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兵帅克》是捷克著作名家雅?哈谢克的小说,描写的是一位普通士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遇到种种磨难并与其赎罪各类人物错缩交织的感人故事。因为被军队宣布为“白痴”而退伍的帅克以贩狗为主。一天他在酒馆里议论皇储斐迪南遇刺事件,被秘密警察以叛国 罪名抓入警察局。帅克经历许多波折回到家里,但大战已爆发,他又被征集入伍。接到通知时帅克的风湿病正发作,躺在床上不能走动。但是他坐着轮椅,戴着光荣和自购的新军帽,由他的佣人米勒太太推动着,一路高呼爱国口号去参军。小说以谑而不虐、寓庄于谐,含怒骂于嬉笑之中的绝妙手法,将残暴腐朽的奥匈帝国及其一切丑恶形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是一部讽刺文学名著,是捷克有史以来的优秀杰作之一。
帅克,一个机智过人的捷克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从应征入伍到开发前线,有种种令人捧腹的表现。帅克看上去有点滑稽可笑,却非常善于运用民间谚语、笑话,接过上司的口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伺机巧妙地同奥匈帝国统治者作斗争。他走到哪里,那里的正常秩序就会被搅得鸡飞狗跳、天翻地覆。
本书是一部杰出的政治讽刺作品,寓庄于谐,含怒骂于嬉笑之中。以帅克为代表的捷克民族表面上对奥匈帝国统治者唯唯诺诺,口呼“万岁”,内心却充满了鄙夷和憎恨,从而采取种种使统治者笑不得的方式进行消极的抵抗。本书已被译成50多种文字,在近百个国家广为流传,幽默的故事情节和趣味令人喷饭。
第一章
好兵帅克干预世界大战
“他们把咱们的斐迪南杀掉啦!”女佣对帅克说。好几年前,当帅克被军医审查委员会最终宣布为弱智时,他就退了伍,如今一直以贩狗为生,替又丑又怪的杂种狗伪造血统证明书。
此外,他还患了风湿病,这会儿正用樟脑油搓着膝盖。“哪个斐迪南呀,米勒太太?”他问道,继续搓着膝盖,“我认得两个斐迪南。一个是药剂师普鲁什店里跑腿的,有一次他竟错喝了一瓶生发油;另一个是斐迪南·柯柯什卡,捡狗屎的。这两个随便哪个死了都没啥大损失的。”
“哦,不是的,先生,死的可是斐迪南大公啊,就是住在科诺皮什捷,又胖又虔诚的那个呀。”
“老天爷!”帅克惊叫一声,“这可是件了不得的事!大公是在哪儿碰上这事儿的?”
“在萨拉热窝,先生,他们用左轮手枪把他给干掉了。您知道吗,当时他正和大公夫人坐着小轿车路过那儿。”
“瞧瞧,米勒太太,坐的可是小轿车呢。当然哕,像他那样有身份的人自然坐得起小轿车,可他准没料到,坐轿车会落得这么个下场。而且还是在萨拉热窝,那可是在波希尼亚省呀,米勒太太。我猜肯定是土耳其人干的。你知道,当初我们就不应该把人家的波希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抢过来。你瞧,米勒太太,如今大公上了西天啦。他折腾了很久才死的吧?”
“大公当时就不行了。您知道,左轮手枪可不是玩具。前不久我们努斯列那儿也有一位先生拿着左轮干傻事。您猜结果怎么了,他把全家给崩了,连上楼去看谁在四楼放枪的门房也被打死了。”
“也有一些左轮手枪,米勒太太,你就是气炸了也打不响,像这样的东西可还真不少呢。不过我敢肯定,他们买来对付大公的一定要好得多。我敢打赌,米勒太太,干掉大公的那个人,那次一定穿着时髦的衣服。你知道,开枪打死一个大公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可不像偷猎者打个守林人那样简单,关键就在于你怎样接近他。像他那样的大人物,如果你穿得破破烂烂的,就休想靠近他。你得戴着高筒礼帽,要不然的话,还没等到有机会下手就会被警察逮住了。”
“听说刺客有好些人呢,先生。”
“那是当然哕,米勒太太,”帅克揉完膝盖说,“要是你打算干掉一个大公甚至是皇帝什么的,你当然得找人商量商量,人多智广嘛。这个出点儿主意,那个再想个办法,就会像我们国歌唱的那样,‘事业功成圆满’。关键是你得瞅准那个大人物的车子经过的那一瞬间。就好像老鲁谢尼先生,你还记得吗,就是用锉刀捅死我们的伊丽莎白皇后的那一位,当时他正和她一起散着步呢,现如今谁还敢信赖任何人呀!打那以后,再也没有哪一位皇后敢随便出来散步了。你也知道,还会有好些大人物们会碰上这种事的。听我说,米勒太太,说不定下一次就会轮到沙皇和皇后,他们既然已拿皇叔开了刀,也许——但愿不会如此,我们的皇帝也跑不了。这位皇帝老先生的仇人可还真不少呢,比斐迪南的还要多。前些日子,有位先生在酒馆里告诉我们说,早晚有一天这些做皇帝的,一个个都会被干掉,他手下所有的人马都救不了他。后来他没钱付账,老板只好叫警察来抓他,结果他扇了老板一巴掌,又给警察两个大耳光。于是他们就把他押上囚车,送往警察局清醒清醒。米勒太太,如今我们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道呀!这一回对奥地利来说,又是一个多大的损失啊!想当初我在部队的时候,就有个步兵开枪打死了一个上尉。他拿着一支上了膛的来复枪闯进了办公室,办公室的人告诉他那儿没他的事,但他非要和上尉谈谈不可。上尉一出来就勒令他‘禁止再出营房’。他端起来复枪,砰的一声就把上尉打个穿心过,还把办公室弄得一团糟。飞出来的子弹打碎了墨水瓶,把那些公文弄得一塌糊涂。” “噢,天啦!那个当兵的后来怎么样了?”后来,当帅克穿外衣时,米勒太太问道。
“拿根裤带上吊死了,”帅克一边回答一边刷着礼帽,“甚至那根裤带都不是他的,还是从禁闭室看守官那儿借来的。他借口说裤子老是往下掉。你说他还有必要等着被枪毙吗,米勒太太?你知道,碰上他那种情况,无论谁都会慌成一团。为这事看守官不但被降级为士兵,还被判了六个月的徒刑。不过他没坐满六个月就逃到瑞士去了,现在在那儿的一座教堂里当传教士。米勒太太,现如今老实人可不多了。我猜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准弄错了暗杀他的家伙,他以为他看到了一位绅士并且想:‘他一定是前来欢迎我的体面人’,结果反而被这个人‘砰!砰!’给干掉了。他被打了一枪还是几枪,米勒太太?” P3-5
雅洛斯拉夫·哈谢克(1883一1923),原捷克斯洛伐克优秀讽刺小说作家,有“捷克散文之父”之称,与卡夫卡一起称雄布拉格文坛。哈谢克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一生写了1500个短篇小说和小品,大多为讽刺作品,其代表作为讽刺文学名著《好兵帅克》(1920一1923)。该书现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6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有着与《堂吉诃德》同样的声誉,而作家本人也因此在世界文坛上获得不朽的盛名。
哈谢克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父亲为布拉格一位穷困潦倒的中学教员。童年时,家庭为生活所迫,不断搬迁,前后移居多达十几次。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可能多少促成了他日后的流浪癖。13岁那年,他的父亲因酗酒去世,全家只得靠他人施舍接济,甚至外出乞讨维持生活。15岁时,他辍学在一家药铺当学徒;一年后,进入布拉格商学院学习,毕业后在斯拉夫保险银行当小职员,但不久因酗酒遭辞退。从此之后,他决定以写作为生,1900年至1908年间共发表185篇讽刺小品,但写作带来的微薄收入远远不足以维持正常生活。从商学院毕业后,他曾身无分文徒步漫游,足迹遍及中欧各国,这使他更广泛地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哈谢克早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无政府主义者,在捷克的政治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早在中学就读时,就因参加反对异族统治的示威游行,常同警察发生冲突,屡遭拘留和逮捕。1906年,他开始参加无政府主义者的活动,定期为矿工和纺织工人演讲。1907年,担任一家无政府主义杂志《公社》的编辑,遭到警察的严密监视,并被逮捕监禁。1909年,哈谢克共发表了64篇短篇小说。1910年他同一位布拉格姑娘结婚,婚后曾一度安定下来,做杂志《动物世界》的主编,但不久因为虚构莫须有的动物而被解雇,之后又干过狗贩,为杂种狗伪造纯种证明。1911年5月,他开始构思《好兵帅克》。19l1年5月22日,他在《漫画》杂志上发表了《好兵帅克》的第一个短篇《帅克站起来反抗意大利》,接着又写了一系列有关这个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帅克形象并没有后来《好兵帅克》中的那么丰满鲜明,但已经构成了基本的雏形。次年,这些短篇小说被收录在短篇故事集((好兵帅克及其他奇怪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哈谢克应征入伍,被奥匈帝国当局编入捷克兵团第91团,在加里西亚前线同俄国作战。《好兵帅克》中的一些故事就取材于作家在该团的经历,小说中一些人物也以该团的军官为原型。当年9月,哈谢克被俄军俘虏,关进了俘虏营,后来加入俄军在捷克俘虏中组织的捷克兵团,从事宣传工作。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时,他加入了苏联红军。1918年又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后来担任红军第五军政治部国际组组长,曾编辑德文杂志《狂飙》和匈牙利文杂志《进攻》等。两年后,他回到布拉格,在未离婚的情况下带来一位俄国妻子。而此时,捷克政治形势已经变化,参加过红军的哈谢克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物,被攻击为“叛徒”和“奸细”。在朋友的支持下,他来到摩洛维亚高原的一问别墅继续从事《好兵帅克》的创作。第一卷完成后,因没有出版社出版,遂在朋友的协助下自费印刷,并同朋友一起上街叫卖。1921年,这本书大获成功,帅克也由此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哈谢克原来打算写六卷,还曾计划把帅克的活动延伸至中国,写他如何参加了中国的解放斗争。不幸的是,他只写到第四卷第三章,就因肺结核于1923年1月3日在小城利普尼斯去世,终年40岁。第四卷后来由他的朋友卡尔·万尼克续完,但文笔和格调都颇为逊色,近年来的版本多删去不用。
哈谢克是一个真正的波希尼亚人,放浪形骸,落拓不羁,行事常有出入意料之处。他既是一个“浪人”,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也是一个酒鬼,一个天生的恶作剧者。他取笑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入和物,不仅在文章中写一些笑话,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例如,他曾经假装自杀,从布拉格的查理大桥跳下,从而被送进疯人院。此外,他还干过不少令官方无可奈何的趣事。1911年,当奥匈帝国大搞议会选举时,哈谢克组织了一个所谓“在合法范围内主张温和进步的政党”,并在一家下等酒馆发表“竞选”演说,事后他告诉别人说,这是为了替那家酒馆招徕主顾。又如一战初期,他住进布拉格的一家旅馆,在旅客登记簿“国籍”一栏填上与奥匈帝国相敌对的“俄国”,又在“来此何事”栏里填上“窥探奥地利参谋部的活动”。于是,警察局立即派人包围旅馆,以为抓到一名重要间谍。及至真相大白后,警察严厉责问他为什么在战争期间开这种玩笑,哈谢克带着一副真诚的神情回答说,他对奥地利警察的效率不大放心,想借此考验一下他们警惕性如何。警方哭笑不得,罚他坐了五天牢。
不难看出,哈谢克的内在气质和行事风格在他的笔下人物帅克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作家本人的很多经历也被移植到《好兵帅克》这部经典中。该作品以一战时期的奥匈帝国为历史背景,以卓绝的漫画式手法讲述了主人公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应征入伍到开拨前线种种令人捧腹的经历,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如何以特有的方式对抗冷酷、强悍的战争机器和军事官僚制度,并在体系化的荒诞情境中得以全身而退。小说情节简单但富有创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置身于战争并迷失其中的人物画廊,体现了作者对社会、战争、宗教和人性独特的视角。毋庸置疑,要真正欣赏这部经典作品,首先必须理解帅克这个有趣的人物。那么,这个被“大人物”称为“白痴”的帅克,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战前,他是布拉格一位普通的下层市民,其貌不扬,个头矮胖,一个性情敦厚的狗贩子,喜欢喝啤酒,却对战争及其结果毫无兴趣;入伍后,是奥匈帝国军队里一名普通的士兵,被送去为一个他所不屑的皇帝充当炮灰。尽管作家在小说的开始就告知读者,帅克是经法医验证过的傻瓜,但他显然不是一个真正的傻瓜,而是一个难以捉摸者,或者说是一个“聪明的傻瓜”。他表现出孩童式的天真,貌似恭顺,然而对权威全无敬意;他看穿权力背后的虚伪,洞晓战争的荒诞和战争机器的虚弱;他以令人哭笑不得的方式作弄长官,以心无芥蒂的行事风格把战争变为一场酒馆间的闹剧……由此,在有意与无意之间颠覆了一个已经摇摇欲坠的腐朽政权。可以说,帅克的成功之处在于在逆境中求生存,以帅克式的傻气和幽默对抗体制化的荒诞,而这也正是捷克人民特有的民间智慧。所以,有评论家说,帅克是“来自人民的典型捷克人,以他天赋的幽默来反对一切暴力”。
例如,在小说的开始,帅克因对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出言不逊而被抓入警察局,后被法医宣布为白痴,随即送进了疯入院。对此他毫无怨言,居然声称只有疯人院里才能享受真正的自由:“那儿的自由,社会主义者连做梦也梦不到。每个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像在议会里一样。那儿的生活跟天堂一样快活。我在疯人院里的那几天,真是我一辈子最开心的日子。”被赶出疯人院后,他还常常感叹“疯人院里的美好生活已一去不复返”。帅克这种傻瓜式的言论显然暗藏着某种真理,于嬉笑之间颠覆了界定癫狂与理智、自由与监禁的官方话语,促使读者反思时代以及体制的病症。帅克看起来总是一副乐呵呵、胸无城府的样子,对长官们恭恭敬敬,但却总是曲解上司的命令,或者很谦卑地把到手的每一件事搞砸。实际上这也是他对抗体制机器的有效策略:一本正经地、不折不扣地执行长官的命令,直至把事情做过头,把上司们弄得狼狈不堪,丑态百出。例如,在为随军神甫做传令兵时,因为神甫嗜酒,于是派帅克去借钱。“至于理由,你爱怎么编就怎么编吧,只是别空着手回来。”神甫如此命令道。帅克认为最能引起人们同情的理由就是神甫付不出私生子津贴,于是以此为由弄到了一大笔钱,暗中使得神甫颜面扫地。又如,成为卢卡什中尉的随从后,卢卡什中尉命令帅克设法给他弄一条狗,帅克果然不辱使命,将上校的狗偷来送给了中尉,事发后自然令中尉吃尽了苦头。
帅克也决不是一个无知的人。尽管他满嘴粗俗的布拉格方言,但他见多识广,学识丰富,对人性观察深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艰苦的战争生活中,他随遇而安,泰然处之。他充满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在与长官们打交道的过程中,他隐藏了自己的想法,甚至与自己同一阶层的入说话时,他也很少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有在第一卷结尾处,在与一名勤务兵交谈中,我们才看到他对奥匈帝国的真实想法:“这种白痴王朝根本就不该在这世上存在!”帅克并非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他鄙视皇帝、将军、上校和所有的军官,却相信法律和秩序,认为必须严守纪律。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非理性的时代,帅克保留着自己的想法,对周围的人和事,对战争、宗教和军队有着自己一套内在的准则。尽管局势往往超出他的控制力,而他也总是反复地被抛入荒诞滑稽的境遇中,又因其在错误时间的错误言论再次陷入危机。然而,奇妙的是,帅克总能走出困境,全身而退,而与此同时,又令长官们狼狈不堪,因此,也成就了本书反讽式的悖论。总体上看,帅克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或者。如哈谢克研究学者拉德科·皮特里克所指出的:“被动愚蠢到一定的地步,以致让自己身陷困境,但又聪明机灵得足以化险为夷……哈谢克刻意按戏剧和闹剧的原则选择了一个矛盾的人物类型。他是批判性的人物类型,是否定性的,旨在摧毁旧世界的象征和价值。”
虽然《好兵帅克》一开始就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但很多年来,却一直没有得到评论界的重视。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人们的生活依然笼罩在战争情绪下,无论从哪一方看,这场战争都是崇高的,英雄主义式的。直到隔了很多年后,人们才从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摆脱出来,开始客观地、批判性地看待这场战争。对于捷克人民来说,这一过程尤为艰难。尽管他们被迫参加了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但是他们中的许多入认为自己为国家尽了匹夫之力,并为此而感到骄傲自豪。因此该书刚出版的时候,一些捷克人对其持抵制态度,对帅克这一人物形象非常不满,特别是捷克共和国建立后,他们对“帅克主义”一词尤为反感,认为它不仅代表一种消极对抗,更是一种没有骨气、没有爱国情操、性格有缺陷的表现,不能代表整个捷克民族的性格特征。
如今,哈谢克和他笔下的帅克已经成为捷克人民智慧的代名词。从大智若愚的好兵帅克身上,我们看到了捷克人民反抗奥匈帝国(以及其他异族统治者)的实质:这是一种“没有力量的力量”——表面上唯唯诺诺,屈从附和,暗地里却进行微妙而有效的抵制与颠覆。自1620年以来,三百多年间,捷克民族一直受到外族统治,一个民族走了,另一个民族又来了。他们物质上的力量永远是弱小的,没有能力进行任何外在形式的反抗,因而永远处于屈辱的位置。这个时候,外表憨厚滑稽但内心有独到见解的帅克出现了。帅克就是布拉格特有的民族英雄。哈谢克在《好兵帅克》的前言里写道:“伟大的时代就得有伟大的人物出现。有一种谦卑的、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既没有拿破仑的英名,也没有他那些丰功伟业。可是把这种人的品德分析一下,连亚历山大大帝也将显得黯然无色。”帅克被公认为一个英雄,一个“好兵”,一个政治意义上而非军事意义上的“好兵”。他用那傻乎乎的微笑,那头头是道的答话和那镇定自如的神态,在百依百顺的外衣下,进行着破坏强权统治,反抗邪恶、不义和压迫的斗争。
这其实也是命途多舛的布拉格能够自立于世界的根本原因,是从卡夫卡到哈谢克再到哈维尔,这独特的布拉格精神根脉得以凝聚形成,成为精神世界伟大现象的原因。捷克民族自称是一个“帅克的民族”,“帅克”一词已经融入捷克语汇,而“帅克”和“帅克主义”也已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哈谢克是一位真正的讽刺大师,一方面犀利得入木三分,另一方面通俗得连孩子都能明白,这是一种来自民间,来自生活的智慧。好兵帅克是一个荒诞的小人物,穿了喜剧色彩的衣服,面对多舛的命运,用一种谦卑、自嘲的“布拉格式”的幽默,向我们诉说了这个世界的悲喜剧。哈谢克也是一位人物刻画大师,一位描写对话的高手,他擅长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特别是酒馆里的奇闻轶事。他的对话常常为其人物形象的刻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哈谢克向我们展现了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独创性,通过帅克和其他人物之口,讲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并且能够保持叙述的连贯和生动活泼。然而,《好兵帅克》在艺术手法上并不是十全十美。在描写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叙述风格也不足以令人信服。由于哈谢克本人把写作当成一份职业,而不是艺术,因此创作这部小说的速度很快,而且相当粗心,许多地方显然是他喝醉酒时写的,思绪和句法显得混乱。尽管如此,《好兵帅克》仍不失为一部经典之作,在暴露官僚体制和战争的丑恶与荒诞方面,鲜有作品与之相媲美。
在这之后,这个“胖乎乎、性格外向、绝对不懂得粉饰现实”(捷克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塞弗尔特语)的大兵帅克至今仍活在人们心中,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无疑,他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生动可爱的文学人物之一。20世纪的捷克文学是伟大的,不但有卡雷尔·恰佩克的科幻讽喻、哈维尔的荒诞真实,也有米兰‘昆德拉、伊凡·克里玛这样把政治与艺术诡异结合的大师。这些人的精神血脉来自两个人:一个是用德语写作的捷克人卡夫卡,一个是站在啤酒馆里写出《好兵帅克》的哈谢克。一位捷克作家曾说:“每个捷克作家表面上都像卡夫卡,严谨得近乎孤僻,深刻得仿佛难以接近,但骨子里大家都受哈谢克的影响,总想那么帅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