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共3卷)(精)/风云人物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俄)尼基塔·谢·赫鲁晓夫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亲自编辑整理、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完整的中文版全译本!

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涵盖了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60年代苏联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他于1964年失去党和国家的一切职务后开始以口授形式完成回忆录。该回忆录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苏联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画面,披露了长期以来讳莫如深的苏联最高层的重要活动,介绍了某些政治事件始末,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

本书是前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的回忆录的选译本,记述了赫鲁晓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前后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其政治生涯的重要经历。全书35万字左右,由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亲自编辑整理,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完整的中文版全译本《赫鲁晓夫回忆录》。

内容推荐

三卷本《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第一卷记述了赫鲁晓夫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40年代卫国战争胜利结束这段时期的政治生活经历。对基洛夫被刺事件、“大清洗”和中央全会代表选举内幕、二战前夕的苏德政治军事交易、二战背景下的军人将领和高层政要的表现以及斯大林台前幕后的作为做了评价和描述。同时回顾了苏联军民在二战初期失利直到卫国战争转败为胜这一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三卷本《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第二卷讲述的是赫鲁晓夫一生中处于权力颠峰、即担任苏共和政府领导人的最重要时期的工作。详细叙述了开垦东部荒地和大规模工厂式住宅建设的历程,对于确保国家安全合理平衡开支的重要性也多有论及。同时详细讲述了斯大林去世后新领导班子的组成,赫鲁晓夫与贝利亚之间的冲突,以及在苏共二十大就斯大林在本国人民面前所犯罪行所做报告的出发点。

三卷本《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第三卷主要涉及苏联国际事务,或详或简地叙述了苏联与社会主义各国的关系以及赫鲁晓夫对各国领导人的态度。尤其集中回顾和评价了中苏关系,对后来出现的关系冷却、恶化,最终决裂,做出了个人的解释,描述了从他的角度所看到的一切,对于重现中苏关系演变的历史图景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

目录

译者序

致中国读者

头顶最秃和胆子最大的人(安德烈·比托夫)

第一卷 政治委员

前言

引 子

1 简单谈谈我自己

2 第十四次党代表会议

3 谈谈新经济政策

4 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

5 迁往哈尔科夫

6 迁往基辅

7 在工业学院

8 和斯大林相识

9 莫斯科的日常生活

10 基洛夫遇刺

11 基洛夫遇刺的某些后果

12 重返乌克兰

13 从乌克兰到莫斯科(30~40年代之交)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益临近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6 战前局势

17 艰苦的1941年夏天

18 1941年夏秋两季的人物和事件

19 1942年:从冬天到夏天

20 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旁

21 斯大林格勒转折

22 通向罗斯托夫之路

23 库尔斯克会战前夕及会战初期

24 向第聂伯河挺进!

25 基辅收复了!

26 解放乌克兰

27 向胜利挺进!

28 战后的思考

29 伟大卫国战争之后的远东

30 关于战争回忆录

附录一

尼·谢·赫鲁晓夫年表(1953~1964)

第二卷 改革家

前言

31 战后初期

32 重返莫斯科

33 关于几个人物

34 斯大林的一个缺点

35 贝利亚及其他人

36 斯大林一家·斯韦特兰卡

37 斯大林的最后岁月

38 朝鲜战争

39 医生案件

40 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

41 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之后

42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43 斯大林谈自己

44 斯大林之死

45 关于斯大林的思考

46 再谈贝利亚

47 斯大林去世之后

48 从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到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49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之后

50 建设得更多更好

51 农业

52 垦荒

53 我们尚未做到所期望的丰衣足食 

54 土地与我国科学

55 谈谈威廉斯的草田轮作制

56 大田如棋盘

57 谈谈机器拖拉机站和专业化

58 我们因组织不健全而蒙受损失

59 我对玉米情有独钟

60 我们的商店空空如也 

61 斯大林的遗产

62 海军

63 飞机与导弹

64 反导弹防御系统

65 坦克和大炮

66 运输工具问题:车轮还是履带? 

67 萨哈罗夫与核武器

68 太空中的合作

69 关于库尔恰托夫、克尔德什、萨哈罗夫、图波列夫、拉夫连季耶夫、卡皮察等人

70 政权、朱可夫、马利诺夫斯基及其他人

71 关于以色列、埃及、六日战争和我国的军人

72 裁军

73 和平与战争

74 核战争和非核战争

75 军备竞赛还是和平共处? 

76 国家开支

77 我不是评判人 

附录二

一 尼·谢·赫鲁晓夫关于军事改革的报告

二 妈妈的笔记

三 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尤·弗·安德罗波夫呈送苏共中央委员会的报告

四 1970年赫鲁晓夫在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受审的速记记录

五 关于尼·谢·赫鲁晓夫逝世的讣告

六 送别

七 “今日打扫卫生”

八 回忆录写作出版经过

第三卷 国务活动家

前言

78 与奥地利签订和约前后

79 日内瓦四大国领导认会晤

80 与阿登纳会晤

81 访问英国

82 初到美国

83 从纽约到艾奥瓦

84 华盛顿和戴维营

85 访问法国

86 巴黎四方会谈

87 访问联合国

88 约翰·肯尼迪与柏林墙

89 加勒比海危机

90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91 沿着社会主义道路

92 毛泽东

93 人民革命胜利后与中国的友谊

94 对华关系风云突变

95 对华关系进一步恶化

96 胡志明

97 关于阿尔巴尼亚

98 南斯拉夫问题

99 德国问题

100 波兰邻居

101 匈牙利邻居

102 捷克斯洛伐克邻居

103 罗马尼亚邻居

104 印 度

105 在缅甸

106 从印度到阿富汗、伊朗,再到印度

107 关于印度尼西亚

108 关于埃及

109 中东的六日战争

110 从叙利亚到也门

111 和非洲各国的关系

试读章节

4

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

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上,展开了一场针对季诺维也夫分子的尖锐斗争。列宁格勒代表团发言时宣读了一封致大会主席团的信,要求根据联共(布)党章的规定,由该代表团产生一名做副报告的人。他们推出季诺维也夫,想让他做一场针对斯大林报告的副报告。我现在已无法准确地回忆了,但我的印象中第十四次党代表大会上做报告的还是季诺维也夫,而斯大林做的是关于组织问题的副报告。可是在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已经是由斯大林做报告了。在我们这些大会的代表看来,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已经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政策,党中央初步形成了多数派和少数派。因此,做报告的不应该再像原先列宁去世后那样老是季诺维也夫,而应该是斯大林了。我记得,我们前来参加代表大会时,已经像俗话所说,唧唧喳喳吵翻了天,人们之间早就纷纷传说,甚至普通百姓都知道,党内产生了深刻的分歧。

我们在十五大期间也是住在马车市场苏维埃大厦三号楼。我们得到通知:雅科夫列夫要到我们这儿来通报党内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将在大会上提出来,加以揭露。雅科夫·阿尔卡季耶维奇·雅科夫列夫来了。他那时候在工人检查院工作。我记得奥尔忠尼启则当时是工人检查院主席,而他是副主席之一。这次会议除乌克兰代表团成员外,谁也不让参加。当时乌克兰代表团团长为卡冈诺维奇,副团长为彼得罗夫斯基、丘巴尔、施利希特尔和斯克雷普尼克,他们都是乌共(布)中央政治局的主要成员。雅科夫列夫讲述了在哪些问题上与季诺维也夫存在分歧,说问题相当尖锐。因此我们似乎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就这个意义而言,那个会是带有派性的,然而得到斯大林的许可,我想是斯大林授意召开的。我不清楚联共(布)政治局的其他委员中,还有谁知道此事。

代表大会宣布开幕,大会的领导机构刚刚成立,季诺维也夫分子即提出针对中央委员会报告的自己的副报告人。我们仍然坐在中心位置,我们右首是列宁格勒代表团,左首是莫斯科代表团。我们就所有的问题同莫斯科代表团进行了接触,奋起反对当时所说的列宁格勒反对派。当时,与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好同志相遇,我不是把他当朋友,而是把他当敌人看待。

1922年我从部队回来的时候,尤佐夫卡《劳动专政报》主编是阿布拉姆松。我不记得他的名字了。当时他在列宁格勒一个区党委担任书记。非常好的一位共产党员。可是现在他却和所有列宁格勒来的人一样成了季诺维也夫分子。党内一些著名人物,比如说巴达耶夫,也和季诺维也夫分子站到了一起。他当时在列宁格勒工作,列宁格勒的人就把他搬出来作为盾牌。季诺维也夫分子为了增加自己代表团的分量,把尼古拉耶娃也拉了来。她也是一个积极的好党员,发言时充满激情,像个雄辩的演说家。这场辩论后来会间休息时在格奥尔吉耶夫大厅和走廊里继续进行,或三五成群,或两两相对,成了个人交锋。总之,在各个地方,只要两个人碰到一起,如果他们分属不同阵营,那就在进行辩论。

斯大林、布哈林和李可夫都发言拥护中央委员会的路线,也就是斯大林的路线。这样说太简略,但当时就是这样说的,说这是中央委员会的路线,那是反对派的路线。我不记得是来自哪个地方组织的一个代表团,还献给代表大会主席团一把钢扫帚。主持会议的是李可夫,他接过这把扫帚说:“我把这把扫帚交给斯大林同志,让他拿来扫掉我们的敌人。”这句话当时博得一阵友好的掌声和笑声,连李可夫自己这时也笑了。后来李可夫本人已经成为这把扫帚的受害者的时候,我想起了这句话和当时说这句话的情景。当时李可夫显然很信任斯大林,并且认为这把扫帚不会用来危害党,只会用来对付党的离经叛道分子和背离总路线的反对派。

当时我们也毫不怀疑,斯大林和身边支持他的那些人是正确的。我至今仍然认为,当时我们的思想斗争是基本正确的。如果斯大林是另一种性格的话,那么这些已经搞得十分紧张激烈的分歧也许不会变得如此充满悲剧性和毁灭性。但这是我现在的说法,当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当时大家都是按照所谓砍柴人的方式考虑问题:办大事不必拘小节。我得说,那是对反对派进行的一场无情的斗争。

如果回忆一番我们的党和人民所走过的道路,并从这个角度评价斯大林的作用的话,那么,在那些事件和党内力量对比的背景下,这种作用其实基本上是正面的。我指的是像托洛茨基派、季诺维也夫派、瑟尔佐夫一洛米纳泽左右倾集团之类的反对派。如果要评价斯大林的个人作用,那么他是很突出的:在团结全党方面,在动员党的力量克服困难、恢复工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加强红军建设方面,他的作用和活动都是具有决定性的。因此,斯大林居于党的主导地位、党也支持他,这绝非偶然。值得注意的是,革命初期他的名字在广大群众中甚至在党内并不怎么广为人知。更为知名的是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尤其是布哈林。列宁说得很好:“布哈林是党的宠儿。”我们的干部当年都是根据布哈林所写的《共产主义ABC》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他在广大群众中的知名度非常高。但是作为组织者,斯大林还是更胜一筹;布哈林是作为宣传者、鼓动者在党内居于显要地位的。他曾任《真理报》主编,也确确实实是《真理报》所需要的主编。虽然像列宁所说的那样,他本人也犯了一些错误。

P22-26

序言

将近30年筹备出版我父亲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回忆录全文的工作大功告成。他开始口授回忆录的时候,曾不止一次地说过: “他们不会容许这件事情的,我了解他们……”父亲自然指的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波德戈尔内等人。果然,1970年7月克格勃没收了手稿和录音磁带。工作中断了。然而当局这一举动却推动了回忆录在西方、在美国的发表。那边已经保存有回忆录的“备用”副本。

1970年出版了《赫鲁晓夫回忆录》第一卷,1974年又出版了《赫鲁晓夫回忆录·最后的遗言》。这两部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苏联领袖开诚布公地表明了自己对世界的观点,探讨了改造世界的途径,讲述了斯大林时代和1953。1964年改革时期的政治运作。这个两卷集从英文译成15种语言,实际上在所有的文明国家均已出版。苏联除外……

与70年代在美国和其他各国先前面世的各个版本以及90年代初在我国国内一些刊物上所发表的文本不同的是,这版本绝无任何删节。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美国版本的编辑加工是在没有作者参与、未经与其磋商的情况下进行的。于是口授稿中美国出版者认为对西方读者缺乏吸引力的许多东西,便被编者从最后文本中删除了。1990年在美国出版了回忆录的第三卷《赫鲁晓夫回忆录·录音磁带揭秘》。其中收入了先前出于个人安全考虑两卷本中未曾收录的一些片断:某些涉及导弹的秘密、罗森堡夫妇为苏联情报机关工作的证据以及其他一些一旦泄露便足以为当局“采取措施”提供口实的事例。当时美国人也没有获得父亲口授的最后三盒磁带。由于纯技术性的原因,未能将其传递出去。

直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末期,父亲的回忆录才得以在我国发表。《星火》和《历史问题》两家杂志率先开始刊登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的回忆录。《历史问题》杂志从1990年2月起发表该回忆录,历时五年才连载完毕。该刊主编阿·阿·伊斯埃德罗夫此举表现了顽强勇敢的精神。杂志上刊发之后不久,瓦格里乌斯出版社出版了回忆录的一卷本。其中收入了摘自《历史问题》的某些篇章。瓦列里·恰利泽盗版的回忆录俄文本在我国也开始为人所知。这是几本黄色封面的小册子,载有从保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录音磁带中摘录的一些片断。现在,《莫斯科新闻》历经艰难而漫长的过程,终于向读者献上了第一个四卷集回忆录的完整版本。各种痛苦和烦恼都已成为过去……父亲的整个遭遇、撰写和出版他的回忆录的种种波折,不管说来多么奇怪,却与另一位俄国国务活动家谢尔盖·尤里耶维奇·维特的回忆录颇为相似,此人乃是另一个时代的改革者,也是政府主席。两人在各自的改革中都雄心勃勃,但也都远未能事事如愿。两人去职都绝非出于自愿,却倒也安然无恙。两人都仿佛消失在了远较他们逊色的继任政治活动家的阴影里。两人都在当局的直接反对下私自撰写回忆录。甚至这两位国务活动家的回忆录也都是先在国外出版,而在祖国面世已是多年之后……

校订父亲的磁带录音颇非易事。他在世时我只来得及整理出1500页左右。每逢假日,我都同父亲一起讨论一周来我所做的工作,进行修正和补充,此后,最终定稿的文本才送去重新打字。

父亲在口授中有时缺少一个与之交谈的人。据他说,有个交谈者在场,他讲起来会更有兴味,回忆也就生动得多。但交谈者并非总是默不作声,尤其是如果此人即为彼得·米哈伊洛维奇·克里默曼的时候;他是我们家的好友,经济学家,记者兼摄影家。独自往往变成了对话。根据父亲的要求,我清除掉了与第二个人的声音有关的一切。结果在重读最初的文本时我得出结论,将对话改为独白多少有点使文字失色。然而这是作者的意愿,因而我们在发表时丝毫未加改动,何况这仅仅是偶尔的情形。

父亲去世之后,工作变得无比复杂了。不仅需要保持语体风格,而且不能忽略任何细微差别,不可无意中歪曲原意。我觉得,我们圆满完成了这一任务。  现在回忆录全文发表,我个人生活的整整一个阶段也宣告结束。在此期间,我孜孜石=乞砣地解读和校订了将近4000打字页的文稿,首先是设法保存这些对于历史极为珍贵的回忆,随后则争取将其公开发表。

如果没有他人协助,一个人未必能顺利做到这一点。列昂诺拉·尼基福罗夫娜·费诺格诺娃便是我最早的助手之一。她独自将全部的磁带内容重新打成文字,这个劳动本身堪称巨大。如果想一想当年的种种条件,包括技术方面的条件,那么她的劳动可以名副其实地称之为丰功伟绩。无论克格勃的一再恫吓,还是剥夺她自由的种种威胁,都未能使列昂诺拉屈服。所幸的是,事情还没有发展到被捕的地步。

这项工作肇始之初,我的侄女尤莉娅的丈夫、新闻记者列夫·彼得罗夫曾参与其事。他对回忆录的极端重要性的坚定信念,对父亲做出决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时父亲正处于游移不决之中:“着手?还是不着手?”遗憾的是,廖瓦往后未能积极参与此事。不久他就身染重病,时日无多。妈妈尼娜·彼得罗夫娜自然是家中的卫士。她尽可能地掩护我们的工作。一开始,我们眼前还没有出现职业打字员列昂诺拉的时候,妈妈就自己打字。

《历史问题》杂志编辑阿纳托利·雅可夫列维奇·舍韦连科做了许多工作。他审订了该刊所发表的回忆录全文,核对了所有的人名和日期、一系列实际材料,等等。

谨对当年冒着危险帮助我们保存回忆录免遭没收的人深表谢意,首先是我的朋友、莫斯科工业大学(莫斯科鲍曼工业大学)教授伊戈尔·米哈伊洛维奇·舒米洛夫,他保存了复制的录音磁带和打字稿的副本。一部分录音带存放在我已故姐姐叶连娜的丈夫维克托·维克托罗维奇·叶列伊诺夫那里。

父亲和我都很明白,如果不将回忆录送往西方国家,我们的全部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要把数十卷录音磁带和数千页手稿送到国外,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没有人协助,我们单枪匹马着手此事,连想也别去想。好在找到了一些提供协助的人。也绝非所有的人都是无私地参与其事,但这并不重要。他们都是些可靠的人。我说不出每个人的尊姓大名。在当时那种极端严格保密的条件下,略加打探都蕴含着危险。因此这里我只能道出他们之中一部分人的姓名。维塔利·叶夫根尼耶维奇·路易一手“导演”了这场危险的游戏。他干得很出色。在开始阶段,列夫·彼得罗夫曾协助过他。当然,这一行动的所有参与者都是一些普通公民,他们投入了一场与职业高手进行的游戏,很可能迅即“玩儿完”。不过在克格勃中也有一些人,他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决定帮助我们,佯装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的样子,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似乎就是其中的一个。很可能正是他保护了我们免遭必然的失败。

美国方面为手稿命运操心的是杰罗尔德·谢赫特,时任《时代》杂志驻莫斯科代表。他十分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至于他是如何做到这点的,是谁帮助了他,只有他一个人心知肚明。将原文译成英语并进行编辑的则是斯特劳布·塔尔博特,一位心灵美好、博学正派之人。他奉献给读者的不仅是其内容,而且是精神实质、作者的形象,即便在父亲相当尖刻地评论他的祖国——美利坚合众国的那些地方,他都保存了始终如一的善意。

为了我们共同的理想得以实现,为了本书的俄文本能成为现实,我的儿子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小赫鲁晓夫也尽力不少。《莫斯科新闻》出版社及其总经理亚·利·魏因施泰因决心成就此事。格·伊·列兹琴科承担了校订、编辑、筹备出版四卷本的工作,他是一位富有经验的编辑和出版家,系不久前的《新世界》杂志责任秘书。这个版本既收入了尼·谢·赫鲁晓夫的回忆录本身连同录音磁带的异文,也收录了有关时期的各种文件和材料作为《附录》,还有丰富的参考文献。这样处理,使尼·谢·赫鲁晓夫的回忆录易于为更加广大的读者群所接受,其中不仅有所描写事件的同时代人,而且包括正在建设一个新俄罗斯的那些人。我衷心地感谢《莫斯科新闻》及其直接或间接参与本书出版事务的全体工作人员。

谢尔盖·赫鲁晓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