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作品的浩瀚精彩,博大精深,如果能找到更多元的入门通道,那么成千上万的精彩创作,将会是人人都喜欢阅读的最佳读物。“教你看懂”中国古典名著系列,以浅显的文字、活泼的导引、有趣的注释与生动的补充说明,跳脱枯燥乏味的学究式说理,重新编撰成可以轻松阅读的作品。能看懂古人的文字,就能领略他们的思想脉络,了解当时社会文化的状态,找出可以学习借鉴的智慧精华。因为了解、欣赏,才能借鉴学习;因为借鉴学习,才能延伸应用;因为应用,才能承先启后,激发创作的种子。它为读者开启一条通往中国文学之路的捷径。
本册为《教你看懂梦溪笔谈》。
我国的科技发展在宋代攀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而这一时代的代表人物就是北宋中叶卓越的科学家暨政治活动家沉括。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梦溪笔谈》是他晚年谪居润州梦溪园时完成的著作。
这部内容极为丰富的杂谈式笔记,包含了他毕生研究科学活动的结晶,对当时的科技成就,典章制度,诗文掌故,乃至于街谈巷语,异说奇闻,都有详尽的记载。
沉括在各个科学领域里都有卓越非凡的表现,其中很多发现都超越西方数百年,不论是磁偏角,圆弧长,高阶等差级数,还是地形变化的观察,石油的命名与利用,陨石成份的分析等等,皆独步全球,创造了无数的第一。
在距今九百多年的中世纪,我国能够出现沉括这位科技天才,留下这样一本博大精深的名著问世,这标志着我国在历史上曾经处于世界科技的先进行列。
《梦溪笔谈》作为科技文化园苑中的一朵奇葩,其影响已经不限于中国,而早就成为了世界各国科学家,史学家所重视的研究对象。
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是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人们在海滨或是沙漠地区,会看到远处出现山川城郭的幻象。这是由于在海面或沙漠的上空,那里的空气上、下层之间稀密程度不一致,光线透过不同密度的大气层时发生了折射现象,便会形成海市蜃楼奇观。
关于海市蜃楼,我国古代早已有记载,如《史记?天官书》说:“海旁蜃气像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记录了海滨和陆地的海市蜃楼现象。但是,这些记载大多是用蛟龙、蜃蛤吐气凝结来解释它的成因,往往带有迷信的色彩。即使到了宋代,欧阳修仍把它看作是“鬼神自空中过”的神怪现象。
本则笔记记载了登州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十分可贵的是沈括已经怀疑海市蜃楼是“蛟蜃之气所为”,对传统的解释表示疑惑。这种见解在当时确实是高人一等的。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城堞】指城墙。堞,城上的矮墙。堞,音dié。
、人 物、车马、冠盖【冠盖】冠:帽子;盖:车上张的伞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曰“蛟蜃【蛟蜃】蛟:古代传说中龙一类的动物。蜃:海里的大蛤蜊。蜃,音shèn。古人相传,说它们能吐气,凝结为山川城郭楼台等景象。之气所为”,疑不然也。欧阳文忠【欧阳文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死后谥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驿舍】驿站。古代于交通要道上设立的供来往官员、公差人吏歇息的馆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问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译文】
登州海面上,时常有云气,像宫殿、楼台、城墙、人物、车马、冠冕、车盖,清晰可见,称为海市。有人说:“这是蛟龙、蛤蜊吐出的云气凝成的。”恐怕不是这样的。欧阳文忠公曾经出使到黄河以北地区,途经高唐县,驿舍中夜里有鬼神从空中经过,车马人畜的声音,都可以逐一分辨。他叙述得很详细,这里不全部记载了。我询问过当地的父老,他们说:“二十年前,曾在白天经过本县,也很清楚地看到了人物。”当地人也叫它为海市,与登州所见到的景象大致相类似。海潮
海潮又称潮汐,是地球表面的海水受到月球和太阳引力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现代海洋学已经测定,每两次潮(或汐)发生的间隔时期平均是24小时50分,即海潮发生的时间每昼夜平均后延50分钟,与月球连续两次通过地球某点子午线的时刻是相吻合的。这是由于月球的引潮力约是太阳引潮力22倍,潮汐的发生主要是受月球的影响,因此它就大体上视月球运行情况而变化了。
在我国,古人很早就已经注意到月球与潮汐发生的密切关系了。例如东汉具有科学精神的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描述说:“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大小满损不齐同。”这就非常精辟地阐明了它们之间的生成关系。
在本则笔记中,沈括根据自己的观测,阐述了海潮发生的规律,指出海潮与月球的关系,从而肯定了月球对潮汐的主要作用。这一见解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同时,他还发现了潮汐时间与具体观测地点的关系,提出了“须据地理增添时刻”的方法,解决了所谓“潮候时差”的理论问题。
卢肇【卢肇】唐代人,曾于会昌三年(公元843年)考中进士第一,著有《海潮赋》,其序文中说“夫潮之生,因乎日也”,“日激水而潮生”。论海潮,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常】通“尝”,曾经。,安得复有早晚?予常考其行节,每至月正临子、午【子、午】指月球往天空中的方位。“月正临午”是指月球通过观测者所在的子午线处,“月正临子”是指对观测者来说月球通过地球背面的子午线处。,则潮生,候之万万无差(此以海上候之,得潮生之时。去海远,即须扰地理增添时刻)。月正午而生者为潮,则正子而生者为汐,正子而生者为潮,则正午而生者为汐。
【译文】
卢肇论述海潮,认为海潮是由于太阳出没激起来而生成的,这是非常没有道理的。如果是因为太阳出没所引起的,那么海潮每天发生的时间应当有常规,怎么能来潮有早有晚呢?我曾经考察海潮涨落的规律,每当月球正好运行到子、午的位置,就会发生海潮,按这一规律来观测海潮,总是没有误差(这是在海边上观察获得的海潮发生的时刻。若离海远,就应当根据地理位置增添时刻)。当月亮正好到了午位时发生的就叫潮,那么正好到了子位时发生的就叫汐;正好到了子位时发生的叫潮,那么正好到了午位时发生的就叫汐。 P26-29
《梦溪笔谈》是中国最重要,也是被研究得最深入的一本笔记书,它以极大的篇幅,记载了宋朝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成就,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受到近现代中外学者的重视、研究与称赞。《梦溪笔谈》更记录着宋朝在中国科技与文化传承上,所具有的一个极为特殊、也极具开创性的独特地位。
《梦溪笔谈》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杂谈式笔记,既包括了沈括毕生科学研究的成果,还记载了当时的天文历法、自然科学、科技成就、典章制度、诗文掌故,以及街谈巷议、异说奇闻等等,几乎无所不包。日本的数学家三上义夫曾经称赞沈括是“中国数学家的模范及理想人物”,认为像他这样多才多艺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只有在中国的宋朝,才出现了这么一位独特人物”。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在他所撰写的《中国科技史》中,则把《梦溪笔谈》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李约瑟博士按照现代科学的原则,对《梦溪笔谈》中的所有条目进行了分类,让全球的科学家得以系统地去研究中国的科技发展。
在距今九百多年的中世纪,能够出现沈括这样一位人物,能有《梦溪笔谈》这样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传世,正标志着中国在世界科技的发展史上,曾经拥有的先锋地位。沈括的丰硕成就也绝非偶然得来,除了宋代社会在孕育这位科学巨匠的过程当中,提供了肥沃的养分以外,沈括自己也具有钻研与实证精神,以及开拓革新的思想,这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他博览群书,注重实地考察,研究的范围极广,敢于提倡新说,不墨守成规,使他在科学研究上充满了强大的创造力。
“教你看懂”中国古典名著系列,希望能为读者开启一条通往中国古典名著之路的捷径,以浅显的文字、活泼的导引、有趣的注释与生动的补充说明,跳脱枯燥乏味的学究式说理,重新编撰成可以轻松阅读的作品。能看懂古人的文字,就能领略他们的思想脉络,了解当时社会文化的状态,找出可以学习借鉴的智慧精华。因为了解,才会懂得欣赏;因为欣赏,才能借鉴学习;因为借鉴学习,才能延伸应用;因为应用,才能承前启后,激发创作的种子。
文学的魅力不应该受时代、语言、国界的束缚,而文体的表达方式,也不应该只有一种诠释方法。就像我们想读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可以借助翻译来读懂它的道理一样,中国许多优美的经典文学创作,也不应该受限于文言文的隔阂,而让现代的读者望之生畏。其实,基于中国文学作品的浩瀚精彩、博大精深,如果能找到更多元的入门通道,那么成千上万的精彩创作,将会是人人都喜欢阅读的最佳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