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凉好个秋(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文俊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自传性质的回忆散文,时间起自作者出生的1930年,终于作者大学毕业的1952年。作者在本书中详细回忆了自己从出生到上大学、开始涉足外国文学翻译的经历,为我们解读了一个普通的儿童如何成长的历程。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紧扣当时的社会环境,从一个儿童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人、事、物,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儿童世界,真正做到了作者所追求的“从一粒沙子看到整个世界”。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自传性质的回忆散文,时间起自作者出生的1930年,终于作者大学毕业的1952年。一般而言,写回忆录的都是时代的风云人物,其作者曾亲历、目睹若干历史时刻,对全社会或对社会的某一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能吸引读者去一探究竟。

本书作者李文俊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美国文学、福克纳研究专家,而且是被称为“中国翻译家的摇蓝”的《世界文学》杂志的主编,在我国翻译界、外国文学界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作者在本书中详细回忆了自己从出生到上大学、开始涉足外国文学翻译的经历,为我们解读了一个普通的儿童如何成长的历程。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紧扣当时的社会环境,从一个儿童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人、事、物,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儿童世界,真正做到了作者所追求的“从一粒沙子看到整个世界”。

目录

前言

自报家门

米雨阿婆

苏州外婆家

鸿德堂乞讨

“八岁离开广东”

差点被拐走

一撇短发

不是林肯

当“拉纱童子”

壮士断腕

乖孩八弟

“牙牙”与六弟

足球生涯的终结

风筝断线

奇怪的唐璜

俗人的不俗之举

隔壁老四

我的音乐教育

听着音乐进入梦乡

哥哥对我的音乐熏染

弄堂人家

短巷轶事

我的活动范围

再记弄堂

弄堂里的外国人

“Very good”皮鞋带

《万象》与《传奇》

初识伍孟昌先生

海格路与St.John's大学

吕班路上的“生活书店”

挟宝而归

初学英语

“大曲死”

几位语文老师

我演话剧

早逝的同学

CH与SX

ZJ和其他同学

校长李楚材

试读章节

             米雨阿婆

父亲是阿婆含辛茹苦带大的,因此对“老母”(也是粤语中的称呼)非常孝顺。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下课后带了几个同学到我家中玩,阿婆嫌我们吵闹,把小朋友轰了出去。我觉得既无趣又很失面子,于是便从米缸里抓了一把米,朝奶奶脸上扔去。奶奶在爸爸放工回家后向他告了状,爸爸是左近一带有名的孝子,他操起木棍把我打了一顿。我现在想想,好像有点雷声大雨点小,主要是打给阿婆看让她出气的。这是父亲打我为数不多几次中的一次。

阿婆脾气有些怪。她只喜欢长孙我的大哥,对别的孙儿孙女都爱搭不理的。好像也并不喜欢我的母亲,她用广东话称母亲为“家嫂”。她只会讲广东话,与周围江浙籍邻居都不来往,加上面相有些凶,因此我们都不喜欢她。妈妈暗地里对老太太吃饭时总是把肉骨头、鱼刺径直往地下吐表示不满,认为这是“乡下人”的不文明习惯。另外,母亲也认为祖母嗜吃腥气扑鼻的咸鱼虾酱,这种海边渔民的口味并不高雅。不过,我从未见过母亲与祖母顶嘴。相反,她有些惧惮祖母,祖母过世后她有时会向我们形容祖母如何一发脾气就要用手杖戳击地板,使我母亲神经十分紧张。当时,在一个家庭里,婆婆对儿媳的优势地位还是确定不移的。而且总的说来,陈规旧习在广东人家庭中要比江南人家庭中保存得更多一些与更久一些。

祖母每天下午都要拄着拐杖出去散步,买一两样零食用手绢包着带回来。她见到大哥便会从小包包里取出一只熟透(因而价格特廉)的香蕉,塞给大哥,嘴里一边亲热地喊道:“大弟,大弟!”妈妈也可能会嫌她给的食物不够洁净吧,我想。

当时广东人中还流行蓄奴的陋习。我记得祖母先后“买”过两个丫头,丫头在广东话里叫“妹仔”。一个叫瑞香,年纪大后由祖母做主将她嫁给了家在江湾的一个农民。瑞香一年几次会带上些土产来走“娘家”。我见到的她是皮肤晒得黑黑的,镶了一只金牙,已经完全是个上海郊区农民的模样了。她当初在我们家时自然是讲广东话的,可是此时,只能结结巴巴说一点点了。我小时也曾随父母到江湾乡下去看她。见到她丈夫高高大大,蛮神气的,态度上也落落大方,不大像一般的乡下人。在他家吃饭时,端上来一碗红烧肉,皮上的毛都没有刮干净,使我们难以下咽。祖母的另一个丫头叫采莲,那可是个人物。她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主要的任务是带领我的小名叫“牙牙”的妹妹。但是她更上心的是自己玩耍。我还记得她学自行车的情景,只见她歪歪斜斜地在弄堂里骑一辆不知从哪个小后生那里借来的旧车,随时都会倒下来。但是过不多久也真的给她学会了。过了几年,有一天,她私自跑了,听说连她的卖身契也被她从祖母生前藏着的箱子里找出来带走了,足见这是个有点心计的女子。后来有熟人见到她,说是在八仙桥附近开了一家美发厅,严格地说是她的情人开的。用当时的说法那人应该是她的“姘夫”了,因为没有我母亲的主持(当时她真正的主人我的祖母已经去世),她不能算是明媒正娶的。当然,我母亲思想比较新派,绝对不会去与她理论的。

祖母在抗日战争时生病(好像是脑溢血)去世了。当时父亲在香港,丧事由我母亲借殡仪馆的地方操办。母亲听从同乡的主意,找了一个广东人“南无佬”(相当于风水先生)来按广东规矩进行。在我印象中此人神神叨叨的,例如,擅自给我们家起了个“乐善堂”的名称,其实像我们家这样的寒门根本不兴这一套的。当时八弟只是个婴儿,因父亲不在,还未正式起名,这位先生给小弟起了个名字,叫“震宇”。这名字又让母亲改为“文字”,以与别几个儿子的辈分称呼统一,小弟的这个名字就这样一直用下来了。一次规模不算小的丧仪(我记得地方不小,挂了很多白色的幔联)也居然由我母亲一人主持办下来了,可见她还是有些办事能力与决断力的。

P5-9

序言

近年来回忆录之类的书坊间出现了不少。一类是关于大人物的,一类是关于地方的旧时风貌的。在国外,政治家、下野将军退休之后一般都会写本回忆录,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致仕后要“娶他一房小,刻他一部稿”的那个意思了。国内有点儿名气的演员、主持人也会这样做。我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写回忆录是否有点多此一举呢?好在别的方面我不敢说,自信在这本小书里自我吹嘘的成分不会多,大概不至于有沽名钓誉之嫌。而且我最初写时仅仅是病后的一种自我排遣,本无意将其刊行面世。名人的身份特殊,吸引人之处固然多。不过我觉得普通人的生活记录,有如豆腐账、粮票、布票、侨汇券之类的文物,有时候倒更能真实反映一个时代的生活侧面,它自有名人回忆录无法替代之处。记得英国诗人William Blake曾在他的一首诗里写道:

To see a World in a Grahl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iernity in an hour

按照布莱克的说法,从一粒沙是可以窥见整个世界的面貌的,说不定,你所代表的那粒沙子、那朵野花,还正好能代表“无限”与“永恒”呢。依我看,像我这本回忆录这样的书有无存在的必要,首先要看它有没有显示出某个历史年代里某个阶层的人物的真实思想面貌,哪怕只是显示了一些,即使是不算深刻,那它还是有存在的必要,就像一朵色香俱平淡无奇的野花也有权利在旷野上开放半天一样。况且,在我心目中,这仅仅是一份自己的家庭档案,是一个“识尽愁滋味”的老人回过头来重温自己“不识愁滋味”时目的一个记录。倘若在寒冬的某个雨夜,或是在黄沙蔽日的一个下午,我的(当然不排除别人的)孩子或是孩子的孩子,偶尔想起家中有这么一份“稿本”,决心要找出来翻读某个片段,从而知道了发生在某时某地与他的先辈有关的某一件事,体会到此人曾经有过的快乐或辛酸,并且通过这次阅读对人世能有深一步的理解,那么,这个稿本就算是起到了它的作用,而一个老人若干时日的辛劳也不算是白忙一场了。

由于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时序上不免有些混乱。但也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的处理办法。记忆不准确的地方也一定不会少。好在这不是什么学术著作,就请有兴趣者姑且这么读吧。文前所引德国作家的话,是内子佩芬读了初稿后特地译出托我转献给读者的。

癸未春月识于华威西里

丙戌秋日修订

书评(媒体评论)

在我心目中,这仅仅是一份自己的家庭档案,是一个“识尽愁滋味”的老人回过头来重温自己“不识愁滋味”时目的一个记录。倘若在寒冬的某个雨夜,或是在黄沙蔽日的一个下午,我的(当然不排除别人的)孩子或是孩子的孩千,偶尔想起家中有这么一份“稿本”,决心要找出来翻读某个片段,从而知道了发生在某时某地与他的先辈有关的某一件事,体会到此人曾经有过的快乐或辛酸,并且通过这次阅读对人世能有深一步的理解,那么,这个稿本就算是起到了它的作用,而一个老人若干时日的辛劳也不算是白忙一场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