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关中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梁志刚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皮影,世人称之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活的绘画”。中国是皮影戏的故乡,十三世纪初,蒙古大军将皮影带到中亚,从此历经五个世纪,逐步由波斯传入埃及,再传入土耳其,最终进入欧洲,并成为现代有声电影的前驱。关中,指中国陕西的关中地区,或称关中平原、关中盆地,其范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倚秦岭,北临“北山”,渭河纵贯其间,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包括西安、宝鸡、成阳、铜川、渭南五市及杨凌示范区。本书介绍了关中皮影的生存空间、剧种官腔、班社组织、演出活动、雕刻艺术。

内容推荐

适宜的自然人文环境中,陕西关中大地特定的自然人文空间孕育出独特的关中皮影,而关中皮影在同是关中大地的各个地区,由于受不同的地理、民俗、方言等影响,产生了多种声腔形式,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如华阴老腔、华县碗碗腔、西府碗碗腔(灯盏头碗碗腔)、富平阿宫腔、咸阳弦板腔等,它们都与当地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或日生存空间——特别是民风民俗紧密融合。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征。本书介绍了关中皮影的生存空间、剧种官腔、班社组织、演出活动、雕刻艺术。

目录

第一章 关中皮影的生存空间

 第一节 关中的地理人文环境与民俗戏曲传统

 第二节 关中皮影的渊源流变与地位影响

第二章 关中皮影的剧种官腔

 第一节 老腔

 第二节 碗碗腔

 第三节 阿官腔

 第四节 弦板腔

 第五节 灯盏头碗碗腔

 第六节 秦腔

第三章 关中皮影的班社组织

 第一节 组织结构

 第二节 传承形式

 第三节 主要班社及艺人

第四章 关中皮影的演出活动

 第一节 演出形态

 第二节 经营运作

 第三节 行规行话

 第四节 相关习俗

第五章 关中皮影的雕刻艺术

 第一节 皮影制作的工艺流程

 第二节 皮影雕刻的相关知识

 第三节 雕刻传承与优秀艺人

 第四节 皮影的生产经营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适宜的自然人文环境中,陕西关中大地特定的自然人文空间孕育出独特的关中皮影,而关中皮影在同是关中大地的各个地区,由于受不同的地理、民俗、方言等影响,产生了多种声腔形式,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如华阴老腔、华县碗碗腔、西府碗碗腔(灯盏头碗碗腔)、富平阿宫腔、咸阳弦板腔等,它们都与当地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或日生存空间——特别是民风民俗紧密融合。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征。

第一节 关中的地理人文环境与民俗戏曲传统

关中,指中国陕西的关中地区,或称关中平原、关中盆地,其范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倚秦岭,北临“北山”,渭河纵贯其间,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包括西安、宝鸡、成阳、铜川、渭南五市及杨凌示范区。关中气候温和、地势平坦、河流纵横、土质肥沃,为陕西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自然条件最好的富庶之地,古时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中”之名,古已有之,《史记·素隐》韦昭日:“西以散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长安志》:居于函谷关(东),大散关(西),萧关(北)和武关(南)四关之中部,故称关中;《史记·集解》:“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函谷,即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散关,即大散关,在今陕西陇县西北。现通称秦岭以北,黄龙山、桥山以南,潼关以西,宝鸡市(含)以东的渭河流域地区为关中。

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数十万年前蓝田人和大荔人遗迹,有半坡文化遗址,传说中的华夏民族“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关中地区。如果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么称渭河流域的关中为黄河文明的摇篮,当不为过。远古关中,后稷教民稼穑,公刘继业以固,后民沿遗承习,好稼穑,务本业,重信义;因地近西戎,天高塬阔,生存所需,风尚劲勇,民皆习战。《汉书·地理志》称秦地(关中)“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朱熹在《诗集传》中说:“秦俗强悍,乐于战斗”,“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贾谊《过秦论》言及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策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时,四海廓清,宇内安宁,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达,以成阳为中心的驰道通达华夏四面八方,“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晋书·姚兴载记》:“古人有言,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三秦饶俊佚异,汝异多奇士。”说的是函谷关以东地区,民风尚文,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地区,即关中,民风尚武,多出将帅,可见关中尚豪义、重武侠的民俗由来已久。汉强唐盛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关中之地日渐衰落。数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人文景观——数以千计的古墓陵冢、残垣断阙、故桥陈仓、铜牛金马、玉雕石刻、石人石马、寺宇庙观、人物壁画、墓志碑铭、灿若奇葩,出于其间;也积淀了广博深厚的中华文化,且至今沿承。山川环抱,凭险有倚,为关中战略之优;农业发达,储粮养兵,为关中经济之优;人烟稠密,民尚耕战,为关中社会之基;民风淳朴,文化厚积,百技汇聚,为关中戏曲之蕴。关中地域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史籍可考者数以百计:周之先祖后稷、公刘、古公直父;西汉重要大臣冯唐、袁盎、董贤、伏波将军马援;公孙述、名士梁鸿、孟光;东汉重要将领窦固、耿恭、窦宪、班超、班勇、窦武、马腾;文学家史学家班彪、班固、班昭、马融、贾逵;水利家何敞、机械制造家马钧。唐李世民、李靖、于志宁、侯君集;北宋画家张舜民、名臣范祥;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康海、名士张确、吏部尚书王恕、左都御史温纯;清书法家贺瑞麟、李锡龄、理学家马理、教育家杨歧……关中自古以来亦为贾谊、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杜牧、李商隐、韦庄、柳宗元、范仲淹等大文学家所盘桓、称颂。周秦之起,汉唐之兴,华夏文明之昌,民族精神之盛,中华自信之慰,皆由关中而来。关中的文物古迹不胜枚举、兵马俑、大小雁塔、乾陵(武则天陵)、昭陵(又叫唐陵,唐太宗陵)、茂陵、姜子牙钓鱼台、周公庙、五丈原、黄帝陵、楼观台(道教圣地)、张良庙、龙门洞(丘处机修道之处)、金台观(张三丰修道之处)、华山,等等。关中境内有各类文物保护点2万余处,已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0多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40多处,居全国之冠;境内馆藏文物50多万件,文物价值位列全国第一。

关中之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中外先贤早就发现自然地理环境对立国安邦、社会发展、民俗风习的重要作用。《管子·乘马》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意谓一个国家国都的选址务必要考虑到水流及周围的自然环境。从地理条件优劣的角度来分析社会政权的兴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述汉初刘邦欲建都选址时有臣进言:“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P3-6

序言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存和发展我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有效地参与到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之中,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在汹涌澎湃的现代化大潮中,重视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尤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各国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损毁和加速消失,这会像许多物种灭绝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影响文化生态的平衡,而且还将束缚人类思想的创造性,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既是对各民族文化之根的追溯,也是保持文化发展延续性的前提,同时也为现在与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本土文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防止盲目的、急功近利的、破坏性的开发,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愿意与各国交流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探寻国际合作的方式,促使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不断推进。

传统文化的保护,既包括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目前,关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协作机制和国内立法已经比较完备,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专门国内法的国家还很少,国际间的合作也还很不够。值得赞赏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充分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始努力推动世界性的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程。为了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紧急现状,1 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继而,从2000年4月正式启动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遴选机制,其目的在于设立一个国际性的荣誉,专门授予那些“最典型的文化空间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表达方式”,旨在鼓励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社区带头确认、保护和传承他们的非物质遗产,并且于2001年5月18日,公布了世界范围内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我国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申报的昆曲艺术,成为第一批19种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2003年11月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申报的中国古琴艺术又被列入第二批28种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更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tltion for the Safegtl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tage),我国是最早的缔约国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在文化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协调下,各有关方面通力合作,需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作为我国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工作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成立了相关的研究与职能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基于这一背景,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各地专家学者撰写了这套具有权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其中既包括已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昆曲、古琴、木卡姆等项目,也包括更多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独特风貌、丰富内涵,尚有待申报的项目。丛书着重反映这些文化遗产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和未来的计划。它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中华民族更为灿烂的未来前景。

我对这套丛书的出版表示争衷心祝贺。

后记

中国影戏有所谓三大影系和七大影系之说,三大影系指陕西影系、滦州影系、潮州影系(廉振华《中国影子演变史话》、《民间艺术之宝》,秦振安《中国皮影戏之主流——滦州影》),七大影系指秦晋影系、滦州影系、山东影系、杭州影系、川鄂滇影系、湘赣影系、潮州影系(江玉祥《中国影戏》)。到底是三系还是七系,抑或X系,各有其理,未成定说,其称谓是否贴切、归纳是否客观等,仍有较大的探讨与研究空间。不管哪种分法、称谓、归纳,陕西皮影或日陕西影系位居其一,是毫无疑问的。根据作者所梳理的相关文献资料及田野考察分析,从剧种声腔的完善多样、演出形态的独特丰富、雕刻技艺的成熟精湛,以至在中国影戏历史与现实的渊源流变、艺术成就、流播作用、地位影响来看,陕西影系的核心是关中皮影。关中皮影是我国影戏最具典型J性的代表之一,其成就、作用、地位、影响等为其他影系所难及。关中皮影具有极高的民俗与艺术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奇葩,堪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遗憾的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民俗艺术瑰宝遭遇到来自诸如现代观念、现代科技、现代文化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多重挤压,面临着其赖以生存的民间信仰、民俗风习等生存环境的消亡性改变,市场需求日趋匮乏、经济效益持续低微、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以此形态继续繁荣似为幻想,勉强维持亦不乐观,消亡之势难挡,抢救之责亦重。近年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专家学者也开始关注,希冀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保护之路,但从现状来看,收效甚微。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关中皮影戏中的华阴老腔、华县皮影戏(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占该批全国皮影戏总数(12种)的三分之一。

2004年以来,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康保成教授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项目“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并分为若干子项目,成为其部分博士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因此,本书也是我博士论文《关中影系研究》所收集梳理材料的一部分。康师在指导我们充分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投资数十万,组成以其博士生为组长的陕西、河北、东北、西南、两湖、河南、山东、江浙、闽台粤等九个田野考察组,进行了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全国性田野调查。我为陕西考察组组长,于2005年1月、7—8月,2006年2—3月先后三次(其中一次是六人同行,两次是只身独往)赴陕西,重点是关中地区进行考察调研,受益颇多、感慨亦深、关切愈甚,现将相关文献、考察笔记、摄影图片等资料进行梳理,拟从生存空间、剧种声腔、班社组织、演出活动、雕刻艺术等方面对“关中皮影”予以介绍,愿能借此为保护和抢救我国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点绵薄之力。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整理,来自田野调查的第一手材料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在陕西进行皮影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得到了陕西省及相关市(县、区)局、馆领导、管理者、研究者、艺人、爱好者及朋友们的诸多帮助,他们是(按考察行程次序):省政法委宋洪武书记,文化厅刘宽忍副厅长、赵登峰处长、王朝中老师,山西师范大学宁锐教授,省民间艺术剧院艺术办主任邓津邱、院长祝捷、副院长梁军、原创作室主任杨飞及李淑文、荆田华,西安工艺美术研究所民间工艺研究室主任汪天稳,渭南市皮影协会原会长蔺成江,临渭区文体局长兼现任会长蔺振杰、秘书长于超武、副会长杨甫勋、车怀庆,文化馆馆长孙慧兰,渭南市文化局调研员路树军、社文科科长马辉志,华县文体局局长贾平京,华县民间艺术研究会的张更胜、高振强,执著于皮影保护的摄影师张韬,华阴市文体局局长张福强、文化馆馆长宁文英,皮影收藏、鉴定师李天社,大荔县文体局局长姚建忠、文化馆馆长唐世德、县剧团团长何满堂,蒲城县文体局局长万少平,安康市委秘书长邹明、安康市文化局局长吴少华、局长助理向健刚,文化馆馆长吕农、股长林松寿,剧协主席陈济元,平利县文体局副局长黎胜勇、文化馆馆长常纪伦,汉阴县文体局股长刘杰,旬邑县文体局局长何家立、副局长江华,文化馆馆长袁彩娥,成阳市文化局局长韩炜、副局长张跃飞、科长薛恩光,成阳市教育电视台副台长王良,礼泉县文体局局长刘振洲、文化馆馆长王钧剑、社文股股长曹补充、研究者张廉、张公昀、晁生武,戏剧作家张汉,乾县文化局副局长何朝朝、股长吴俊英,文化馆馆长齐旭峰、杨志英、刘剑琦,宝鸡市文化局刘建州老师、群艺馆副研究员赵家瑞、创作室主任韩民生,陇县文化馆馆长杨秉权,千阳县文化馆馆长苏治国、研究者景岩,凤翔县文化馆馆长姚锐、创作室主任鲁旭。艺人有(按音序):白兆武、陈光仲、陈进朝、陈艺文、陈赠礼、段满瓮、党建民,韩有芳、胡永春、胡晓妮、姜建合、姜尚文、康福海、雷孟乾、雷文礼、李贵杰、李世杰、李存才、李富平、李明才、李五常、李兴余、刘步瑞、刘军虎、刘亚利、刘华、刘兴文、刘正宏、刘正娃、罗贵生、吕崇德、吕思道、吕自强、潘京乐、潘祥舜、沈继生、石景亭、王存虎、王进发、王开选、王宏喜、王云飞、王同春、王秀玲、王振中、汪天喜、魏存才、魏金泉、魏振业、卫兴宝、肖振华、席宗虎、徐胜利、薛宏权、薛芝芬、严必荣、颜书有、颜耀荣、颜仲之、杨森达、余海娃、张潮宝、张国正、张华洲、张教练、张进有、张喜民、张新民、张军民、张石民、张四季、张玉平、张玉琴、张有旺、张志荣、张志和、张转民、赵百年、赵存智。相关朋友:高文让、高成林、李娜、李僧杖、刘凤英、孙前恩、王忠亮、王忠玉、王学民、薛飞、赵生玉、周显明。在此向上述领导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若没有该课题项目及由此展开的全国性的皮影戏田野调查活动,没有诸多老师、朋友的帮助,本书的面世是不可能的。写作中,承蒙康保成导师、傅瑾教授、周向潮老师的耐心指导,材料梳理校订等得到黄伦生教授、黄萍副教授、李跃忠博士、郑劭荣博士、张军博士的诸多帮助,参与田野调查前期工作的有孔美艳、张勇凤、杜冰、江佳伟、王子荣。在此深表谢意。

本书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请专家多指正。

梁志刚

2007年8月于广州市粤垦路198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