生素

(2)患下述疾病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

(3)患下述疾病慎重补充维生素

(4)维生素和蔬菜的关系

 3.人到中年要“镁”食

(1)镁是人类心脏的保护伞

(2)镁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

(3)镁有多种生理功能

(4)镁的食物来源

 4.多年补钙为何仍缺钙

(1)钙,吃进容易,吸收难

(2)补钙量不足

(3)钙磷比例失调

(4)其他因素 

(5)然而,钙不可不补

三、不同年龄阶段的食补

 1.幼年时期以调为补

(1)婴儿阶段(满月~1岁)

(2)幼儿阶段(1~3岁) 

(3)儿童阶段(3~14岁)

(4)不要给孩子盲目进补

(5)食物与儿童疾病

 2.青少年时期以食为补

(1)发育旺盛要求饮食精足

(2)青春期注意身心双补

(3)青少年时期的食补要点

(4)中年心血管病,根在青少年

 3.中年时期调补应持恒

(1)人到中年当大修

(2)心气平和胜于补

(3)中年“挑食”保平安

(4)人至中年须补肾

 4.老年时期食补为先

(1)老年时期的生理特点

(2)进入老年,食补为先

(3)老年人饮食七忌

(4)长寿食品,长寿可期

(5)老人“食必忌杂”又一说

(6)粥最补益老年人

(7)老年人平补更相宜

(8)中老年人重在补养脾肾

(9)老慢支冬病夏治有妙方

四、不同人群的食补

 1.男性食补壮元阳

(1)房事过度怎么进补

(2)阳痿患者如何进补

(3)早泄患者如何进补

(4)遗精患者如何进补

(5)男性不育如何进补

(6)男用阿胶补肾阳

(7)蜜月新郎需进补

 2.女性食补调气血

(1)少女时期要奠定营养基础

(2)青年时期恒补铁

(3)孕产期进补要对症

(4)更年期饮食调养有讲究

(5)经期补血食当家

(6)怀孕进补勿盲目

(7)女性进补,首选阿胶

 3.时尚女性补出性感

(1)食疗丰乳,妙方可循

(2)青春容颜需防贫血

(3)美容驻颜食来养

(4)坚持食补能生发

(5)坚持食补可减肥

(6)苗条始于头脑

五、不同季节的食补

 1.春季食补

(1)春季气候特点对人体的影响

(2)春季食补要养阳

(3)春季食补有讲究

(4)春季进补吃什么

(5)春季食补方

 2.夏季食补

(1)夏季气候特点对人体的影响

(2)夏季食补宜清热利湿

(3)夏季食补宜忌

(4)夏季进补重养心调神

(5)炎夏脾虚宜清补

(6)苦味食品有益健康

(7)冬病夏治愈顽疾

(8)夏季食补方

 3.秋季食补

(1)秋季气候特点对人体的影响

(2)秋季食补宜滋阴润燥

(3)秋凉食补宜先调脾胃

(4)秋季食补三要点

(5)秋季食补方

 4.冬季食补

(1)冬季气候特点对人体的影响

(2)冬季补充营养,储备能量

(3)老年人适宜冬季进补

(4)冬季食补宜滋阴养肾

(5)冬季进补要注意几个问题

(6)冬季食补方

六、常用食品的进补作用

 1.畜类食品的补益作用

(1)猪肉、内脏及血等

(2)羊肉、内脏及骨等

(3)牛肉

(4)狗肉

(5)兔肉

 2.禽类食品的补益作用

(1)鸡肉及内脏

(2)鸭肉

(3)鹌鹑

(4)鸽肉

(5)鸡蛋

(6)鸭蛋

 3.水产类食品的补益作用

(1)鱼类食品

(2)虾、贝类食品

(3)龟鳖类

 4.植物类食品的补益作用

(1)水果类

(2)干果类

(3)蔬菜类

(4)菌藻类

(5)粮食类

第三章 药 补

一、药补常识

 1.食养不成,然后命药

 2.辨证施补与辨证施治

 3.虚症的分类和表现症状

(1)气虚

(2)血虚

(3)阴虚

(4)阳虚

 4.补药不宜过量服用

 5.几种常用的补药

(1)补气药

(2)补血药

(3)补阴药

(4)补阳药

二、不同体质的药补

 1.气虚体质的药补

 2.血虚体质的药补

 3.阴虚体质的药补

 4.阳虚体质的药补

 5.脾胃虚弱体质的药补

三、不同症状的药补

 1.失眠

 2.神经衰弱

 3.记忆力减退

 4.虚汗(自汗、盗汗、脱汗)

 5.心悸

 6.眩晕

 7.耳鸣、耳聋

 8.便秘

 9.老年腹泻

 10.遗精

 11.早泄

 12.阳痿

 13.腰痛

 14.痛经

 15.月经后期

 16.闭经

 17.带下异常

四、常见病症的药补

 1.骨质增生症(骨性关节炎)

 2.骨质疏松症

 3.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4.支气管哮喘一

 5.慢性胃炎

 6.慢性肝炎一

 7.慢性肾炎

 8.冠心病

 9.高血压

 10.高脂血症

 11.糖尿病

 12.中风(脑血管意外)

 13.缺铁性贫血

 14.先兆流产

 15.产后缺乳

 16.更年期综合征

 17.老年性阴道炎

 第四章 神 补

一、如何神补

 1.养生先养心

 2.七情适度,达观多寿

(1)长寿应止雷霆怒

(2)神强必多寿

 3.心态决定命运

(1)培养信心

(2)学会承:受

(3)善待他人

(4)改善心情

 4.健康长寿从脑做起

 5.适量运动

 6.“五乐”与“四忘”

(1)五乐

(2)四忘

 7.闭目静心神

二、营养你的大脑

 1.大脑喜欢“吃”什么

 2.我们身边的健脑食品

试读章节

一、食补常识

什么是食补呢?食补即食物补益,食补是根据身体需要,利用和调配食物的种类,来达到强壮身体和防治疾病,以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中医认为,药物多用于攻病,食物多重于调补。食物相对于药物其性要平和一些,用食物补益,相对要安全。一般认为,食补是以补养为主,治疗为辅。食补用的是食物也有寒、热、温、凉之性,又同样具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不同功用。食补虽然也有性味之分、补性之别,但与补药不同的是,它们都是可吃的日常食物,多数偏性不是十分强,有相当多的还属于平性的食物,没有明显的偏性,一般亦不存在毒性问题,服食比较安全,所以食补很受老百姓的欢迎。食补的特点是进补的材料主要是食品,食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日每餐都离不开的,如何能利用每日三餐的食品,在不断的潜移默化的食补过程中,达到“平病、释情、遣疾”,也就达到了食补的目的。所以食补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补养虚弱之体,使之强健;一是补充人体缺少的某些营养成分,达到祛病延年、养生益寿的目的。

在进补疗法中,食补基本上是一种平补,具有最广大的受众,是任何人都可以接受、能够接受也乐于接受的一种有益于生命健康、有益于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强身祛病、延年益寿的最基本补法。

1.食物的“四性”和“五昧”

(1)四性

所谓“四性”,即指饮食具有温、热、寒、凉四种性质。另有不寒不热、不温不凉的饮食,属于平性。中医治病有“热者清之”、“寒者温之”两大原则,即治疗舌红、苔黄、口干、烦渴内热等,需用寒凉性的药物以清除之;治疗舌淡、苔白、肢凉、怕冷等,需用温热性的药物以温壮之。日常饮食的运用,也应如此。

寒凉性的食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消炎、解毒等作用,适用于夏季炎热、汗多口渴或平时体质偏热的人,以及急性热病、发炎、热毒疮疡等。例如,西瓜能清热祛暑、除烦解渴,有“天生白虎汤”之美称;绿豆能清热解毒,患疮疡热毒者宜多选用之。其他如梨、甘蔗、芦根、荸荠、莲藕等,都有清热、生津、解渴的作用。

温热性的食物 大多具有温振阳气、驱散寒邪、驱虫、止痛、抗菌等作用,适用于秋冬寒凉季节肢凉、怕冷,或体质偏寒的人,以及虫积、脘腹冷痛等病症。例如,生姜、葱白二味煎汤服之,能发散风寒,可治疗风寒感冒。民间常用“生姜红糖茶”温散寒邪,既可治淋雨受凉,又可治胃寒冷痛呕吐;妇女痛经喜温喜按者,于上方中加入艾叶3~5片煎服,能调经祛寒止痛。其他如胡椒粉,能驱蛔止痛,又可治肺寒咳喘;茴香、桂皮,其气芳香,既可温中理气,又能治疝气寒痛;大蒜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对肺结核、肠结核、急慢性肠炎、痢疾等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韭菜炒猪肾能治肾虚腰痛;当归生姜羊肉汤能补血调经,治产后血虚等症,皆取其温壮之功。

平性的食物 大多能健脾、和胃,有调补作用。常用于脾胃不和、体力衰弱者。例如,扁豆能健脾止泻,可以治疗脾虚泄泻、体弱无力之症;山药、南瓜能治消渴(糖尿病),既可充饥,又能疗疾;薏米能健脾渗湿,常用治脚气、水肿、湿疹、痿、痹等病症;黄豆、花生仁均饱含油脂,煮食能润肠通便,为慢性便秘者的最佳食疗方法。用米煮粥时浮在上面的一层衣皮,名日“粥衣”,前人有“天然人参汤”之比喻,有很好的固精养神、强壮作用,对遗精滑泄、身体衰弱的人是一补益良方。

上述平性的食物,无偏盛之弊,应用很少顾忌。但寒凉与温热两种性质的食物,因其作用恰好相反,正常人亦不宜过多偏食。如是舌红、口干的阴虚内热之人,忌温热性的食物;若是舌淡苔白、肢凉怕冷的阳气虚而偏寒的人,就应忌寒凉性的食物。讲究饮食必须这样考虑,如有违反,益增其偏,反而加重病情,为害匪浅。  (2)五昧

所谓“五味”,即指饮食所含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另外有淡与涩两种味道,古人认为“淡味从甘,涩味从酸”,故未单独列出来,统以“五味”称之。饮食的味道不同,其作用自有区别。

酸味的食物 具有收敛、固涩、安蛔等作用。例如,碧桃干(桃或山桃未成熟的果实)能收敛止汗,可以治疗自汗、盗汗;石榴皮能涩肠止泻,可以治疗慢性泄泻;酸醋、乌梅有安蛔之功,可治疗胆道蛔虫症等。

苦昧的食物 具有清热、泻火等作用。例如,莲子心能清心泻火、安神,可治心火旺的失眠、烦躁之症;茶叶味苦,能清心提神、消食止泻、解渴、利尿、轻身明目,为饮料中之佳品。

甘昧的食物 具有调养滋补、缓解痉挛等作用。例如,大枣能补血、养心神,配合甘草、小麦为甘麦大枣汤,可治疗悲伤欲哭、脏燥之症;蜂蜜、饴糖均为滋补之品,前者尤擅润肺、润肠,后者尤擅建中气、解痉挛,临症宜分别选用。

辛昧的食物 具有发散风寒、行气止痛等作用。例如,葱姜善散风寒、治感冒;芫荽能透发麻疹;胡椒能祛寒止痛;茴香能理气,治疝痛;橘皮能化痰、和胃;金橘能疏肝解郁等。

咸昧的食物 具有软坚散结、滋阴潜降等作用。例如,海蜇能软坚化痰;海带、海藻能消瘿散结气,常用对治甲状腺肿大有良好功效。早晨喝一碗淡盐汤,对治疗习惯性便秘有润降之功。

食物补益要按照辨证进补的原则,因人、因时、因病而异,不能盲目。例如,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从中医的理论而言,主要是阴阳平衡失调。因此食补也要根据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补,以调整脏腑功能的平衡。如热性体质、热性病者宜适当多食寒凉性食物;寒性体质、寒性病者,就要适当多食温热性食物。只有这样的食补才能相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食补的作用

食补具有预防疾病和配合治疗的作用,因其取材便利、味美适口、相对安全等优点,所以受到广泛的欢迎。食补的主要作用有以下两种:

(1)未病养生,增强体质

中医认为,人体脏腑功能的衰减、阴阳失去平衡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食补能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纠正不足与偏亢,因而能起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作用。

(2)已病补虚,促进康复

生病的人不但身体虚弱,而且消化、吸收功能也较低下,往往容易造成营养物质的缺乏,病情难以痊愈。运用食补法既可调整脾胃功能,又可补充营养物质,从而达到治病、补虚、康复的目的。P13-16

序言

我国运用药食进补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年。早在远古时代,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人们逐渐了解到了哪些东西对人体有益,可以食用;哪些对人体有害,不能食用。历史上神农尝百草的记载,就揭示了中医药作为一种经验医学,通过口耳相传,渐成体系的漫长过程。从本质上说,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药食进补的概念,但对于饮食的选择、认识、了解到应用,都是先人从生活过程中从不自觉的行动,到自觉的认识、应用的过程。据考证,真正意义上的药食进补源于夏商时期。夏朝的宰相伊尹曾任汤王的厨师,精通烹调,通晓药性,著有《汤液经》一书,从此有了采用药食方法防治疾病的文字记载。到了周朝的时候,人们对饮食已有相当的研究,已经了解到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并专门设置了“食医”的官职,由专人负责以食物来调养身体、治疗疾病。

此后至汉代,中医学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渐提出了一套有关药食调补的理论。这一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出,食物和中药一样也有四性(寒、热、温、凉)和五味(甘、酸、咸、苦、辛),并认识到食物不同的性味对人体的作用有所侧重,归纳为“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成先入肾”。对于精神调摄,也就是神补,《黄帝内经》是这样记载的,“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充分强调了精神情志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共记载中药365种,其中有补益作用的中药如鹿茸、人参、黄芪、当归、枸杞子等,共记载了50多种;有补益作用的谷、蔬、禽畜等食物如大豆、赤小豆、薏米、枣、梅、桃、鲤鱼、鸡、猪、牛、羊等亦有数十种。汉代医圣张仲景首创了桂枝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药食进补的名方,至今仍常被运用。

到了魏晋隋唐时期,药食进补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专立“食治”一卷是其标志。书中将食物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类,列出茯苓酥、羊肉黄芪汤等著名的药食进补方。《千金要方》还重视精神调摄,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神补,特别强调养性与长寿的关系。唐代孟冼著的《食疗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以食疗命名的药物学专著。

宋金元明清时期,药食调补更受重视,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官修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及《圣济总录》中都专设“食治门”。其中药粥用得最多,有桃仁粳米粥、杏仁粥、鲤鱼粥、薏米粥等。另外,药食进补的剂型更加丰富,有酒、煎、饼、面、散、饮等不同的形式。元代担任宫廷饮膳太医的医官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一书,对食品营养、饮食卫生、妊娠禁忌、食物中毒等都有记述,强调正常人要加强饮食卫生、营养调摄,以预防疾病。明清时期,药食进补进入更加全面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这方面的专著不断面世,如《养生论》、《老老恒言》、《随园食单》、《随息居饮食谱》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临床施治的中医八法之一的“补法”,在很长的时间里偏重于用药食结合的方法来治疗疾病。随着祖国医学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对本草研究以及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医理论中“治未病”,以及“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观点被实践证实并被医家认知,中医“补法”逐渐独立出来,逐渐形成了一门主要是利用药食结合的方法以固本培元,强壮体魄,维护健康,并辅助防治疾病的进补理论。

本书将中医的“补法”融入生活,根据年龄、体质、性别、季节的不同,分别做以针对性的详细进补指导,是现代家庭保健必备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22: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