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颜德馨中医心脑病诊治精粹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颜乾麟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分两卷。上卷为理论篇,介绍中医学对心脑病的认识,以及气血学说在心脑病的运用,重点反映颜德馨教授的独特学术思想和常用中药方剂的运用经验。如其中提出的“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衡法治则,以及对方药新用的临证心法等,均蕴含着颜德馨教授数十年的心得,颇多独得之秘,足以启发后学。下卷为实践篇,共介绍20种中医病证,分别从释名、沿革、临床表现、病因阐述、基本病机、辨证概论、辨治心法、用药秘要、古方今用、医案精华10个方面对每一病证作了全面阐述。颜德馨教授个人独特的思路、观点、经验和医案均作了详尽介绍。学术性、实用性俱佳,真实记录了一代名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值得中医临床与研究者参考借鉴。

本书不仅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员有所参考和启迪,而且对老中医亦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借鉴作用。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总结了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颜德馨先生诊治中医心脑病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

本书分两卷:上卷为理论篇,重点介绍了颜德馨先生的独特学术思想和常用中药方剂的运用经验。如其中提出的“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衡法治则,以及方药新用的临证心法等,均蕴含着颜德馨先生数十年的心得,足以启发后学。下卷为实践篇,从病因阐述、辨治心法、用药秘要、古方今用、医案精华等10个方面对20种病证作了全面阐述,对颜德馨先生个人独特的思路、观点、经验作了详尽介绍。

本书学术性、实用性俱佳,值得中医临床与研究者参考借鉴。

目录

上卷 理论篇

第一章 中医学对心脑的认识

 第一节 中医传统理论对心脑生理病理的认识

一、中医学对心脑的认识概论

二、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三、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第二节 中医历代文献对心脑生理病理论述精选

第二章 颜德馨诊治心脑病的学术思想

 第一节 颜德馨对心脑生理病理的独特见解

一、心为阳脏

二、心主血、脉、络

三、脑髓纯者灵,杂者钝

四、脑喜静谧

 第二节 颜德馨对心脑病从气血论治的学术思想

一、辨病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

二、提倡“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说

三、发明衡法治则

第三章 颜德馨诊治心脑病的辨证思路与治疗方法

 第一节 颜德馨对心脑病的辨证思路

一、心脑病从气血论治辨证思路

二、心脑病从气血论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第二节 颜德馨对心脑病的治疗方法

一、心脑病从气血论治思路

二、心病的治疗方法

三、脑病的治疗方法

第四章 常用中药精解与发挥

 第一节 理气药

一、柴胡

二、香附

三、薤白

 第二节 活血药

一、川芎

二、丹参

三、郁金

四、蒲黄

五、五灵脂

六、桃仁

七、益母草

八、地鳖虫

九、水蛭

十、血竭

十一、三七

 第三节 清热药

一、黄连

二、黄芩

三、黄柏

四、栀子

五、夏枯草

六、龙胆草

七、决明子

八、苦参

九、水牛角

十、大黄

 第四节 祛风药

一、羌活

二、独活

三、细辛

四、藁本

五、葛根

六、升麻

 第五节 熄风药

一、天麻

二、钩藤

三、菊花

四、羚羊角

五、全蝎

六、蜈蚣

七、地龙

 第六节 祛痰化湿药

一、半夏

二、苍术

三、瓜蒌

四、海藻

五、礞石

六、葶苈子

 第七节 开窍药

一、麝香

二、冰片

三、石菖蒲

 第八节 温阳药

一、附子

二、桂枝

三、吴茱萸

 第九节 补益药

一、人参

二、黄芪

三、鹿角

四、淫羊藿

五、当归

六、白芍

七、何首乌

 第十节 安神药

一、百合

二、酸枣仁

三、磁石

四、琥珀

第五章 常用方剂精解与发挥

 第一节 理气剂

一、逍遥散

二、越鞠丸

三、瓜蒌薤白白酒汤

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第二节 理血剂

一、血府逐瘀汤

二、通窍活血汤

三、补阳还五汤

四、癫狂梦醒汤

五、抵当汤

六、当归芍药散

 第三节 清热剂

一、栀子豉汤

二、黄连解毒汤

三、百合地黄汤

 第四节 治风剂

一、川芎茶调散

二、风引汤

三、牵正散

四、神仙解语丹

五、镇肝熄风汤

六、羚角钩藤汤

七、大定风珠

 第五节 祛痰剂

一、温胆汤

二、小陷胸汤

三、礞石滚痰丸

四、半夏白术天麻汤

 第六节 温阳剂

一、麻黄附子细辛汤

二、附子汤

三、苓桂术甘汤

四、真武汤

五、四逆汤

六、急救回阳汤

 第七节 补益剂

一、归脾汤

二、炙甘草汤

三、补中益气汤

四、益气聪明汤

五、生脉散

六、肾气丸

七、六味地黄丸

 第八节 安神剂

一、酸枣仁汤

二、天王补心丹

三、孔圣枕中丹

四、黄连阿胶汤

五、交泰丸

六、甘麦大枣汤

下卷 实践篇

第一章 胸痹

第二章 心悸

第三章 心水

第四章 厥证

第五章 头痛

第六章 眩晕

第七章 耳鸣耳聋

第八章 中风

第九章 麻木

第十章 颤证

第十一章 痴呆

第十二章 痉证

第十三章 痿证

第十四章 不寐

第十五章 多寐

第十六章 健忘

第十七章 郁证

第十八章 癫狂

第十九章 痫证

第二十章 脏躁

试读章节

二、心病的治疗方法

心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脂血症、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压病、肺心病等。本系统疾病的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即阴阳、气血虚损是其本,血瘀、痰浊、气滞是其标。其主要治法有如下几种。

(一)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心病运用最早、使用最多的方法。以冠心病心绞痛为例,皆具有血瘀表现。心主血脉,是血液运行的主导,凡情志所伤,气机郁结,气滞日久,血流不畅则脉络瘀滞,或久病人络,气滞血瘀,心脉瘀阻均可发为此病。症见胸痛阵阵,或刺痛不休,或疼痛如绞,脉涩舌紫。凡见此证当以活血化瘀、宣畅气机、升清降浊为其首务。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最为合拍,惟剂量与一般用法恒有不同,其中柴胡、枳壳、川芎量都加大。有人谓柴胡其性升,多舍之不用,实则柴胡配生地,既监制生地之滋腻又抑柴胡之升散。常喜加入蒲黄一味,且多生用。若心痛剧烈,可加血竭粉与三七粉和匀吞服,每次1.5g,1日3次,效果显著。或加乳香、没药、麝香粉以开导经脉、活血定痛。血瘀较轻者可用丹参饮、手拈散等。活血化瘀方药有畅通血脉、缓解疼痛作用。近代药理发现,这些方药大多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加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等作用。如毛冬青、参三七、山楂、失笑散、降香、赤芍等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对冠心病心绞痛确有效果,丹参还有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促进坏死组织的吸收和肉芽组织的形成,加速心肌梗死的修复过程的作用。活血化瘀药物还有抗血栓形成和改善脂质代谢的作用,毛冬青、红花、川芎、水蛭、虻虫、三棱、地鳖虫能使血小板聚集时间延长,丹参、红花、赤芍、降香组成的复方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这对预防心肌梗死有利。脂质代谢紊乱,其中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明显增加,血清粘度和红细胞电泳减慢成正比,姜黄、红花、郁金、丹参、山楂、当归等都有改善脂质代谢的效果。在运用活血化瘀法时,当根据病情变化灵活的配以其他药物,则可大大扩大在心脑病中的运用范围。例如,配以补气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疗效往往优于单用活血药。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同用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效果优于西药。活血化瘀药与平肝潜阳药同用治疗高血压病,较单纯用平肝潜阳法好。临床发现活血化瘀药治疗心律失常,如对早搏、房颤、房速等,因其激发功能,用量不宜大;而对病窦、传导阻滞等属心率慢者,用量又可加大。

(二)回阳救逆法

心体阴而用阳,心阳衰弱即心的正常功能衰退,往往出现虚寒证候。强调温运阳气是治疗心脑病的重要法则,尤其对一些危重的心血管病,更不可忽视温运阳气的必要性。习用《伤寒论》少阴病方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肺心病或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本方原治少阴感寒证,取麻黄发汗解寒,附子温里补阳,细辛发散温经,三味组方,补散兼施,虽发微汗,但无损阳气,历代医家称之为温经散寒之神剂。麻黄作用在肺,其效甚暂,必与附子同用,振奋心肾之阳。麻黄、附子并施,内外协调,则风寒散而阳自归,精得藏而阴不扰。细辛功能温肺定喘,用量宜大,习用4.5~9g,虽辛散有余,但配以附子则平喘降逆,效如桴鼓。还用附子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以附子温阳散寒,人参、白术、茯苓甘温益气,芍药和营活血,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益气活血之功。晚近治疗冠心病,多崇气滞血瘀或痰瘀交阻之说,或理气,或逐瘀,或祛痰,或通痹,虽取效于一时,但每易反复。颜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引起的胸痛,其实质多为阳虚阴凝。阳虚为本,阴凝为标,立法用药以温阳为主,解凝为辅,以附子汤加减,不仅止痛效果明显,且疗效巩固持久。通脉四逆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历代医家对本方能起下焦之元阳,续欲绝之脉极为赏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中医心悸、怔忡、胸痹、昏厥等证范畴,其脉均表现为沉、迟、涩等。临床以阳虚、气虚多见,选用通脉四逆汤每能奏效。对无脉症、低血压、肢端青紫症等也可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救回阳汤治三衰有很好效果。“急救回阳汤”源出王清任《医林改错》,原为吐泻后转筋,身凉汗出而设,组成为党参、附子、干姜、白术、甘草、桃仁、红花,功能回阳救逆,促使气通血活,化险为夷。“三衰”多发生于久病及老年病人,而多有血瘀之基础。附子是回阳救逆的主药,在使用时既要大胆,又要适当配伍,制其有余,调其不足,则可扩大附子在心病中的运用。

(三)扶正补益法

《内经》云“涩则心痛”。《金匮要略》则以胸阳痹阻而立胸痹之名,涩者血脉不畅,痹者郁阻不通,历代医家多以“不通则痛”解释胸痹心痛的病机。“不通则痛”仅是胸痹心痛病机的一个方面,而虚则不荣,心失所养亦可产生心痛,“不荣则痛”在临床上也较为多见,即使是瘀血、痰浊、气滞等痹阻心脉,不通则痛,但瘀血、痰浊、气滞等多因脏腑虚损,功能减弱而产生。因此心病多为虚证或本虚标实之证,心气虚为本,瘀血、痰浊、气滞为标。“心主血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如环无端”。心具有推动血液循环之功能,此功能主要靠心气来实现。心气包括心阴、心阳,心阴是心之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心血及其他一切营养物质,起着濡养心及血脉的作用,心居膈上,为阳中之阳脏,心阳具有温煦心脉的作用,心阴、心阳化合而产生心气,使心具有推动血脉循行等功能。心阴、心阳需保持相对平衡,才能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无论心阴、心阳,其虚损不足均可致使心脏功能减弱,虚则邪干之,寒邪、瘀血、痰浊、气滞等乘心脉虚衰而侵之痹阻心脉,而作心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胸痹心痛产生的根源在于心气不足,扶正补益法也是治疗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但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体各种功能的发挥,需要各个脏腑器官的协调,在强调心气不足是胸痹心痛产生的根源同时,又需看到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均可影响到心,如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心肾为水火之脏,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若肾虚则心失濡养温煦。肝主疏泄,心之运血,靠肝疏泄之助等。所以扶正补益法涉及范围甚广。如用能益气化瘀,活血通脉的“益心汤”(自拟),治冠心病心绞痛,一心肌梗死等多能较快地缓解症状,尤其对老年患者及心肌炎后遗症,凡属气虚血瘀者用之皆效。正如张锡纯所言:“气血同虚不能流通而作痛者,则以补虚通络为宜,不可唯事开破。”此外常以健脾益气活血之归脾汤加琥珀,治疗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补养脾胃调治心病须循序渐进,补中寓疏,因人因时制宜,尤以夏月之际,常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治疗冠心病,疗效亦佳。方中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合生脉散益气复脉,佐黄柏、苍术清暑化湿。东垣云:“夏月服生脉散加黄芪、甘草,令人气力涌出。”可见此方之奥义。还有以温养气血的“炙甘草汤”治心动过缓;以滋养阴血的“三甲复脉汤”治心动过速;以补气益阴的生脉散加减治慢性心衰、冠心病、心肌炎等。

P58-61

序言

颜德馨教授临床近70年,学术上推崇气血学说,擅长疑难病及心脑病的诊治,2002年春接受上海市卫生局的任务,承建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在繁重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之余,中心同仁考虑撰写一部反映颜德馨教授和他领导的团队数十年来诊治心脑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专著。从2002年下半年组织编写委员会开始着手,至今已近五载。编委会同仁兢兢业业,倾注心血,目的就在于要写出一部与众不同的,能真正反映颜德馨教授和临床医学中心实际水平的书。

本书分两卷。上卷为理论篇,介绍中医学对心脑病的认识,以及气血学说在心脑病的运用,重点反映颜德馨教授的独特学术思想和常用中药方剂的运用经验。如其中提出的“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衡法治则,以及对方药新用的临证心法等,均蕴含着颜德馨教授数十年的心得,颇多独得之秘,足以启发后学。下卷为实践篇,共介绍20种中医病证,分别从释名、沿革、临床表现、病因阐述、基本病机、辨证概论、辨治心法、用药秘要、古方今用、医案精华10个方面对每一病证作了全面阐述。颜德馨教授个人独特的思路、观点、经验和医案均作了详尽介绍。学术性、实用性俱佳,真实记录了一代名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值得中医临床与研究者参考借鉴。

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生活运动方式的改变,我国心脑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严重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本书立足于心脑病的中医诊治,虽已涉及20种病证,然犹未称完备。本书编委会将在今后5年里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再写续篇,为中医药诊治心脑病的事业作一份应有的贡献。

本书参考了颜德馨教授的多种学术专著如《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气血与长寿》、《颜德馨医艺荟萃》、《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颜德馨》等。并承临床大家路志正老作序,平添光辉,谨此志谢。

颜乾麟

2006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