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打开天窗说亮话(新民随笔作品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新民晚报评论部
出版社 中西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新民随笔”是一个本报同人撰稿的言论专栏,创办已五年,开始是几名记者轮流执笔,号称“七君子”,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近几年来新老相传,报社又涌出一批年轻的编辑记者,现在这本“新民随笔”辑录的二百余篇文章,与老报人比,功力与文采都还有差距,但明是非,辨真伪,小至对菜场外来务工人员的尊重,大到对体制弊端的批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民之不足补之,发言立论总是“以百姓心为心”,则是与前辈一脉相承的。

新民报人的言论还有个特点,就是文字朴实、态度平和,既不发故作高深之论,也没有“世人皆浊我独清”的优越,写文章都是结合新闻事件,社会现象,一事一议,有感而发。有的文章写得很有深度,但仍然保持了那种犀利而不张狂,鲜明而不激愤的晚报风格。

内容推荐

夏衍先生在为杰出的新民报人赵超构的杂文集《未晚谭》作序时曾说:他的那些新闻性杂文毫不留情地暴露社会上的落后、愚昧、虚伪的业态,他反对“瞒和骗”,他主张“打开天窗说亮话”。赵超老的言论路子和写作态度,也应当是今天《新民随笔》的作者们所应遵循的吧。我们拿“打开天窗说亮话”作为第一本《新民随笔》文选的书名。是想提醒自己,不要忘了继承前辈的可贵的现实主义精神。

本书内容包括:参政议政问题,楼市暗流,无处不在的商战,贪官的人生观,文化的喜与忧,生命的抗争,得理与讲理,为了下一代,社会的歧视病等。

目录

代序:《新民晚报》历任总编辑谈“新民随笔”(丁法章金福安胡劲军朱大建徐炯)

第一辑 参政议政问题

 打黑除恶(钱勤发)

 洋“三非”现象(汪一新)

 评选的背后(钱勤发)

 请尊重隐私(钱勤发)

 成本问题(唐宁)

 签名还是盖章?(汪一新)

 想起了汪辜会谈(钱勤发)

 假如记忆能够移植(孙卫星)

 也说“逼巩俐们参政议政”(汗青)

 何必呼啸而至(潘新华)

 话说乱起名字(俞旻骁)

 光听到鞋子响还不够(俞昱骁)

 第一要务请救人(俞旻骁)

 “错时度假”?(晏秋秋)

 胡润的尴尬(赵红玲)

 非要“放倒钩”不可?(俞曼骁)

 明年“绿标”怎么发(俞旻骁)

 远离瓜田李下(李天扬)

第二辑 楼市暗流

 炒啊炒炒到外婆桥(杨俊)

 暴力营销(杨俊)

 楼市中的暗流(杨俊)

 警惕“房产泡沫”(杨俊)

 望“楼”兴叹(孙卫星)

 “投资性购房”之我见(杨俊)

 专家的底线(杨俊)

 降价背后(杨俊)

 楼书·转盘·烘山芋(黄惠)

 公开房价的秘密(顾龙)

 会有“白金十一”吗?(晏秋秋)

 也说“群租”(邵宁)

 灰色房价之痛(赵红玲)

第三辑 无处不在的商战

 股市浓缩人生(钱勤发)

 一根拉链三百个专利(汪一新)

 温州人不喜欢炒股(汪一新)

 女宾包问与“拍脑袋”(俞曼骁)

 维权需要科技后援(赵红玲)

 CEO年薪怎样“接轨”(连建明)

 商战无处不在(连建明)

 向暴利征税(秦武平)

 楼市、股市“跷跷板”?(连建明)

 与油价“脱钩”?(秦武平)

 回想一年前的股市(连建明)

 原始股骗局(俞昱骁)

 麦当劳与土家烧饼(连建明)

 谁为失败的理财埋单?(谈璎)

 我们没本钱奢侈(连建明)

 “品牌孵化器”?(赵红玲)

 网络“家常菜”(谈璎)

 铲除“资本玩家”土壤(连建明)

第四辑 贪官的人生观

 贪官的包包(钱勤发)

 搞定?搞不定!(钱勤发)

 为官切勿傍大款?(杨展业)

 贪官的“名牌论”(钱勤发)

 黑色幽默(钱勤发)

 为“四拍干部”画像(孙卫星)

 “贪污500元枪毙!”(汪一新)

 穿有穿相?(杨展业)

 人生一出戏(钱勤发)

 “姚康达”的摇米机(唐宁)

 做谁的代表(唐宁)

 学术腐败曝光了(唐宁)

 假日的“误读”(黄惠)

第五辑 文化的喜与忧

 巨玉的命运(杨展业)

 好莱坞传奇(朱国顺)

 且慢翻案?(杨展业)

 应该读读张中行(李天扬)

 《丧乱帖》上无藏印(李天扬)

 颁奖台上的缺失(张晓然)

 谁看过《颐和园》?(张晓然)

 重大美术创作门槛怎么设?(张晓然)

 别把低俗当幽默(周骏)5

 追逐“王菲分娩”的一出

 闹剧(张晓然)

 假如海外中国文物

 回归……(张晓然)

 电影节上听抱怨(张晓然)

 文坛多点新面孔(张晓然)

 藏书如藏命(张晓然)

 金鹰奖的遗憾(张晓然)

 谁来买创意?(徐炯)

 “红学”别成了折腾(晏秋秋)

 喜与忧(康定)

第六辑 生命的抗争

 “经手”生命(施捷)

 “飞行医生”(施捷)

 马屁与亚健康(汪一新)

 感受天使(施捷)

 生命有约(施捷)

 第一支烟(施捷)

 弄堂铃声(施捷)

 也说甲A冠军(钱勤发)

 小病大看(唐宁)

 本山不是山(钱勤发)

 “以手代枕”(施捷)

 局长的切腹之痛(唐宁)

 为什么去登山?(李天扬)

 要减压的何止“巴士阿叔”(谈璎)

 “红衣少年”妙论内心和谐(潘新华)

 大小药箱(赵红玲)

第七辑 得理与讲理

 车风(孙卫星)

 进补和“死亡游戏”(汪一新)

 别再炒了(施捷)

 不妨“有此一说”(杨展业)

 别理它!(施捷)

 惊闻“美女飞行员”?(杨展业)

 得理更要讲理?(杨展业)

 为“四”打抱不平(杨展业)

 不妨朦胧(杨展业)

 孙悟空是不是好员工?(汪一新)

 惊闻“新闻炒作学”问世?(杨展业)

 “大牌”怎么啦?(杨俊)

 明天炒什么(唐宁)

 给婚姻上把锁?(钱勤发)

 富翁为何征婚(杨展业)

 不赌气也是讲文明(俞曼骁)

 “文明在轮下”(徐炯)

第八辑 为了下一代

 学会鼓励(施捷)

 为啥这么难?(黄惠)

 “巫毒娃娃”(俞曼骁)

 没有“妈妈”怎么办?(张晓然)

 给“猜想”留点空间(黄惠)

 请为孩子们想想(周骏)

 幸运女孩(周骏)

 无法容忍的“问题”(赵红玲)

 不幸女孩(周骏)

 呼吁恢复暑托班(邵宁)

 哭泣的女孩(周骏)

 遮不住了(吴强)

 冬令营不好玩(黄惠)

 收起浮躁的心(连建明)

 我的简历被扔哪儿了(鲁哲)

第九辑 社会的歧视病

 “的哥”如厕(施捷)

 慎言“一律遣送”(孙卫星)

 给他一碗红烧肉(唐宁)

 有种毛病叫歧视(唐宁)

 演唱会与番茄节(唐宁)

 为了早饭跳槽(杨俊)

 “人头马”让志愿者哭(汪一新)

 他为什么跳火车?(汪一新)

 麦当劳招智障员工(邵宁)

 唇齿相依(唐宁)

 可否不再叫“保姆”(邵宁)

 为何“不得不啃”?(邵宁)

 “我的空间”在哪里(俞旻骁)

 请慎用数字(周骏)

 记者的脸谱(赵红玲)

 无奈的加班(谈璎)

 养老金多了150元(唐宁)

 也说“保姆荒”(赵红玲)

第十辑 维权与义务

 打上门的“VIP”(唐宁)

 话说车教练(汪一新)

 我们如何吃蟹?(杨展业)

 KTV闹剧(孙卫星)

 “的哥”与“大奔”(连建明)

 “瘦身”也听证,如何?(陈向阳)

 公关,不如攻关(黄惠)

 谁为短信诈骗作伥(俞旻骁)

 说声“谢谢”很难吗?(秦武平)

 PK岂能滥用(杨展业)

 九斤姑娘何其多!(邵宁)

 查自己的钱也收费?(连建明)

 临时停车费归了谁?(周骏)

 天价捉鼠(秦武平)

 劝泳(吴强)

 “寻呼”寻呼员(邵宁)

 “宝马价公厕”(赵红玲)

 水土不服(赵红玲)

 恐吓电话(周骏)

 维权毋忘义务(周骏)

 总是迟到的提醒(顾龙)

 “神仙”的烦恼(吴强)

 为什么而考试(连建明)

 先抱抱亲友如何(黄惠)

第十一辑 心灵与感动

 平静之极(施捷)

 心灵祈愿(施捷)

 雕像能随便塑的?(钱勤发)

 秀才也傻眼(唐宁)

 舐犊情深(施捷)

 雷锋不可以戴手表吗?(汪一新)

 我们需要感动(施捷)

 请善待姚明(孙卫星)

 “开涮”精英不足取?(杨展业)

 不该平静的“一周三逝”(杨俊)

 “股神”的快乐人生(谈璎)

 “好男儿”霍金(吴强)

 生命的分量(李天扬)

第十二辑 城市的环境与意境

 新鞋子旧鞋子(杨俊)

 登先生灵机一动(唐宁)

 三个人和一条焊缝(杨俊)

 目标与指标(杨俊)

 老房子的春天(杨俊)

 城市的意境(朱国顺)

 什么“老克勒”?(钱勤发)

 规划“紫线”(杨俊)

 “方便辞典”和复杂游戏(秦武平)

 别把摄制组当回事(李天扬)

 明知故犯罪加一等(李天扬)

 与其“集中”不如“及时”(周骏)

 期待“襄阳牌”(黄惠)

 今为古用(李天扬)

 少一点“人耗”(黄惠)

第十三辑 经济理念及挑战

 月球在上地球在下(朱国顺)

 “瘦身”(朱国顺)

 悲喜碳化氢(朱国顺)

 翌日(朱国顺)

 航天飞机理念面临挑战(朱国顺)

 硬币的另一面(朱国顺)

 两只“小鹰”鸣不同(朱国顺)

 纽约蝴蝶在忽闪(朱国顺)

 “中国溢价”(朱国顺)

 两个外国人(朱国顺)

 “苹果”的秘密(朱国顺)

 “国际接轨”为啥不讲了?(顾龙)

关注民生 褒荣贬耻 主调鲜明——浅析个人实名言论专栏“新民随笔”(赵红玲顾龙)

跋:新民报人之志趣(陈保平)

试读章节

打黑除恶

钱勤发

时下,打黑除恶,狂飙突进,捷报频传。市民拍手称快之后,也不免疑虑重重:上海是否有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是否有唐·科利奥尼式的人物?是否会形成局部的“西西里岛”?面对这一个个严肃的疑虑,我们可以很坦荡地告诉市民朋友:上海没有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上海也绝不容许有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上海更没有唐·科利奥尼滋生的土壤。但黑恶势力的存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已经被警方打掉的上百个黑恶犯罪团伙来看,正确定义上的黑社会几乎没有,基本上都属于流氓恶势力一类。恰如市委副书记、市政法委书记刘云耕所说:上海一些犯罪团伙利用亲属、同乡的关系,使用暴力等手段,控制一片,独霸一方,形成一定规模的地方恶势力,还有的结帮敲诈勒索,欺行霸市,寻衅滋事,形成流氓恶势力。

实话实说,在我涉猎广泛的采访过程中,确实没有《教父》中唐·科利奥尼式的人物,也没有“西西里岛”式的谈黑色变。但流氓恶势力的所作所为足以让平民百姓心惊胆战。请看——

河南来沪人员刘登田勾结同乡郑荣宝等人,在浦东以暴力手段先后将4名坐台小姐带到宾馆,实施轮奸、劫财、绑架、勒索巨额钱财;

徐孝颐、廖秉承流氓恶势力在南汇用色相勾引他人,随后寻衅滋事,敲诈勒索,一开口就几万几万,目的没达到,就将被害人的脚筋割断;

湖北孝感来沪的陈福安流氓恶势力,占地一方,用暴力垄断黄沙石子生意,暴富后又开设地下赌场,放高利贷,倘有纠纷发生,他们就将被害人的手筋挑断,肢趾砍去;

还有一个“暴力讨债队”,他们清一色黑西装、平顶头、戴墨镜,浑身“发黑”,让人看了“吓佬佬”。这些人采用非法拘禁、绑架等犯罪手段进行讨债,短短几个月里就获利70万元……凡此种种,不是天方夜谭。朗朗乾坤,魔影舞动。打黑除恶已非一个虚妄之词。打黑除恶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古人云:一日纵敌,百年后患。我们没有任何幽默,我们也没有任何选择。我们握紧了“左轮枪”,瞄准的是“狼狗”。

2001年8月8日

洋“三非"现象

汪一新

你没有听说过这个新名词吧。

眼看着在上海“三非”的情况多起来了。有关部门着手进行了专项查处。

“三非”现象,实在是一个新问题:老外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打工。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出人境管理处获悉,2000年查处的外国人“三非”现象比起1999年要高出20%。而1998年查处的“三非”现象就达4198人次。到衡山路的酒吧去坐坐,和老外聊聊,蛮有意思。“你们上海很精彩!”“到上海去开眼界!”已经成为不少国家许多老外的一个热望。上海,对于他们来说充满了机会和魅力。目前在上海办证就业的外国人已达25340人次,他们来自世界119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对于不少国家的某些老外来说,要来中国一趟,并不容易;要办出一张来中国的工作签证,更不容易:外国人在上海就业的岗位应当是用人单位必需的,该外国人应拥有我国目前所缺乏的技术、管理能力或特殊技能。没有一点真才实学,老外也就别指望在上海打工。

非法人境的老外多了起来,他们想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寻找生存新天地。不久以前,边防人员在一艘远洋轮上对一个集装箱重点检查,打开之后,发现在角落里躺着一个大汉,原来是偷渡的老外。不少老外持的是旅游签证,却逾期不归,他们不是来观光的,而是来打工挣钱。这就是非法打工,具有“黑户口”性质了。有的老外为饭店拉门,有的唱唱跳跳作表演,有的替人拍照挣钱,有的当厨师炒大菜。据查,涉嫌“三非”现象的老外来自五大洲,第三世界的国家多一些。在酒吧里,一位大胡子老外,刚拿到了打工的薪水,从口袋里取出一叠簇新的钞票得意地说:“人民币坚挺!”

面对这样的新问题,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的警官如是说:“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了。上海以宽广的胸襟接纳各国的‘洋打工’,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外国人出入境提供服务,进行有序管理。对‘三非’现象,依法查处,也是为了更好地营造上海的投资环境。”

阿拉上海人感慨系之:曾几何时,上海人巴拉巴拉东渡,急切切。有人在国外,学生签证过期,黑了户口,苦打黑工。真没有想到,如今一些老外在上海也是“黑了户口”,在打黑工挣钱。应了一句老话:风水轮流转。从老外那里,我们真真切切地发现:上海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

2001年10月27日P2-4

序言

体现民意 平民视角

丁法章(《新民晚报》原总编辑)

《新民晚报》的“新民随笔”,开了6年多了。这个言论栏目已经形成了几个特点。一是聚焦社会、关注民生的“平民题材”。“随笔”常以广大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依据、为发端,为民代言、为民解忧、与民同乐,字里行间充满身边事、平常人、热心话、人间情,就像平常百姓的“家常菜”。二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平民视角”。编辑记者从普通民众的视角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摆事实、讲道理,持之有故,动之以情,有如同志间谈心,娓娓道来,循循善诱,没有训诫的、居高临下的口吻。三是朴实无华,老少皆宜的“平民文风”。体现在文章中就是用事实说话,说事实的话(有根有据),寓理于事,叙事出理,是事、理、情的有机结合。新民随笔的语言通俗易懂,文笔晓畅,文风拙朴,充满了群众的思想、群众的感情。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

这个栏目的成功,在于反映了《新民晚报》言论的传统风格,即以民为本,以读者为本,选题、说理、表达,都是站在民众的角度,并以之为努力方向。这个栏目,也体现出特殊的实践现实的意义。一是“三贴近”,集中体现丰硕成果。若不是来自实际的群众生活,不可能真正形成风格。二是体现民意,反映民情,代表民声的直接通道。三是培养名编辑、名记者的实践平台。这个面向读者和民众的栏目,值得苦心经营好。

传承文脉 有感而发

金福安(《新民晚报》原总编辑)

评论是报纸的眼睛,代表着报纸的方向和价值观,以及对重大问题的态度。晚报老报人中,以写言论见长的有赵超构(笔名林放)、束纫秋、冯英子、张林岚等人。尤其是老社长林放,可以说是新闻史上最优秀的言论家。1981年,陈沂同志受胡耀邦的委托,到上海来做两件事,一件事是恢复大世界,另一件事就是恢复《新民晚报》。当时虽然困难重重,但在领导的关心下,老报人们进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赵超老复出,《新民晚报》复刊后,他在晚报上写的最早的言论,就是讲老百姓的“公厕问题”。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吃、喝、拉、撒这些民生问题都没解决好,尤其是在区县交接处老百姓的困难很大。《新民晚报》一复刊就为老百姓讲话,很快得到群众的支持。凡是在民族兴、国家兴、人民兴的时期,替人民讲话的媒体,就一定能兴旺发达。《新民晚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因为她发出的声音,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群众心中。

言论是《新民晚报》的半壁江山,精华所在,老一辈新民报人言论的力量,就有这么大。赵超老的“未晚谭”在全国影响都很大;束纫秋思想很深刻,他常要跑街道,搭公交,把亲身感受发为议论,还常写一些国际时评;冯英子嫉恶如仇,容不得任何坏事,不懈地宣传民主、进步的思想。但老报人老的老,走的走,言论需要人接班。“新民随笔”是我当总编的时候,在言论方面的试验品。晚报复刊后的情况是“爷爷”带孙子,我们就把已经成长起来的记者、编辑,也就是孙子里面的长孙挑选出来,叫大家写“随笔”。文章不放在第一版,也不敢叫言论,我们叫“随笔”。采访中间,大家有感而发,把鲜活、生动、大家关心的东西写出来,是一个集体创作的栏目,是“四不像”。经过几年的努力,尤其是去年队伍扩大后,的确呈现出新气象。希望以后好的随笔,能上头版。现在这个栏目已经评上了文新报业集团的优秀媒体品牌,希望她能成长为“响当当”的新闻品牌,有更大的发展,这责任就在大家肩上。

我的四点希望——“新”、“民”、“随”、“笔”

胡劲军(《新民晚报》原总编辑)

“新民随笔”在我的前任金福安总编辑手里创建,我在担任《新民晚报》总编辑的时候,对这一专栏是非常重视的,看着她从创新中走来,从传承中壮大。走过了6年的路,“新民随笔”的社会影响扩大了,成了晚报新闻版上一个亮点,一个品牌;作者队伍也从原来的“七君子”扩充到了20人;报社还专门建立了评论部,由专门的编辑负责这一专栏。2006年,这个栏目被评为文新集团优秀媒体品牌。“新民随笔”还要发展下去,关注民生、回应热点、褒荣贬耻、坚持创新,应该是这个栏目不懈的追求。这里,我讲四点希望。

一是希望“新民随笔”始终坚持一个“新”字。这个栏目强调新闻性、时效性是非常重要的,脱离了新闻就流于一般,没有了差异性,也没有了生命力。因此,评述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回应的社会问题必须是当下热点。新闻性还要加强,时效性还要加快。编写人员要加强沟通、策划,加强与其他各个新闻版之间的沟通,要呼应晚报新闻版上的热点话题,要与新民网、文新传媒网等网络形成互动。

二是希望“新民随笔”认真落实一个“民”字。栏目从创办之初就确立了传承《新民晚报》“飞人寻常百姓家”的特色,强调关注民生、贴合民意、议论民情。所以,有些选题离百姓生活有距离,专业性强,就要坚决舍弃;有些稿件没有很好从老百姓的生活角度、阅读角度去切入,题材再好、思辨性再强也要提出修改。“新民随笔”立意亲民还要体现在注意舆论效果方面,文章见报了,如果有了什么效果就要有后续回音,这是百姓的阅读需求,也是栏目的个性追求。

三是希望“新民随笔”不懈探索一个“随”字。有人问“晚报味”是什么?有“晚报味”的随笔又是什么?其实这样的问题讲的就是“新民随笔”的独特文风。有人说是风格平易,语言通俗;有人说是卓尔不群、独领风骚;有人说是信手拈来,质朴敏锐,都可以探讨,但我想有两条是应该保持的。一是这个栏目中的随笔能让读者感到阅读的轻松和愉快,观点独到,多用短句,快人快语;二是晚报的随笔一定要追求“小视角、大立意”,于细微处见精神,不“于细微”不贴肉,不“见精神”非好稿。

四是希望“新民随笔”努力打造一个“笔”字。这个“笔”字就是队伍建设,名篇源于名笔,要通过这个平台着力培养一批作风扎实、视角独特、文风犀利的名笔。“新民随笔”栏目创设也是机制创新。有人评论说“新民随笔”带来了同台打擂的比试效应,迫使每个人都不敢脱下“红舞鞋”,尽其所长旋出优美的舞蹈,保证了专栏的高品质。栏目几年来也确实培养了一批优秀新闻人才。今后,“新民随笔”要更加注重机制创新和团队打造。深人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感同身受才能言之有物,准确把握才能为民所呼,因此,要尤其注重队伍的作风建设。

多姿多彩 不拘一格

朱大建(《新民晚报》副总编辑)

“新民随笔”是编辑记者编辑采访之余的感慨,可以轻松、亲切、流畅、活泼,也可以深刻、犀利、幽默,提倡鲜明的个人风格,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内容也可以不拘一格,可以从一件没有写进新闻的新闻说起,也可以从一篇已发表的新闻引申开去,但一定要有你自己的切身感受,独特感悟,要说人家没有说过的观点,即使引用别人讲过的观点,也要翻出盎然新意。力戒大话废话,力戒人云亦云陈腐陈旧,力戒只是转述报纸上发表过的新闻,光叙述不议论。

要替读者处理好信息

徐炯(《新民晚报》副总编辑)

媒体除了提供信息,也应帮助受众处理信息。媒体上的言论栏目,就承担着这样的责任。首先,言论的选题很重要,选择某个新闻或生活的某件事、某种现象来分析评论,是告诉受众:它值得关注,有必要想一想。然后,论者要善于选自己的切入角度和评析重点。有些事情,是非分明,答案明确;但更多的事情,含义复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有思维定势,有成见以致偏见;人又受到自身社会经验、知识学养、背景经历的局限,容易把多面、多义的事情看简单了,看浅了;把其实不同的事情看成相同的。优秀的言论作者,笔下评析见事,心里想的是自己的服务对象——大家都“自然”地从这一边看,往这一处想,我就要调一个角度、换一个着力点。

“新民随笔”是记者、编辑的言论栏目。记者、编辑中的优秀者,见多识广,对某一领域了解较深。我以为,请他们来写言论,是一个善用优势的好创意,使“随笔”能对读者有启发、有帮助。反过来,常写“随笔”,对记者、编辑是一种自我训练。能促使自己更周全、更深入地去认识社会,克服自身的思维定势。

如今媒体的言论渐多,令人欣喜。但有不少篇什,说的是人尽皆知的一些道理,句句都对,但对受众“处理信息”,价值有限。“新民随笔”应当有自己的追求,应当坚持开办以来的作者队伍特色和由此而来的文章特色,并努力使特色更鲜明。

(周忱 赵红玲 整理)

后记

跋:新民报人之志趣

陈保平

“新民随笔”是一个本报同人撰稿的言论专栏,创办已五年,开始是几名记者轮流执笔,号称“七君子”,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许多读者会指名道姓给他们写信,反映社会问题,希望他们仗义执言。近几年来新老相传,报社又涌出一批年轻的编辑记者,他们大都是各部门的骨干,身处采编一线,算得上是一群最接近事实的报人,他们写作的风格或许有异,但代民立言的主旨却是一致的。

做一个报人,文字简洁漂亮,倚马可待固然是重要的基本功,但如果对新闻缺少敏感和冲动,对社会没有“问题”意识,对人类缺乏关怀,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报人。新民报历史上“三张一赵”(即张恨水、张慧剑、张友鸾、赵超构),都是先有济世之心,再有妙手文章,现在这本“新民随笔”辑录的二百余篇文章,与老报人比,功力与文采都还有差距,但明是非,辨真伪,小至对菜场外来务工人员的尊重,大到对体制弊端的批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民之不足补之,发言立论总是“以百姓心为心”,则是与前辈一脉相承的。

新民报人的言论还有个特点,就是文字朴实、态度平和,既不发故作高深之论,也没有“世人皆浊我独清”的优越,写文章都是结合新闻事件,社会现象,一事一议,有感而发。有的文章写得很有深度,如李天扬的《生命的分量》、杨展业的《巨玉的命运》、黄惠的《先抱抱你的身边人》等,但仍然保持了那种犀利而不张狂,鲜明而不激愤的晚报风格。这或许也是秉承了前辈们说的我们的言论是“毛毛雨、湿透衣”的传统。当然,要做到“湿透衣”并不容易,但不干不湿、不痛不痒、不明不白肯定不是新民报人的志趣。

从立言的角度看,民众、政府、知识界有时会有不同的出发点,相对来说,民众更注重维护切身利益;政府会多考虑社会的稳定;而知识界常常是思想领先,如何使这三者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报纸的言论专栏,应介于三者之间,尽量做到全面、客观、公正,既不标新立异,也不随声附和。就像当年前辈说的,报纸要做到“不盲”:“即夫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为盲信;感情所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陷于盲”。这实在是报纸言论的至理名言,我们应以此为训,把“新民随笔”越办越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