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撒旦的阳光下/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乔治·贝尔纳诺斯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法国小说家、评论家乔治·贝尔纳诺斯的成名作。一个被引诱怀孕的十六岁的姑娘,用猎枪打死了为了名声打算抛弃她的侯爵,然后她又当上了另一个乡 绅卡莱大夫的情妇…………姑娘后来在医院产下一死婴,一个月后出院便疯疯癫癫,几乎献身给撒便……多尼桑神父在野外遇见她,于是他不顾自身沉沦的危险,要在姑娘身上追觅撒旦,从社会道德的堕落追寻到人类灵魂的邪恶。小说阐释了“人类禁不住世俗的诱惑”的主题。全书贯穿了善与恶的两种力量争取人类灵魂的斗争。

内容推荐

乡村姑娘穆谢特,青春的精力无处宣泄,为了追求浪漫的经历,反抗单调的日常生活,她委身于当地的一个乡绅卡迪尼昂侯爵,成为了他的情妇并怀了身孕。她本想与卡迪尼昂私奔,不仅遭到拒绝,而且眼见自己就要被抛弃,愤怒之下,她用猎枪打死了这个厚颜无耻、卑劣自私的破落贵族。而后,她又与当地另一个老爷、专区议员、好色的医生卡莱私通,求卡莱给她施行人工流产,又遭拒绝。在歇斯底里地大发作后,她生下了一个死婴,成为了闻名的荡妇。当地的本堂副神父、年轻的多尼桑教士,信仰虔诚,品性忠厚,德行高洁,在教区深得民心。一个神秘的黑夜里,他在荒野与穆谢特偶然相遇,有了一段奇特的经历,他洞悉了穆谢特的罪过,认定她为撤旦所掌握,终于使她阡悔了自己的罪孽。这个已经被撒旦剥夺了一切、包括自己罪恶的女人,最后只有以自杀结束自己的一生。临终前,多尼桑把她背到了教堂。此事引起了轩然大波,多尼桑神父被迫进了精神病院。出院后,他被派到偏远的地区任一小差事,他继续致力于与撤旦的斗争。他没有成功,他被人世间的深重的罪恶耗尽了自己的精力,最后死在自己的职守中。

目录

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陌生的精神世界的书

主要人物表

序幕 穆谢特的故事

第一部 绝望的诱惑

第二部 兰布尔的圣徒

名家评论

乔治·贝尔纳诺斯生平和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在紫杉修剪整齐的园子里,在散发烤乳香味的光秃秃的廊下,雄心勃勃的小姑娘,正是在那里等腻了。不知道等什么,而且一直未来……她正是从那儿启程,走到比印度还远的地方。对克里斯托夫·哥伦布来说,所幸地球是圆的,那传奇的舰队刚刚起航,就已经驶入返回的路上……然而,可能还有一条诱人的路,它笔直,不可改变,又时时偏离,人有去无回。热尔曼娜或者明天走上那条路的女人,要是还能讲话,就会这样说:“你们的正路不通向任何地方,即使走上去又如何呢?……要我拿跟线团一样圆的世界做什么呢?”

一个人生来似乎要平静地过一辈子,路途上却等待着悲惨的命运。事情出人意外,可以说无法预料……然而,事实无足轻重:悲剧在他心中。

马洛蒂拜访侯爵府,如果自尊心不是伤害得那么深,他定会把那情景好好向老婆描述一番。他想最好还是保持沉默,以傲慢和咄咄逼人的态度,来掩盖一阵自己的不安和尴尬。何况,他要报复,打算在家里谋划,拿女儿撒气,轻而易举地挽回面子。许多虚荣心重的笨伯,在生活中失了意,就把家庭当成耍威风的地盘。因为家里一小撮弱者,连懦夫都能使之害怕,由他们支配,真是手到擒来。这也不怪,无能之辈就爱在别人的痛苦中,看到自己的这种平庸。

因此,刚吃罢晚饭,马洛蒂便突然以命令的口气说:

”丫头,我有话跟你说……”

热尔曼娜抬起头,慢慢把毛线活放在桌上,等父亲说下去。

“他蒙了我,”父亲以同样口气继续说道,“严重地蒙了我……家庭里,一个女孩子失了足,就跟破产的商人一样……明天,人人都可能戳我们的脊梁骨,而我们是无可指责的人,做生意守信用,不欠别人一文钱。哼,你本该求我们宽恕,跟我们商量,可是你偏不这样,究竟干什么呢?整天呜呜呜,哇哇哇,哭哭啼啼,像要死似的,就知道号丧!然而情况呢,一点也不告诉你爸爸妈妈。嘴紧紧的,一字不漏,没治了!这种情形,再拖一天也不行。”他用拳头敲着桌子,最后说道:“否则,要让你知道我叫什么!别哭了!你到底想不想说?”

“我巴不得讲出来。”可怜的姑娘答道,还想拖延时间。

她不再怀疑,她怀着恐惧的心情等待的时刻已经来到。在这关键时刻,她一周来打好的主意,忽地全拥人头脑,乱糟糟搅成一团。

“刚才我见到你的情郎了,”马洛蒂接着说道,“亲眼见到的……小姐胃口挺高,找了个侯爵。对爸爸的啤酒感到脸红了吗?……可怜的傻丫头,已经认为自己成丁贵妇,成了侯爵府女主人。由伯爵和男爵陪伴,还有一个少年侍从替自己捧着长裙!……我和他,我们终于一起谈了谈,看看我们能不能谈得拢。你要向我保证闭着眼睛服从,一直朝前走。”

女儿无声地抽抽搭搭,明亮的眼神透过泪帘,事先担心的耻辱已不再令她恐惧了。“我肯定羞得要寻死!”昨天她一小时一小时挨,等待爸爸发作,心中还反复这样嘀咕。可是现在,她寻觅这种羞愧,却无影无踪了。

“你听我的话吗?”马洛蒂追问道。

“您要我做什么呢?”女儿反问一句。

马洛蒂沉吟一下:“卡莱先生明天到这儿来。”

“明天不行。”女儿打断他的话,“星期六,是坦率交易的日子。”

马洛蒂瞠目结舌,打量她一下。

“哦,对,我倒忘了。”他说道,“你说得对,星期六吧。”

她提出这种异议的声调既干脆又沉稳,是她父亲从未听到过的。坐在火灶旁的老太婆却像挨了一击,哼哼起来。

“星期六…一好!我是说星期六,”啤酒酿造者谈话思路中断,接着说道,“卡莱,那人有阅历,办事认真,也有感情……丫头,存着眼泪,到他面前流去吧!到时候我们一起去找他。”

“噢!不……”女儿来了一句。

既已下定决心,在激战时刻,她觉得十分自由,精神抖擞!这个不字在她嘴唇上,犹如初吻一般,给她又甜美又苦涩的感觉。这是她的第一次挑战。

“真的吗?”老头子暴跳如雷。

“瞧你,安托万!”妈妈插言道,“让她喘口气嘛!这么个大姑娘,你让她跟你那议员讲什么呀?”

“讲真话呗,还用问!”马洛蒂嚷道,“首先,我那议员是医生。这是一!如果没结婚就生下孩子,我们到亚眠告状,也好有他一个证词。这是二!再说,一名医生,这就是教育,就是科学……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共和派的本堂神父。况且,你们把秘密当成宝贝,真叫我好笑!你以为侯爵会头一个讲吗?当时,小丫头还不足年龄,也许是诱奸,这可能给他带来严重后果!天杀的,会把他送上刑事法庭!那家伙摆出大老爷派头,把人当成傻瓜,瞪眼说瞎话,明摆着的事也否认,一个穷光蛋侯爵!……小冤家!”他转身冲女儿喊道,“他还揍了你爸爸!”

最后这句谎话,他并不是蓄意讲的,仅仅是辩术的一句妙语。妙则妙矣,可惜没有击中目标。起来反抗的姑娘的心跳得更加剧烈,但头脑里想的并不是一家之主遭受的侮辱,而是那位英雄盛怒时的依稀形象……他的巴掌!那只吓人的巴掌!……于是,她放肆地瞧了一眼,在父亲的脸上寻找巴掌印。

“听听我的,”马洛蒂老太婆开了口,“让我说两句!……”

她用双手抱住女儿的头,说道:

“可怜的小傻瓜,不跟爸爸妈妈讲实话,又跟谁去讲呢?我发觉出事儿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可是后来呢!现在,你也知道了,男人的许诺值多少钱吧?热尔曼娜,他们全都满口谎言!马洛蒂小姐?算了吧!我不认识她呀!你还不够心高气傲,不会把他的谎话给堵回去吧?你要让别人以为,你失身是跟一个穷小于,跟一个仆人,跟一个流浪汉吗?好了,承认吧!他让你保证什么也不说吧?……他不会娶你的,我的闺女!你要我告诉你吗?他在蒙特勒伊的公证人,已经接受委托出售夏尔梅特庄园,包括磨坊和所有财产。那座府邸也要出手!有那么一天,全玩完!就光杆一个!可是你哪,要当众人嘲笑的对象吗?……你倒是说呀,木头脑袋!”她嚷道。

“……就光杆一个……”听了那么多话,她只记住这几句。孤单一人……被抛弃,黄粱美梦,一场空……在芸芸众生里孤孤单单……悔恨当初!……在世上,除了孤单和寂寞,还怕什么呢?想到此处,她双手交叉在胸口,天真地寻找初长的乳房,那瘦小的胸脯已经深深地受伤。她的手指狠命压薄布里的心口,直到伴随一声本能的喊叫,从疼痛中进发出一种新的信念。

“妈妈!妈妈!我宁愿死去!”

“好了,”马洛蒂说道,“你在他和我们之间选择。说话当真,就跟我叫安托万一样,我再容你一天工夫……听见了吗?小冤家!多一个钟头也不行!”

在她和她情人之间,她看见了这个怒气冲冲的胖男人,丑事不可挽回,木已成舟,通向未来和欢乐的唯一的一扇门重又关上……诚然,她已经答应守口如瓶,但是,沉默也保护她自己。现在,她憎恶这个胖男人。

“不!不!”她又说道。

“老天爷,她疯了!”妈妈举起胳膊,叹道,“简直该捆起来送疯人院!”

“我肯定会疯的。”热尔曼娜哭得更凶,又说道,“嗳!你们为什么折磨我!随便你们怎么决定,打我好了,把我赶出去,我就自杀……可是这件事,我就是一句也不告诉你们!说人家侯爵先生,都是瞎话,他连碰都没有碰我一下。”

“小婊子!”啤酒酿造者嘴里咕哝一声。

“你们既然不相信我,干吗问我?”她以孩子的声音重复道。

她跟父亲对垒,透过泪水同父亲对视。她仗着自己的青春,仗着自己残忍的青春,感到更加强大。

“相信你?”马洛蒂说道,“相信你?要想欺骗精明的爸爸,你还得再狡猾些……要我告诉你吗?你那个隋郎,最后承认了!我有招儿,打他个措手不及。我说:‘随您怎么否认,小丫头全讲了。’”

“噢!妈……妈!妈妈,”热尔曼娜结结巴巴地说,“他真……敢……他真敢!”

她那美丽的蓝眼睛突然干得冒火,变成紫色,额头苍白,口里燥热,嚅动嘴唇也讲不出话来。

“住口,你要把她逼死。”老太婆说,“咱们家的灾难啊!”

然而,女儿尽管讲不出话,蓝眼睛却充分表达出来。啤酒酿造者被这满含蔑视的目光偷偷盯了一下。这个姑娘一看要被人夺走心头肉,夺走她的爱,这另一个果实,立即现出凶神恶煞的样子,比一个护卫自己孩子的女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出去,滚开!”受到挫辱的父亲结结巴巴地说道。

热尔曼娜一时未动弹,她眼睛低垂,嘴唇颤抖,招认的话犹如天大的侮辱要冲口而出,但是憋住了。接着,她收拾针和线团,拿起毛线活,傲然地走出去。而她的脸比收割时捆麦子的女人还要红。

可是,她一离开父母的监视,便如小鹿一般,三步两步蹿上楼梯,啪的一声关上自己的房门。窗户半敞着,望得见在两侧栽着绣球花的路径尽头,一片韭葱地的边缘,是封闭她这小天地的漆成白色的铁栅门……外面是别人家的小砖房,一直排列到街道的拐弯处。那里有一个冒烟的破房,茅草顶,四面柴泥墙布满裂缝,那是本区最贫贱的乞丐吕戈老头的住所……在红墙亮瓦中间的那间摇摇欲坠的破房,那又是另外一个乞丐,另外一个自由人。

她躺在床上,面颊贴在枕窝上,极力收拢心思,要理出眉目。可是脑子里却乱哄哄的,只听见怒火的嗡嗡声……唉!可怜的姑娘!她的命运就要在一张孩子床上决定,而这张床多么明净,还散发着涂蜡和新布的气味!

有两个小时,热尔曼娜头脑里转了不少计划,企图征服世界。至于世界是否已经有了主人,姑娘们是不考虑的。她呻吟、喊叫、哭泣,却丝毫改变不了严酷的现实。她承认了错误,艳事为人所知,还有可能早些见到情人吗?再说,还能见到他吗?他还肯见面吗?她自言自语:他以为我泄露了他的秘密,就不再敬重我了。“有那么一天,全玩完!”刚才马洛蒂老太婆嚷道。怪事!她第一次产生惶恐的预感,但想的是将来的孤独,而不是被人抛弃。她并不害艙对方负情,对此也从未存过幻想。这种可敬的资产者的平庸生活,这栋体面的砖房,这座装备有发动机的啤酒厂,这本身就含有报酬的好品行,以及一个少女,有名商人的女儿所应有的自爱自重,对,所有这些宝贵的东西即使一齐丧失,也不会引起她瞬间的不安。看到她穿上节日的衣裙,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听到她欢快清新的笑声,马洛蒂老头毫不怀疑他家小姐已臻于完美。他时常不无自豪地说,“调教得像位王后”。还说:“我心安了,这就足愿了。”然而,他的良心,一向只对照他的总账。

晚风清爽,远处,小格子窗户一扇一扇映现灯光。外面的沙径变成一条模糊的白带,而可笑的小园子拓延了,融于夜色,突然幽邃难测了……热尔曼娜从愤怒中醒来,好像从梦中惊醒。她跳下床,走到房门倾听,唯有啤酒酿造者惯常的呼噜,以及挂钟庄重的滴答声.于是返身走向敞着的窗户,在狭窄的笼子里转了十来圈,脚步宛似小狼哨无声息,既敏捷又诡秘……咦,怎么?已经半夜啦?

夜深人静,这已经意味涉险与闯荡,美妙的冒险,博大的心灵可以展翅翱翔。万物进入梦乡,没有一处陷阱……“自由啦!”她突然说道。这低哑的声音,伴随着快感的呻吟,对她情人并不陌生……她的确自由了。

自由啦!自由啦,她再三重复,也越来越确信。诚然,她还说不清谁使她自由,当初又锁在什么铁链上。她只是在会意的寂静中心花怒放…一刚人皎洁之夜,一只雌[生的幼兽,再次试它长成的肌肉、牙齿和利爪,先是胆怯心虚,继而进入陶醉的状态。

她离开整个过去,犹如离开临时的窝。

她摸索着打开房门,一级一级走下楼梯,在锁眼里咯吱吱拧钥匙,忽觉户外空气扑面,从未有过的畅快。小园子影子般滑过去……越过铁栅门……大路,以及大路的头一处弯道……直到那边,把村镇抛在身后,在密集而幽暗的树林中,她才喘口气……于是,她还因为新发现而高兴得浑身发抖……她得这段路十分漫长。面前展开的夜,宛如避难所,又好似猎物……她心中毫无打算,只感到头脑空空,无比惬意……“出去!滚开!”刚才马洛蒂老头说。还有比这更容易的事吗?她走了。P11-15

序言

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陌生的精神世界的书

柳鸣九

这部小说曾于1970年在法国由皮埃尔·加尔狄拉尔改编成电视剧搬上荧屏,这也许能说明一点问题,并构成我们对它进行分析说明的一个出发点。

在当今影视事业空前发达的时代里,改编成电影或电视的文学作品,既有纯文学性的名著,也有非纯文学性的、娱乐性或消遣性的通俗文学,我们这里只在纯文学性的名著范围里进行讨论。正如我们所见到的,虽然并非所有一切不仅具有内在的价值、而且还具有生动有趣、引人人胜等外向型特点的文学名著,都能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但得以被搬上银幕或荧屏的文学名著,却几乎都具有某些外向型的特点:故事陸强、描写生动、场景独特、有戏剧性、能激起人们的想象与回味,等等。根据这种常情,当你读完眼前的这部小说后,你也许会产生一个问题:这样一部小说怎么可以改编成电视?

当你产生这个问题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与着眼点是放在这部小说某些不生动的场景上、放在人物的某些抽象的对话与某些神学气味十足的精神活动上、放在某些被蒙上了一层宗教的纱幕因而令人难以窥其真相的事件上。总之,所有这一切会使你感到,这部作品不充分具备某些外向型特点,不足以改编成有吸引力的电视剧。

当然,编导选中这部作品不无原因,如果说它有些章节没有什么戏剧性、没有这种或那种吸引人的因素的话,但它的故事框架,它所表现的那么一件事,却具有十足的戏剧性,具有足以引起人们的兴趣甚至好奇心的内容与成分。

乡村姑娘穆谢特,青春的精力无处宣泄,为了追求浪漫的经历,反抗单调的日常生活,她委身于当地的一个乡绅卡迪尼昂侯爵,成为了他的情妇并怀了身孕。她本想与卡迪尼昂私奔,不仅遭到拒绝,而且眼见自己就要被抛弃,愤怒之下,她用猎枪打死了这个厚颜无耻、卑劣自私的破落贵族。而后,她又与当地另一个老爷、专区议员、好色的医生卡莱私通,求卡莱给她施行人工流产,又遭拒绝。在歇斯底里地大发作后,她生下了一个死婴,成为了闻名的荡妇。当地的本堂副神父、年轻的多尼桑教士,信仰虔诚,品性忠厚,德行高洁,在教区深得民心。一个神秘的黑夜里,他在荒野与穆谢特偶然相遇,有了一段奇特的经历,他洞悉了穆谢特的罪过,认定她为撒旦所掌握,终于使她阡悔了自己的罪孽。这个已经被撒旦剥夺了一切、包括自己罪恶的女人,最后只有以自杀结束自己的一生。临终前,多尼桑把她背到了教堂。此事引起了轩然大波,多尼桑神父被迫进了精神病院。出院后,他被派到偏远的地区任一小差事,他继续致力于与撒旦的斗争。他没有成功,他被人世间的深重的罪恶耗尽了自己的精力,最后死在自己的职守中。

这样一个故事框架无疑是很容易被影视编导格外看重的,独特的乡村生活、不寻常的事件、包法利夫人式的追求,性、私通、情杀,神秘的邂逅相遇、善与恶的斗争、修行者的坚毅与软弱、殉道者的奋斗与悲剧……所有这些内容与基因都可以用影视的手段加以渲染、放大、绘声绘色,足以生产出一部既吸引人、使人感到“有看头”又引人深思的佳作……

是的,你会承认这部作品的故事题材的确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当你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你却又的的确确有枯燥之感。你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有看头”的故事被写得如此没有吸引力,被写成了这样一本需要有耐性才看得下去的书。如果这本书真是失败之作,那你可以把它丢下了事,不再一顾,而这部书却偏偏是法国现代大作家贝尔纳诺斯的一举成名之作,它已经作为一部名著进入了法国二十世纪文学的经典文库。闻名于世的“七星丛书”就选人了此作……这的确是一个矛盾,作品与阅读的矛盾,这个矛盾颇值得加以分析。

首先,应该承认你的感受是事出有因的。这部作品某些章节的确使人感到枯燥,读起来需要有耐心。而造成读者这种感受的原因不外是这么几个:一是有些章节无故事情节与生活场景可言,而是充满了书中几个教会人物莫努一斯格雷神父、德芒曰神父、吕扎尔纳本堂神父、多尼桑神父等人之间关于宗教事务、宗教哲理的对话,而且这些对话既不是以作者的语言加以复述,也没有由作者加以注释,而是完全用教会人士特定的宗教语言与表述方式进行的,二是有些章节亦无心理描写与心理分析可言,而是充满了教会人物头脑中那种玄学式的思考;三是有些章节在对事件与对人物进行分析与评述的时候,经常不是用我们所熟悉的世俗的语言与概念,而往往也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分析,同样也带有浓厚的宗教玄理色彩。有了这些情况,要使读者兴趣盎然就很不容易了。而且还应该指出,这些情况所占的篇幅还不少。除了“序幕’以外,不论在第一部还是在第二部,也就是说有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那些情况。

根据这些隋况,你也许会认定作者显然缺乏形象思维与形象描绘的能力,显然不善于利用这样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框架,在一个个生动充实的现实空间里,扮演一段段、一节节富于变化的生活进程,不善于以叙述的艺术引人入胜。看来作者是一个缺乏小说家重要的禀赋与技艺的人,一个喜欢在抽象的、形而上学的唠叨中使人厌烦的人。然而,你在真正要作出这种结论的时候,你又会感到有些犹疑。你会想起你在读这本小说的“序幕”时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制止你对作者作出上述的判决,甚至会使你得出相反的结论。因为占全书将近三分之一篇幅的“序幕”,与后两部分恰成鲜明的对照。它是对世俗生活生动而真实的描绘,它是对人物内心深刻的剖析与揭示。它完全是巴尔扎克式的小说,是伦勃朗式的图景,它充分地显示了作者的小说家描写与叙述的才能,不仅仅是小说家的才能,而且还有戏剧家的才能!

“序幕”里集中丁穆谢特的故事与经历:她的包法利夫人式的追求、她的失足沉沦、凶杀、堕胎,等等;也集中了所有的矛盾:穆谢特与两个情夫的矛盾、她与自己家庭的矛盾以及她的家庭与败坏者的矛盾,等等;另外,乡村环境的丑陋、人与人关系的粗俗、人心的卑劣、情欲的狰狞等这些现实内容,也都在这一部分里得到展示。而所有这些又都是通过穆谢特家庭中一两个场景、她父亲与侯爵吵架的场景、特别是通过穆谢特与两个隋夫打交道的场景表现出来的。我们知道,在场景的构成中,对场面景况的描绘、对人物在场面中状态的叙述以及对时空两方面的有关背景的交代,固然都是重要的成分,但场景中人物的对话无疑更为重要,它能带动其他成分形成一个活跃的整体,它能给予场面以生气或灵魂。贝尔纳诺斯在“序幕”里证明了自己是写对话的能手。他非常善于写世俗生活中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对话,他利用对话既把过去的故事背景巧妙地透露出来,又自然地推动着目前事态的进展,而且,他还通过对话把人物之间绷紧的张力与对话双方内心深处的活动、意图揭示无佘。对话写得如此成功,其中竟浓缩着如此多的事件内容与心理内容,充满了如此丰富的戏剧性,简直可以说是戏剧语言了。因此,“序幕”中一个个场景以其紧凑集中而言,也就像是戏剧中一场场扣人心弦的戏。这就是贝尔纳诺斯小说家艺术才能之一显示,是他形象描绘能力之一明证,是他的《在撒旦的阳光下》作为文学名著之一标记。

那么为什么到了第一部、第二部里,情况就截然不同,几乎完全消失了人们所谓的“吸引力”、“可读性”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作者在这两部分所描述的内容以及他对这些内容所采取的独特的描述角度。

小说的第一部与第二部都是以多尼桑神父为中心。从情节来说,是叙述穆谢特事件在教会中给他带来的影响与后果;从生活内容来说,是在教会的“政治”中多尼桑神父境况的变迁;从人物的发展变化与精神状况来说,则是多尼桑神父对待善与恶、上帝与撒旦的态度以及他的矛盾斗争。总而言之,作者描述的内容都没有离开宗教问题、宗教事务与宗教人物,而这两部分又占有了整个作品的大部分篇幅。既然全书的重点如此,可见作者是在致力于一种宗教文学,写一本宗教题材的书,一部宗教小说。他所描述的这种内容,其吸引力与可读性的程度显然要比《三剑客》、《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来得低。因此,当他在这部小说里由穆谢特的桃色故事转向多尼桑神父充满了灵性的经历的时候,当他的笔锋一转的时候,企图在小说中找有趣的故事情节的读者,肯定会兴味大减。

更为关键的原因还不在于描述内容变化,而在于作者对这一内容所采取的独特的描述角度。为了说明问题,不妨举两个例子。

其一,多尼桑神父一个黑夜里在野外的经历,如果作者采取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描述克洛德·弗罗洛神父那样的角度来加以描述,那肯定是另一番光景,另一番趣味。雨果对弗罗洛描述的角度是旁观的、自外而内的,他站在弗罗洛的旁边,向读者介绍与描述这个人物的所有一切,从历史到现状、从行为到内心,就像讲解员站在展览品的旁边进行讲解一样。他对这个人物而言,无异于上帝对于造物,他了解、洞悉这个人物的一切以及与这个人物有关的一切。而在眼前这部小说里,贝尔纳诺斯却不充当多尼桑的全能讲解者的角色。他并不想把多尼桑神父在这黑夜里的经历都说明得一清二楚,都解释得明明白白。他虽然没有采取人物自我叙述的角度,虽然保持着一种形式上旁观的叙述角度,但他并不作为旁观的造物主全视野地把人物的一切都描述出来,而只是从人物主观感受的窗口、从这样一个特定的带有极大限定性的角度来加以描述,而且这些感受又是来自一个充满了宗教感情、头脑里满是宗教神秘主义成分的青年教士。因此,这一夜的经历被描绘得缺乏客观的、实在的明确性,它像噩梦一样,朦胧不清,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主义的气氛与色彩,使人难以辨识其中的真相,更谈不上具体的细节了。读者只能通过模糊不清的事实的幻影、那些奇特的带有象征意味的对话与动作,隐约地感到那是一段奇特的经历。多尼桑所遇到的很可能不是一个男人而是一个女人,这女人看来也许就是穆谢特。而在这奇特的黑夜里,年轻的神父与这个神秘的人物之间有了一种不寻常的关系。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如果作者从使人爱读的目的出发,采取旁观的、全视野的描述角度,本来可以把它写成浪漫情调十足、使人感到“可读性强”的一章,而今在贝尔纳诺斯的笔下却需要读者在阅读中仔细加以辨析,原因就在于他没有采取通俗小说中常有的那种描述角度。

其二,穆谢特事件后,教会对多尼桑神父的处置。自杀的穆谢特临终前要求把她抬到教堂去咽气,多尼桑不顾其父母的反对,竟亲自背着她去了教堂。此事在地方上与教会中都引起哗然。在教会看来,此举极为有失体统,不啻是一大丑闻。为了保全教会的面子,教会当权者宣称多尼桑神父有精神病,把他送进了精神病院。要把一个精神正常的人送进这种病院,教会当然得设法取得诊断医生的合作。这个小小的阴谋如果作者采取巴尔扎克在《杜尔的本堂神父》中的描述角度与方法去加以描叙,他完全可能写成深刻揭示教会事务的戏剧性的篇章。巴尔扎克在他那部小说里以客观的全视野的描述方法,把教会人物围绕着现实利益,甚至是鸡零狗碎的小利,所展开的钩心斗角表现得十分戏剧性,使读者并不因为其题材的平淡而失去阅读的兴味。但是,在贝尔纳诺斯的这部小说里,虽然多尼桑案件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是戏剧性的,然而,贝尔纳诺斯却把这一切都压缩在主教给议事司铎的一封信里,让所有这一切通过一个教会人物的立场、眼光与语言来加以概述,而这样一个教会人物的看法显然有很大的限定性。贝尔纳诺斯采取这种描述角度,当然不可能像巴尔扎克在《杜尔的本堂神父》中那样,把事件表现得充分、透彻而淋漓尽致以使读者感到满足。  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叙事者的角度,是历来小说家都十分用心的问题。一个作家采取某种描述角度即使不是合理的,对他来说,也是有意的、自觉的、事出有因的。当贝尔纳诺斯十分自觉地丢合了叙事的情趣,致力于把小说写得“不吸引入”的时候,他是为了什么?看来,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接近宗教界与宗教人物的角度,来展示这个领域与这一类人物。

因为宗教与教会的统治曾给人类带来了黑暗的中世纪,也因为宗教与教会在历史上是与那已经被否定的封建主义紧密相连的,所以,在近代文学中,宗教与教会人物总处于一种被揭露被批判的地位。当作家带着否定的倾向,以一种冷眼旁观的角度来对待与描述他的教会人物时,他作品中的这类人物不是可笑就是可憎。然而,作为一个相当庞大的社会组织,教会所拥有的人数众多的神职人员难道不是可笑就是可憎?须知,低级的教士往往出自社会的下层,何况,神职人员、教士也都是具体的人,只不过是在特定的观念体系支配下控制下的人而已。特别是随着教会在资本主义关系确立以后的社会里所具有的地位与作用的变化,文学描绘中的漫画化倾向就开始更成为问题。当然,文学中也有正面的神职人员,如像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的卞福汝主教,但这样的人物头上又有着一种特异的光圈,完全是作者理想化的结果。贝尔纳诺斯是在教会学校完成他的中等教育的,他受到宗教的熏陶自不待言。而且,在这期间,他结识了修道院院长拉格朗热。他的成名作《在撒旦的阳光下》中的多尼桑神父就是以拉格朗热为原型塑造的。他所受的教育与他的交往经验既给他提供了写作的题材与灵感,也造成了他要尽可能就近地、贴切地描述这种人物的自觉意图,使他选取了这部小说中这样一种描述角度。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他着意于描述他们平淡无味的生活,他们如何交谈,他们用什么特定的语言方式,他们如何进行思维以及他们对事物有什么样的感受,等等。即使是对客观现实生活中不平常的事件,他也是从他们的角度、他们的眼光、他们的感受去加以描述的。虽然他在小说中并没有以“我”的形式让教会人物自述,“现身说法”,但他所选取的描述角度无疑是最贴近人物的,如果不说是已经合而为一了的话。

特别与这部小说的描述角度、描述方法有关的,是作者以多尼桑神父为作品的中心,而多尼桑又是一个忠于上帝、忠于信仰、忠于职守的教士。世界上任何一种思想体系、主义学说,都有自己忠实的、积极的、抱着绝对的主观真诚、具备忘我献身精神的信奉者与追随者,也就是说,自己的“圣徒”。在这部小说里,多尼桑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圣徒。对于圣徒式的人物,以常人的标准往往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于这样一个与我们的文化传统相距很远的思想体系的“圣徒”更是如此。例如:他说话用的全是宗教语言,他思考用的全是宗教概念,他的感受总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他不仅把真正属于人间罪恶范畴的东西,而且也把一切与教义不符的东西、一切与自然和人性有关的东西,都视为来自撒旦。他几乎与一切世俗的观念、世俗的希求决裂,等等。这岂不是一种抽象精神的化身?岂不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形象?一种主观臆造的产物?然而,如果考虑到任何主义都有自己绝对忠诚的成员,那么在天主教思想体系中出现多尼桑这样的圣徒也就不足为怪了,多尼桑那种圣徒的语言也就是可以理解了。多尼桑这个圣徒形象正揭示了一种主义学说,特别是一种曾经与政治统治权结合在一起的主义学说,对于人心人脑的控制与支配可以深入到什么程度。正是为了真实地表现出一个圣徒,贝尔纳诺斯才在自己的小说里着力写圣徒的语言、圣徒的思考方式与感受方式,这也就决定了他在小说里的描述角度与作品的风貌。

如果多尼桑神父这个形象只具有这一面,那他终究是一个苍白的、没有血肉的形象,一个贝雅特丽齐式的理想化身,一个顶着光圈的半人半神。但是,多尼桑具有另一面,他身上存在着灵与肉、上帝与撒旦、教义与人陸、教规与人情的激烈斗争。为了压制自己身上、自己内心里的后一个方面,他竟穿上了那样可怕的苦行衣,还把自己的肉体鞭打得伤痕累累。他那身苦行衣、他身上那些可怕的伤痕、他在荒野黑夜里所感到的“眩晕”、“痛苦”、“迷乱”、“幻觉”,都说明了他身上两种倾向、两种成分、两种“人格”斗争的激烈程度。直到他的晚年,这种斗争也没有结束,以致他整个一生都不断施用“惩罚自己的酷刑”,用“严重损害了身体”的方法“折磨自己”。他这样忠于上帝、忠于教义而扼杀自己身上一切世俗成分、自然成分的精神搏斗,的确是惊心动魄的。然而,他终于认识到这种努力是徒劳的,撒旦无处不在,难以清除,也难以从自身中根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一个悲剧形象。他的悲剧是深刻的,因为正如作者的书名所指出的,他是在“撒旦的阳光下”。《在撒旦的阳光下》,多么深刻的题名!这里没有上帝的阳光,只有撒旦的阳光普照。因为这个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性的世界,而不是上帝的世界,抽象教义的世界。要在这样一个世界上实现上帝的完全胜利、抽象教义的绝对统治,那是违反自然,难以达到目的的。

最后,让我们回到读书趣味的问题上来。这里不妨把读书趣味区分为两种:一种是追求生动有趣的情节故事,甚至追求消遣娱乐的读书趣味;另一种则是求知,追求思考与研究乐趣的读书趣味。当我们怀着前一种趣味来读《在撒旦的阳光下》时,我们会感到某些失望与不耐烦,因为贝尔纳诺斯的确丢合了一些叙事的情趣;但当我们怀着后一种兴趣来读这部作品时,我们则会深感有所获、有所悟。因为贝尔纳诺斯在作品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我们深感陌生的精神世界与一种相当特殊的人物,使我们看到他们如何言行、如何对待事物、如何经受自己灵魂中的骚动与困扰。不可否认,这是一本难写的书(比编写一个通俗小说故事要难上百倍),一本难译的书,因而也是一本难读的小说,然而它又是一本向我们阐明了一个思想体系的书,一本足以引起研究的兴趣与思索的具有启示意义的书。

书评(媒体评论)

我真遗憾不是在1926年《在撒旦的阳光下》一出版,就读了这部小说的那些人。这部小说不同于迄今为止所有的全部小说。在这本书中,读者碰到了灵魂的杀手,该有多么奇怪啊。

——[英]格拉汉姆·格林

如果有人说,乔治·贝尔纳诺斯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小说家,那是不足为奇的。

——[法]安德烈·马尔罗

贝尔纳诺斯不顾小说题材的成规,让读者瞥见心灵的秘密,也能让清醒的头脑超越传统逻辑界限的人捕捉灵魂的奥秘。

——[法]B·瓦莱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18:02:45