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汇集了二十余篇长短文字的《槛外论道——建筑史论杂谈》,多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者告别了建筑史研究岗位后写下的。文集选入的二十几篇文字中,有三篇曾刊载在《建筑师》杂志上,其他的文字则全部刊载在非建筑专业的刊物上。
本书包括了谈北京四合院、园林、谈古典家具、谈城市规划、谈北京的王府等方面的文章。总的看这二十多篇文字,可以说是一个跨出了专业门槛的“槛外人”的畅谈与畅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槛外论道--建筑史论杂谈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杨乃济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汇集了二十余篇长短文字的《槛外论道——建筑史论杂谈》,多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者告别了建筑史研究岗位后写下的。文集选入的二十几篇文字中,有三篇曾刊载在《建筑师》杂志上,其他的文字则全部刊载在非建筑专业的刊物上。 本书包括了谈北京四合院、园林、谈古典家具、谈城市规划、谈北京的王府等方面的文章。总的看这二十多篇文字,可以说是一个跨出了专业门槛的“槛外人”的畅谈与畅想。 内容推荐 本书包括了北京四合院、园林、古典家具、城市规划、北京的王府等方面的文章。作者既精通建筑史,又能站在文史哲的角度和高度来审视建筑界的一些问题,观点独特,颇有新意。其观点并非圈内专业人士所能写出。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既不失门道,又富有热闹”。本书稿文笔流畅,一些文章具有相当的深度。既适合专业读者阅读,又可作为普通读者的读物。 目录 谈北京四合院 小庭深院寄幽思——北京四合院住宅剪影 四合院中四季歌 一首写北京四合院的诗——介绍《石虎胡同七号》 什刹海地区四合院的腾退、置换与使用 瞻望什刹海四合院Shopping Mall 谈园林 “湿地加诗地”——恢复什刹海的景观生态 假作真时真亦假——漫话中国叠石艺术 清宫档案中的叠石工料实例 莫将圆明作大观 圆明园大事记 长春园命名之由来 谈古典家具 浑圆之美——古典家具随想录 “大雅大俗”的巨著——《明式家具研究》 树立学会的学术形象 谈城市规划 给建筑师、城市规划师补课的好书——推荐《城市社会学概论》 有关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总规”与“控详规”调整的几点思考 紫禁城·北京——标志与母体 谈北京的王府 京师王公府第 谈恭王府 恭王府是不是大观园?——兼谈清代北京的王府与园林 清醇亲王北府沿革考略 诚亲王府、荣安公主府与勋贝子府 那王府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其他 建筑文化中西比较谈 紫禁城古建筑修缮,我主张“焕然一新” 《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序 试读章节 小庭深院寄幽思——北京四合院住宅剪影(文中故事纯属虚构) “的确有一个大而热闹的北京,但我的北京却又小又幽静。”——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 久居海外的五叔回来了。 一别30余载,五叔已是国际上知名的建筑大师了。他这次来京是受聘设计一座中外合资的大旅馆,外籍老板执意要把这座旅馆经营成中国的“国际希尔顿”(Hilton Intemational Corp)。不仅提供一流的服务,而且要具备浓厚的中国色彩——地道的老北京风貌,所以不惜重金聘请五叔这位北京生长的华裔建筑大师主持建筑设计。 在新北京饭店的第11层楼上我们叔侄会面了。 “早就写信通知你了,为什么不在故家里给我收拾出个房间?30年来归故土,正好让我回到家屋里痛痛快快地一解乡愁……但如今却把我关到这么一座大楼里……” “这儿是北京最好的旅馆了,故家的旧庐哪及这边好,更何况……” 我真不理解他放着这么好的北京饭店不住,却要到我那个沙丁鱼盒子里去挤?可五叔听了我对北京饭店的颂扬却把白眼一翻,拉出一副嗤之以鼻的腔调: “这儿好?好什么好?我知道故家住进了邻居,已不像原来那样宽敞,可你只要给我一间能摆下一张床的斗室,能让我坐在故家的庭院里,看着那‘天棚、鱼缸、石榴树’,还有那垂花门前的点点湖石,廊隅小院内的竿竿修竹……” 现在,我家只住着三间厢房,故家的大小四进院落现挤着十多户人家。什么天棚、鱼缸、石榴树,早已被防空洞、抗震棚、小厨房把它们赶到阴司里见鬼去了。 当然我十分理解五叔的心情,我极尽全力和有关方面联系,终于在几天以后把他从北京饭店移到了和平宾馆,那原属“那家花园”的四合院客房中。这样,五叔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但在言谈中,又流露出: “这儿不错,但终不及故家的四合院好……” 几天后,我已陪他逛了故宫、北海、景山、郊区的长城和明陵,以及他执意要去的什刹海、琉璃厂,还有什么“东四、西单、鼓楼前、九坛、八庙、颐和园”。几天跑下来虽说很累,但五叔始终精神饱满,看他那健步如飞的劲头,倒像比我还年轻上十来岁呢! 一天,五叔高兴地提出要请我们全家去四川饭店。赴宴。他说: “麻辣的川莱,远不及童年时吃过的山东馆;东兴楼、润明楼。更使我垂涎,但这次所以去四川饭店,主要冲它是个还没怎么变样儿的四合院,有点儿像咱家的老宅,这多少会增加点儿家宴的气氛。” 原来他想的还是家屋、老宅、四合院。在我看来,他简直是个四合院迷了。 也是我们来就餐的时间太晚了一点儿,当我们品尝够了川味佳肴,正用那新沏的龙井茶冲洗那过分麻辣的上消化道时,我们已成了这家餐厅里惟一的一席宾客了。三代人团栾围坐,家宴的气氛确乎又浓又热,这时,带着几分醉意的五叔双眼凝视着庭院。一会儿,他低声吟颂起不知哪位词人谱写的长短句: “深院静,小庭空,皓月清风银河冷,惆怅梦难成……” 我想,莫非是今晚的家宴勾起他30年来的乡愁。哪知他竟以这几句作为开篇,像一个开了闸的河口一样,没完没了地说了起来。他说的既有30年来的乡愁,也有更为久远的儿时忆趣,还有他作为一个建筑大师,基于对北京四合院住宅的深情厚爱的许多新奇而精妙的见解…… “当年图画知何处,如今身向沧州住。吾亦爱吾庐,芸窗几卷书。” ——陆祖先《菩萨蛮》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鲁迅《朝花夕拾》小引 身居海外的30余年,我每时都思念着故家的庭院。这乡愁,这幽思,恰便似易安居士那一首《声声慢》中低吟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而人生愈近黄昏,梦境却愈把你引入清晨…… 那还是儿时;夜晚,正是“帘卷疏星庭户悄,小窗风动月微明”的时分,偎依在祖母怀中的我,正在故家的庭院中仰望太空。祖母告诉我哪个是牛郎,哪个是织女,何处是银河,何处是蟾宫…… 我搬弄着手指,一颗颗地数着天上的繁星,好奇地睁大了眼睛。 春天,伴随着嫩绿的柳丝盈盈起舞,邻家院里放起了大扎雁、小扎雁,还有踏着风火轮的哪吒、振振双翼的红蜻蜒。而我们放的是自制的屁股帘儿,外表似乎寒伧了一点儿,但是小兄弟们熟练地在奔跑中扯动着手中线,使它扶摇直上,腾人太空,拖起那长长的飘带,升腾,再升腾……在我们看来,它有若五虎上将的大蠹,使蜻蜓、扎雁、哪吒一个个扫尽威风。 夏日清晨,庭院内大鱼缸中种植的莲花放蕊了。一朵、两朵,红的、白的,单瓣的、双瓣的…… 那时,我还不懂得欣赏这“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中圣洁的君子。只看见每日清晨老祖母从朵朵初绽的花心中取出一个小纱囊,那是头天傍晚放下的一袋袋新茶,在花心中熏浸了一夜后,自是格外清芬。一会儿,它将变成盏盏佳茗,供我们全家饮用。 夏夜,垂花门前的花荫下响起了阵阵银铃,那是蟋蟀公子用骄傲的歌喉吟唱青春。这可忙坏了我们这伙小兄弟,一个个轻手轻脚地寻声追踪,像灵敏的声呐猎获深水中的潜艇。 围拢来,扑上去,要的是手捷眼快,胆大心细,可怜骄傲的金头大王好事未成,身陷囹圄。今后,它只有在角斗场上一显威风。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四合院中自有无限的好收成。且不说那春天吃过的榆钱糕和藤萝饼,都是自家庭院中的产物,入秋来,挂满枝头的石榴一个个开口笑了,露出了连排的红宝石般的籽粒,格外晶莹。 残荷抚弄着秋风,使树上的枣儿由绿变红,后院的两棵枣树,微笑着迎接那善能攀登的小弟兄,这一桩收获自然格外丰富——一个个,色如胭,甜似蜜,真正的郎家园,枣中之极品。 冬天,大雪纷飞,我们在庭院中设下了罗雀的陷阱。来了,一个,两个,三个……它们只顾拼命地啄食,哪晓得躲在门后的小猎手突然抽动了手中的引线……终于,老家贼落网于罗筛下,我们一天来活捉了整整一个班的空降兵。 雪后初晴,我们在庭院中堆雪人,摘檐冰……直到吃罢了祭灶的糖瓜儿曰,迎来了新春的爆竹声。 多么有趣的一幅小庭深院中的百嬉图啊!这里,回荡着大自然的呼吸与脉搏,又充满了纯净的童心,多彩复多彩,抒情更抒情。 故家的四合院啊!你是我儿时的摇篮,从依偎在祖母怀抱中的孩提之时,我就与你结下了剪不断的深情。但那时我并没有真正地懂得你,我毕竟还是个孩子,我能得到的只是大海滩上的几只贝壳,百花园中的几片残红。有如青梅竹马的相悦,远不是真正的爱情。 20世纪40年代末我飘零到海外,作为一个年轻的建筑师开始了我的创作生涯。那正是战后复兴的年代,是充满了活力的上升的年代,人们追求的突破传统,是强烈的激情,是出奇制胜。我幸运地在一次海滨旅舍的方案竞赛中崭露了头角,我在一个摩登建筑中变幻地运用了一点记忆中家屋的游廊和庭院,而一顶建筑大师的桂冠却忽地自天而降,我被捧上了明星的宝座。接踵而来的是记者的访问,讲学的请柬,大学的聘书…… 意外的成功驱使着我开始了对伟大的中华民族建筑传统的探索。30年来,乡愁不断地折磨着我,但它同时又是我创作灵感的源泉。故家的庭院,庭院中的儿时忆趣,像一个永不枯竭的山泉,不断地提供我从建筑构图,到空间处理,到环境设计中的一切秘奥,启示了我多少奇妙的玄机——只有在东方人的头脑中才孕育得出的玄机!这样,对四合院住宅,对中华民族的建筑传统,我终于获得了探取其中数不尽的宝藏的那把金钥匙。从而我对她理解得越来越深,也爱得更加虔诚。 “……他不是把温暖的宁静,我们大家渴望的温暖的宁静,大力散布在我们中间吗?……神圣的自然好像把可爱的,同时是明理的,严肃的,淳朴的人类抱在怀里……” ——《罗丹艺术论》P3-9 序言 这本汇集了二十余篇长短文字的《槛外论道——建筑史论杂谈》,多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告别了建筑史研究岗位后写下的。它既不是什么科研成果,也与八小时以内的业绩毫不相干。 我生来就是一个以兴趣为人生导航的性情中人,不时弄弄笔,旨在舒解一下被拘挛已久的胸怀,并没有拿它当什么学问来做。 我走进建筑专业纯出于偶然。中学时我偏爱文史课,但1951年参加高考,正值国家急需工业建设人才,号召“好男要学工”,为此,我只好在强迫与自愿相结合之下,于工科中选择了一个最不工的建筑系。1956年春毕业后被统一分配到建工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先后从事了建筑装饰、家具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和编写工作,也算是个人了门道的人吧。可由于我的兴趣十分广泛,在从事专题研究时,往往偏爱一些别人不屑一顾的冷门、边缘课题,并不断走偏,越界到文学、历史、艺术以至民俗学、社会学之中。我深知如此一个玩法根本无法在建筑学科中成正果,但它却能使我在自得其乐中获得“顿悟”,进入一种“灵性的迷醉”。 我的治学与弄笔全凭一时的情之所钟,很像病理学言称癌症晚期病人时说的:“病灶呈游走性的转移”。所以当改革开放大地回春以后,当人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时,我就告别了建筑科学研究院,转到一个可以不坐班的高校,开了一门“生活文化(指吃喝玩乐、吹拉弹唱、踢球打弹的文化)中西比较”的课,从而使自己能驰骋在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天地之中。但我终归是学建筑学出身的,动不动就会三句话不离本行,尤其是在清华建筑系就读时听过许多大师令人终生难忘的教诲,其中还包括了一代才女林徽因先生临终前一年的“最后的一课”。 这本文集选入的二十几篇文字中,尽管有三篇曾刊载在《建筑师》杂志上,但其中的两篇是早在1979年为香港《广角镜》杂志撰写的。其他的文字则全部刊载在非建筑专业的刊物上,它的读者当然也都与建筑学、建筑史不相干,都是一些“外行人”。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可我给自己拟定的要求是“既不失门道,又富含热闹”,也就是既要有热闹可看,又不能瞎抡胡砍。而且为了适应“外行”的理解力,有时还得把“内行”的道理换成个“外行”的说法。 记得明末的那位“萧然物外、自得天机”的傅青主(傅山)先生曾说过:“不会要会固难,会了要不会尤难”。难就难在你要让人爱看,有时还必须掺杂一些野老话桑麻、市侩说行情,以至鱼虫情鬼的物外之言。所以这本集子中的第一篇谈北京四合院的“小庭深院寄幽思——北京四合院住宅剪影”,我就为这个话题编了一个纯属虚构的归侨建筑大师还乡的故事。第二篇“四合院中的四季歌”,我又请出几位知名作家来,借助于他们的生花妙笔说我想要说的话。 总的看这二十多篇文字,可以说是一个跨出了专业门槛的“槛外人”的畅谈与畅想。所谓“槛外”,出自范成大的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红楼十二金钗中的妙玉也曾“自谓蹈于铁槛之外”的“槛外人”。而我,早在五十多年前就走进了建筑学和建筑史的世界,却又毫不专情地跨出了这个门槛,虽然也被列入建筑史学人之中,但这集子中的二十多篇长短文字,几乎都是槛外之作。所以面对着这鸡零狗碎、庄谐杂出的二十多篇文字,我将其命名为“槛外论道”。 为什么又要加上个“建筑史论杂谈”的副标题呢?因为这实在是一盆乱炖的杂烩菜。记得俞平伯先生曾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两本文集,知堂先生在为《杂拌儿》撰写的“跋”中说:“北京风俗于过年时候多吃杂拌儿,平伯取以名其文集。杂拌儿系一种什锦干果……平伯借它来做文集的名字,大约取其杂的意思……”今天我用“建筑史论杂谈”作副标题,也是这个意思。总之它不是什么大门道,只是一些供人参阅的小把戏。希望它能在供学人消遣之中,起到一些开阔视野、点燃心灵火花的作用,则吾愿足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