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最具自传性质的一部小说作品。衰败是小说的主题,书中绝大部分材料来源于作者自己的经历——酗酒、生活潦倒、妻子的病以及他对自己的恐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一个更大世界里人们的失望,对他生活的那个花花世界的失望。在这个世界里,到处是餐会、舞会、到处是酗酒、作乐。菲茨杰拉德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的,这部小说正是他家庭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写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夜色温柔(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国)弗朗西斯·斯·菲茨杰拉德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最具自传性质的一部小说作品。衰败是小说的主题,书中绝大部分材料来源于作者自己的经历——酗酒、生活潦倒、妻子的病以及他对自己的恐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一个更大世界里人们的失望,对他生活的那个花花世界的失望。在这个世界里,到处是餐会、舞会、到处是酗酒、作乐。菲茨杰拉德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的,这部小说正是他家庭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写照。 内容推荐 这是菲茨杰拉德最具自传性质的一部作品。小说描述了男主人公迪克·戴弗的人生沦落过程。故事发生在一战后的法国和瑞士,来自美国中西部的迪克·戴弗才华出众,是一名前途无量的年轻心理学家,他爱上了美国富翁之女——患有精神病的尼科尔·沃伦,并和她结婚了。婚后,妻子的精神状况的反复无常耗尽了他的精力,奢侈的生活方式蚕食了他固有的道德价值观,在这双重压力下,迪克开始酗酒,最终事业荒废,婚姻破裂,湮没无闻。 目录 名家导读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三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试读章节 在法国里维埃拉宜人的海滨地区,马赛和法意边界之间,矗立着一座玫瑰色酒店,高大气派,富丽堂皇。门前的棕榈树恭敬地伸展着枝叶,将泛红的正门掩映在阴凉下,前面延伸着一小段沙滩,反射着耀眼的光芒。十年前,英国房客们四月间回北方后,酒店就几乎了无人迹了。最近,这里成了时髦显贵们的夏季度假胜地,周围簇拥着许多单层别墅。不过本书的故事开始的时候,这座高斯外宾酒店附近仅有十几幢老式别墅,圆屋顶凋敝衰败,就像周边大片的松木林中的睡莲。这些松林绵延几英里,直至戛纳。 明亮的褐黄色沙滩好似一块跪毯和酒店浑然一体。清晨,浅滩清澈,远处隐约可见的戛纳市、周围粉红与浅黄相问的古老要塞、横卧于意大利边界的紫霭缭绕的阿尔卑斯山倒映在水面上,随着海生植物送上的阵阵波纹轻轻颤动。不到八点,一个穿蓝色浴袍的男子来到海滩,一边把冰冷的海水泼到身上,一边咕哝着,使劲儿呼吸,接着在海水中扑腾了一阵。他走后的个把小时,沙滩和海湾又重归平静。远处,商船缓缓西行;酒店的院子里,餐厅的伙计吵吵嚷嚷;松树上的露水也渐渐干了。又过了一个小时,莫尔山脉低矮处蜿蜒的公路上开始传来汽车的喇叭声。越过这条山脉,才是真正的普罗旺斯地区。 离海一英里开外,有一座孤零零的火车站。这里松林渐渐稀疏,遍布的是落满灰尘的白杨。1925年6月的一个早上,一辆顶篷可折叠的旅游汽车把一对母女从火车站送到了高斯酒店。母亲美貌犹存,但脸上细碎的纹路很快就会留下它们的烙印;她神态亲切,安详又明察一切。可人们的视线很快就会转移到女儿身上。她的手掌粉嫩迷人,似乎有一种魔力;双颊红润,像儿童晚间洗过冷水浴后红扑扑的小脸一样动人。额头很美,向上缓缓倾斜,浅黄和金色的卷发如同波浪一般,沿额际形成徽章上的盾形。一双水润的大眼睛,明亮清澈。脸颊上透出的红晕自然天成,来自于她年轻心脏的有力跳动。她的体态微妙地徘徊在孩童时期的最边缘——她快要满十八岁了,但少女时代的痕迹仍然如清晨的露珠般在她身上隐现。 海天交接成一条淡淡的细线,弥漫着热气,呈现在她们面前。母亲这时说: “我总觉得我们不会喜欢这个地方的。” “不管怎样,我想回家,”女儿回答说。 两人高高兴兴地说着话,可明显漫无目的,这让她们觉得厌烦。其实,无论说什么两人都很难打起精神。她们需要的是极度的兴奋,并不是要刺激疲倦的神经,而是像那些得了奖、应当享用假期的学童一样,热切地希望好好高兴一下。 “我们在这儿待三天就回家。我这就拍电报定船票。” 进了酒店,女孩儿定了房间,法语讲得很地道,可听起来有些平板,像是背出来的。母女俩在一楼的房间安顿下来,落地长窗反射着强光。女孩儿走进这片光芒,几步来到环绕酒店的石砌游廊。她走路的姿势像芭蕾舞演员,瘦小的背挺直着,臀部紧紧绷起。外面游廊上,炽热的阳光紧紧包围住她投下的身影,刺目的光线又让她退了回来。不远处,地中海在毒日的照射下一层层褪去颜色;游廊的栏杆下,一辆旧别克车停在酒店的车道上,任凭太阳炙烤着。 确实,整个这片地方只有海滩上有些动静。三个英国保姆坐在那儿织毛衣毛袜,一针一针地织着费工夫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花样,这式样在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流行过,多少年来一成不变,她们一边织一边说长道短,听起来像是念咒儿。紧靠海边,十几个人分别躲在自家的条纹遮阳伞下,旁边是他们的孩子们,也有十几个,他们要么在浅滩上捕捉那些不怕人的鱼儿,要么光着身子躺着,涂满全身的椰子油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 罗斯玛丽来到海滩上,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儿从她身边跑过去,兴奋地大叫着冲进海里。她察觉到周围的陌生人纷纷将目光投向她,仔细打量她,便脱掉浴袍,跟着那男孩儿投入水中。她脸朝下游了几码远,发觉水很浅,就摇晃着站了起来,吃力地往前走,纤细的双腿在水的阻力下像是拖着重物。走到水齐胸深的时候,她回头朝岸上瞥了一眼,看见一个秃头男人正一门心思地盯着自己。他戴着单片眼镜,穿紧身裤,汗毛丛生的前胸向外挺着,丑陋的肚脐眼则朝里凹进去。看到罗斯玛丽回视他,就去掉了眼镜,藏在胸前那丛可笑的汗毛里,又从手中的瓶子里给自己倒了一杯什么喝的。 罗斯玛丽脸贴着海水,匍匐着向浮排那边游过去,四肢不连贯地拍打着。海水朝她涌上来,将她从炎热中温柔地拉入自己的怀抱,渗入她的头发,涌入她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P3-5 序言 《夜色温柔》发表于1934年,是“迷茫一代”的代表作家弗朗西斯·斯·菲茨杰拉德(Francis S.Fitzgerald)的最动人的作品。小说描述了男主人公迪克·戴弗的人生沦落过程。故事发生在一战后的法国和瑞士,来自美国中西部的迪克·戴弗才华出众,是一名前途无量的年轻心理学家,他爱上了美国富翁之女——患有精神病的尼科尔·沃伦,并和她结婚了。婚后,妻子的精神状况的反复无常耗尽了他的精力,奢侈的生活方式蚕食了他固有的道德价值观,在这双重压力下,迪克开始酗酒,最终事业荒废,婚姻破裂,湮没无闻。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最具自传性质的一部作品。1924年,菲茨杰拉德携妻带女,到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里维埃拉生活了一段时间,小说中关于里维埃拉高斯酒店和海滩的描写即取自这段经历。在这里,菲茨杰拉德加入了一个由美国人组成的社交圈,其核心人物是杰拉尔德和萨拉·墨菲(Gerald and SaraMurphy)夫妇。墨菲夫妇生活优裕,品位高尚,经常款待来自美国以及欧洲文化界的艺术家们,除了菲茨杰拉德,还有诸如毕加索之类的著名艺术家。杰拉尔德和萨拉·墨菲成熟练达,魅力出众,成了《夜色温柔》中迪克和尼科尔·戴弗的原型。在小说的扉页上,菲茨杰拉德将本书献给他们二人。然而,虽然就其表面而言,小说中的戴弗夫妇和生活中的墨菲夫妇相似,他们的婚姻状况却更接近于菲茨杰拉德本人的真实婚姻情感历程。精神失常,饮酒过度,不断扩大的感情距离,最终的破裂,都是菲茨杰拉德20世纪30年代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 《夜色温柔》写于菲茨杰拉德一生中最困难最痛苦的时期,小说创作期间,他的妻子姗尔达与书中的尼科尔相似,正经历严重的精神和心理危机。1932年,姗尔达因精神分裂症进入约翰·霍普金斯精神病院治疗。整个30年代,菲茨杰拉德都在做着挽救他们婚姻的努力,并为此筋疲力尽。菲茨杰拉德后来说,“我把所有希望的能力,留在了通往姗尔达的疗养院的小路上。”如果说,小说中尼科尔的精神错乱影射了姗尔达的精神问题,迪克逐渐堕入酗酒的泥沼则预示了菲茨杰拉德自身的命运。菲茨杰拉德一向以生活放荡、嗜酒贪杯著称,花花公子的生活方式甚至影响了评论界对他的作品的正确评价。《夜色温柔》出版后毁誉参半,没有为作者带来预想中的收益,姗尔达的精神问题也日益严重,遭此打击,菲茨杰拉德更加纵酒无度。此后,他没有再创作新的小说(直到最后一部未完成的(《最后的巨头》(The Last Tycoon)),而是到好莱坞撰写电影剧本,曾经一度收入颇丰,也竭尽全力试图戒酒。但他没有再接到新的合同,曾经得到的一份工作也因酗酒丢掉。与小说中的迪克相似,人生困顿、事业荒废,酗酒既是原因,又是结果。小说中迪克和尼科尔十年来的婚姻生活犹如菲茨杰拉德本人的婚姻,优美、痛苦,挣扎在理智与疯狂的边缘。 《夜色温柔》这一书名取自于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John Keats)的《夜莺颂》(1819)中的一句诗行。《夜莺颂》表达了青春消逝、人生短暂和死亡的主题。诗歌的开头充满了青春的意象,整首诗歌抒发了青春易逝,死亡颓败的哀叹和惋惜。菲茨杰拉德对小说题目的选择暗示了小说的主题。迪克·戴弗在事业的开端辉煌一时,春风得意,前途似锦。他的学术论文在精神病学领域极受重视,他将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而且,迪克富有个人魅力,举止优雅,谈吐有致,人们都把他受邀加入他们的社交圈当作幸事。他体贴周到,善解人意,能够吸引几乎所有的入。然而,迪克最终却将自己的才华付诸东流,将自身的潜力永久埋藏。整部小说讲述的是迪克浪费青春、前程荒废的过程。亚伯·诺斯的故事更加凸显了这一主题。亚伯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同迪克一样少年得志。然而在最初的辉煌后却再也没有新的作品问世,如同迪克计划中的著作始终没有完成。小说开始时,亚伯已经沦为一个酒鬼,最后死于一场酒吧斗殴。亚伯的命运完整精确地暗示了迪克未来的命运,共同演绎了青春与死亡,希望与颓废的主题。 与青春的消逝相联系的是对青春的迷恋。对青春的迷恋成为解释迪克和尼科尔以及罗斯玛丽关系的关键词。尼科尔·沃伦和罗斯玛丽·霍伊特都是青春美丽的象征,拥有新鲜的皮肤,旺盛的精力,孩童一样天真无邪。在多姆勒医生的诊所,迪克被尼科尔的年轻美貌所打动。虽然好友弗朗茨多方劝阻,迪克自己也知道和尼科尔结合的危险性,但还是经不住诱惑。在他的眼里,尼科尔“俨然就是五月的第一个早晨,清新、有朝气……”迪克对罗斯玛丽的迷恋则可以被解释为力图挽住青春的徒劳之举。罗斯玛丽青春逼人,焕发了迪克对生活的热情,甚至让尼科尔嫉妒。迪克甚至从他的孩子们那里寻找青春的气息,尼科尔“看到过迪克从孩子们清新的身体上汲取热情”。 其实,对青春的迷恋不仅是迪克个人的情结,而且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潮流。如同小说中所说,“时下盛行青春崇拜——电影画面中充斥着无数少女的脸庞……这让尼科尔备受折磨,又燃起了对青春的羡妒。”爵士时代的美国社会抛弃了战前的历史,关注年轻一代,推崇新鲜、青春和活力。《夜色温柔》中迪克对青春的向往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如果说,迪克爱上尼科尔和罗丝玛丽是出于对青春的渴望,那么他们之间就形成一种复杂甚至反常的关系。小说中,迪克不时以父亲的形象出现,他和尼科尔之间既是丈夫和妻子的关系,也是医生和病人,父亲和女儿的关系。恋父情结成为小说的一大隐喻。尼科尔精神错乱是因为与父亲的乱伦。迪克和尼科尔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映射了尼科尔和她的父亲的关系。在很长的时间内,尼科尔都在充当迪克的女儿,直到她最终摆脱迪克,获得独立完整的性格。尼科尔一直把迪克当作父亲一样依赖,当作神灵一样来崇拜。她“已经不知怎地将思考的能力交给了迪克,即使他不在的时候,她的行为也自然而然地被他的喜好所控制”。这也许可以说明尼科尔和自己的孩子们之间淡漠的关系。尼科尔自己还是个孩子,怎么会成为一个母亲?迪克爱上罗斯玛丽时,她只有18岁,这段感情似乎是对他和尼科尔早期情感的缅怀和追忆。罗斯玛丽和尼科尔一样,享用着迪克的呵护,希冀着迪克对自己的指导。她“希望迪克能告诉她什么是荒谬的,什么是悲伤的”。迪克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们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关注,注意到托普茜很漂亮,把托普茜和罗斯玛丽比较,认为她们一样年轻美丽。罗斯玛丽一炮走红的电影《爸爸的小女儿》在小说中屡次提到,暗示了这一错乱的两性关系。“现在是幸福的日子,出现了罗斯玛丽和父母团聚的幸福镜头,洋溢着明显的恋父情结,尽管迪克是心理学家,在这邪恶的情感面前也心惊肉跳。” 然而,尽管迪克屡次以一个权威的父亲的形象出现,尼科尔和罗斯玛丽后来都摆脱了对迪克的依赖。她们最终主导了和迪克的关系,成为有力的一方。随着尼科尔心智日见成熟,性格日趋完整,她将交给迪克的东西悉数收回。“现在她已经明白了。要么自己学会思考——要么让别人为你思考,既而控制你,颠倒你的喜好,约束你的天性,培养你的性格,扼杀你的活力。”在和罗斯玛丽的感情交往中,迪克也意识到,“是罗斯玛丽更加有力地控制着他们关系发展的操纵杆。” 出于这样一种反常的两性关系,小说中的女性角色都被描写为具有益惑作用,对迪克的人生施加了阻碍与窒息的负面影响。作者写到,迪克曾经才智过人,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都驾轻就熟,然而“从他在苏黎世湖区发现尼科尔犹如岩石下面盛开的花朵,到他与罗斯玛丽的邂逅,他敏锐的思考力就下降了”。小说中的女性——尼科尔、罗斯玛丽、甚至玛丽·诺斯,对待迪克都只是索取,少有付出。她们坦然享用着迪克的体贴入微,周到安排,而在迪克需要滋养的时候却没能为他提供任何情感安慰。尼科尔潜意识里认为“迪克永远不知疲倦,精力永不衰竭”;对于迪克“彬彬有礼的眼神中饱含的体贴入微”,她“和大部分女性一样,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在迪克身心崩溃时,她只是恐惧地想到,自己“还要在他那嶙瘦的胸膛上继续吸吮已经干瘪的养料”。罗斯玛丽也一样。她被迪克的风度谈吐折服,私下里将他“据为己有”。然而,无休止的付出让迪克身心疲惫,他也“渴望获得滋养。”可是,一旦迪克不再表现出“曾经让罗斯玛丽觉得那样舒适、安全的体贴入微、善解入意”变得“气急败坏”,罗斯玛丽就“本能地躲开了”。小说的结尾处,原已心灰意冷的迪克又一次侠肝义胆,将玛丽·诺斯从丑闻中解救出来。“救我的那天夜里,你又成了过去的你了,”玛丽说,“……你为什么不能一直保持好形象呢?”玛丽告诉迪克,“所有的人都希望过得愉快,如果你让他们不高兴,就切断了你的营养。”对此,迪克的回答是:“我曾经得到过滋养吗?”在迪克的人生中,几个女性,特别是尼科尔,都把他当作保护的力量,营养的源泉。她们似乎都在扮演女儿的角色,却没有像成熟女性一样为男性提供情感安慰和支持。菲茨杰拉德在《夜色温柔》中对女性角色的处理似乎不大公平。这也许可以归因于妻子姗尔达对他的一生所具有的影响。菲茨杰拉德为维持妻子奢侈的生活方式不得不拼命赚钱,浪费了自己的才华,而姗尔达后来的精神失常又让他疲于应付,身心崩溃。 当然,在青春主题之外,《夜色温柔》和菲茨杰拉德的其他小说一样,都表达了金钱与腐蚀,放纵与毁灭的思想。迪克曾经依靠父亲的人生哲学健康地生活着,相信良知、荣誉、礼貌和勇气,要做一个善良的好人。然而,婚后和尼科尔的奢侈生活渐渐腐蚀了他的道德价值观。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靠女人供养的男人,被完全吞噬了,不知怎么的将自己摧城破寨的武器锁进了沃伦家的保险柜中。”随着迪克的道德原则支离破碎,暴力、混乱逐渐成了他人生的中心。迪克在法国目睹了两场谋杀,在意大利又和出租车司机卷入斗殴中。这些暴力和混乱成了迪克内心混乱和挣扎的外部投射。 菲茨杰拉德放纵与毁灭的主题也在《夜色温柔》中得到充分体现。作者告诉我们,迪克一向禁欲克己,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是他的优点。然而,在迪克的性格中,自我约束却与自我放纵形成一个矛盾体。迪克早先无法抵挡尼科尔的青春美貌,致使自己事业夭折,后来又经不住罗斯玛丽的诱惑,威胁了家庭的稳定。迪克后来的酗酒无度更是葬送了一切。小说中迪克多次被比做格兰特将军(Ulysses S.Grant)。格兰特被认为是美国一位伟大的军事将领,曾任美国第18届总统。然而他的声名却因为生活放荡堕落受损。迪克的人生轨迹如同格兰特,都表现为早期成功和之后堕落的抛物线。小说中陷入酗酒泥潭的不仅有迪克,还有亚伯·诺斯,尼科尔的父亲老沃伦先生,迪克和弗朗茨合办的诊所中的小莫里斯,因酗酒导致偷盗癖,还有洛桑的弗朗西斯科,陷入同性恋和酗酒的深渊不能自拔。爵士时代是一个放纵的时代。一战后推崇个人主义,讲究追求享乐,人们热衷于各式各样的寻欢作乐。在《夜色温柔》中,纵情声色所导致的个人毁灭表现了菲茨杰拉德在经济大萧条到来之前对爵士时代的清醒认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以一战后的欧洲为背景,涉及到了战后美国的财富对欧洲的影响,以及欧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英美作家中,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小说向以描写欧美文化的冲突著称,《夜色温柔》中对美国人在欧洲生活的描写让人联想起詹姆斯笔下类似的场景。战后,欧洲急于经济重建,欢迎美国人的到来。对资本的渴望使欧洲人表面上容忍美国人的傲慢粗俗。小说中写到,法国的旅游胜地急切地盼望美国游客的到来,“如果6月不来,8月会来吗?”在精神病学的大会上,“美国人首先轮流发言……接着是组织严密的欧洲人,发言活跃,予以回击;最后,美国入会亮出自己的王牌,宣布叫人瞠目结舌的礼品和捐赠,还有大量的新型医疗设施以及若干培训学校。面对这些数字,欧洲人只有面如死灰,羞怯地走开。” 如同在詹姆斯的作品中,《夜色温柔》中所流露的作者对待欧美文化差异的态度是复杂、多层次的,例如对英国人的评价。小说中,尼科尔的姐姐芭比是彻头彻尾的亲英派,认为英国人是世界上最为理智、镇定的民族。迪克欣赏英国人最美好的东西,如同他在一个英国女孩身上所看到的;但小说中塑造的最邪恶的女人是卡罗琳夫人——一个英国女人。菲茨杰拉德写到,迪克“早就知道,某些阶层的英国人骨子里是反社会的精神,相比之下,纽约人的贪婪就像小孩子吃冰淇淋消化不良,微不足道。” 就迪克而言,他虽然出生在美国,却具有欧洲入的教养和风度。迪克在学术上也表现出欧洲入的严谨风范。弗朗茨曾经说,很多精神病领域的学者都以为迪克是英国人——他们不相信这样全面透彻的研究会出自一个美国入。然而,随着迪克日渐沉沦,他渐渐失去了学者的风度和优雅的举止,正是这些把他和美国人区分开来。迪克曾经希望在欧洲建立全新的生活,埋葬自己的父亲时,他以为自己永远不会再回到美国,永远切断了自己和家乡的联系。然而,最终,迪克还是回到了这片他抛弃的土地。 《夜色温柔》的很多内容取自菲茨杰拉德的亲身经历,因而真切动人,同时作者又能保持创作的距离,使小说客观深刻。如果说,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浓缩了美国一个时代的经历和美国梦的浪漫史,那么,他在(《夜色温柔》中奉献的则是自己的灵魂。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博士 陈丽 2006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